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1 刊登内容及征稿范围: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物微生态学、植物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开辟的栏目有:述评、论著、临床研究、动植物微生态学、综述、讲座、技术方法、国内外动态、产品信息及广告等。
2 来稿总要求:资料可靠、数据准确、论点明确、文字表达简练通顺,外文字母符号要分清大小写、正斜体。
3 论文书写格式及次序:(论文的具体格式见我刊网站首页的写作模板)
文题:应简明确切地反映该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以不设副题为好。
作者署名:每篇论文文题下列:作者、单位、所在城市、邮编.作者与后3项分列2行,注明通讯作者。同篇文章多名作者及系不同单位时。可使用上角数字标示作者所属单位序号。论文署名不宜过多。
摘要:说明该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限200~400字。
关键词:按《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请尽可能根据《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中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的词条标注。如表中尚无相应的词,可使用当前习用的词。每篇文章标引3~8个关键词。
英文摘要:题目,作者(汉语拼音),单位及邮编。正文(另起行),文前用“Abstract”标示。关键词(另起行),正文必须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用第三人称,不分段。
引言: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存在的问题、目的和意义等,一般限500字以内。
材料和方法:可引用文献。对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说明改进之处,自己创新的方法应加以详述。所用动物、药品、仪器和试剂应说明来源、批号、规格。
结果:对结果的取舍应持科学态度。表和图的设计应准确、规范、合理、清晰、易懂,采用三线表格式。
讨论:着重讨论该研究的新发现及其结论或观点,切忌漫无边际的长篇大论。
参考文献:一般7条以上(综述20条以上),应引用近期公开发表的论著,勿引用内部资料和二次文献等。文献号次应按文中出现的次序编排,在文中右上角用方括号注明,举例如下:
致谢:仅对有实质性贡献的人致谢,作者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
4 其他要求和注意事项:来稿需同时向本杂发送电子版介绍信。请勿一稿两投。要详细注明通讯地址及邮编,并注明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职务、职称、研究方向等信息。编辑部收到稿件3个月内发送回执。对不采用稿件编辑部将不再退回,但会发送邮件通知作者稿件不被采用。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刊载的时间跨度
期刊发文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个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期刊发文量是评估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常常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目的 建立一种有效的肠道微生物提取方法,用于基于培养方法研究肠道微生物.方法 研究NaCl溶液体积、内容物振荡时间、离心转速和高速离心次数对肠道微生物提取数量、质量及其活性的影响.结果 在盛有适量玻璃珠的三角瓶中,将肠道内容物与0.85%的NaCl溶液按质量体积比(g∶mL)不大于1∶10进行混合,120 r/min漩涡振荡30 min,500 r/min离心5 min去除沉淀,将上清液分装于EP管中12 000 r/mim高速离心1次,弃去上清,在EP管中加入0.85% NaCl溶液进行漩涡振荡使菌体充分分散,即可得到提取完全、质量高的小鼠肠道微生物.结论 该方法能够提取足够多的肠道微生物,并且保持其活性.
作者:蒋婕;郭抗萧;周赛男;张华玲;谭周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坦克兵野外训练的极端环境条件对坦克乘员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32例参训坦克乘员粪便中肠菌群的变化规律.结果:参训后与参训前及对照组比较,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的数量均非常显著性降低(P<0.001);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均非常显著性升高(P<0.001);B/E值非常显著性降低(P<0.001);梭杆菌数量非常显著性升高(P<0.001);组间各厌氧菌种检出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检验,P>0.05).结论:坦克兵野外训练的极端环境条件对参训坦克乘员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可打破肠道微生态平衡,但其肠道内厌氧菌群中各菌种的定植确有一定的稳定性.
作者:张桂兰;程薇莉;毕洪玲;何嫱;丁茗敏;赵瑛;徐卫国;孙学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聚团肠杆菌的分布与耐药性,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纸片扩散(K-B)法,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临床患者标本中分离的聚团肠杆菌65株,普外科分离出17株,占26.15%,检出率高,其次为骨外科、泌尿外科、儿科,分别分离出13株、10株、9株,各占20.00%、15.38%、13.64%;以肺部和创面感染较常见,分别占40.91%、27.27%.聚团肠杆菌对头孢唑林、四环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1.82%、63.64%、88.24%、66.67%、58.82%等,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7.14%、5.56%、0.00%、0.00%.结论 聚团肠杆菌的耐药性已较为严重,表现为对多药耐药,呈重耐药性,仅对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较胝.
作者:谢朝云;熊芸;孙静;杨忠玲;胡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葡萄球菌感染病原菌的分类、分布特点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应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826株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826株葡萄球菌感染中,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294株占35.6%,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的凝固酶阴性细菌(CNS)532株占65.4%.葡萄球菌分离株主要来源于呼吸道(46%)和泌尿道(23.7%).MRS的产生率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7.9%,表皮葡萄球菌80.3%,溶血葡萄球菌74.8%,腐生葡萄球菌82.5%,其他78.5%.MRSA、MRCNS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几乎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利福平、头孢哌酮/舒巴坦仍敏感,但发现3例万古霉素低敏株.结论:葡萄球菌感染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MRS菌株高达70%以上,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利福平、头孢哌酮/舒巴坦仍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邹桂舟;汪中新;徐元宏;李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败血症菌种分布特点和耐药谱的变化,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9年3月至2004年6月所有血培养阳性且经临床资料证实的18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结果 共获阳性血培养株26份.G+菌4株;G-菌17株,居前3位的是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5株,且全为院内感染.G-菌出现多重耐药且耐药水平增高.结论 G-菌仍占主流,真菌败血症继续升高,细菌耐药形势严峻,应重视细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常规开展产酶菌检测,指导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延缓预防耐药菌株的扩散流行.
作者:薛世航;李庆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整肠生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作用.方法 随机饮用头孢曲松钠诱导小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肠道菌群失调,然后灌胃不同剂量的整肠生,检测治疗后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在各给药组中,治疗第1天有53.33%~76.67%小鼠腹泻现象消失,2倍剂量组和4倍剂量组对失调肠道菌群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剂量组.消长曲线结果表明,整肠生在治疗第2天开始定植,连续服用可以增加肠道内菌落定植浓度,停药后逐渐消失,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为6~9d.结论 2倍及更大剂量整肠生治疗头孢曲松诱导腹泻疗程更短,起效更快.
作者:雷健;李雪龙;吴楠;彭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和抑癌基因P53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宫颈癌的表达,并分析HPV-16对P53和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宫颈癌和20例非宫颈癌组织中HPV-16、P53和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HPV-16蛋白在宫颈癌和非宫颈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和5.0%,宫颈癌组明显高于非宫颈癌组(P<0.05).在宫颈癌HPV-16感染与非感染组P5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40.6%和8.3%(P<0.05);TGF-β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1.9%和62.5%(P<0.05).HPV-16感染组P53蛋白在病理分级Ⅰ、Ⅱ和Ⅲ级的表达分别为22.2%、45.0%和66.7%,Ⅰ级和Ⅲ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蛋白在病理分级Ⅰ、Ⅱ和Ⅲ级的表达分别为33.3%、20.0%和33.3%,TGF-β1蛋白在病理分级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致癌机制可能通过变型P53蛋白表达上调,TGF-β1蛋白表达下调,引起宫颈细胞增殖失控,发生恶性转化.
作者:王朝晖;王化丽;隋晓燕;李玲;刘敏;吕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产后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例在桐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前与分娩后6周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分娩前后产妇的阴道pH值、乳酸杆菌检出率.根据患者意愿将未患有阴道炎的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每天1次,每次1粒,连用10 d,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分别在分娩后3个月、6个月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阴道pH值及乳酸杆菌检出率的变化情况及细菌性与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探讨乳杆菌活菌胶囊的疗效.结果 分娩后6周产妇的阴道pH明显高于分娩前(P<0.05),而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低于分娩前(x2=73.87,P<0.01);产妇产后6周阴道炎患病率为11.0%,分娩后3个月与分娩后6个月,两组产妇阴道pH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产妇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较治疗前增多(x2 =20.15、36.27,3.88、6.30,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增多幅度大于对照组(x2 =3.98、8.66,P<0.05或P<0.01);分娩6个月后观察组细菌性与真菌性阴道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x2 =24.79,P<0.01).结论 产妇产后会出现阴道菌群紊乱,阴道pH上升,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阴道炎患病率上升,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干预治疗能有效的平衡阴道菌群,减少产妇产后阴道炎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伟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行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的328例患者临床资料, 统计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 并对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9.15% (30/328) ;30例颅内感染脑脊液标本中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 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5.96% (31/47) , 革兰阴性菌占34.04% (16/47) ;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完全耐药, 对万古霉素敏感;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达90%以上, 对磺胺甲恶唑/甲氨苄啶的耐药率为70%85%, 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50%65%,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下.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氨曲南完全耐药, 对亚胺培南敏感;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达80%以上, 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60%75%, 对头孢曲松、妥布霉素及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敏感, 而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仍有耐药性, 耐药率为16.67%.结论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并具有多重耐药特点, 临床上应加强颅内感染的病原菌监测, 同时结合药敏分析结果,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伟;朱岁军;王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危重症并发尿路感染患者3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清洁中段尿液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筛选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18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8.26%);产ESBLs菌株对头孢呋辛完全耐药,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耐药率均在90%以上,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10%以下,对亚胺培南完全敏感,非产ESBLs菌株对绝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产ESBLs菌株(P<0.05).结论 老年危重症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产ESBLs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医务人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毛森丽;仇凤启;李子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各位学友,这个期刊是不是投稿就会通过初审? 看我很多投稿的朋友说,初审后被拒稿的也很多啊……
尊敬的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编辑大大,请问我的文章初审通过了没有,已经投了快一个月了,好急啊
退修了三四次,基本都是格式和缩减字数,可能文章比较符合期刊主题。样刊是平邮,大家一定要写好自己的详细地址,越细越好流泪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在同类刊物里面相对比较容易中,审稿有回复,退稿有温度(笔者之前的文章因改动较大,杂志建议退稿之后修改重投),不失为一种选择
审稿速度很快,我是2月10日投的稿件,一个月不到就返回了审稿意见,速度上还是很认可的,编辑老师很认真负责,专家也很专业,给出的意见都很可观,让我受益很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校稿认真负责,每次打电话都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不解之处。外审专家的审稿意见也很诚恳详细,对文章帮助很大!杂志质量还是挺不错的。
文章接收速度还可以,我投稿的时间有些尴尬,恰逢是在放假的时候,耽误了一段时间。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在学术界还是有一定地位,还是不错的。编辑老师也很不错,比较推荐大家投此杂志。
求助各位学友,还有3天就投稿满一个月了,但是现在目前仍然是初稿待处理,请问这样是不是就没希望了呀。现在想撤稿了,官网也没有撤稿的选项,请问该如何撤稿呢?
9月中旬在投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的稿,10月就通知录用啦,速度杠杠的。需要说的是,这本杂志的编辑排版很严格,录用后会有多次排版校对,编排质量很高,编辑工作非常严谨认真,值得赞扬!
退得挺快,挺好的[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