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5-376X
  • 国内刊号:21-1326/R
  • 影响因子:1.11
  • 创刊:1989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Pж(AJ) 文摘杂志(俄),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SA 科学文摘(英),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 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5年12期文献
  • 替加环素结合舒巴坦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病原微生物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重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对替加环素结合舒巴坦的疗效反应.方法 选取98例自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于沈阳军区总医院的严重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替加环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舒巴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ET、AngⅡ和NO水平分别为(0.35±0.10) mg/L、(146.3±28.6) μg/L和(37.8±8.7) 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40±0.12) mg/L、(185.7±35.3) μg/L和(48.6±10.5) μmol/L,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81.63% vs 40.82%,P<0.05),而不良反应显著降低(P<0.05).结论 替加环素结合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关注和应用.

    作者:厉玲;刘蕾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幽门螺杆菌与小肠细菌过生长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小肠细菌过生长(small intesi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52例因腹痛伴腹胀不适住院的患者,分为H.pylori阳性组和H.pylori阴性组,采用葡萄糖氢呼气试验检(Glucose hydrogen breath test,GHBT)测SIBO的情况.结果 H.pylori阳性组有22人为SIBO阳性(75.86%),H.pylori阴性组有6人为SIBO阳性(21.7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8,P<0.05),表明二者存在关联性.结论 H.pylori的感染与SIBO密切相关.

    作者:王静;吴振军;张东生;许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护理干预

    目的 分析心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探讨加强抗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立医院进行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4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的分布类型.从中随机抽取120例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2例和干预组58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则加强抗感染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改善情况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468例患者术后共发生肺部感染42例(8.97%),共培养出病原菌42株.铜绿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高(30.95%),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的比例低(2.38%);干预组患者术后动脉氧分压[(98.27±24.57) mmHg]、呼吸频率[(16.19±4.05)次/min]、大通气量[(71.37±17.84) L]、时间通气量[(2.95±0.74) L/h]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1.37±0.35) L]明显好于对照组[(89.36±22.34) mmHg,(13.26±3.32)次/min,(52.18±13.05)L,(2.43±0.61)L/h,(1.09±0.28)L];干预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2.00%)、肺不张发生率(2.00%)明显少于对照组(12.00%,1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试验给予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并加强抗感染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呼吸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率的发生,提高预后效果.

    作者:黄维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血清D-乳酸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胆囊切除术后腹泻(PCD)患者血清D-乳酸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PC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均予以低脂饮食和止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d,连用6周,温开水或温牛奶送服.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D-乳酸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失访2例(5.0%)和4例(10.0%),两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血清D-乳酸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增加,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下降(P<0.05),而对照组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其总有效率(92.11%)较对照组(72.22%)高(x2=5.05,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PCD具有确切疗效,能降低血清D-乳酸指标,纠正并调节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其肠道功能.

    作者:娄朝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万古霉素骨水泥用于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骨水泥用于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通海骨伤医院收治的28例应用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骨折术后髓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彻底清创扩髓后植入万古霉素骨水泥;术后按药敏结果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记录患者感染控制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其中26例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治疗时间为3~6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4.1±0.7)个月.1例因局部反复有渗出,感染未控制,1例患者感染复发,均经再次清创万古霉素骨水泥置入,感染得到控制;按临床疗效结果判定,本研究优23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2.9%.结论 采用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塞法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安全有效,可减少感染复发,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作者:戴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白内障PHACO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PHACO)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选择2006年11月至2013年12月来青田县人民医院就诊住院实施白内障PHACO术的患者共4 132例(6 734眼),其中9例(9眼)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对其进行细菌、真菌及阿米巴等的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PHACO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13% (9/6 734),其中有8眼细菌培养阳性(房水培养2眼,玻璃体培养6眼),阳性率为88.9%:表皮葡萄球菌4眼,粪肠球菌2眼,金黄色葡萄球菌1眼,醋酸不动杆菌1眼.所有标本均未发现真菌感染.8眼细菌培养阳性的标本行药敏试验,表皮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等均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情况则不同.进行术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术后1~6个月佳矫正视(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术后的BCVA较术前有提高,6个月较1个月有提高.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无复发眼内炎.结论 白内障PHACO术后的感染性眼内炎以表皮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为主的条件致病菌为主要致病的菌株,其中万古霉素对这两种菌属以及其他菌属均有良好的药敏性,可以作为临床眼科预防和治疗的参考用药.

    作者:孙岚;金志彤;刘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007-2014年肿瘤患者分离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分析肿瘤医院患者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为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HONET 5.6软件回顾性分析肿瘤专科医院2007-2014年间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并按标本来源作进一步的耐药分析.结果 在2007-2014年的标本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共分离出3 665株,其中痰液标本中分离出2 230株.痰液标本和非痰液标本的科室分布都以放疗病房多.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奈替米星、替加环素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极高,八年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复方新诺明在2009年耐药性达到高,后逐渐下降,喹诺酮类及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有一定波动,但总体较好.痰液标本和非痰液标本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性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患者肺炎克雷伯杆菌引起的感染耐药性较综合性医院低;放、化疗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呼吸道更易被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及时监控和掌握肿瘤患者痰液中肺炎克雷伯的耐药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和减少多耐药性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关键.

    作者:崔巍;崔大伟;徐笑红;陈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三种麻醉机通气系统对患者肺部病原微生态的影响研究

    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机通气系统对患者肺部病原微生态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择90例全麻插管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未干预组)、B组(呼吸过滤器组)和C组(麻醉消毒机组),每组30例,比较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在麻醉前进行病原菌检测,检出定植菌株,均为条件致病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主要为微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芽胞杆菌、棒状杆菌、黄杆菌属、酵母样真菌.三组麻醉机各部位病原菌阳性率比较:麻醉前,三组麻醉机不同部位的病原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麻醉后,检查麻醉机各端口病原菌阳性检出率,其中C组显著低于A组(P<0.05),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患者(P>0.05).结论 经过干预的麻醉机通气系统对患者肺部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作者:贾鹏;王瑾;韩景田;陈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醇化烟叶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烟叶内在品质影响

    目的 从采自云南玉溪的醇化烤烟中分离得到15株产蛋白酶菌株,通过16S rRNA基因分析鉴定为芽胞杆菌属的菌株.方法 为改善玉溪低次等烟叶的内在品质,利用分离到的15株产蛋白酶细菌进行发酵,发酵液经超滤制备得到的粗蛋白酶液,在室温条件下处理云南初烤烟叶,然后通过感官评吸进行评价.结果 不同菌株来源的蛋白酶对烟叶感官质量改善效果不同,酶液P7、P9和P10可明显改善烟叶感官质量,烟叶香气质改善,杂气减轻,均衡性好;而酶液P5和P11则使烟叶的感官质量下降.结论 研究为蛋白酶应用于烟草生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李浩宇;崔尹赡;季秀玲;魏云林;余会喜;马永凯;王毅;苏杨;唐兴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高效降解地塞米松的产碱假单胞菌的驯化和筛选

    目的 为制备清除水环境地塞米松污染的微生物净化剂提供高效降解地塞米松的菌种.方法 将从医院废水分离的可降解地塞米松的降解菌(产碱假单胞菌)接种于地塞米松磷酸钠培养液,常规孵箱37℃反复驯化培养.将驯化培养后的细菌接种于地塞米松磷酸钠琼脂平板,常规培养后,挑取单菌落,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对地塞米松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的降解作用并进行筛选,筛选出的菌株再经形态、染色性和16S rDNA鉴定.观察驯化菌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并与降解菌比较.结果 降解菌经驯化培养后,筛选到1株对地塞米松降解作用强的驯化菌,该菌在震荡培养下,对地塞米松磷酸钠的降解率从驯化前的50.86%提高到76.12%,将地塞米松降解为其他物质的降解率从23.63%提高到77.05%.在常规培养下,对地塞米松磷酸钠的降解率从驯化前的20.65%提高到73.84%,将地塞米松降解为其他物质的降解率从22.14%提高到43.08% (P=0.01).驯化菌的生长曲线与降解菌相似,但降解曲线不同.在接种数小时后即出现降解作用,在48 h出现降解高峰,比降解菌提前约48 h.结论 通过对地塞米松降解菌的驯化和筛选,成功地获得1株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效降解地塞米松的驯化菌.

    作者:唐利;杨茜;杨致邦;朱黎黎;石中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粉螨污染储藏干果的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粉螨污染储藏干果状况及其孳生种类、密度、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动态.方法 从安徽某些城市干果商店(仓库)和中药店(仓库)采集食用干果和药用于果,分离其中的孳生粉螨.结果 从60种干果样本中共分离出粉螨18种,隶属于6科16属,其中以甜果螨、家食甜螨、害嗜鳞螨和腐食酪螨为主.结论 贮藏干果孳生粉螨种类较多,虫口密度较高,因此,应采取措施控制粉螨孳生以降低粉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作者:陈琪;赵金红;湛孝东;郭伟;贺连平;李朝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噬菌体ΦEc-SL25对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裂解作用的研究

    目的 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噬菌体并分析其裂解特性,为噬菌体疗法应用于大肠埃希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双层琼脂噬斑法从污水中分离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学特征,利用限制性酶切图谱初步分析噬菌体的基因组,测定噬菌体对宿主菌的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分析噬菌体对宿主菌的裂解谱,观察噬菌体在不同的pH及温度下对宿主菌的裂解特性,SDS-PAGE分析噬菌体的主要和次要蛋白.结果 通过噬斑法从污水中分离出1株能裂解大肠埃希菌的噬菌体,命名为ΦEc-SL25;电镜显示,噬菌体ΦEc-SL25的形态特征符合有尾病毒目、管尾病毒科噬菌体;ΦEc-SL25的佳感染复数为0.01;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噬菌体中Ec-SL25的潜伏期为5 min,爆发期为10 min;中Ec-SL25对26株大肠埃希菌的裂解率可达30.8%;在温度70℃20 min时以及在pH 4~10的范围内,噬菌体ΦEc-SL25仍保持其裂解活性;蛋白电泳可观察到2条主要蛋白带和至少3条次要蛋白.结论 噬菌体ΦEc-SL25是一种潜伏期短、裂解较性强的毒性噬菌体,可用于开发针对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生物制剂.

    作者:史可;李雪峰;曾荟洁;张学英;孙延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spB蛋白结合短肽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是否能够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关键蛋白EspB结合的短肽.方法 采用体外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和纯化EspB蛋白情况,Western blot验证蛋白的表达;Ph.D.12-蛋氨酸噬菌体展示技术用来筛选EspB特异结合蛋白;ELISA方法用来鉴定这些特异性结合蛋白与EspB的亲和力.结果 Western blot验证从pET21 b-EspB转染质粒中提取的EspB蛋白.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了噬菌体6、7、8、12候选蛋白,ELISA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候选蛋白与EspB蛋白的亲和力高于对照蛋白.结论 我们的数据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研究策略即通过靶向结合EspB蛋白可抑制EPEC对上皮细胞的粘附.

    作者:陈重;廉婕;郑金鑫;杨唯枝;王红燕;姚伟明;邓向斌;李多云;刘晓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药用大型真菌灵芝中的三萜酸类成分研究

    目的 对灵芝中的三萜类成分进行结构与活性研究.方法 通过氯仿对灵芝新鲜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迸一步通过硅胶柱层析、中压液相(ODS色谱柱)、制备型HPLC对氯仿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UV、ESI-MS、HRESI-MS、1H-NMR、13C-NMR、HSQC、HMBC、NOE-SY等光谱技术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准确的结构鉴定.通过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所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 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鉴定了7个三萜类成分,分别为:(1) Ganoderic acid X1, (2) Ganoderic acid C, (3)Deacetyl-ganoderic acid F, (4) Ganoderic B, (5) Lucienic acid A,(6) 7-hydroxy-3,11,15-t rioxo-lanosta-8-en-24→ 20s Lactone,(7) Methyl lucidenate D2.化合物1和6显示了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 灵芝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为羊毛脂烷型三萜及其降碳衍生物,其中化合物1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该类成分显示了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

    作者:黄珊珊;邓卅;张厚利;张宝璟;霍晓奎;马骁驰;王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抗真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由于唑类药物长期使用,真菌耐药性及其交叉耐药现象不断出现,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威胁.近年来提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新靶点,并研发出具有高活性强、强疗效的抗真菌药物.本研究对近年来新型抗真菌药的种类、结构和特点进行阐述,并介绍不同型药物对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蛋白质合成、呼吸链等作用新靶点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海伟;杨贤松;吕超田;柯春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产后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的疗效

    目的 探讨产后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例在桐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前与分娩后6周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分娩前后产妇的阴道pH值、乳酸杆菌检出率.根据患者意愿将未患有阴道炎的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每天1次,每次1粒,连用10 d,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分别在分娩后3个月、6个月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阴道pH值及乳酸杆菌检出率的变化情况及细菌性与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探讨乳杆菌活菌胶囊的疗效.结果 分娩后6周产妇的阴道pH明显高于分娩前(P<0.05),而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低于分娩前(x2=73.87,P<0.01);产妇产后6周阴道炎患病率为11.0%,分娩后3个月与分娩后6个月,两组产妇阴道pH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产妇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较治疗前增多(x2 =20.15、36.27,3.88、6.30,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增多幅度大于对照组(x2 =3.98、8.66,P<0.05或P<0.01);分娩6个月后观察组细菌性与真菌性阴道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x2 =24.79,P<0.01).结论 产妇产后会出现阴道菌群紊乱,阴道pH上升,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阴道炎患病率上升,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干预治疗能有效的平衡阴道菌群,减少产妇产后阴道炎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伟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细菌性阴道病的菌群亚型与治疗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细菌性阴道病的菌群亚型与不同治疗结局的相关性,为细菌性阴道病分型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的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对象,规范使用甲硝唑凝胶治疗,分别采集患者用药前、用药后6~8 d、用药后1个月的阴道分泌物,提取细菌组DNA,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分析阴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差异,探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菌群的构成差异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109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其中61名患者完成了2次随访,共计183份阴道分泌物样品.对所有采集的标本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分析,共发现192种细菌.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可将细菌性阴道病的菌群结构分为3种亚型:普雷沃菌型(Prevotella,Ⅰ型)、阿托波菌型(Atopobium,Ⅱ型)和乳杆菌型(Lactobacillus,Ⅲ型).细菌性阴道病不同的菌群亚型,其治愈率是不同的.乳杆菌型的治愈率高,约为76.5%,阿托波菌型的治愈率低,约为42.8%.结论 细菌性阴道病的菌群存在不同亚型,且与治疗结局存在相关性,乳杆菌型菌群结构的患者对甲硝唑的治愈率高.

    作者:王奔;牛小溪;那日苏;肖冰冰;廖秦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评价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LdT)阻断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85例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在余姚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HBsAg阳性、HBV DNA≥2.0×105 IU/mL、肝功能正常的妊娠妇女,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27例,自孕28周至产后30 d口服LdT 600 mg/d)和对照组(58例,未服药).两组孕妇均在孕26~27周、分娩时及产后30 d检测HBV DNA.两组婴儿在出生后6h内、30 d、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 μg,同时在婴儿出生后6h内及产后30 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在婴儿7~8月龄时检测HBsAg情况.结果 治疗组孕妇在分娩时及产后30 d HBV DNA滴度明显下降,HBV DNA的阴转率为22.04%,在分娩时HBV D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婴儿HBsAg阳性率为0.00%,对照组为5.17%(3例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新生儿先天畸形率、正常体重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 DNA高载量孕妇在妊娠后期实施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孕妇体内HBV DNA水平,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率.

    作者:楼建军;张君鸣;王玉华;俞如葵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云南沧源县佤族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年龄关系的分析

    目的 分析云南沧源县8个乡镇不同年龄佤族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方法 用革兰染色法、生化五联法检测以及阴道pH试纸联合对763例佤族妇女的阴道分泌物状态检测.结果 763例受检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微生态异常比率为50.72%,微生态异常集中在31~50岁妇女中,在31~40岁中高,假丝酵母菌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病集中在31~50岁妇女中,而细菌性阴道炎集中在40岁以下妇女,需氧菌性阴道炎高发于31~40岁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沧源县8个乡镇佤族妇女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基本与年龄分布一致,呈正态分布,育龄妇女(尤其是31~40岁)为阴道炎好发年龄组.

    作者:邓琦;李海倩;初正敏;饶祖燕;柳露;李芹;蔡俊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因素下双歧杆菌BB-12对变形链球菌拮抗作用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因素下双歧杆菌BB-12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液体培养法分别培养双歧杆菌BB-12与变形链球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调节具有相同吸光度值的菌液,观察不同因素下双歧杆菌BB-12对变形链球菌的拮抗作用,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早期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变化.结果 双歧杆菌BB-12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对变形链球菌均具有拮抗作用,双歧杆菌BB-12能够抑制早期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结论 双歧杆菌BB-12对变形链球菌有拮抗作用.

    作者:谷巍;董波;马淑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主要致龋细菌及生物膜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细菌及其生物膜生长的影响,观察其防龋效果.方法 (1)通过液体稀释法测定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及小杀菌浓度(MBC);(2)生物膜形成抑制试验测定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小生物膜形成抑制浓度(MBIC50);(3)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 (1)伊犁黑蜂蜂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是0.78、0.39、1.56、0.39、0.20和0.20 mg/mL,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56、0.78、3.125、0.78、0.39和0.39 mg/mL;(2)伊犁黑蜂蜂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的MBIC50分别是0.39、0.39、0.39、0.05和0.10 mg/mL;(3)伊犁黑蜂蜂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的MBEC分别是6.25、1.56、3.1256、0.78和0.78 mg/mL.结论 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主要致龋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主要致龋细菌单菌生物膜的形成,并具有一定清除作用,是具有一定防龋效果的天然药物.

    作者:于倩;薛瑞;赵今;林静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