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8-1062
  • 国内刊号:21-1381/R
  • 影响因子:1.20
  • 创刊:1990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 国家“双百”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4年7期文献
  • ChiariⅠ型畸形伴脊髓空洞症的可能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Chiari I型畸形(CM I)患者脊髓空洞症的可能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1~2001年142例CM I患者,其中无空洞症75例,合并脊髓空洞症67例.对CM I患者脊髓空洞与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枕骨大孔前后径(D),小脑扁桃体疝出枕骨大孔时的前后径(d)及d/D及空洞内流空信号(CFVP)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脊髓空洞的发生与D、d及d/D无相关性,空洞的长度与d有相关性,空洞的大前后径及左右径与CFVP有相关性.结论:①CMI脊髓空洞的发生与小脑扁桃体疝出的程度,D、d及d/D无关.②空洞的长度与d值有关.③CFVP的发生与空洞的前后径及左右径有关.

    作者:金光(日韦);康鹏;徐应军;阚志生;赵丽君;王国立;谢智峰;董浩丽;斳玉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超声对腹部恶性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肿大鉴别诊断的探讨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生在腹部的恶性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的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超声检出131例腹部实性结节或肿块,对其中41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与90例经手术(原发癌灶)、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转移性淋巴结肿大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8项声像图特征.结果:两组对比病灶的发生部位、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是否清晰,均无明显差别;病灶有无包膜、融合现象、融合内部回声多呈蜂窝状,其内带状分隔境界清晰,发生部位是否多区域,均有明显的差别.结论:病灶多有包膜回声、融合现象、融合内部回声多呈蜂窝状,发生部位多区域,是腹部恶性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声像图主要鉴别点,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提供依据,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邢秋;许萱子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胎儿颅后窝积液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正常胎儿颅后窝积液即小脑延髓池深度测定,探讨胎儿小脑延髓池深度的正常值范围及与孕周的相关性.方法:在小脑平面对14~42孕周282例胎儿颅后窝积液即小脑延髓池深度进行检测.结果:189例可显示胎儿小脑延髓池深度范围在1~13mm,另93例未充分显示小脑延髓池积液,胎儿小脑延髓池深度与孕周的直线回归方程表明r=0.1174(P>0.05),两者无相关性.结论:胎儿小脑延髓池深度与孕周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蔡爱露;王冰;李敏;张秀清;郭淑香;喻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312例CT混杂密度的创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分析

    目的:探讨CT表现为混杂密度的创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总结312例CT为混杂密度的创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CT图像和临床病情的变化情况,并与同期CT等密度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在保守治疗的患者中,CT混杂密度的血肿增大几率远高于CT等密度的血肿(P<0.01).结论:对CT混杂密度的创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应放宽手术指征,并尽早手术清除血肿,暂无手术指征的应严密观察病情,并于伤后24小时内复查CT.

    作者:陈卫群;周诚;王刚;赵万;岳秀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超声评价缺血心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疗效

    目的:采用超声评价骨髓基质细胞(MSCs)移植前后兔缺血心肌局部运动及心功能,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移植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1天、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后4周行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前壁厚度(AW)、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射血分数(EF),左室前壁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结果:MSCs移植后4周,移植组较对照组LVDd缩小(P<0.05),EF、Vs和VE则增高(P<0.05).结论:超声能够检测到兔梗死心肌MSCs移植后心肌局部运动与心脏功能的变化.

    作者:陈新军;郭瑞强;周青;孙有刚;陈金玲;王腾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前CT与病理分期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前CT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诊断的错误原因及改正方法.方法: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按TNM法分期.结果:术前CT分期结果:T1期13例,T2期17例,T3a期7例,T3b期5例,T4期6例,漏诊1例,无法评估1例.手术及病理分期结果:P1期16例,P2a期22例,P2b期5例,P3期2例,P4期5例.CT分期与病理符合者34例.16例CT分期与病理分期不相符合,其中分期过低者(CT分期低于病理分期)1例;漏诊1例;1例CT不能分期诊断;分期过高者(CT分期高于病理分期)13例.C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2%(41/50).病理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6%(43/50).结论:CT对T3b期和T4期膀胱癌的分期诊断准确.膀胱癌临床分期需在病理诊断的基础上,充分结合CT等影像资料,综合判断以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宁永见;郭友;付莉萍;陈曌;王晓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介入栓塞术在舌、面部血管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介人栓塞术治疗舌面部血管瘤的价值.方法:在DSA下超选择插管后,采用明胶海绵加平阳霉素栓塞治疗舌面部血管瘤29例.结果:9例栓塞后2~7天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肿瘤缩小,出血明显减少,随访1~3.5年,病变无复发;20例肿瘤缩小30%~90%,随访0.5~3年,15例病变稳定,5例病变增大再行栓塞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方法治疗舌面部血管瘤,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宜作为首选方法.

    作者:陈平有;杨守俊;仇俊华;徐霖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MRI、CT扫描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MRI、CT对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程度和范围的观察价值及影响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病例术前均经MRI检查,其中19例先行CT检查,分别测量MRI、CT图像上肿瘤大小和瘤周水肿范围.结果:MRI的T2WI与增强T1WI结合与CT、平扫T1WI图像分别测量19例瘤周水肿大宽度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位于皮髓质交界区的肿瘤,瘤周水肿明显;瘤周水肿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病理分级明显相关.结论:MRI的T2WI与增强扫描结合有利于准确判断瘤周水肿的范围,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建武;李静;何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眼异物螺旋CT空间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螺旋CT空间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水平扫描115例眼异物伤病人,同时行X线检查,其中男92例,女23例,年龄6~65岁,平均32岁.受伤原因:工业伤51例,农业伤15例,生活意外伤49例.检出异物83例并应用多角度多断面二次重建测量确定异物的空间位置,与手术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115例病人中发现异物83例,其中金属异物81例,非金属异物2例,球内异物78例,球外异物5例.眼球破裂25例,眶骨骨折11例.经CT精确定位球内异物全部取出,球外异物取出1例.螺旋CT眼内异物的检出率及空间定位准确率高于X线.结论:螺旋CT具有大范围采集、高分辨率、多平面重建等功能,使眼内异物的检出及空间定位更准确,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立新;丁世斌;王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急性中毒性脑病的CT诊断

    目的:探讨急性中毒性脑病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搜集急性中毒性脑病18例,回顾性分析其脑部CT表现特点,其中原发病为重症肺炎5例,毒鼠强中毒4例,腹泻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CO中毒2例,不明原因2例.结果:CT表现:脑水肿18例,脑实质密度减低,脑室及脑池受压变小,严重者全脑密度呈均一性减低;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表现为后纵裂池及天幕等处条片状高密度影;脑内出血2例,呈斑片状高密度影.结论:CT能够反映中毒性脑病的病变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对临床及时正确诊治,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爱琴;郑文龙;许崇永;黄磊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彩超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与脑梗塞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与脑梗塞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01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脑梗塞和非脑梗塞两组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血管表面积(VA)、管腔截面积(LA)、斑块面积(PA)、面积狭窄率(RSA)、偏心指数(EI)、窄处流速(Vs)和窄处收缩期内径(Ds),计算动脉大剪切率(SRs).结果:VA、LA、RSA、PA、Vs、Ds、SRs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脑梗塞组的IMT、EI明显比非梗塞组的高(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脑梗塞的发生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偏心性重构密切相关.

    作者:黄品同;杨琰;王小同;潘尹;邹春鹏;杨鹏麟;吕夕明;黄福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诊断

    目的:探讨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术前采用鼻窦轴位和冠状位,平扫和/或增强后CT薄层扫描.结果:病变密度不均匀,为低高混杂密度(26/31),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上颌窦和/或鼻腔呈膨胀性扩大,骨质压迫性吸收破坏以上颌窦内侧壁多见(15/31);近一半病例既有骨质破坏,又伴有硬化增厚(15/31).结论:CT对出血坏死性息肉可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陈志明;黄文宏;施浩;张华生;王宋浩;林楚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CT导向下经皮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T导向下行诊断目的56例,治疗目的32例,诊断及治疗双目的21例.穿刺部位:头、颈部7例,胸部48例,腹部47例,躯干及四肢7例,共109例112个病灶.结果:112个病灶穿刺114针次,穿刺一次成功率100%,确诊96.1%,治疗有效率86.8%,并发症10.1%.结论:CT导向下经皮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术属微创伤性技术,具有安全、可靠、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快捷等特点,是诊断、鉴别诊断、提高诊治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文献;岳恒志;周国兴;段建行;范辉;韩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超声测量240条舌动脉和颌外动脉内径及血流参数正常值

    目的:超声测量舌动脉及颌外动脉内径及血流参数正常值.方法:研究对象为120例健康人,男女各半,以年龄分为3组:20~39岁,40~59岁和60岁以上,分别测量双侧240条舌动脉及颌外动脉的内径及血流参数正常值.结果:舌动脉内径D值及每分血流量F值男大于女,D值60岁以上年龄组小于其它两组(P<0.05);颌外动脉20~39岁组时间平均流速(TAV)、血流峰值(PS)及阻力指数(RI)测值大于40~59岁组,40~59岁组大于6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而D及F值小于后两组(P<0.01).结论:本文提供了超声测量舌动脉和颌外动脉正常值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作者:赵莉莉;史庆辉;张明;郭军;孙琰;郑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三维彩超诊断胎儿肠管外翻1例

    病例孕妇,24岁,孕14周,初产.超声所见:胎儿横卧位,头颅光环完整,脑中线居中,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双顶径31mm,股骨长16mm,脊柱完整,胎心率158次/分,羊水指数112mm,胎盘位于子宫后壁,未见异常.可见胎儿腹部脱出一花瓣簇拥状包块,大小约40mm×30mm,内以强回声为主,在羊水中呈漂浮状,未见明显疝囊及皮肤覆盖.三维彩超表面成像:外翻脏器多断面观察其与腹壁的关系,肠管在羊水中的显示,逼真而且具有立体感(图1).

    作者:马晓东;侯桂芬;陈海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超声诊断自发性晶状体后脱位2例

    本文对2例自发性晶状体后脱位患者通过查体和超声波检查进行分析.使用美国劳力400型超声波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患者取仰卧位,眼睑涂用耦合剂探测.病例例1,女,62岁.右眼无原因突然视力下降1周,无眼痛,无眼部炎症,无外伤史.配戴近视眼镜-4.0DS,40年.查体:身高1.62m,四肢发育正常,心电图正常,视力右眼:0.04不能矫正,左眼:0.1配戴-4.00DS,近视镜能够矫正.裂隙灯检查:右眼晶状体缺失.散瞳检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内.超声图像显示:右眼轴长26.6cm,晶状体呈椭圆形,位于玻璃体后部(图1).诊断:右眼晶状体后脱位,患者未治疗.

    作者:张雨春;许成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直肠恶性间质瘤1例的直肠腔内彩超表现

    病例男,73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中带血,为鲜血,近20天又出现便次数增多而就诊.直肠指诊:距肛缘5cm处1~7点触及肿物下极,上极未触及,质硬,不活动,无触痛,指套染鲜血.肠镜所示:于直肠见隆起状新生物,侵及管腔约2/3,长约5cm,病灶近端自肛缘始,呈裂隙状,其间可见灰兰色不规则隆起,边缘隆起翻卷充血呈暗红色.临床初步诊断:直肠癌.经直肠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入肛5cm,发现直肠壁正常层次消失,于直肠壁可探及一环肠3/4的实性低回声团块,类圆形,呈不规则向腔内突出,并向肠外生长,由两个大小分别为6.6cm×4.8cm、4.2cm×3.6cm 的团块相互融合为一不规则团块,其内回声不均,可见不规则小片状液化坏死区.肿块向前挤压前列腺.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可探及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显示血管走行迂曲、粗细不均、分支复杂(图1).脉冲多普勒检测瘤内动脉收缩期大血流速度为47cm/s,阻力指数0.86(图2).

    作者:焦荣红;赵玉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中晚期膀胱癌术前灌注化疗及栓塞的临床价值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加栓塞治疗已在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对15例中晚期膀胱癌患者采用术前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加栓塞治疗,3~4周后行部分膀胱切除手术,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麦福;王东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肾脏长度及两肾位置高低的CT测量

    正常成人肾脏的长度及高低一般是在尸体标本上进行直接测量,也可以通过超声、核素扫描、CT、DSA、MRI等影像检查进行间接测量.对于左右肾的位置及长度,长期以来各种解剖学教材均描述为:左肾通常高于右肾,且左肾较右肾长[1-8].随着CT技术的广泛应用,腹部CT扫描的病人愈来愈多,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右肾高于左肾及两肾等高的情况也很多见[9],所以对正常成人肾脏长度及解剖位置的高低进行CT观察和测量,以便于临床在肾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兰永树;李朝明;高礼明;邓明玉;唐光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经直肠超声诊断输尿管盆段结石的应用

    以往经腹壁超声对输尿管盆段结石的诊断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较小的结石,无肾盂和输尿管积水者,由于易受肠腔气体回声的影响,检出率很低.我科1999年3月~2003年12月利用直肠超声对盆段输尿管结石进行检查,检出率明显提高,从而解决了经腹部超声不易解决的难题.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雷建明;邹凯华;陈笑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儿童结节性硬化的肾脏CT表现

    结节性硬化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癫痫、智力低下及面部皮肤皮脂腺瘤的三联征.它包括了多系统的损害如神经、皮肤、肾脏、眼等器官的损害.皮肤皮脂腺瘤是结节性硬化的特征性表现.脑特征性改变是室管膜下、皮质、皮质下结节.结节性硬化能引发多种肾脏病变,常见的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错构瘤,以及肾囊肿.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1月共有进行了肾脏CT扫描并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硬化患儿28例,现将资料进行总结及讨论.

    作者:高煜;虞嶙威;冯云;张玉珍;薛建平;朱铭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动脉狭窄

    本文对2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动脉狭窄病人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新;谷青;王金洲;张玲;谢军;宋丹绯;高静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16排螺旋CT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我院自2003年9月引进16排螺旋CT以来,开展了下肢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至2004年1月,我院已对32例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了16排螺旋CT的血管成像检查,并将其作为常规筛选方法来取代下肢动脉的DSA检查,笔者就其成像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

    作者:李开成;余强;孙明华;林涛;韩永顺;罗济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读片窗及答案

    病例男,15岁,左腿疼痛,自主活动减少月余,局部无红肿,无确切外伤史.影像学检查,CR:左侧股骨远端可见大片状不规则透光区,周围可见轻度骨膜反应,软组织略肿胀(图1).CT:左侧股骨下段髓腔内限局性骨质破坏,边缘模糊,邻近骨皮质轻度膨胀,其内可见不规则团块状高密度灶,邻近骨皮质可见线状透亮区,周边可见骨膜反应,骨膜未断裂,邻近软组织肿胀,膝关节未受累(图2).MRI:病变T1WI为高低混杂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邻近软组织内可见长T2信号灶,病变未突破远端骺板(图3~6).

    作者:孙冬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