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以普及影像诊断技术和进行知识更新为重点,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突出重点、讲究实用、体现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刊重点介绍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适应症的选择、各种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报道各种影像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交流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在诊断、治疗、科研方面的新成果、新经验,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主要栏目为: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病例报告等。
1 本刊为影像学杂志,要求所有稿件需均附有典型的影像学图片。未附图片的稿件本刊拒收,直接退稿。
2 本刊目前只接收网站在线投稿,不接收其他方式如纸质、光盘、电子邮件投稿。本刊网址:http://www.jccmi.com.cn或http://www.zglcyxyxzz.org
3 初次投稿时需在网站上进行个人信息注册,注册时尽量将个人信息添全。其中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地址、个人移动电话号码为必添项目,本刊拒收以上信息不全的稿件。
4 稿件必须以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名义投稿。关于通讯作者的特殊说明:本刊在刊出论文时以作者上传稿件中所标注的通讯作者为通讯作者,如果该通讯作者不负责真实的通讯联系,在添加投稿基本信息时不要将其列为通讯作者,以免消息不畅影响编辑部与作者的联系。
5 上传论文时内容要完整,论文中要包含全部作者及作者所属单位,其顺序要与投稿时添加的作者顺序完全一致。论文所附图片应嵌入到文档中一并上传,不要单独上传图片。目前本刊所接收的文档为word文档,不要上传PDF或压缩形式的文档。
6 本刊接收的论文类型分3类:论著、短篇论著和病例报告。论著类投稿必须附有中英文摘要,短篇论著类投稿必须附有中文摘要,病例报告类论文不必附摘要。所有类型的论文均需附有中英文题目、中英文作者姓名及中英文作者单位。
7 投稿需提供投稿介绍信,请与稿件全文一起上传。介绍信必须使用本刊模板,请到本刊网站首页下载中心下载。
8 论文投稿成功后,本刊会在1-2个工作日内以电子邮件形式给作者发送收稿回执。如果在查稿系统中已有明确稿号但未收到收稿回执,提示注册时的电子信箱通讯不畅,请电话联系编辑部024-23925069。
9 本刊平均审稿时间为3个月。平均刊稿时间为10个月。对可以刊用的稿件,将根据论文类型、论文篇幅、图表数量、图片是否为彩色等酌收版面费,800元/版面,若附有彩图另需加收1000元。
10 论文发表后,根据篇幅酌付作者稿酬100-400元,同时赠送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当期杂志2本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刊载的时间跨度
期刊发文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个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期刊发文量是评估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常常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目的:探讨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14例心肌梗死患者均行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分析结果并与心电图(ECG)及超声心动图(UCG)对比.结果:14例心梗患者共分析238个节段,其中低灌注及灌注缺损节段共102(42.9%)个,磁共振延迟增强结果显示128(53.9%)个节段对比剂滞留呈高信号坏死改变,61个延迟高信号节段对应室壁ECG导联无病理性Q波出现,5例UCG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结论:心脏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可在一次检查中完成,它无创、空间分辨率高,可获取心脏形态、功能信息,延迟增强扫描可识别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区分透壁程度,鉴别活性心肌,间接判断冠脉血管病变情况,对心肌梗死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晓彤;杨晓庆;戴兴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并比较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3种功能成像对肝脏恶性病变之间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组患者共39例进行了DWI成像、CT灌注和MR灌注成像.肝细胞癌15例,胆管细胞癌11例,转移癌13例(来源于结肠癌6例,胃癌3例,胰腺癌4例).DWI扫描,计算各例肝脏或病灶的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CT灌注、MR灌注成像,以脾脏的峰值时间为界,分别计算脾脏峰值前后肝脏和病灶的曲线大斜率,以脾脏峰值前后两个斜率的比值作为评估指标进行组间对比.记为[SSr(ct)=SS前/SS后]和[SSr(mr)=SS前/SS后].结果:肝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04±0.13)×10-3mm2/s和(1.11±0.19)×10-3mm2/s]都明显低于胆管细胞癌[(1.33±0.2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细胞癌和转移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424).肝细胞癌组SSr(ct)和SSr(mr)测量结果分别为2.46±0.34和3.09±0.77,胆管细胞癌SSr(ct)和SSr(mr)平均值分别为1.03±0.21和1.12±0.21,转移癌组SSr(ct)和SSr(mr)平均值分别为0.94±0.29和0.99±0.37,胆管细胞癌组、转移癌组分别与肝细胞癌组之间,SSr(ct)和SSr(mr)都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前两组数值明显小于肝细胞癌组;胆管细胞癌与转移癌两组之间,SSr(ct)和SSr(mr)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肝细胞癌和转移癌分别与胆管细胞癌的鉴别,DWI成像比灌注成像更有优势;而在肝细胞癌和转移癌的鉴别上,CT灌注、MR灌注提供的信息较DWI成像的ADC值比较更有优势.
作者:史丽静;郭勇;林伟;张燕群;郑奎洪;黄敏华;钱明珠;王建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CT问世前肋骨骨折只能靠普通正斜位片检查,由于受其条件、投照角度、腹部脏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易造成误诊.本文前瞻性分析了50例外伤性肋骨骨折的普通正、斜位平片,胸部CT轴位扫描,肋骨水平位CT扫描的检出率与诊断符合率,旨在降低误诊率,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准确而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杨毅;张伟;康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病例女,55岁,因反复腰腿疼痛6年余,伴双下肢麻木、乏力3月就诊.查体:脊柱侧弯、后凸畸形.臀部、双髋、膝、踝、足外观无明显萎缩和畸形;T11,T12棘突间压痛;腹壁痛触觉下降,腹壁、肛门反射消失,左大腿痛触觉消失,左膝反射存在,左踝反射消失;右大、小腿痛触觉下降,右膝反射消失,右足痛触觉消失;双下肢肌力Ⅱ~Ⅲ级.既往无手术、外伤史,家族无遗传病史、母亲无糖尿病史.
作者:向科;朱源义;范承林;张毅;陈文晶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脊膜瘤的MRI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搜集并分析术前行MRI检查且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膜瘤16例,观察肿瘤部位、数目、瘤体信号表现及邻近硬脊膜改变,瘤髓交界带的MRI信号及增强后的MRI表现特征.结果:位于上、中胸段14例,颈段2例.肿瘤信号不均者6例.全部病例均未见囊变及出血,肿瘤邻近硬脊膜增厚1例,瘤体均有一定的增强特征.结论:脊膜瘤多位于硬膜下间隙、脊髓侧方,单发多见且无囊变、出血.肿瘤信号不均匀的主要原因是钙化.瘤髓交界带T2WI呈低信号时,肿瘤与脊髓可能存在粘连.脊膜瘤可引起硬膜增厚.GdDTPA增强具有明显均一的特征.
作者:马春忠;杨振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SPECT/CT检查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74例骨外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99Tcm-MDP SPECT/CT检查,获得全身骨显像、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和1名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终诊断.结果:74例脊柱单发病灶中,30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灶数的40.5%;4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灶数的59.5%.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不仅与病灶的位置相关,而且与病灶的形状相关.全身骨显像与同机CT互补,可以提高脊柱单发病灶诊断的准确率.结论:SPECT/CT检查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全福;匡安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病例 女,25岁,孕1产0,孕龄21周4天,来我院行三维彩超检查.检查仪器:GE Voluson E8.胎儿体位不佳,多次反复探查,无法探及颜面部冠状切面,但矢状面可见胎儿下颌短小,下唇明显后缩,高度怀疑小下颌.其余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应用三维超声定量检测胎儿下颌骨位置及大小,于鼻根处垂直前额做一条线,此线为参考线;在下颌突点与突出的上或下唇之间连一条线,测量这2条线之间的夹角[1].
作者:朱巧灵;李晓琴;陈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增强CT评价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血管生成以及凋亡抑制蛋白bcl-2和bcl-xl表达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8例共40个经病理证实且行动静脉双期CT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以及bcl-2和bcl-xl的表达情况,将CT增强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灶的平均MVD为39.3±8.40,bcl-2和bcl-x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5%(11/40)和50%(20/40).bcl-2和bcl-xl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在bcl-xl表达的阴性组和阳性组,MVD分别是34.70±8.13和41.34±6.95,存在明显差异(P<0.05).CT显示的病灶大小与bcl-xl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P<0.05);另外CT显示的病灶边缘欠清组、瘤内出现液化坏死组以及侵袭转移组的MVD分别大于病灶边缘清晰组、瘤内无液化坏死组及无侵袭转移组(P<0.05).结论:FⅧRA、bcl-2和bcl-xl等蛋白在HCC组织中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CT在一定程度上评价HCC的血管生成价值要大于评价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
作者:于德新;王滨;宁厚法;周茂义;孙西河;李丽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2-deoxy-2-[F-18]fluoro-D-gluocose, FDG) PET/CT用于寻找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灶的作用.方法:对54例病理细胞学诊断为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进行了18F-FDG PET/CT显像,以寻找其原发灶.结果:41例患者(41/54,75.9%)PET/CT检出原发灶.13例(13/54,24.1%)PET/CT未发现原发灶.35例患者(35/54,64.8%)PET/CT发现其他影像学手段未发现的新病灶.结论:PET/CT在寻找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灶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郑容;吴宁;李静;张雯杰;刘瑛;赵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OASIS导管流变溶栓和Amplatz血栓消融导管(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浸软溶栓结合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或尿激酶(UK)药物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对18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12例)或ATD导管浸软溶栓(6例)术,对远端小血管残留血栓给予rt-PA溶栓2例,UK溶栓7例,对4例5处髂股动脉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或支架成形辅助治疗.其中髂动脉3例,股动脉13例,腘动脉1例,股动脉、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广泛血栓形成1例.结果:18例机械性祛栓技术实施成功率100%,其中14例术中处理后立即完全再通;4例术后留置导管继续溶栓3~5天达到完全再通.其中4例5处动脉狭窄段采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平均复通率95%,临床表现好转率100%.全部病例均经DSA、B超及临床随访1~45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无血管穿孔并发症和截肢病例,溶栓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采用OASIS导管和ATD导管机械性祛栓结合rt-PA或UK药物溶栓治疗能够快速地祛除下肢动脉血栓,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用PTA和支架辅助治疗可有效地解除动脉狭窄,防止血栓再形成,避免截肢.
作者:虞希祥;黄林芬;胡哲;南忆;陈善锡;司同国;冯晓峰;张叶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退修了三四次,基本都是格式和缩减字数,可能文章比较符合期刊主题。样刊是平邮,大家一定要写好自己的详细地址,越细越好流泪
先后投了两篇文章,审稿1个多月,直接退稿!搞不明白。。。
尊敬的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大大,请问我的文章初审通过了没有,已经投了快一个月了,好急啊
急急,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投稿要多长时间才能出结果,投了好久了,没见一点动静,有人告诉我么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的态度非常认真、和蔼,来回修改了好几次,很快就录用了。国内的顶级杂志,影响力很大,看来我的选择还是没有错的。给你们竖个大拇指。
你好,请问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字数要求最高包括参考文献是多少字呢?是不加参考文献6000字以内呢?还是加上参考文献6000字以内呢?
昨天联系了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杂志社说我的文章还在初审当中,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出结果,好急,菩萨保佑过了,过了
感觉还是挺难投的,不过编辑老师挺好的。去年八月份投了一篇文章,修改后录用了,今年投了篇,个人感觉比上一次写的好,却退稿了,可能这就是命吧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校稿认真负责,每次打电话都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不解之处。外审专家的审稿意见也很诚恳详细,对文章帮助很大!杂志质量还是挺不错的。
求助各位学友,还有3天就投稿满一个月了,但是现在目前仍然是初稿待处理,请问这样是不是就没希望了呀。现在想撤稿了,官网也没有撤稿的选项,请问该如何撤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