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8-1062
  • 国内刊号:21-1381/R
  • 影响因子:1.20
  • 创刊:1990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 国家“双百”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年3期文献
  • 隐匿性足Lisfranc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多层CT表现

    目的:探讨隐匿性足轻微Lisfranc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多层CT的特征性影像改变.方法:从医院PACS系统中近1年内进行足CT检查的706例中统计出因足扭伤就诊而患者CR片显示阴性的轻微Lisfranc损伤图像,回顾性分析多层CT的多平面重组图像,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研究中285例CR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占全部足CT检查的41.4%,其中轻微隐匿Lisfranc损伤(不同部位的撕脱或裂纹骨折)82例,累及后足或单纯后足微细骨折41例,CR片对足跗骨及跖骨基底微细骨折的漏诊率达39.6%.轻微Lisfranc损伤以撕脱骨折为主,占70.9%,其次为裂纹骨折;跖底侧损伤占53.1%.临床特征包括疼痛(100%)和足肿胀(73.2%,60/82).结论:足部隐匿性Lisfranc损伤在临床中非常常见,常规CR片很难准确诊断,多层CT对足部撕脱骨折及裂纹骨折等微细隐匿性损伤的诊断非常明确.

    作者:张玉新;王淑丽;马信龙;李健;邓欣;陈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探讨胎儿呼吸样运动对肺静脉血流频谱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正常胎儿呼吸样运动对肺静脉血流频谱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检测43例27~36周正常胎儿肺静脉血流,测量它们在呼吸样运动中及无呼吸样运动时的血流频谱参数:心室收缩期峰值速度(S),心室舒张期峰值速度(D),心房收缩期峰值速度(A),静脉搏动指数(PIV),静脉峰值速度指数(PVIV).结果:呼吸样运动时,PIV、PVIV降低,A升高.结论:胎儿呼吸样运动时,胎儿左房压减小,胎儿左室顺应性增加.

    作者:杨凤霞;黄桂贞;付世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斑点追踪技术对研究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应用价值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再灌注损伤对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成年杂种犬左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下方结扎180 min并再灌注120 min,分别对结扎前、结扎即刻、结扎180 min及再灌注即刻、60 min和120 min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心肌的圆周应变进行比较.结果:基底水平心肌再灌注即刻圆周应变下降,再灌注后上升,高于基础状态.乳头肌水平心肌再灌注后圆周应变上升,仍低于基础状态,没有显著性差异.心尖水平心肌再灌注后上升,低于基础状态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斑点追踪技术能够客观准确的评价再灌注损伤对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为尽早解除冠脉梗阻状态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

    作者:宋平梅;任卫东;乔伟;王秀芹;张光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ARFI与APRI指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本研究应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技术和APRI (AST/PLT ratio index)指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进行检测,探讨和对比上述两项无创技术在诊断NAFLD肝纤维化程度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NAFLD患者应用ARFI技术检测肝脏超声弹性,并计算APRI指数,所有患者均于检测后1周内行肝脏穿刺活检,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ARFI技术和APRI指数对NAFLD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NAFLD患者肝纤维化分期为S0~S4期的ARFI和APRI平均值分别为(1.177±0.281) m/s (APRI 0.192±0.155),(1.249±0.308) m/s (APRI 0.190±0.097),(1.436±0.521) m/s (APRI 0.306±0.195),(1.538±0.496) m/s (APRI 0.224±0.094)和(1.857±0.729) m/s(APRI 0.373±0.295),两种技术测值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相关,相关系数分别ARFI 0.416(P<0.01)和APRI指数0.254 (P<0.05).ARFI和APRI诊断NAFLD肝纤维化S≥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4、0.653;S≥3的面积分别为0.765、0.577;S=4的面积分别为0.853、0.611.结论:ARFI技术作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较APRI指数能更准确的无创定量评价NAFLD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张大鹍;陈敏;刘阳;王瑞芳;周光德;董晓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冠状面“火山口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超声(ABVS)冠状面“火山口征”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证明的46例患者共53个乳腺肿块的ABVS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共53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26个,恶性病灶27个.27个恶性病灶中,实性肿瘤25个,弥漫性肿瘤2个;原位癌2个,浸润性癌25个.26个良性病灶中1个ABVS冠状面“火山口征”,占良性病灶的3.8%; 27个恶性病灶中13个ABVS冠状面“火山口征”,占恶性病灶的48.1%.良性病灶组与恶性病灶组“火山口征”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ABVS冠状面“火山口征”有助于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

    作者:赵明子;刘玉萍;帅平;郑霄霞;徐少贤;肖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低剂量前置门控冠脉CTA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不典型胸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应用迭代重建技术的半剂量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探讨该技术诊断不典型胸痛患者冠脉病变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32例不典型胸痛患者,其中男8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4±8.3)岁,体质量指数26.4±2.4,进行前置门控低剂量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层iCT,Philips)检查.120 kVp,105 mAs(管电流较常规降低50%).原始数据采用迭代算法(iDOSE4)重建,迭代等级设置为IL4,卷积核:XCB.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上述病例的横断面及CPR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对比度,血管边缘锐利度、主观噪声、可接受度)的4分法评估.计算二者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及主观评分的均值,及冠脉节段显示的合格率.132例患者中,55例进行了选择性冠脉造影,以造影结果为金标准,以管腔直径狭窄≥50%为阳性,计算应用迭代重建技术的低剂量冠状动脉CTA诊断冠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两位观察者的主观评分达到了很好的一致性,对比度、血管边缘锐利度、主观噪声、可接受度的kappa值分别为0.66,0.72,0.82,0.84.应用迭代重建的半剂量冠脉CTA具有很好的图像质量,其对比度、血管边缘锐利度、噪声、可接受度的评分分别为3.97±0.17、3.86±0.35、3.89±0.32、3.83±0.38.可以诊断的节段占总节段的98.8%(1 865/1 887).CTDI、DLP、ED分别为(8.19±0.18) mGy,(100.06±7.67) mGy·cm,(1.40±0.11) mSv.55例接受冠脉造影病人,低剂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的图像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3.75%、97.03%、97.04%(基于狭窄段),96%,93.3%和94.5%(基于病人).结论:应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的低剂量冠脉CTA能在辐射剂量减少50%条件下提供高质量的冠脉图像,并能准确检出不典型胸痛患者的冠脉病变.

    作者:范依莎;侯阳;赵鹏飞;刘琴;郭启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钆贝葡胺对于简化磁共振腹部静脉成像技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非传统方法对于简化磁共振静脉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0例患有肝占位病变需要增强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10例,分别为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以常规方式用高压注射器行MR血管成像,实验组1、实验组2均以30 mL普通注射器替代高压注射器,以手推方式快速将造影剂推注入手背静脉待循环进入静脉期后即行血管造影.对照组使用30 mL钆喷酸葡胺,实验组1使用20 mL钆贝葡胺,实验组2使用20 mL钆喷酸葡胺(实验组药物剂量均小于对照组),后再直观评价图像质量及测定3组图像相对应区域的信号值.结果:实验组1图像清晰,门静脉走向、轮廓及其分支显示清楚,其信号值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2图像模糊,门静脉走向、轮廓及其分支显示不清,其信号值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钆贝葡胺静脉注射的方法对于简化磁共振腹部静脉成像技术在理论、技术上有一定可行性,在满足常规增强扫描的同时,亦可得到达诊断质量的静脉成像,并简化了操作,减少了药物剂量,增加了诊断信息并且相对降低了患者的检查费用.

    作者:马悦;王家平;袁曙光;杨菲菲;郝金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3.0T 3D时间飞跃法磁共振颅内血管成像用于介入术前评价的可靠性研究

    目的:探讨3.0T 3D TOF MRA对颅内血管狭窄术前评估的可靠性.方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3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均行3.0T 3D TOF MRA和旋转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分析30例患者的450个血管片段.以DSA为诊断标准,以有无狭窄、轻度狭窄(10%~<50%)、狭窄50%、70%、100%为判定点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结果:共发现115段病变血管,MRA发现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0%和99.7%;以50%为界点分别是86.7%和99.5%,PPV 92.9%和NPV 99.1%;以70%为界点分别是95.5%、99.5%、PPV 91.3%和NPV 99.5%.8处闭塞MRA诊断出7处,假阳性、假阴性各1处(分别是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28段(24.6%)高估,7段低估.结论:对于判定50%、70%颅内动脉狭窄,3.0T 3D TOF MRA与旋转DSA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支架置入术前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作者:孙静;张士德;魏永兵;白林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氧气刺激的BOLD磁共振成像△R2*值评估鼠肝纤维化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氧气刺激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磁共振成像△R2*值与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初步探讨应用△R2*值评估肝纤维化的潜在价值.方法:腹腔注射CCl4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90只)和对照组(10只)进行吸氧前、后的BOLD磁共振成像,测算吸氧前后肝脏R2*值的变化量(△R2*).以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为基础将其划分为:A组:无纤维化组(S0),B组:轻中度纤维化组(S1~S2),C组:重度纤维化/肝硬化组(S3~S4),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的△R2*值的差异,采用非参数Spearman检验分析△R2*值与病理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32只和对照组10只共42只大鼠完成MR检查.大鼠吸氧后R2*绝对值不同程度减低,A组、B组及C组的平均△R2*值分别为(24.05±4.65) Hz、(17.18±4.50) Hz、(8.09±5.17) Hz,经统计学分析,A组、B组、C组的△R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2*值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减小,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827,P<0.001).结论:氧气刺激的BOLD磁共振成像的△R2*值可反映纤维化进程中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的综合变化,在肝纤维化的检出及严重程度评价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兰;石喻;卞胜昕;郭启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MDM2分子成像评估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小鼠双微体扩增基因(Mouse double minute 2,MDM2)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合成影像分子探针,探讨MDM2分子成像评估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紫杉醇作用于MDM2表达程度不同的乳腺癌(MCF-7)细胞,MTT法检测紫杉醇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99Tcm标记MDM2反义寡核苷酸合成分子探针,两组MDM2表达程度不同的荷乳腺癌裸鼠分别进行MDM2分子成像,评估MDM2表达程度,两组荷瘤裸鼠分别进行紫杉醇化学药物治疗,不同时间点检测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MDM2表达程度不同的MCF-7细胞对紫杉醇反应不同,MDM2表达程度越高,紫杉醇抑瘤率越低,MDM2分子成像能够评估荷乳腺癌裸鼠的MDM2表达程度,紫杉醇对MDM2表达程度不同的荷乳腺癌裸鼠的抑瘤效果不同.结论:MDM2分子成像能够在荷乳腺癌裸鼠化疗前准确评价MDM2表达程度,预测荷乳腺癌裸鼠对紫杉醇化学药物治疗的敏感性.

    作者:姜廷军;付鹏;赵长久;田国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颅内非典型性黑色素瘤1例

    病例男,68岁.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小腿困乏、记忆力下降、言语欠流利,未行特殊诊治.入院前3天出现夜间睡眠障碍,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示:右额部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密度略欠均匀,直径约5 cm,周围脑水肿,右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略向左移.继而转来我院,入院查体患者无发热,精神食欲较好,大小便正常,入院后系统查体其他部位未见明确异常.头颅MRI检查(图1)示:右侧额叶见一类圆形囊实性占位病灶,T1WI序列病灶囊性部分信号与脑白质信号相似,T2WI序列呈高信号,实性结节位于囊前外侧靠近脑表面呈短T1等T2信号,病灶境界尚清,外周环绕片状稍长T1长T2水肿信号,局部脑沟变浅消失,右侧侧脑室前角受压;增强示:右侧额叶病灶呈环形不规则强化,局部结节较大明显强化,病灶大小约为4.0 cm×4.2 cm×5.0 cm.

    作者:李铁柱;戴捷;朱嶂;刘玲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阴茎深动脉假性动脉瘤并异常勃起超声表现1例

    病例男,36岁.1周前有会阴部骑跨伤,自觉局部疼痛,无开放性损伤,无血尿及排尿困难.平素阴茎勃起正常,近两日阴茎持续勃起不消退.体格检查:阴茎明显充血肿胀,硬度欠佳,阴茎皮肤色泽和弹性尚好.超声检查:阴茎海绵体明显充血呈细蜂窝状,分布尚均匀,右侧阴茎根部海绵体动脉旁见范围约15 mm×14 mm×12 mm无回声区,内未见低回声团块(图1,2),左侧阴茎海绵体未见局限性异常.CDFI显示上述无回声区内见红蓝相间涡流血流信号,自右侧阴茎海绵体动脉进入,入口峰值流速达341 cm/s,其近侧血流亦明显增快,峰值流速175 cm/s,远侧与海绵体动脉相延续且血流明显减缓,峰值流速37 cm/s(图3,4).超声提示:阴茎异常勃起(高流量性),右侧阴茎深动脉假性动脉瘤.

    作者:贺祎;张忠磊;贺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盆腹腔纱布瘤的影像学诊断3例

    病例例1,女,31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腹疼痛,呈间断性钝痛.查体:右下腹可触及一球形肿物,质中,活动度差.患者10余年前于当地医院行卵巢囊肿切除术.B超拟诊断为盆腔右侧附件畸胎瘤.CT检查:盆腔内右侧见一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其大小约7.4 cm×8.2 cm×7.5 cm,其壁厚薄欠均,内见条片状实性成分及钙化样致密结构,肿块与右侧附件分界欠清,诊断为盆腔内囊实性占位,右侧附件畸胎瘤首先考虑.术中所见:子宫的右上腹腔有一肿块,肿块与大网膜、肠管等周围组织严重粘连,囊实性,术中冰冻切片考虑为陈旧性纱布残留包裹性肉芽肿包块形成.

    作者:周长友;何家维;陈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桥本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动态观察(附1例报告)

    1966年Brain等[1]首次报道1例桥本脑病(HE),临床表现为复发性,自行缓解的卒中样发作及昏迷,伴有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抗体水平增高,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本病亦称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激素反应性脑病[1].现报道1例HE.病例 女,38岁.2009年4月入院.2008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怕热.半月后出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在外院住院作脑MRI、DSA等检查,诊断为脑梗死,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用药不详).当时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600 IU/mL(正常值:0~34 IU/mL),未予重视.2008年共有3次卒中样发作,并有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2次.2009年4月又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及精神障碍入我院.查体:谵妄、欣快、言语多.甲状腺Ⅱ°肿大,质中.双手平伸细震颤,右侧肢体肌力4级+,右Chaddack(+).检测甲功异常.

    作者:霍金莲;沈建华;陈慧玲;董季平;高燕军;刘媛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尿道前方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病例 女,28岁,3年前无意中在阴蒂下方扪及一肿物,起初无不适感,未去医院就诊,近1年来肿物渐进性增大,伴有月经初期疼痛,偶尔经期伴有尿频、尿痛等泌尿系刺激症状,遂来我院就诊.患者孕0产0,既往月经规律,无手术史.查体阴蒂与尿道口之间可见大小约2 cm的肿物,质地略硬,移动度差,颜色与周围肤色相同.超声检查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肌间回声均匀,内膜清晰居中,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高频超声探头扫查,尿道前方皮下软组织内可见大小约23 mm×18 mm×11 mm的囊性无回声区,壁略厚,内部透声差,可见细小点状回声漂浮,加压可见后运动,CDFI显示囊壁周边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为明确诊断,局部消毒后在超声监视下用5 mL注射器抽出少许巧克力色液体.结合病史超声拟诊尿道前方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高培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脾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脾动脉的解剖变异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一般情况下脾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干(90.6%)[1].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描述一个脾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病例.这是在一个胰头肿块病人的术前增强CT上发现的,后行CTA及术中探查进一步证实.在既往的文献中这种变异的发生概率小于1.3%[1].血管变异的知识,尤其是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变异的知识对普外科的临床工作十分重要,国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此区域的血管变异[2-8].如果术前没有发现这个变异,按正常的解剖关系行胰头肿块局部切除时可能损伤异位的脾动脉,导致大出血,并且有可能需要切除脾脏,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与手术相关的重要血管的变异是十分重要的,而术前增强CT及CTA能够做到这一点[9-10];我们将结合术前增强CT、CTA及术中所见详细描述此病例的动脉变异情况,以提高大家对此区域血管变异重要性的认识.

    作者:欧阳柳;李明敏;陈金水;邵卓;胡先贵;金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颈部脂肪母细胞瘤CT表现1例

    病例男,16月,入院前2月发现左上颈部包块,约3 cm×4 cm大小,质硬,表面不光滑,无粘连.近2月来包块逐渐增大,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影像学检查:B超提示左侧上颈部皮下异常回声影.CT检查见左上颈深部胸锁乳突肌内侧有一类圆形肿块,其内见脂肪密度及多发条索影,周围组织及颌下腺受压,颈总动脉远端、颈动脉分又及颈内外动脉近端为肿瘤完全包绕(图1~4).手术及病理所见:全麻下行左颈部包块剥离术,左颈总动脉结扎术,术中见包块呈结节状,乳白色,界限尚清,质地软,浸润颈总动脉分叉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皆受累,形成包埋,颈总动脉远端血管壁明显受侵.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上颈部脂肪母细胞瘤.

    作者:黄燕;张瑞;高元安;王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副鼻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副鼻窦病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及防护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疑似副鼻窦病变儿童分组分别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并作冠状位重建,分析两组扫描图像质量的差异性及辐射剂量的高低.结果:与常规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CT图像质量良好,无明显差异,图像噪音略增粗,不影响诊断质量,但辐射剂量明显下降.结论:低剂量CT扫描技术适用于儿童副鼻窦病变的检查,有利于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

    作者:姚利华;卞柳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经阴道超声对宫外孕时妊娠黄体形态与位置的研究

    目的:探讨宫外孕时经阴道超声对妊娠黄体的形态与位置的研究.方法:对227例宫外孕患者进行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妊娠黄体的形态特征及妊娠黄体与宫外孕包块是否同侧,检查结果与其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227例宫外孕病例,合并薄壁囊性型妊娠黄体77例,类实性黄体67例,黄体显示不清52例,厚壁型黄体20例,囊性絮状型黄体11例.②妊娠黄体与宫外孕包块同侧169例,不同侧16例.结论:经阴道超声对宫外孕合并妊娠黄体时,对妊娠黄体形态及位置的观察,能对宫外孕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罗萍;黄毅华;周穗华;周杰辉;赖祝琴;寇燕妮;袁丽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全身骨显像影像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211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全身骨显像图像,探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骨显像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方法:211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按常规进行全身骨显像,显像剂99Tcm-MDP.结果:①84例多发性骨髓患者共检出病灶718个,骨显像阳性率为78.57%;②96例淋巴瘤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78例,骨显像共检出病灶154个,阳性率为53.85%,非霍奇金淋巴瘤18例,共检出病灶12个,阳性率为22.22%;③25例白血病患者中,急性白血病10例,共检出病灶32个,2例超级影像,骨显像阳性率为60.00%,慢性白血病15例,共检出病灶48个,阳性率为73.30%;④211例患者中,合并骨痛组149例,骨显像异常117例;阳性率78.52%;无明显骨痛组62例,骨显像异常17例,阳性率27.42%;组间P<0.05.结论:全身骨显像可全面反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骨骼受累状况,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特征性影像改变,在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惠兴;杨爱民;程虎;冉宏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腹腔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探讨腹腔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腹腔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18例腹腔囊性淋巴管瘤中,位于大网膜7例,肠系膜5例,腹膜后腔5例,盆腔1例,囊肿形态不规则,向下竖形发展或沿周围组织间隙生长.16例表现为囊状均匀性水样密度影,其中8例囊内见线状、点状不连续软组织影,5例见少量脂肪密度影;1例囊腔内出现液-液平面影,下层密度较高.16例囊壁薄,呈多房状;1例呈双房状,囊腔张力高,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和周围肠管关系不清,有粘连.增强后囊壁及间隔轻度强化,8例囊内可见血管影.结论:CT增强扫描多能对腹腔囊性淋巴管瘤做出明确诊断,明确囊肿发生部位、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有血管穿行其中,对临床合理确定手术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段正凡;王家平;罗自金;李珊;邵思辉;郭亚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肠壁血肿的MSCT诊断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肠壁血肿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与总结2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肠壁血肿的CT表现.结果:本组2病例中,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1例累及十二指肠上段、降段及水平段,均表现为肠壁内梭形肿块,呈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清晰,无强化,十二指肠肠腔受压狭窄,呈“弧线形”、“新月形”气体裂隙征.结论:十二指肠肠壁血肿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对此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经过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特点及周围解剖关系显示清晰,有助于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

    作者:胡国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超声检查在肩袖撕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肩袖撕裂的超声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怀疑有肩袖撕裂而行超声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标准包括:完全性撕裂表现为肌腱消失和肌腱部分缺损,部分性撕裂表现为肌腱内局限性异常回声和肌腱局部变薄.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肩关节造影或磁共振结果对比.结果:超声诊断敏感性94.6%(35/37),特异性82.6%(19/23),准确性90.0% (54/60).结论:超声检查肩袖撕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并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徐伟华;代秀玲;施倩;练锋;康艺萍;马青琳;廖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在不同程度舒张功能障碍状态下的变化

    目的: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来测量高血压患者在不同程度舒张功能障碍状态下的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对照组26例和高血压组65例,均应用实时三平面成像技术显示同一时相的三个心脏切面,即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和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依次显示后间隔和侧壁、下壁和前壁、后壁和前间隔,启用应变率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各壁基底段和中间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结果:根据左心室不同舒张功能障碍状态,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松弛性降低组(31例)、假性正常化组(23例)和限制性充盈组(11例)3组.相应左心室壁各节段SRs比较,高血压患者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且松弛性降低、假性正常化、限制性充盈各组SRs逐渐减小(P<0.05,0.01).结论: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能准确地评价高血压患者在不同程度舒张功能障碍状态下的左心室长轴的收缩功能的变化.

    作者:许红晓;徐刚;王瑞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出血与肾动脉造影征象的相关性分析及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PCNL)术后并发出血的临床分型与肾动脉造影影像学征象的相关性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策略.方法:PCNL术后大出血患者24例行肾动脉造影检查,其中23例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结果:根据肾出血的临床表现分为3型,急性持续型(Ⅰ型)5例、间歇活动型(Ⅱ型)17例、缓慢持续型(Ⅲ型)2例;造影表现为假性动脉瘤15例、动静脉瘘3例、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3例、单纯造影剂外渗2例,1例未见异常.23例均栓塞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Ⅰ型、Ⅱ型PCNL术后出血病例,血管造影征象为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的检出率为100%,所以临床上的Ⅰ型、Ⅱ型病例均应行肾动脉造影检查.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海岩;张庆;温晓飞;郑加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依靠CT血管成像的术前穿支动脉设计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调查术前CT血管成像(CTA)穿支动脉设计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F)移植中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32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的手术和CTA资料.按照是否应用术前CTA穿支动脉设计分为设计组(n=16)和对照组(n=16),对比手术中供区位置改变情况、移植皮瓣并发症、供区发病率、再次手术率等指标.结果:设计组发生移植皮瓣并发症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中改变供区位置和供区发病率,再次手术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中,皮瓣存活率为96.88%(31/32).结论:依靠CTA提供术前穿支动脉设计对ALTPF移植是一个可靠实用的方法,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建峰;赵振华;王伯胤;周平;庞飞;孙文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心肌病变延迟增强MRI的研究进展

    心肌延迟增强MRI正迅速的成为评估梗死后心肌瘢痕的参考标准.Gd-DTPA对比剂注射后,使用反转恢复(IR)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正常心肌显示为低信号.对比剂滞留导致T1时间缩短,因而T1加权像上表现为相对正常心肌的高信号.在一些病理生理情况下可见心肌组织的不同对比增强.强化程度也依赖于对比剂注射后的延迟时间.延迟增强并不是心肌梗死的特异表现,也可以出现在各种其他疾病中,比如心肌的炎症或感染性疾病,心肌病、心脏肿瘤和先天性或遗传性心脏病变[1].研究发现某种延迟增强方式与某些特定疾病状态更相符[2-3].本文中,我们阐述了各种心肌病变中心肌的各种强化方式.了解心肌疾病与其多样的强化方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

    作者:范丽娟;孙凤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