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8-1062
  • 国内刊号:21-1381/R
  • 影响因子:1.20
  • 创刊:1990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 国家“双百”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年11期文献
  • 乳腺微小实性病灶的弹性应变率比值分析

    目的:探讨弹性应变率比值(Strain ratio,SR)在乳腺微小实性病灶(≤10 mm)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5例共184个乳腺微小病灶进行术前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Ultrasonography 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URTE)检查,采用SR法分析计算病灶与周围对照组织的SR及其平均值.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获得SR的佳诊断临界值并分析其对乳腺微小实性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184个乳腺病灶中,良性114个,恶性70个.良、恶性病灶SR平均值分别为1.81±0.334,2.92±0.753.根据本组良恶性病灶SR绘制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891,面积标准误为0.023.面积的95%可信区间为0.846~0.935,不包括0.5,P=0.00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良恶性病灶SR的佳诊断临界值为2.165.其对应的诊断敏感性(Se)81.4%,特异性(Sp)77.2%,约登指数(YI)为0.586,Se与Sp之和大(1.586),误诊率与漏诊率之和小(0.414).结论:SR能提供乳腺微小实性病灶硬度信息,有助于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作者:沈锡琳;龙春艳;卢丽萍;莫春生;王昆;曹修淮;刘文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二维及三维产前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二维及三维超声在胎儿半椎体畸形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诊断的12例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二维及三维超声图像特点.结果:胎儿半椎体畸形二维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其三维超声可直观显示脊柱侧弯程度、准确定位病变椎体,是二维超声诊断的重要补充.12例胎儿半椎体畸形中,单发椎体畸形5例,多发椎体畸形7例,其中6例发生在胸段,3例发生在腰段,1例发生在骶尾段,1例颈段和胸段同时发生,1例胸段和腰段同时发生.4例为单纯半椎体畸形,8例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分别是心脏畸形4例,泌尿系统畸形2例,肢体发育异常2例,神经系统畸形2例;羊水过少2例.结论:超声产前筛查胎儿半椎体畸形具有典型声像图表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位;张海春;王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不同频率握拳运动对置入PICC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

    目的:将不同频率握拳运动置人PICC静脉血液动力学指标与静息平卧位比较,探讨握拳运动促进上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佳频率.方法:10名置入PICC的自愿受试者均接受40次/min、30次/min、20次/min、10次/min 4种频率握拳运动,4种握拳运动顺序按随机法确定,每种方法进行3 min.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ICC置入静脉在静息平卧状态及4种握拳运动的血管内径、血管截面积、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结果:4种握拳运动的血管内径、血管截面积均较静息平卧状态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流速度仅频率30次/min握拳运动增加显著(P<0.05);血流量比较,频率30次/min、20次/min优于其他两种握拳方法(P<0.05),以30次/min佳.结论:频率30次/min握拳运动血流动力学效果佳,主要表现为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显著增加,可作为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参考.

    作者:梅思娟;余娟;杨丽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256层CT诊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的诊断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16例PA/VSD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归纳总结该病及其伴随的多种畸形的影像学特点,测量患者的McGoon指数及肺动脉指数(Nakata指数)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结果:CT对本组病例均做出了正确诊断,且发现了多种伴随的畸形,本组病例中15例合并主动脉骑跨,12例发现较为明显的体肺循环侧支血管(Major aorto-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MAPCAs)形成,5例伴发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4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头臂动脉发育异常,1例可见房间隔缺损.本组病例McGoon指数>1.2者5例,而Nakata指数>150 mm2/m2者共计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PA/VSD具有极高的诊断正确率,特别是对于体肺循环间的侧支及合并的畸形的显示和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颜立群;侯亚平;刘永;汪国石;耿左军;宋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声造影诊断肾囊性病变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超声造影对肾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以contrast enhanced,US,cys-tic,renal mass,超声造影,囊性肾癌,肾囊性病变等为关键词,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的中英文文献.使用Meta-Disc软件,对采用的文献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其汇总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描绘受检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通过曲线下面积评估超声造影诊断肾囊性肿块的价值.使用QUADAS条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经检索总共采纳7篇文献,其中4篇为中文,3篇为英文.按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其汇总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试验比值比分别为0.92、0.84、4.54、0.09、69.9,SROC曲线下面积为95.2%.结论:超声造影对肾囊性病变具有较好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磊;查云飞;陈文;龚晓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溶栓疗效的评估作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r,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中评估疗效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12年3月-2013年5月的12例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总结分析.结果:12例患者,7例导管位于右上肢,5例位于左上肢.男8例,女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4例,肺部恶性肿瘤3例,乳腺恶性肿瘤3例,均为女性患者,腹部恶性肿瘤2例.11例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均消失,1例患者出现双上肢静脉广泛栓塞,临床上怀疑合并肺血栓栓塞.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短时间内准确的判断上肢静脉血栓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栓大小、形态及范围的变化,反应血流再通的情况,清楚的显示导管的位置以及状态,很大程度帮助临床判定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指导治疗方案.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栓范围、大小、导管的位置以及状态及其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临床PICC术后血栓形成溶栓效果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柯文;李明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MDCT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MDCT表现及其相关病理基础,评价MDCT对其诊断租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表现右下腹回盲部囊性肿块,CT轴位扫描结合MPR提示肿瘤符合阑尾走向,呈管状或类圆形.肿瘤界限多较清晰,大横径平均4.2 cm.囊壁多较薄而均匀,厚度平均0.3 cm,内壁多较光整,9例见囊壁钙化.囊内密度较均匀,CT值平均25.7 HU,9例见纤细条状分隔.动态增强检查,囊壁多呈乏血供改变.周边少量积液者2例,网膜包裹l例,l例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MDCT对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及鉴别有较大价值.

    作者:龚立辉;王春;陈忠达;周建军;马周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CDFI检测肾血流PSV、EDV改变与CPB术后AKI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运用临床无创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作为研究手段,探讨肾血流PSV、EDV改变与体外循环(CPB)手术肾功能损害的可能关系.方法:对14例心脏病在实施CPB心脏直视手术前、术后1 h、2h、4 h、8h、16h、24 h,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别监测各时点肾主动脉、肾段动脉PSV 、EDV,并同时检测肾功能尿素氮(Urea)、尿酸(UA)、肌酐(Crea),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h肾主动脉、肾段动脉PSV与术前比较增高,术后4 h、16 h、24 h肾主动脉、肾段动脉PSV与术后1h比较减低.术后2h肾主动脉EDV与术前比较增高,术后4 h、8 h、16 h、24h肾主动脉EDV与术后2h比较减低,术后4h肾段动脉EDV与术后1h比较减低;肾血流EDV与肾功能指标Urea、UA、Crea呈负相关.结论:CPB术后肾主动脉、肾段动脉EDV与Urea、UA、Crea存在负相关,肾主动脉、肾段动脉EDV可作为评估CPB术后AKI发生的指标.

    作者:李明星;刘慧;付勇;陈晓梅;于风旭;邓明彬;李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骨代谢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骨代谢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通过骨显像了解骨质疏松状况.方法:18例患者,男5例,女13例,年龄50~88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骨密度扫描仪进行骨密度检查后,进行全身骨显像.骨显像与骨密度检查均取第L1~L4和股骨颈,并勾画感兴趣区(ROI),然后分别测定各部位ROI放射性计数和骨密度值,计算骨显像各部位ROI值与同侧股骨中段ROI值的比值,观察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显像L1~L4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呈显著相关,而且,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的ROI比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股骨颈的ROI比值与其骨密度无显著相关.骨显像L1~L4的ROI比值与其相应部位骨密度测定值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放射性核素SPECT骨显像腰椎ROI比值与其对应部位的骨密度值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可通过其反映腰椎骨密度的变化.

    作者:楼菁菁;张一帆;刘江;董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声联合透视引导经皮穿刺引流治疗急性胆囊炎

    目的:评估经皮穿刺引流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118例有急诊胆囊切除禁忌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在超声联合透视引导下行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其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66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52例,通过对比术前、术后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评价疗效.结果:118例患者中116例为一次性置管成功,有2例患者为二次置管成功.66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45例炎症痊愈,择期行胆囊切除术,12例不能耐受手术患者无症状长期置管,脱管4例,死亡5例.52例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44例于引流后3~4周透视下行胆道造影示无梗阻后拔管康复,脱管5例,长期带管2例,死亡1例.结论:超声联合透视引导PTGD治疗急性胆囊炎是一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穿刺引流后的预后效果较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预后更为显著.

    作者:周大昕;畅智慧;马羽佳;赵健;刘兆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马尾退化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病例女,55岁,因反复腰腿疼痛6年余,伴双下肢麻木、乏力3月就诊.查体:脊柱侧弯、后凸畸形.臀部、双髋、膝、踝、足外观无明显萎缩和畸形;T11,T12棘突间压痛;腹壁痛触觉下降,腹壁、肛门反射消失,左大腿痛触觉消失,左膝反射存在,左踝反射消失;右大、小腿痛触觉下降,右膝反射消失,右足痛触觉消失;双下肢肌力Ⅱ~Ⅲ级.既往无手术、外伤史,家族无遗传病史、母亲无糖尿病史.

    作者:向科;朱源义;范承林;张毅;陈文晶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螺旋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伴多发气管狭窄1例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是危及婴幼儿及儿童生命的急重症[1],但先天性心脏病伴气管狭窄诊断较为困难,往往被心脏疾病掩盖气管狭窄的症状,而在心外科手术中行气管插管或术后脱离呼吸机困难时被发现[2].目前螺旋CT血管造影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检查.本科近应用64层螺旋CT 血管造影诊断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多发气管狭窄并右上肺支气管异常起源患儿,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鹏;林智;舒涛;吕绍茂;王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降落伞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畸形1例

    病例女,25岁,自述心脏有杂音,病因未明,日常活动无明显不适.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经胸心脏彩超所见:二尖瓣前、后叶发育略厚,回声略强,前后叶均分别通过腱索与同一组(后内侧)乳头肌相连,开放时前向血流速度轻度加快约1.6 m/s,平均跨瓣压差约5 mmHg(1 mmHg=0.133 kPa),关闭时探及少量返流.主动脉瓣“二叶式”,呈斜裂,开放时前向血流速度加快约3.1 m/s,平均跨瓣压差约23 mmHg,关闭时探及少量返流.各房室腔径大小、比例正常.室间隔、左室壁心肌厚度、运动正常.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内径正常.主动脉弓降部血流速度略加快约1.9 m/s,未探及明确狭窄部位.心脏彩超提示:先天性心脏病:降落伞型二尖瓣、二尖瓣轻度狭窄、单组乳头肌、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主动脉瓣轻度狭窄、主动脉弓降部轻度狭窄.

    作者:吴存刚;李玉宏;邢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盆腔副脾蒂扭转误诊1例

    病例 男,27岁.因“右下腹疼痛小适4d”入院.患者缘于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部疼痛不适,呈持续性,无腰背部及会阴部、外生殖器放射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腹泻.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及呼吸困难.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于当地医院行血常规检查提示:WBC 12.4×109L-1,N 81.54%;腹部超声检查提示:①右下腹囊实性占位病变(腹膜后占位病变可能);②右下腹盲管样结构;③腹膜炎、腹腔积液.为明确诊断,到我院行MR检查提示:①盆腔巨大占位性病变,多考虑来源间质的恶性肿瘤,肉瘤或其它,建议增强扫描;盆腔内部分肠管管壁受压、水肿,局部扭转.②盆腔少量积液.

    作者:张丽荣;任方远;牛娟琴;韩月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术前CT诊断精索脂肪瘤1例

    病例 男,53岁,发现左股内侧肿物3年,增大半年入院,一般情况好,3年前发现左腹股沟区一包块,大小3 cm×4 cm,无疼痛,近半年增长较快.体检:左腹股沟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6 cm×9 cm,质中,边界清,活动度好,无压痛,局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张艺军;唐志全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右侧侧脑室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影像表现1例

    病例女,8岁,因发作性头痛、呕吐20余天人院.患者病程中无发热,进食后常呕吐,睡眠减少,有欣快表现,长时间阅读后可见重影,行路不稳,轻度跛行步态.磁共振头部平扫加普通增强:右侧脑室内可见6.3 cm×6.8 cm×5.6 cm大小团块样异常信号,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及压水压脂像呈稍高、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曲带状环形不均匀强化,右侧脑室后角、颞角扩张,脑室旁白质内可见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压水压脂像呈稍高信号,未见强化,左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手术所见:取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入路,右侧脑室内可见肿瘤呈红褐色与灰红色混杂,质地软,可被吸引器吸走,血供极为丰富,与脑室壁无明显界限且粘连极重.

    作者:赵瑞;姜卫国;马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原发性子宫内膜样癌1例

    病例女,58岁,无明显诱因发现腹部肿块就诊,无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大便通畅,无便血;已婚,月经量中等,无痛经史;无外伤及手术史.实验室检查:红细胞5.34×1012 L-1,血红蛋白156 g/L,血小板286×109 L-1;肿瘤标记物正常.超声表现:右上腹见一肿块图像,上缘紧贴肝脏,胆囊受压,大小约12.9 cm×11.3 cm×8.5 cm,形状呈类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为低回声,分布不均,可见片状液性回声,后方回声无变化;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部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作者:李振辉;高德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门静脉积气1例

    肝一门静脉积气(Hepatic portal venous gas,HPVG)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体在门静脉及其分支异常积聚形成的影像学征象.本院通过超声诊断1例HPVG患者,现报道如下.病例女,55岁,因“突发脐周胀痛,伴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3h”入院,2006年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病史.入院查体:腹稍隆,下腹正中一长约12 cm陈旧性手术疤痕,中下腹偏左侧压痛明显,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门诊行腹部X线检查示腹内数个液气平.入院后行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示:肝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内血管纹理走行正常,门脉主干12 mm,见全肝内分布粗细不等、边缘模糊的粗大强回声光斑,似密集强光点堆积而成,沿管道系统弥漫分布,门静脉管腔内有小的点状强回声顺血液流动方向往肝实质内快速移动,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胆囊、胰腺、脾脏无异常;CDFI:肝内静脉血流未见异常,门脉流速]6 cm/s,门脉血流呈闪烁伪像.

    作者:徐素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MRI联合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MRI联合MSCT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MRI、MSCT增强扫描及MRI联合MSCT增强扫描对6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T分期,并将影像观察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结果:MRI联合MSCT增强扫描对直肠癌T分期与术后病理学T分期有较高一致性,MRI、MSCT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扫描对直肠癌T总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2.3%、75.8%、93.5%.结论:MRI联合MSCT增强扫描能够对直肠癌T分期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作者:于秋杰;尚乃舰;张红霞;唐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颈动脉体瘤的64排螺旋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64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病例,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CT表现.利用原始的容积数据重建薄层图像,在ADW(4.4)4.5工作站上采用MPR、MIP及VR等技术,分析颈动脉体瘤的大小、形态、平扫表现及强化方式、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结果:颈动脉体瘤病例10例,男3例,女7例.CT平扫瘤体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动脉期本组6例强化均匀,其中4例强化不均匀,静脉期本组8例强化减弱、密度均匀,其中2例可见病灶内有片状坏死低密度影,所有病灶的主体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10例均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夹角扩大,本组中5例骑跨型,其中3例包绕型,2例介于二者之间,部分包绕颈内外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彦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卵巢肿瘤二维及三维超声形态学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二维及三维超声对鉴别卵巢肿瘤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利用二维、三维超声对62例术前诊断为卵巢肿瘤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良恶性卵巢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并做出超声诊断.结果:单纯利用二维灰阶超声诊断卵巢肿瘤的准确度为77.4%,三维超声在二维超声基础上诊断卵巢肿瘤的准确度为93.5%.结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形态学方面的观察较二维超声更具优势,进一步提高了诊断卵巢肿瘤的准确率.

    作者:郭琳娜;黄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声观察胎儿肛门对诊断肛门闭锁的意义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超声观察胎儿肛门结构的存在诊断胎儿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6~38周单胎孕妇4249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胎儿肛门声像图,其表现为周边环绕低回声、中央呈圆点样强回声“靶环征”.若无法探及“靶环征”声像图则认定为肛门闭锁.结果:所有胎儿中未探及肛门“靶环征”声像图的有13例,引产、流产或生后均证实为肛门闭锁.1例为单纯闭锁,12例合并其他畸形及异常,7例出现了肠管扩张,2例肠管内可见强回声的胎粪.结论:正常情况下肛门声像图是可以显示的,它可以用来提示肛门闭锁的可能性.

    作者:柴义青;刘洁;张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18F-FDG PET/CT对乳腺癌及其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诊断乳腺癌及其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临床拟诊为乳腺癌并行18F-FDG PET/CT检查17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6~70岁,平均52岁.患者均无远隔转移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未接受过肿瘤相关治疗,且均不在妊娠、哺乳期.所有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7例患者中共发现乳腺癌病灶18个,其中15例16个病灶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为低分化腺癌,1例为黏液腺癌,18F-FDG PET/CT诊断阳性17个,阴性1个,SUV值1.4~19.6,平均SUV值为6.02.对于区域淋巴结,手术共切除淋巴结209个,其中8例患者共66个淋巴结转移,占31.6%,18F-FDG PET/CT检查中5例患者共27个可疑转移淋巴结,占40.9%.1s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0.10%,特异度为100%,诊断准确度为81.34%,漏诊率为59.9%,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100%、78.57%.结论:18F-FDG PET/CT对乳腺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评价区域淋巴结状态,18F-FDG PET/CT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戴文静;张伟;辛军;王慧颖;韩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定量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监测正常中晚孕期胎盘血流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评价正常中晚孕期胎盘血流灌注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150例胎盘位于子宫前壁或宫底的正常孕妇,孕周22~40周,取得胎盘三维能量多普勒指数,包括血管化指数(Ⅵ),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并与孕龄作相关分析.结果:正常胎盘血流的三维能量图呈现立体血管树的特征,随着孕周的增加,胎盘内血管增多、增粗.胎盘的三维能量多普勒指数与孕龄呈直线相关,以孕龄为自变量,胎盘的三维能量多普勒指数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公式为VI =0.905 ×GA-16.15 (r=0.940,n=150,P<O.000 1),FI=0.284×GA+42.961(r=0.341,n=150,P<0.001),VFI=0.502×GA-9.350(r=0.951,n=150,P<0.000 1).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能定量分析正常中晚孕期胎盘血流灌注情况,为产前准确评价胎盘功能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作者:王咏梅;曹荔;查文;吕康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藏毛窦的CT及MRI诊断

    目的:探讨藏毛窦的CT及MRI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手术病理证实藏毛窦的CT及MRI表现.结果:9例藏毛窦均位于骶尾部皮下,呈囊状,形态不规则,部分见分隔,1例腔内见毛发.CT表现为骶尾部皮下不规则囊性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楚,可以出现瘘管、窦道.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边界较清楚,并发感染后,信号不均,边界不清.T2WI/TSE/SPIR序列病变呈高信号,对于病变的显示更清楚.结论:CT及MRI可以显示藏毛窦的范围、深度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及手术计划的制订.

    作者:李刚;王青云;覃达贤;陈协辉;钱会绒;陈科;朱豫湘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迭代重建技术在低剂量CT中的应用进展

    自从20世纪70年代诞生,CT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估计目前美国每年有超过6.2亿CT扫描,其中儿童CT扫描至少400万[1].随着CT的广泛应用,CT辐射剂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X线可产生电离辐射,损害DNA,有潜在的致癌风险;据估计在美国的偶然事件致癌中,接近2%是由于CT的使用所造成[1].因而,降低CT辐射剂量及优化CT个体化扫描,是现代影像医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刘琴;侯阳;郭启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