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8-1062
  • 国内刊号:21-1381/R
  • 影响因子:1.20
  • 创刊:1990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 国家“双百”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7年10期文献
  • 64 MSCT对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评价的准确性与支架材料的关系

    目的:探讨64MSCT对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评价的准确性以及与支架材料的关系.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4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共89个支架,其中不锈钢支架32个,镍钛合金支架57个)进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观察支架的通畅性以及与支架材料的关系.并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结果:32个不锈钢支架中,CAG显示正常23个(包括支架内再狭窄<50%),支架内再狭窄(ISR)9个(ISR≥50%);57个镍钛合金支架中,CAG显示正常47个(包括ISR<50%),狭窄10个(ISR≥50%).与CAG对照,MSCT正确诊断不锈钢支架狭窄4个(ISR≥50%),正常(包括ISR<50%)18个,不能评价1个.镍钛合金支架狭窄9个(ISR≥50%),正常(包括ISR<50%)45个.MSCT对不锈钢支架和镍钛合金支架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81.8%,50%,78%和90%,95.7%,81.8%,97.8%.MSCT对不同材料支架通畅性评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64 MSCT冠脉成像是评价镍钛合金冠脉支架通畅性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但对不锈钢支架评价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于淑靖;李忠信;马国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增强MR成像在脾脏荷VX2肿瘤动物模型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目的:建立大鼠脾脏VX2肿瘤模型,分析大鼠脾VX2肿瘤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图像上信号强度变化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探讨SPIO增强MR在大鼠脾脏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制作8只脾脏荷VX2肿瘤模型鼠,注射SPIO后行MR扫描,扫描序列采用T1WI(450/12ms)和T2WI(4000/128ms).分析SPIO增强扫描前后MR图像上不同组织的信号特点.结果:SPIO增强T2WI MR图像上正常脾实质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PSIL)为55.04%;脾脏VX2肿瘤PSIL为0.87%,与正常脾实质的信号强度下降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01).脾VX2肿瘤的CNR较增强前显著提高(P<0.001).结论:SPIO增强T2WI MR图像上脾脏-肿瘤的对比显著,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改善了病灶的影像学特征的描述.

    作者:阳红艳;许乙凯;吴元魁;刘文源;吕国士;曹国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氢质子波谱在骨肌系统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骨肌系统良、恶性肿瘤的1H-MRS特点,探讨1H-MRS用于骨肌系统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可行性及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组研究共40例,良性肿瘤组12例,恶性肿瘤组28例.均行常规MRI扫描及在体1H-MRS检查.26例肿瘤新鲜手术标本行离体1H-MRS检查.观察良、恶性肿瘤组织及正常肌肉在体1H-MRS表现,并与肿瘤标本离体1H-MRS检查结果对照,在工作站上测量Cho/Cr及Lipid/Cr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36例肿瘤的细胞密度,并与肿瘤组织Cho/Cr值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织Cho/Cr比值明显高于良性肿瘤,Lipid/Cr比值低于良性肿瘤,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离体波谱研究显示,与良性肿瘤组织相比,18例恶性肿瘤组织的Cho、Lac与mI峰都明显升高,而Lip、Glc则明显下降,12例恶性肿瘤Ala、Glu、PC、Gly峰增高.在体波谱Cho峰及Lipid峰变化趋势与离体波谱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恶性肿瘤平均细胞密度为150/视野,良性肿瘤平均细胞密度为61/视野,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肿瘤细胞密度与Cho/Cr值呈明显正相关(r=0.882,P<0.001).结论:良、恶性骨肌系统肿瘤1H-MRS表现明显不同,在体与离体1H-MRS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体1H-MRS对骨肌系统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李勇刚;王仁法;陈文学;高小玲;杨海涛;李锋;夏黎明;王承缘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64层螺旋CT多期相扫描诊断肾上腺常见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相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及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6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肾上腺肿块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各期CT值、造影剂绝对廓清率和相对廓清率).结果:肾上腺腺瘤37例,嗜铬细胞瘤17例,转移性肿瘤10例.腺瘤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均低于嗜铬细胞瘤,以动脉期明显(P<0.01);腺瘤平扫、动脉期及延迟期CT值低于转移瘤,以延迟期明显(P<0.01);腺瘤造影剂廓清率大于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嗜铬细胞瘤仅动脉期CT值大于转移瘤.结论:64层螺旋CT为肾上腺的显示和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提供了保证;而肾上腺肿瘤不同CT扫描时相和不同参数的特点为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作者:孙洪赞;于涛;廖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瘘的价值

    目的:探讨各类型冠状动脉瘘(CAF)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图像特征及超声心动图诊断CAF的价值.方法:对11例CAF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CAF图像特征及规律性.结果:根据CDE图像特征对11例患儿作出正确诊断.CAF的CDE具有明显的图像特征:①在瘘入的心腔或肺动脉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异常血流束信号;②瘘的冠状动脉明显扩张;③右冠状动脉瘘多见,瘘入右心系统者常见;④瘘入右房、右室、左房、肺动脉时均为双期连续湍流频谱,瘘入左室时为舒张期湍流频谱.结论:CDE对CAF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刘庆华;彭晓卫;严济泳;李先文;刘菲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脑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CT平扫表现及影像学诊断策略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脑静脉血栓形成(CVST/CVT)CT平扫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便提高CT平扫对CVST/CVT的早期认识,优化诊断方法,减少误诊.材料与方法:搜集拟诊为CVST/CVT病例25例的平扫及部分增强病例,经与MR与DSA等对照.重点回顾会诊前后血栓本身的CT平扫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并进行对照,比较两者的结果.结果:CT平扫初诊血栓的直接征象的阳性率为13/25,阴性率为12/25,其中假阳性3例,假阴性8例.会诊后血栓阳性征象为21/25,阴性率为4/25,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别有显著性.而脑实质改变,会诊前检查的阳性率为20/25,阴性为5/20,而会诊后影像学阳性率为21/25,阴性为4/25,经统计学分析两者的差别无显著性.同时分析了CT平扫误诊原因及正确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策略.结论:CVST/CVTCT初次平扫,大多都有血栓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正确认识这些征象,可以提示CVST/CVT的存在,并推荐立即行CTV检查来证实CT平扫的初步意见.

    作者:邬美惠;王娟;周义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早期子宫颈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CT诊断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典型和不典型CT征象.方法:收集125例早期子宫颈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例,所有病例均接受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局部复发23例,其中病变位于阴道残端9例,位于手术床区8例,位于盆壁5例,位于前腹壁1例,均表现为不规则形肿物,有明确坏死12例;淋巴结转移79例,其中只有淋巴结转移54例,同时合并有局部复发者6例,同时合并有远处转移10例,三者同时并存9例.远处器官转移23例,其中肝脏转移11例,肺转移6例,肾上腺转移3例,骨转移2例,腹膜复发1例.结论: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子宫颈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常见的表现形式,CT可检出复发或转移病灶,并能显示病灶形态和范围,对于诊断和确定肿瘤范围有较大价值.

    作者:李相生;周纯武;戴景蕊;赵心明;蒋力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神经源性肌萎缩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肌萎缩的病变肌肉的MRI表现及MRI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30例经临床证实的神经源性肌萎缩患者,选择舌头、肩胛肌带、大腿及双侧手掌行MRI检查.结果: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者15例,其中舌肌萎缩4例;手掌蚓状肌及骨间肌萎缩6例,受累肌肉见斑片状长T2等T1异常信号影;双侧大腿肌肉见片状混杂信号影1例;4例表现为双侧手掌肌肉萎缩,信号无异常.余受检部位肌肉形态及信号无明显异常.②脊肌萎缩症1例,腓骨肌萎缩症2例,均表现双下肢肌肉萎缩,肌肉内见短T1长T2异常信号.③平山病8例,表现受累肌肉萎缩,手掌蚓状肌及骨间肌见斑片状长T2等T1异常信号影;④4例为单侧下肢的神经源性肌萎缩,表现为肌肉萎缩,肌肉内可见斑片状长T2及短T1混杂信号影.结论:神经源性肌萎缩主要表现为病变区肌肉的萎缩,部分肌肉为脂肪替代,另有部分病变肌肉可表现为肌纤维的坏死性改变.

    作者:郑贤应;慕容慎行;李银官;倪希和;曹代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颅外段椎动脉结构及血流评价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变化.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37例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除外心衰、心律不齐、低血压等,进行颅外段椎动脉(674条)超声参数测量:椎动脉内径(D)、收缩峰值流速(SPV)、平均流速(TAVM)、血流量(Q).结果:337例VBI患者,年龄小于40岁有32例,40~60岁有129例,大于60岁有176例.单侧椎动脉D≤2mm有14例,单侧D<3.0mm有228例,双侧D<3.0mm有6例.椎动脉内径比值(较粗侧与细侧比)DR=1.4±0.1;较细侧椎动脉平均内径D=(2.6±0.4)mm,平均速度TAVM=(15.2±3.1)cm/s;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和Q=(176.5±26.8)ml/min.结论:随年龄增长,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逐渐减少.当一侧椎动脉内径小于3.0mm,与对侧椎动脉内径之比小于1.5,平均流速小于18cm/s,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和小于200ml/min,可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文华;夏稻子;张宇虹;林萍;高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18F-FDG PET/CT、CT在乳腺癌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CT在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临床疑乳腺癌术后复发的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和半定量方法(标准摄取值,SUV)分析肿瘤病灶摄取FDG的程度,并参考近期病理检查及CT结果.结果:27例复发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活检或细胞学检查和临床随访证实有局部转移,PET/CT显像和CT检查灵敏度分别为96.30%,62.96%,PET/CT显像和CT检查的灵敏度的差异有显著性(x2=9.247,P<0.05).14例患者行PET/CT双时相检查,乳腺癌术后患者确诊为转移的9例患者,SUV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18F-FDGPET/CT显像对于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病灶的定性、定位准确性更高,优于CT,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孙琳;高再荣;张永学;贾清;吴志坚;常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MS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瘤和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瘤和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疑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6层螺旋CT主动脉增强血管成像扫描,然后将数据送工作站作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RP)、容积再现(VRT)、大密度投影法(MIP)和仿真内窥镜重建(VE).结果:63例病人中,正常者7例,异常者56例.异常病例中单纯主动脉钙化4例,主动脉粥样硬化52例,并发主动脉瘤5例,并发主动脉夹层7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成像对诊断主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瘤和夹层诊断具有快速、准确、创伤小等优点,可作为诊断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高建华;卢瑞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以纵隔肿块为首要表现的食道癌1例

    病例男,57岁.因胸部不适11个月就诊.临床为排除胸部恶性肿瘤而申请胸部常规检查.胸部正侧位平片显示心影后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直径约15cm,侧位相当于中后纵隔交界区域呈不规则圆形,长轴与胸腔平行,边缘光滑略分叶;双肺及心膈未见明显异常(图1).拟诊纵隔肿瘤,高度怀疑食道病变.

    作者:肖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关节积脂血征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关节积脂血征(Lipohemarthrosis)多继发于关节内骨折,可发生于任何关节,以膝关节为常见.X线平片可诊断关节积脂血征,但显示率较低,多层螺旋CT(MSCT)密度分辨率较高,且可进行多种重建,对诊断关节积脂血征及关节内骨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54例(61侧)关节积脂血征患者的资料,对其MSCT表现进行分析,希望借此提高对关节积脂血征的认识.

    作者:彭涛;陈云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MSCT诊断髋关节创伤的价值(附39例分析)

    髋关节创伤的诊治是骨科的急重症,X线平片一直是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但由于髋关节重叠较多,关节形态复杂,X线平片对创伤的评价受到很大的限制.多层螺旋CT(MSCT)由于扫描速度更快、成像时间更短、范围更大、分辨力更高及多种重建技术等诸多优点,使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髋关节创伤的诊断.

    作者:刘铁利;董越;伍建林;盖立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放射吸收法在骨密度测量中的应用

    钙盐是构成人体骨骼的重要无机成分,当钙代谢异常时,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疾病,其中尤以代谢性、内分泌性以及营养性骨病与钙代谢关系密切,当出现与钙代谢有关的病理情况时,作为钙库的骨骼无论在骨矿的数量还是骨结构质量上都会出现异常.

    作者:陶广宇;鲍健;唐旭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束支传导阻滞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束支传导阻滞(bundle branch block,BBB)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研究发现[1]束支阻滞伴发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死亡率增加,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相对于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更能独立地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LBBB在65岁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3%,而在心衰病人中其发生率可达30%[2].

    作者:白艳;尹立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读片窗及答案

    术前影像学诊断:左后纵隔占位,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所见:左后纵隔内实性肿物,大小约6cm×5cm×3cm,包膜完整,侵入椎管,神经根受压,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病理学检查:大体标本见肿物大小约6cm×5cm×3cm,切面呈黄红色、胶冻样,包膜完整.镜下瘤细胞呈梭形、圆形,见大量大小不等的血管,灶性脂肪沉积(图4).

    作者:毕纯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2007美国核医学年会报道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