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8-1062
  • 国内刊号:21-1381/R
  • 影响因子:1.20
  • 创刊:1990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 国家“双百”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年8期文献
  •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进展性卒中的脑灌注机制研究

    目的:运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S-MRI)技术,获取进展性及非进展性卒中患者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初步探讨进展性卒中脑梗死前期的脑灌注机制,为临床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发病24 h内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入院时首先给予NISS评分,均进行DSC-MRI扫描.发病72 h内病情加重,NISS评分增加2分或以上者归入进展组(24例),未加重者归入非进展组(36例);采用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CBV、CBF、MTT及TTP图;利用SPSS 17.0软件,对进展组和非进展组的梗死灶中心及周围CBF、CBV、MTT、TTP进行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以对侧半球的镜像感兴趣区作为参考,自身对照,计算患侧与对侧灌注参数的相对值.结果:进展组及非进展组梗死中心CBF下降,CBV下降,MTT增加,TTP增加,提示低灌注,两组梗死中心大部分脑组织rCBF<0.5,MTT增加>1.63,TI>4 s,为严重低灌注,可能是缺血脑组织发展为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病灶周围相对正常区域灌注参数可归纳为4种类型:①低灌注,MTT明显增加,局部CBV下降,局部CBF明显下降;②侧支循环形成,MTT增加,局部CBV增加或尚可;③血流再灌注,MTT下降或正常,局部CBV增加,局部CBF正常或轻度增加;④过度灌注,局部CBV显著增加,局部CBF显著增加.其中,进展组灌注类型主要为低灌注,而非进展组包括以上4种.对病灶周围相对正常区域分析以上微循环的灌注类型,便于有效把握溶栓时间窗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论:运用DCS-MRI,可提供超急性脑梗死前期缺血半暗带的代谢与超微形态学信息,指导临床治疗,预防和减少终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钱晶晶;吴卿杰;陆忠烈;张晓玲;刘虎;马勤卫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阔韧带平滑肌瘤的不典型低场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阔韧带平滑肌瘤(BLL)在低场MRI中的不典型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BL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不典型BLL患者的MRI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13例不典型BLL,3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包绕不规则实性成分(实性成分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瘤实质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由纵横交错的胶原纤维束、梭形细胞束构成,伴有程度不同的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4例(T2WI上呈低信号)轻度强化,病理上肿瘤内平滑肌细胞较少,而胶原纤维组织较多;9例在T2WI上呈高信号(均为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由较多平滑肌细胞构成,且细胞胞体大,含水量多,间质少.结论:BLL在低场MRI上具有多种不典型的表现,熟悉其病理学基础有助于提高BL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叶浩祥;武庆利;郭健;李文锋;林元锋;叶应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乳腺X线立体定位导丝引导下对乳腺不可触及病灶活检术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X线立体定位导丝引导下对乳腺不可触及病灶活检术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我院181位患者的192例X线影像学表现异常而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均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立体定位导丝引导下定位,由外科医生实施病灶切除,并将标本送回医学影像科摄片,判断可疑病灶是否全部或部分(选取有意义的部分)切除,否则需指导外科医生进行补切.结果:192例病灶中,一次成功切除目标病灶者176例,两次及两次以上才能完全切除目标病灶者13例,始终未能切除目标病灶者3例.结论:重视影响乳腺X线立体定位导丝引导活检术的成败因素,是提高定位成功率及定位准确性的保证.

    作者:梁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会阴四维超声在诊断女性膀胱膨出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经会阴四维超声在诊断女性膀胱膨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以40例正常经产妇作为对照,分别在正中矢状面和三维重建面观察40例膀胱膨出患者在静息和张力两种状态下膀胱尿道及盆膈裂孔的变化,测量相关参数并对膀胱膨出组进行Green分型.结果:正中矢状切面:静息期,膀胱膨出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后下缘的垂直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膀胱尿道后角大于对照组(P<0.05).张力期,膀胱膨出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后下缘的垂直距离由负值变为正值,而对照组仅为负值的减少.膀胱膨出组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和尿道旋转角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膀胱膨出组Green分型:Ⅰ型4例、Ⅱ型24例、Ⅲ型12例.三维重建面:静息期,膀胱膨出组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面积、周长均较对照组偏大(P<0.05),但耻骨内脏肌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期,膀胱膨出组上述测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膀胱膨出组缩肛状态下TUI模式显示耻骨直肠肌未见明显撕裂,肛提肌尿道间隙两侧对称,距离均小于25 mm.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可动态观察膀胱膨出,对其诊断、分型及评估盆底解剖和功能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莉;钱胜利;李延;张俊;乔伟;孟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乳腺癌不同病灶大小、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超声造影差异

    目的:探讨不同病灶大小、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乳腺癌超声造影特点是否有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乳腺癌患者119个病灶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分析所有病例病变区域的超声造影增强特点及模式,包括增强范围是否大于二维超声显示、增强强度、造影剂分布情况、造影剂进入肿瘤顺序、造影模式、是否有穿支血管、是否有灌注缺损等指标,术后收集乳腺癌大小、病理类型并分析组织学分级,分析其超声造影特征与病灶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2 cm的乳腺癌更倾向于低增强或等增强,无灌注缺损及穿支血管;>2 cm的乳腺癌倾向于高增强、存在灌注缺损及穿支血管等造影特征(P<0.05).但超声造影增强范围是否大于二维超声、造影剂分布特点、造影剂进入肿瘤的顺序、造影模式的差异与病灶大小无关(P>0.05).乳腺癌组织学分级Ⅲ级肿块出现造影后高增强、周边增强、速升缓降的比率高于组织学Ⅰ、Ⅱ级肿块(P<0.05),而超声造影的增强范围、造影剂进入肿瘤的顺序、是否有灌注缺损、是否有穿支血管在乳腺癌不同组织学分级间无差异(P>0.05).结论:病灶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对超声造影特征的影响要强于肿瘤病理类型,乳腺癌超声造影的表现与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的变化密切相关,乳腺癌的超声造影特点对组织学分级有一定提示作用.

    作者:冷晓玲;黄国福;马富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二维高频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跟腱异常改变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高频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PDI)技术评价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跟腱异常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0例T2DM患者,分为2组:病程≤10年(B组)30例;病程>10年(C组)30例.另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A组).分别应用二维高频超声及PDI观察3组双下肢跟腱的回声及血流情况,测量3组双侧起点、中点、止点的厚度(D1)和宽度(D2).结果:A组跟腱纵切面显示为连续均匀的细线样强回声;T2DM各组(B、C组)更易出现跟腱内回声减低、不均匀区或与腱旁组织分界不清等异常,B组、C组大于A组(P均<0.05);跟腱内出现钙化灶比率C组大于A组(P<0.05);出现腱旁组织异常的比率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跟腱起点处,C组较A组的D1值增大(P<0.05);中点处,B组、C组较A组,C组较B组的D1值增大(P均<0.05);止点处,B组、C组较A组的D1值增大(P均<0.05).3组跟腱内部1级血流信号多,组间各级血流信号无显著差异.结论:二维高频超声和PDI能够客观评价不同病程T2DM患者跟腱的异常回声改变、增厚程度以及内部血流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雪敏;张宇虹;苏本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99mTc-MDP全身骨扫描中颌面部示踪剂浓集灶分布与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关系

    目的:分析99mTc-MDP全身骨扫描(WBS)中颌面部示踪剂浓集灶的分布特点及与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关系,并通过SPECT/CT分析颌面部示踪剂浓集灶的形成原因.方法:93例初诊为鼻咽癌的患者在治疗前均行全身平面骨扫描和鼻咽部SPECT/CT局部骨显像.在全身平面骨扫描的前位颌面部影像中,相对颅骨本底摄取稍高区形成近似五角星区域.五角星的2个下角除外,其余部分分成6个部位,顶部、左连接部、右连接部、左肩部、右肩部、底部.记录这些部位出现示踪剂浓集灶的情况,并与颅底骨侵犯定性结果和SPECT/CT进行对比.分析颌面部6个部位出现示踪剂浓集灶与颅底骨侵犯的关系.结果:93例样本中89例在颌面部共计177个部位出现示踪剂浓集灶,4例未出现示踪剂浓集.这89例中,37例仅累及1个部位、25例累及2个部位、27例累及3个及以上部位,其中分别有24例、20例、24例存在颅底骨侵犯,示踪剂浓集灶累及部位的数量与颅底骨侵犯整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x2=5.247,P=0.073).出现示踪剂浓集的各部位中,顶部75.00%(27/36)、左连接部90.00%(27/30)、右连接部86.49% (32/37)、左肩部82.61%(19/23)、右肩部85.00%(17/20)、底部80.65%(25/31)存在颅底骨侵犯,整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x2=5.082,P=0.406).高浓集水平所在的部位中,顶部36.36%(4/11)、左连接部94.12%(16/17)、右连接部89.29%(25/28)、左肩部66.67%(6/9)、右肩部60.00%(3/5)、底部73.68%(14/19)存在颅底骨侵犯,整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16.616,P=0.005).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之间、左肩部和右肩部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x2=0.305,P=-0.581;x2=0.062,P=0.803),故分别合并为连接部、肩部.顶部、连接部、肩部、底部4个部位之间整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16.400,P=-0.001),其中顶部与连接部、顶部与底部、连接部与肩部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x2=16.785,P=0.000;x2=4.043,P=0.044;x2=5.944,P=0.015),其余每两者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鼻咽癌颅底骨侵犯与WBS颌面部示踪剂浓集灶的高浓集水平所在的部位有关,特别是当高浓集水平出现在连接部或底部时,临床上要首先考虑颅底骨侵犯的可能.

    作者:李伟;张汝森;刘枫;卢斌贵;傅文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恶性血液病化疗及移植后颅脑并发症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治疗后颅脑并发症的MRI表现.方法:收集30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白血病25例,淋巴瘤4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均排除了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侵犯.通过MRI表现研究恶性血液病治疗后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结果:MRI发现30例患者均有颅脑并发症,其中14例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包括脑出血2例、脑白质病变21例、脑梗死8例、脑萎缩16例、真菌感染1例.结论:MRI对恶性血液病治疗后相关颅脑并发症的显示较敏感,是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头颅MRI检查可早期发现病变并指导临床相关治疗.

    作者:侯学文;于海涛;祝安惠;张晓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脑膜转移的影像表现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脑膜转移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19例神经母细胞瘤合并脑膜转移的患儿,男9例,女10例,均行MRI平扫检查,其中9例同时行MRI增强检查,4例行CT平扫.结果: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脑膜转移多为硬脑膜型,MRI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结节状病灶或条带状脑膜增厚,T1WI多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CT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梭形略高密度灶.结论: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脑膜转移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增强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刘宁;邹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18-三体综合征胎儿孕中期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评估孕中期超声检查对18-三体胎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3年间57例经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为18-三体综合征胎儿的声像图资料,探讨对诊断该病有意义的声像图指标.结果:声像图异常包括室间隔缺损、脉络丛囊肿、宫内生长受限、重叠指、草莓头、单脐动脉、足畸形、羊水过多、小脑发育不良、耳位低置、小下颌和鼻骨发育不良,分别占46%、44%、42%、40%、33%、33%、26%、23%、21%、16%、12%、11%.声像图异常占89%,82%的胎儿均表现为2种及2种以上异常指标.结论:孕中期超声检查对诊断18-三体综合征具有一定的意义,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提高18-三体综合征的产前诊断率,并能降低出生率.

    作者:袁红;朱鹏;任景慧;肖伟伟;李启运;林秀华;曾君;戴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8例均行CT检查,6例同时行MRI检查.由2位腹部放射诊断医生共同阅片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8例EHE病灶均为多发,紧邻肝包膜下生长,直径为3.0~150 mm.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MRI平扫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动态增强CT/MRI示≥3 cm的病灶增强后有向心性强化倾向,<3cm的病灶呈边缘环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环形强化.另外肝脏EHE还显示“包膜回缩征”(n=6)和“棒棒糖征”,肝内静脉主干或分支终止于肿瘤的边缘(n=6).结论:肝脏EHE在CT和MRI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紧邻肝包膜下生长,“棒棒糖征”、“包膜回缩征”及强化方式可为该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赵桂玖;王庆兵;曾蒙苏;饶圣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各种超声征象在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价值中的比较

    目的:探讨各种超声征象在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诊断价值中的比较.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9例341枚PTC的超声征象,依据瘤体大径,将其分为≤1cm组、>1~2 cm组和>2 cm组,分析形态不规则、低回声、纵横比≥1(A/T≥1)和微钙化在各组瘤体中的分布.结果:341枚PTC中,≤1 cm组、>1~2 cm组和>2 cm组分别为209枚、87枚和45枚,其中各组形态不规则、低回声、A/T≥1和微钙化分别为84% (175/209)、80%(168/209)、56%(118/209)、46%(97/209),71% (62/87)、73% (64/87)、42% (37/87)、66% (58/87),69% (31/45)、35%(16/45)、13%(6/45)、73%(33/45),形态不规则和微钙化在≤1 cm组和>1~2 cm组、≤1 cm组和>2 cm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低回声在≤1 cm组和>2 cm组、>1~2 cm组和>2 cm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A/T≥1在≤1 cm组和>1~2 cm组、≤1 cm组和>2 cm组、>1~2 cm组和>2 cm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各种超声征象在不同大小PTC中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正确识别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PTC术前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黄雅元;包凌云;韩志江;谷莹;罗定存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眶内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于眶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08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眼科共收治9例眶内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且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均行双眼超声检查,8例行双眼或眶骨CT检查,7例行眼部MRI扫描,其中4例行MRI增强扫描,1例行18F-FDG PET/CT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未侵及球内及视神经,9例中有5例肌锥内外间隙均受累,且以肌锥外间隙为主,单纯累及肌锥内、外间隙各1例;5例病灶以球周为主,3例位于球后,1例位于球前眼睑部,其中1例弥漫性生长者伴眶骨的溶骨性破坏;7例超声提示为占位或肿块;6例CT显示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局部边缘呈浸润状;平扫MRI呈等或稍长T1、T2均质信号强度,近似眼外肌,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1例骨质破坏者可清晰的显示肿瘤向颅内侵袭;1例术后行PET/CT检查,球前眼睑处18F-FDG代谢增高,SUV—=2.4,提示病灶残留.病理结果依据新WHO分类标准:5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MALT),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例滤泡细胞淋巴瘤(FL),1例T淋巴母细胞瘤(T-LBL),1例NK/T细胞淋巴瘤(NK/T).结论:眶内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超声、CT及MRI)检查结果有一定的特征性,PET/CT可对肿瘤术后疗效进行评估,恶性程度高的病理学类型侵袭性较强,单纯依靠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不高,需结合病理以及免疫组化.

    作者:王超;王晓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皮骨成形术治疗髋臼骨转移瘤

    目的:探讨骨成形术治疗髋臼骨转移瘤.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髋臼骨转移瘤骨成形术治疗的方法、效疗及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疼痛缓解总有效率100%,疼痛评分降至(4.1±2.1)分;术后1、3、6月疼痛评分平均(3.1±1.2)分、(2.0±1.4)分、(1.8±1.7)分.术前与术后24h及1周、1月、3月与前一随访期评分有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3月与6月无明显差异(P=0.241).行走功能评分:术前评分平均为(0.75±0.72)分、术后1周评分平均为(1.9±0.5)分(P=0.0249),术后1、3、6月评分平均为(2.5±0.63)分、(2.7±0.71)分、(3.0±0.5)分,术后1、3、6月行走评分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能有效停止、减量、降级使用镇痛剂.1例发生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结论:骨成形术治疗髋臼转移瘤,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疗效肯定,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可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光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气管旁气囊肿发生率及其形态特征:64排螺旋CT大样本研究

    目的:分析气管旁气囊肿(Paratracheal air cyst,PTAC)在64排螺旋CT上的发生率及其形态特征,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方法:选择2013年1-6月在我院行64排胸部螺旋CT平扫的患者5 005例,回顾性分析是否有PTAC及其形态特征.结果:432例显示有PTAC,总的发生率为8.63%.其中男性发生率为8.76%(245/2 797),女性发生率为8.47%(187/2208),男女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132,P=0.717).404例(93.52%)为单个气囊肿,23例(5.32%)有2个气囊肿,5例(1.16%)有3个气囊肿,共465个气囊肿.所有气囊肿均紧邻气管,与气管间距均在3 mm以内.气囊肿大小为1 mm×1 mm~37 mm×49 mm,平均长径(5.6±5.2) mm,平均短径(3.6±3.6) mm.与气管相通者253个(54.41%),内部有分隔者164个(35.27%).气囊肿中心位于C7~T4椎体水平,其中86.67%位于T1-T2椎体水平.96.35%的气囊肿中心毗邻气管6~8点的位置.有气囊肿者的右上胸膜增厚及右上肺纤维灶出现率较无气囊肿者出现率稍高(42.36%、44.44% vs 38.12%、40.04%),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PTAC相当常见,单发为主,大部分位于T1~T2椎体水平并紧邻气管的6~8点位置,半数以上可见细小孔道与气管相连通,部分气囊肿内可见分隔,与局部胸膜增厚、肺内纤维灶关系不大.

    作者:方春;王立章;孙延豹;王延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泌乳性腺瘤伴微钙化影像学图像与病理对照分析1例

    病例 女,34岁,孕32周,以双乳腺胀痛为主诉入院.查体:双乳腺触诊压痛,无包块,双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所见:双乳腺腺体略增厚,回声减低,符合哺乳期腺体回声.右乳头及乳晕后方可见多个(10个以上)点状强回声,有的呈簇状分部,范围约4.43 cm×1.87 cm×4.25 cm,其中较大者直径约0.3 mm(图1),强回声周边腺体血流丰富,可测及动脉频谱,RI:0.71.左乳头及乳晕后方可见多个(10个以内)点状强回声,大者直径约0.3 mm,有的后方似有声尾,其周边腺体内未见血流显示.超声提示:双乳腺符合哺乳期腺体回声.右乳腺实质占位性病变不除外,BI-RADS 4C类.左乳腺钙化灶,BI-RADS 4A类.

    作者:李响;王学梅;孙加司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内型肾动脉瘤1例

    病例 男,60岁,因左侧腰部疼痛、血尿于门诊就诊.查体: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腰部未扪及包块,左肾区叩击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血常规、血生化正常.尿常规:白细胞(镜下)12.00 p/HPF、红细胞(镜下)57.90 p/HPF、尿潜血250.00 Ery/ul.超声检查:左肾体积明显增大,实质菲薄,集合系统重度分离,大径约8.2 cm,内可见多个强回声,后伴声影,其中一个大小约1.6 cm×1.1 cm1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于下段可见一个大小约0.6 cm×0.5 cm的强回声,后伴声影.左肾内另可见一个大小约10.7 cm×7.2cm的类圆形无回声,形态尚规则,边界清楚,壁清晰光滑.

    作者:杜锐;杨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实质内非典型脑膜瘤1例

    病例 男,41岁,因视物模糊4月听力下降1周就诊.查体:右眼颞侧偏盲,口角向左侧斜歪,伸舌稍偏右;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V级.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左侧颞叶深面及基底节后外侧见异常信号团块影,大小约4.1 cm×3.4 cm×4.1 cm1边界不清,累及左侧侧脑室下角、背侧丘脑及左侧海马,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混杂信号,T2 Flair呈等信号,DWI部分呈斑片状稍高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持续强化,强化欠均匀,其内可见斑条状低强化区域,病变周围脑实质水肿带明显,邻近左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及侧裂池受压(图1~4).

    作者:李洁;敬宗林;陈天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诊断小儿肝脏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

    病例 女,19月,发现腹部包块4d、腹胀就诊.入院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肾功、心肌酶、电解质、心电图、癌胚抗原均正常,乙肝阴性,甲胎蛋白(AFP)>2 000 ng/L.查体:右腹触及一包块,质硬,肝脏肿大.腹部增强CT:肝内占位性病变,考虑:①肝间叶错构瘤;②血管瘤.超声检查:右侧腹部探及大小约10 cm×8 cm×7 cm的实质性肿块,与肝脏关系密切,仅见部分正常肝右叶及肝左叶组织,包块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内部为不均匀低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坏死液化区(图1).CDFI显示肿块内及周边血流信号(图2,3).超声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考虑来自间叶组织肿瘤.全麻下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肝胚胎性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

    作者:王爱珍;张展;方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宝石能谱CT成像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能谱CT是一种具有崭新能谱成像功能的MSCT1它将CT从单参数(CT值)成像转变为多参数(不同keV下的CT值、多种基物质密度和有效原子序数)成像,实现了CT质的变革,成为CT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中能谱成像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是宝石能谱CT,自2009年底进入临床应用以来,已经在全身各系统病变的诊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现主要对宝石能谱CT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欧阳爱梅;苏新友;魏兆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