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加深对流行性乙型脑炎CT改变的认识,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7例乙型脑炎的临床资料,普通型4例,重型19例,极重型4例,经头部CT扫描,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病变多为大脑皮质、丘脑、基底节区低密度灶,1例位于脑干,1例伴病灶内出血.结论:本组病例符合乙型脑炎病理改变,CT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乙型脑炎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军妍;张宝林;鲁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和相对脑血流量(rCBF)在评估脑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对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的患者(低级别胶质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23例)行MR灌注成像及常规MRI检查.由灌注数据获取脑血流容积(CBV)图和脑血流量(CBF)图,计算出大rCBV值和大rCBF值.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大rCBV值及大rCBF值分别为6.55±4.23和3.34±1.85,低级别胶质瘤分别为1.70±0.49和1.18±0.36,两组间大rCBV值和rCBF值均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1);非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大rCBV值和大rCBF值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12,P<0.05).对于脑胶质瘤的定性评价,MR灌注成像结果与常规T1增强图像结果有时不吻合,不吻合率达30%.结论:MR灌注成像能有效地在术前评价脑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大rCBV值结合大rCBF值可以更好地评估脑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
作者:那婧;谢德轩;刘鹏飞;周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CT对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螺钉位置及椎弓根内壁破坏程度的判断能力.方法:采用徒手法在5具尸体胸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并进行CT扫描.然后根据螺钉CT影像分别由3位医师对螺钉的位置进行判断并与直视下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对于Ⅰ度椎弓根螺钉的敏感度为33%,特异度为87%,阳性预测值为32%,阴性预测值为88%.CT对于Ⅱ度椎弓根螺钉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阳性预测值为60%,阴性预测值为100%.Kapper值为0.603.结论:CT对椎弓根螺钉导致的椎弓根内壁破坏的评价结果较为可靠,对徒手法置入的胸椎椎弓根螺钉是否侵及内壁及侵及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有限.
作者:宋之明;刘一;姚迪;王淑清;陈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CMM)和应变率图在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中的价值.方法:应用CMM的应变率图成像模式,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分别在心尖四腔观、左室两腔观以及心尖左室长轴观评价5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致密化不全心肌局部舒缩的同步性.结果:致密化不全心肌各个节段舒缩不同步,呈现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的不连续的矛盾运动.结论:高帧频的组织多普勒CMM的应变率曲线,特征性地评价了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致密化不全心肌各节段运动的不同步性,为超声诊断该病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新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曹丹;黎春雷;邓又斌;刘红云;毕小军;刘健;郑光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提高对胃间质瘤(GST)影像征象的认识,评价多排CT(MS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GST病例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病变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7例.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其内可出现坏死、囊性变及钙化.增强扫描时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动脉期瘤体旁可见排列成簇状或线状增强的细小血管,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所有病例MSCT扫描未发现病灶邻近的胃壁增厚.结合手术病理,病变定位准确率为76.5%(13/17).结论:外生性或腔内外生长肿块、邻近胃壁不增厚是GST的特征性CT表现,增强扫描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也是本病的特点.MSCT的重建能明确病变部位、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曹殿波;史东光;牛春波;韩国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给药途径对MR预定位免疫成像靶瘤性致增强作用的影响.方法:2组荷人结肠癌细胞裸鼠分别经腹腔和静脉注射SA-DTPA-Gd,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和肝组织的信号强度.结果:肿瘤在静脉给药后6h强化率达到高(70.2%),而腹腔组中9h肿瘤的强化率高(46.4%),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肝组织在腹腔组中峰值强化率为23.7%,而静脉组中高为20.4%,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静脉给药更有利于肿瘤的SA-DTPA-Gd摄取并具有更为均匀的瘤内分布.
作者:叶靖;许乙凯;刘岘;陆雪松;许鹏君;黄其鎏;蒋志强;吕国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99mTc-MIBI双时相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44例拟诊甲旁亢患者进行了99mTc-MIBI双时相显像.阳性指标为延迟图像上出现异常增高的放射性聚集,显像资料均参照临床终诊断结果进行评价,并与同期的B超或CT检查作了对比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33例确诊为甲旁亢,其中甲状旁腺腺瘤31例(包括异位1例)、甲状旁腺增生1例与甲状旁腺癌1例.诊断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93.2%,同期B超诊断灵敏度和准确性为70%与77.3%.另25例患者有CT资料,12例有阳性发现(60%).99mTc-MIBI双时相显像在甲旁亢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在腺瘤诊断方面较B超和CT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P<0.05).结论:99mTc-MIBI双时相显像能较准确的检测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是患者术前定位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维安;崔颖鹏;李春亿;梁宏;胡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急性跟腱撕裂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1例有急性踝关节损伤病史、经手术证实为跟腱完全撕裂或部分撕裂患者的MRI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21例MRI均有异常表现,诊断跟腱完全撕裂7例,部分撕裂14例.表现为跟腱增粗、腱内信号增高、腱束连续性完全中断或部分中断.手术结果完全撕裂9例,部分撕裂12例.结论:MRI能准确显示跟腱撕裂的部位和程度,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平有;陈学强;罗庆华;徐圣康;徐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DM)下肢血管病变(LEAD)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型DM患者91例与41例同期住院非2型DM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并以踝肱压指数(ABPI)对比观察.结果:2型DM动脉硬化为弥漫性或多节段病变,单纯动脉硬化多为血管分叉处局灶性病变,2型DM患者下肢血管管腔的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1).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以股动脉常见,而管腔狭窄、闭塞率以累及腘动脉以下的远端动脉血管多见,胫前动脉受累为明显(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2型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检查的有效手段,可评估病变部位、阻塞的性质、病变长度以及解剖的异常,对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兰正福;王焕文;于海容;乔华;姚宏辉;刘丽红;皮德凤;代全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骨肉瘤化疗后bcl-2表达与影像学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3例病人均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骨肉瘤,术前均按大剂量甲氨蝶呤(MMIA)方案化疗.免疫组化检测bcl-2,评价其与影像学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前73.9%(17/23)患者bcl-2表达呈阳性,化疗后39.1%(9/23)呈阳性,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5.36,P<0.05).化疗前平均5.96分,化疗后平均8.65分,化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化疗前(t=4.236,P=0.000).12例预后良好者,化疗前33.3%表达阳性,化疗后bcl-2阳性者8.3%;预后差者化疗前44.4%、化疗后33.3%表达阳性.结论:化疗后骨肉瘤bcl-2表达低于化疗前.化疗后bcl-2阳性表达率低者影像学评分高、预后好.
作者:蔡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对肺内单发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从受检病人中随机抽取150例肺部直径约9~30mm单发结节的病例为试验组.所有肺结节病灶均经病理证实.另从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150个年龄、性别构成与受检组相仿的病例作为对照组.两组胸片均经CT证实,并由多位放射学专家共同诊断.所有胸片均通过数字化放射成像(DR)获得.由5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生和5位低年资影像诊断医生作为观测者分别对不用和用CAD输出图像的胸片进行诊断.观察者积分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来衡量.结果:平均ROC曲线下面积从不用CAD输出图像的0.766到用CAD输出图像的0.833,两者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在使用CAD输出图像时,低年资影像诊断医生比高年资影像诊断医生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增加的更多.结论:运用DR所配置的CAD系统能帮助影像诊断医生提高对肺结节性病灶的检出率.
作者:张碧云;陈自谦;卢光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31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扫描,总结AS骶髂关节的CT表现.方法:31例临床确诊为AS的患者,男21例,女10例,年龄14~64岁,平均24.5岁.全部病例行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1例中有30例骶髂关节异常,其中Ⅰ级5例(16.1%),Ⅱ级7例(22.5%),Ⅲ级16例(51.6%),Ⅳ级2例(6.5%).骶髂关节早期CT表现为对称性关节面骨皮质粗糙,局限性微小皮质破坏,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为双侧骶髂关节面广泛骨皮质破坏,呈锯齿状或毛刷状,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晚期为关节僵直,关节面下骨质疏松.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助于AS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其骶髂关节的CT表现对临床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彦;侯中和;陈庆文;李橙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漫游技术(VRT)三维重建成像方法,评价其在脊柱损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5例脊柱损伤患者进行CT容积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及高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3D工作站,选择合适CT值范围、不透明度、明亮度对脊柱损伤及术后病例脊柱进行VRT成像.并由2位CT诊断医生共同对相应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VRT图像可清楚显示脊柱骨折移位、骨折线走向及脊柱损伤的三维空间关系;对内固定术后脊柱,VRT图像能清楚显示固定物与周围结构立体关系,基本无金属伪影.结论:多层螺旋CT-VRT后处理成像能清楚、立体、直观、多方位地显示脊柱损伤及术后改变,可为临床医生治疗及随访提供依据.
作者:韦日宇;向子云;肖树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RI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6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经X线检查后作MRI扫描,MRI扫描序列包括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STIR序列,每例骨折按Schatzker分类法分类,比较胫骨平台骨折的平片与MRI诊断结果,分析骨折合并膝关节其他损伤的MRI表现.结果:66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中X线检查60例阳性(81.8%).MRI检查65例阳性(98.5%),Ⅰ型7例(10.6%)、Ⅱ型20例(30.3%)、Ⅲ型6例(9.1%)、Ⅳ型18例(27.3%)、Ⅴ型4例(6.1%)、Ⅵ型10例(15.2%).其中合并半月板损伤57例、韧带损伤48例、关节软骨损伤58例、局部骨挫伤34例、关节囊积液或积血61例.结论:MRI检查是术前评价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实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蔡志胜;严志汉;周忠洁;虞志康;毛传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MRI资料完整的骨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结果:7例为单骨发病,1例为多发.7例为B细胞源性,l例为T细胞源性.病变在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8例均合并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结论:骨原发性淋巴瘤主要发生于脊柱和骨盆,多侵犯单骨.软组织肿块大、骨膜反应轻、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是其相对特征影像学特点.平扫和增强MRI检查对骨原发性淋巴瘤定性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尚文;成官迅;陈自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病例女,24岁,因发现颈前包块2月余就诊.查体:体温正常,于颈前正中扪及一包块,质稍软,表面光滑,无压痛.超声检查:于颈部探及一大小约1.8cm×0.8cm类圆形液性暗区,边界清晰,囊壁稍厚,暗区内见多个散在强光点反射,后方无声影.病灶内及周边未引出彩色血流信号.手术切开见稍黏稠、淡黄色油脂样液体.病理证实:舌下腺皮样囊肿.
作者:虞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病例女,25岁,发现左侧乳房多个肿块1个月来诊.专科检查:双侧乳房对称,乳头无溢液,左侧乳房可触及多个肿块,质地硬,边界清,表面光滑,可活动,无压痛,表面皮肤颜色正常.右侧乳房无异常发现.双侧腋窝末触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左侧乳腺腺体内可探及多个无回声团块,较大者35mm×17mm×20mm(图1),较小者13mm×10mm×10mm(图2),团块边界清晰,形态不规整,壁薄,相互间完全或部分相通,呈串珠状(图3),部分无回声区内可见细密点状低回声缓慢移动,探头加压可见病灶缩小,加压过程中病灶内未见血流显示.
作者:李宇;唐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病例女,27岁,5天前无诱因出现发热、寒战,次日无诱因出现下腹疼痛,以左下腹为著,曾行抗炎治疗无效.月经史:15 3~5/30,量中等,无痛经,多血块,现为经期第4天.查体:T 38.5℃,脐下一指触及囊性包块,边界清,双下腹压痛明显,无肌紧张.CT所示:下腹及盆腔可见17cm×15cm×9cm大小囊性病变,多房.
作者:张竞文;张清;伍建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病例女,35岁,发现右侧盆腔包块伴右下腹酸疼8月.疼痛呈持续性,能忍受,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月经期加重.曾人流3次.否认家族阳性病史.体检:心肺无特殊,耻骨联合偏右侧可扪及一8cm×6cm包块,质软,活动度可,无压痛;左侧附件区触及一5cm×4cm相同性质包块.超声检查:双附件囊肿.CT表现:左下肺后基底段、右中叶外段及右下肺后基底段见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影,大直径 2.0cm,边缘光整(图1).
作者:唐光才;吴永娟;孙贞超;邱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肺硬化性血管瘤(PSH)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良性肿瘤,以前有关本病的报道不多,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文献报道逐渐增多.2000年至今本院共发现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杰;钟百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口腔X线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协助诊断病变发生的部位、进程,还可以用来推断预后并评价治疗效果[1-5].常规X线检查操作较为复杂,影像显现周期较长,临床治疗中一旦需要多次进行检查,不但会增加口腔治疗区域污染的机会,降低医生的工作效率,而且会增加临床医生和患者暴露的机会;同时口内片体积较小,照片本身存在变质的问题,不便于长期保存[6].
作者:何帅;王光耀;周胜;王正钱;王生;丁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眼球穿孔伤球内异物存留患者的手术预后除与球内异物大小、异物存留位置时间和眼内感染情况相关外,眼球内后壁组织-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的损伤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术后视力,由于眼球穿孔伤患者伤后多伴有屈光间质混浊,术前对眼球内后壁组织损伤的判定缺乏准确性.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眼CT检查对球内异物所致眼球内后壁组织损伤判定有意义.
作者:陈穗桦;王少华;赵辉;吴网兰;姜涛;黄振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