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8-1062
  • 国内刊号:21-1381/R
  • 影响因子:1.20
  • 创刊:1990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 国家“双百”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年2期文献
  • 经阴道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TV3D-CPA)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术前应用TV3D-CPA技术检测65例卵巢肿瘤(47例恶性肿瘤,18例良性肿瘤),定量计算肿瘤内血管指数(Ⅵ),分析Ⅵ值在良、恶性肿瘤中的差异性及其与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卵巢恶性肿瘤Ⅵ值(0.080±0.052)条/cm3,明显高于良性组(0.043±0.031)条/cm3(P<0.05).以Ⅵ≥0.035条/cm3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敏感性87.8%,特异性75%.Ⅲ、Ⅳ期卵巢恶性肿瘤Ⅵ值(0.089±0.037)条/cm3,明显高于Ⅰ、Ⅱ期(0.056±0.04)条/cm3(P<0.05).结论:应用TV3D-CPA计测Ⅵ值是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Ⅵ值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升高,是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作者:齐铮琴;郭丽魁;王凯;于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常见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目的:讨论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以及各自的特点.材料与方法:取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或临床动态观察证实的肋骨病变50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32例为良性病变,其中12例为骨岛,9例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7例为软骨类良性肿瘤,4例为骨感染性病变(2例为结核,2例为非特异性感染).恶性病变18例,其中转移瘤10例,骨髓瘤4例,骨巨细胞瘤4例.结论:常见的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一般都具有某些有助于我们诊断的特征性的CT表现.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通过这些CT表现较好的区分常见的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作者:杨伟洪;方玲;言伟强;刘鹏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发作间期PET显像与发作期SPECT脑显像在小儿顽固性癫痫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发作间期FDG PET与发作期SPECT脑显像在小儿顽固性癫痫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小儿顽固性癫痫患者行发作间期FDG PET与发作期SPECT显像,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例发作间期PET表现为局限性单叶代谢减低,14例表现为多灶或弥漫性改变.发作期SPECT显像18例为单叶局限性高灌注,10例为多处高灌注灶.30例患者中26例(86.7%)两项检查结果相符合,12例PET发作间期呈多病灶或弥漫性改变者,6例于发作期转化为单叶局限性病灶.结论:发作期SPECT结合发作间期PET显像,两者联合应用优势互补,可提高癫痫定位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作者:孙爱君;苏文聪;李树生;刘健;苏富勇;魏强;杜静波;刘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干燥综合征腮腺造影的导管病变规律(附87例报告)

    目的:研究干燥综合征(SS)患者腮腺造影中导管病变的规律.资料与方法:笔者对我院87例SS患者进行腮腺造影检查,对腮腺导管病变进行分析.结果:各级腮腺导管均可发生病变,以末梢导管病变发生率高,病变有从末梢导管向主导管发展的倾向.早期病变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占同期病例数比例变小,中晚期病变则反之.<60岁和≥60岁两组SS患者的腮腺造影表现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S患者腮腺导管病变可以分为腮腺导管形态正常期、末梢导管病变早期、末梢导管病变晚期、分支导管及主导管病变期、腺体萎缩早期及腺体萎缩晚期等6期.SS患者腮腺导管病变存在广义的一致性和狭义的不一致性.腮腺的增龄性改变在腮腺造影用于诊断SS时可以忽略.

    作者:郑国;张诚;张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坐骨耻骨骨软骨病的临床影像学诊断(附23例报道)

    目的:探讨坐骨耻骨骨软骨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对23例坐骨耻骨骨软骨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随机抽取100例因其他原因摄骨盆正位片进行分析.结果:病变组23例中,16例为单侧,7例为双侧.X线表现为坐骨耻骨结合处局限性骨膨隆,8例有层状改变,病变区内密度不均,有类圆形低密度透光影,骨皮质完整,8例周围骨质轻度增生,未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改变.8例CT表现为坐骨耻骨结合处局部膨大,其内有低密度透光区,有碎裂,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边缘欠整齐,邻近的髓腔轻度硬化,无明显的死骨和骨膜反应,邻近的软组织正常;正常组中14例出现上述X线改变,其中3例为双侧性.结论:坐骨耻骨骨软骨病的影像学表现较典型,结合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干芸根;林飞飞;李荫太;孙洁;荣远新;谢娜;向葵;徐大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诊断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4例,女5例,年龄9~57岁,平均36岁.所有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常规行SE T1WI矢状位及轴位,T2WI矢状位及轴位.7例注射GdDTPA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位于椎管内背侧8例,仅1例位于椎管内腹侧,累及3~5个椎体节段平均4个椎体节段.颈段4例,颈胸段4例,腰段1例.血肿呈新月形及长条状.3例血肿呈T1WI及T2WI高信号,4例血肿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及T2WI均呈等高混杂信号.血肿与脊髓间T1WI及T2WI均可见低信号线相隔,以T2WI明显.增强扫描3例见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MRI是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佳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血肿的新旧程度及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作者:王安明;朱丽丽;赵汉青;程国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动脉(PCA)的血流变化规律以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参数与糖化血红蛋白(GHb)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67例(67只右眼)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的CRA、PC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患者GHb水平,分析CRA血流参数与GHb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各组随病情的加重,CRA、PCA的血流速度呈逐渐减低趋势,RI呈增高趋势;且在无视网膜病变时就存在眼血流动力学的异常,CRA改变明显于PCA;GHb与CRA血流速度呈负相关,与RI呈正相关.结论:在无视网膜病变时,糖尿病患者不仅视网膜而且脉络膜都表现出血流动力学的异常,GHb水平与CRA血流参数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聂芳;童明辉;车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3D-CE-MRA在脑静脉血栓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运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3D-CE-MRA)的MRV在脑静脉血栓(CVT)的各种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2例经MRI、MRV及DSA检查CVT的病例,重点观察分析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MRI(SE序列)检查共显示脑实质继发改变1O例;显示上矢状窦、横窦及直窦血栓共13例;MRV检查显示上矢状窦血栓6例;下矢状窦血栓1例;上矢状窦合并直窦2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乙状窦3例;横窦合并乙状窦血栓3例;海绵窦血栓1例;大脑大静脉及大脑内静脉血栓1例;大脑上静脉及吻合静脉血栓1例.全部病例均经DSA检查证实.结论:MRI与3D-CE-MRA成像技术的MRV相结合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CVT,为CVT检出的佳方法.

    作者:吴化民;刘新红;孔庆奎;谢元忠;王霞;许玉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8F-FDG PET显像对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监测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对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对31例经细针穿刺或针吸细胞活检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的患者在化疗前,化疗第1、3疗程结束后分别行18F-FDGPET显像,根据PET显像结果计算乳腺癌病灶放射性摄取比值(T/N),化疗结束后评价疗效,以WHO制定的肿瘤化疗评价标准分为有效组[R(+),n=22]和无效组[R(-),n=9].结果:化疗前R(+)组和R(-)组T/N比值分别为3.18±0.41、3.14±0.52(P>0.05),化疗第1、3疗程后R(+)组T/N比值从3.18±0.41分别降低为2.62±0.38、2.06±0.45(P<0.05),而R(-)组T/N比值从3.14±0.52分别降低为3.01±0.47、2.87±0.27(P>0.05);R(+)组T/N比值降低的百分率第1、3疗程后分别为16.12%±7%、33.42%±6%(P<0.05),R(-)组分别为4.09%±3%、8.89%±6%(P>0.05),R(+)组降低的百分率明显高于R(-)组(P<0.05).若以第1疗程结束后T/N比值降低百分率≥10%作为监测治疗有无反应的阈值,18F-FDG PET评价疗效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0%、100%.结论:18F-FDG PET显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疗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宋武战;汪静;池君;王喜青;王云雅;王莹;张子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声学定量技术评价充血性心衰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

    目的:采用声学定量技术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34例心衰患者为患者组(NYHA心功能Ⅲ~Ⅳ级),给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采用声学定量技术测量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峰值排空率(PER)、左室峰值快速充盈率(PRFR)、左室峰值心房充盈率(PAFR)、左室峰值快速充盈率与左室峰值心房充盈率之比(PRFR/PAFR).并以3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患者组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EDV、ESV、PAFR和PRFR明显增大(P<0.001、P<0.001、P<0.001和P<0.05),EF和PER明显减低(P<0.001和P<0.05),而PRFR/PAFR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SV、EDV和PAFR明显减小(P值均<0.001),EF和PER明显提高(P值均<0.001),PRFR和PRFR/PAFR变化不大(P值均>0.05).结论:声学定量技术有助于评价心衰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对于晚期心衰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徐冬梅;张梅;范崇伦;姜洪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MRI及彩超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MRI及彩超表现,评价MRI及彩超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MRI及彩超征象,对18例行手术治疗者术前通过MRI及彩超对肿瘤进行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子宫内膜癌MRI表现:T2WI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宽,癌灶信号高于肌层,但略低于邻近尚残留的内膜和腔内黏液.分期准确度为77.8%,对肌层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度为87.5%.子宫内膜癌彩超表现: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呈现低阻力血流,RI=0.35±0.05,彩超分期准确度77.8%,对肌层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度为75%.结论:MRI及彩超能多方位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癌灶及侵犯范围;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有很高的价值.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对肌层浸润深度及邻近盆腔有无转移结节病变显示不如MRI清晰、直观,综合分析判断将大大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苗红;陈亚宾;高宗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频及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旁腺腺瘤及其并发症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及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旁腺腺瘤(PTA)及其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由超声检查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PTA 12例,同时检查胆囊、胰腺、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及软组织剧烈疼痛处.结果:高频超声对甲状旁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非常重要,尤以12MHz探头对发现较小瘤体极有价值.彩色多普勒可提供肿瘤血供情况,有助于PTA与甲状腺腺瘤的鉴别.PTA合并肾结石7例,膀胱结石3例,胆结石2例,下肢软组织钙化1例,前列腺钙化2例,复发性胰腺炎并胰管结石1例.结论:高频及多普勒超声可较准确地诊断PTA及其并发症.

    作者:刘健;黄道中;张青萍;周元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左心房平滑肌肉瘤超声表现2例

    病例例1,女,61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短1年,加重3个月,睡眠中憋醒伴干咳2d就诊.查体:心界向左扩大,心率76次/min,律齐,P2>A2,心尖部第一心音分裂,无病理性杂音.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透声不良,可疑占位性病变.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45mm,右房内径55mm×48mm,右室25mm,主肺动脉内径26.4mm,左房内见53mm×43mm×40mm边界不清、不规整、无包膜、实质不均匀团块样低回声,后方衰减(图1),有一极短蒂粗约24mm×20mm连于左房侧后壁左肺静脉开口处,团块几乎充满左房腔,动度极低,阻塞二尖瓣口致舒张期二尖瓣口呈边缘性血流,收缩期瓣上见偏心返流信号;三尖瓣轻度返流,间接估测肺动脉压90mmHg;心包内见少量积液.超声诊断:①左房实质性肿瘤(恶性可能),②肺动脉高压(重度),③心包少量积液.手术所见:肿瘤6cm×5cm×4cm,蒂3cm×2cm位于左肺静脉口处.病理诊断:(左房)恶性肿瘤,考虑为平滑肌肉瘤.

    作者:刘佳;贾黎丹;岳庆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左侧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恶性淋巴瘤多发生在胸腔纵隔内,单发生在腮腺者少见报道,笔者报告1例经病理证实为左侧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

    作者:李明勇;王强;刘玉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先天性阴囊内副脾1例的超声表现

    病例男,21岁,因左阴囊内渐大性包块20余年就诊,现阴囊如鸽蛋大小,未治疗过.查体:双侧睾丸未见异常,左睾丸处触及一4cm×3cm大小的包块,质软,界清,移动度差,有轻度压痛.入院诊断:附睾囊肿.超声检查:左侧睾丸大小形态正常,回声均匀,血流未见异常,左阴囊内相当于附睾尾处见一实性包块,大小约3.5cm×3.0cm×2.3cm,边界清楚,有包膜,回声较正常睾丸稍增强(图1).CDFI示包块内血流信号较丰富,超声提示:左侧附睾肿瘤.

    作者:陈亚丽;裴新平;吕荣;苏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图像特征研究

    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IVS)是一种罕见先天性心脏病,尚未发现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对TGAIVS图像特征进行研究的报道.笔者对15例TGAⅣS的CDE图像特征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传举;邓东安;朱鲜阳;韩秀敏;杨军;李春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脏局部脂肪缺失的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比研究

    肝脏局部脂肪缺失的声像图表现不具特异性,与肝脏肿瘤不易鉴别,尤其是当其位于非典型位置时.本文对比研究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脏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价值.

    作者:熊奕;徐金锋;吴瑛;宋红;彭启慧;龚静山;刘嘉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双介入栓塞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认识的不断深入,采用介入技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致消化道大出血和脾功能亢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因此,我们根据部分脾栓塞术(PSE)和胃曲张静脉栓塞术(PTO)的治疗原理,将两者联合治疗门脉高压症1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志兵;周洲;陈敏;张常青;杨继红;刘富春;王晓纬;康光文;张杰超;杨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读片窗及答案

    病例男,37岁,发现右颈上部包块10余年,双手麻木无力、双下肢活动不灵2年余.查体右颈部可触及约3cm×3cm包块,压痛(-).T2水平以下痛觉减弱,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低.

    作者:孙洪赞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