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卵巢良性肿瘤性病变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良性肿瘤性病变的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8例卵巢病变中单侧卵巢病变43例,双侧卵巢病变5例.MRI检出48例53个卵巢良性肿块中的51个,其中囊性肿块43个,囊实性肿块6个,实质性肿块2个.MRI检出率达96.2%,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7%.结论:MRI对卵巢良性肿瘤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胡爱妹;周林江;朱智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D-GCTTS)的临床、病理、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特点,提高对D-GCTTS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2例经病理证实的D-GCTT3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资料.术前均进行X线平片、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D-GCTTS的临床和影像特征.结果:两例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X线平片骨质及关节间隙正常,仅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CT平扫:关节周围不规则均匀等密度肿块,边缘清楚;与邻近骨质关系密切,但没有明显的骨质破坏.MRI扫描各序列均以低信号为主,其中以T2WI信号低,增强扫描肿块呈中等程度的不规则强化.手术所见:关节旁棕褐色肿物,包膜不完整,边界清楚,与关节囊和韧带紧密相连.镜下见类滑膜细胞的单核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泡沫细胞和含铁血黄素颗粒沉积.结论:MRI对于D-GCTTS的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董越;伍建林;李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在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和导管、导丝定位对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以减少手术的盲目性.方法:分析25例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表现,对其中18例通过导管、导丝标记定位,并行急诊或择期手术.结果:25例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23例发现病变,阳性率为92%;18例标记定位者中13例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证实均准确定位,定位准确率为100%.本组无肠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有效的方法,放置导管、导丝定位标记能帮助外科医生顺利寻找出血部位并切除出血的原发病变,且无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定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志兵;陈敏;杨全喜;周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肾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TRAS)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42例肾血管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21例,静止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18例,肌纤维发育不良肾动脉狭窄3例),成功的施行PTRAS治疗肾动脉狭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A、定期门诊检查及肾动脉造影随访12~60月.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血压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支架植入术技术成功率100%.近期疗效(≤3月):42例患者高血压治愈者24例(57.14%)、改善者13例(30.95%)、无效者5例(11.90%).中期疗效(4~12月):42例患者高血压治愈者17例(40.5%)、改善者19例(45.2%)、无效者6例(14.3%).远期疗效(≥13月):42例患者高血压治愈者16例(38.1%)、改善者17例(40.5%)、无效者9例(21.4%).≥3年疗效:24例高血压患者治愈者16例、改善者6例、2例无效.随访中有10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后,有6例血压改善.结论:PTRAS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中远期临床疗效肯定,支架内再次狭窄,大部分病例行PTRA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林国成;郑传胜;梁惠民;梁社富;曹劲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房囊性肾细胞癌13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注射流率采用3ml/s.由3位高年资医师分别评估囊内成分、囊壁、囊内分隔、结节、囊内实质成分和钙化.仔细分析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结果:所有肿瘤中心位于肾皮质,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菲薄,边缘光整,囊内液性成分密度多略高于水,少数与肾脏密度相仿.肿瘤直径2.5~11.0cm,平均4.3cm 9例肿瘤实质成分小于10%,4例实质成分在10%~25%之间.肿瘤间隔菲薄型4例,间隔增厚型6例,间隔结节型3例,间隔边缘毛糙,结节直径小于5mm.动态增强所有肿瘤中菲薄间隔多呈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结节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强化(皮髓交界期强化程度与肾皮质相仿),增厚的间隔则分别显示上述两种形式强化.结论:根据肿瘤间隔情况,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可分别表现为间隔菲薄型、间隔增厚型和间隔结节型.肿瘤边缘光整,囊壁薄而规则,囊内液体密度略高于水,间隔毛糙,间隔和结节多有中等程度以上强化.多数肿瘤术前可以确诊,但间隔过少、过薄、强化不显著者可能放误诊为多房囊性肾瘤或肾囊肿.
作者:周建军;周康荣;曾蒙苏;王建华;丁建国;纪元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MSCT)及其三维重建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心外大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手术证实的先心病患者心外大血管畸形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行MSCT增强扫描,随后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与26例经胸超声心动(UCG)及13例心血管造影(CAG)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证实心外大血管畸形83处,其中心脏大血管连接处畸形20处,完全大血管畸形63处,MSCT、UCG、CAG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8%、89.2%、100%,MSCT及CAG诊断准确率与UCG诊断准确率有显著性差异(x2=4.76,P<0.05);(x2=4.11,P<0.05),MSCT与CAG诊断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x2=0.43,P>0.05).结论:MSCT及其三维重建对先心病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明显优于UCG,且成像速度快,可以清晰显示心外大血管的病理解剖结构,对于临床术前评估、选择术式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检查方法,MSCT与UCG联合应用在很大程度可以取代有创CAG检查.
作者:赵雪梅;李志伟;李洪银;崔斌;陆萍;白燕;马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31P MRS波谱及代谢生化信息特点,以及与肝功能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按2000年西安会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将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轻、中、重及肝功能正常肝炎组,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31P MRS成像,观察31P MRS波谱及代谢生化信息特点,并分析各指标与肝功能生化指标(ATL、AS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的%PME及PME/PDE分别为9.32+2.74,0.31±0.06,肝功能正常肝炎组分别为9.5±4.2,0.32±0.14,轻度组分别为10.97±1,0.38±0.08,中度组分别为12.59±3.18,0.45±0.13,重度组分别为15.49±4.7,0.53±0.14.肝功能正常的肝炎患者各31P MRS指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与重度组、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的%PME,以及对照组与中度组、对照组与重度组、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的PME/PDE有统计学差异,其中PME/PDE与ALT呈正相关(P=0.037),而与AST无相关性(P=0.075).结论:肝脏31P MRS能无创的、直接的检测肝代谢过程的生化信息及能量状况,能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肝功能损害程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检测及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恩铭;谭理连;李志铭;汪银玉;林凡;刘克;黄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11C-Choline PET/CT显像用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治疗计划制定的可行性,并分析其对放疗目标靶区所造成的改变.方法:34例脑肿瘤患者进行11C-Choline PET/CT的图像采集,由放疗物理师和医师根据PET和CT两组资料应用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软件分别根据单纯CT及11C-Choline PET/CT融合图像勾划肿瘤的外形轮廓并计算相应肿瘤总体积(GTV)及计划靶区体积(PTV),所得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进行统计计算以了解应用PET/CT以后GTV及PTV增加或减少的差异情况.结果:34例患者中,有67.65%(23/34)患者的GTV有显著性改变,其中增加23.53%(8/34)(P=0.025),减少44.12%(15/34)(P=0.015).有58.82%(20/34)患者的PTV有显著改变,其中增加20.59%(7/34)(P=0.022),减少38.24%(13/34)(P=0.007).3例患者因发现颅内多发转移而由根治性治疗改为姑息性治疗;5例患者因未发现明显活性肿瘤组织存在依据而取消了放疗计划改为密切随访观察.结论:11C-Choline PET/CT融合图像方法学在脑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应用可提高对脑肿瘤生物靶区体积制定的精确性,减少正常脑组织的照射量及遗漏病灶的可能性,使临床缓解的可能增加.实际的临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随访及研究证实.
作者:黄喆慜;管一晖;赵军;左传涛;华逢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室间协调性的影响.方法:分3组:对照组、慢性心衰不伴传导异常组及慢性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组.应用心肌组织多普勒技术(TDI)通过左、右房室环分别测量左、右心室侧壁电机械运动时间,并计算二者差值表示左右心室收缩期电机械运动延迟时间;并应用脉冲多普勒技术(PW)分别测量主动脉、肺动脉射血前期时间,并计算二者差值表示左右心室射血延迟时间.结果:与对照组及心衰不伴传导异常组相比,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的左右心室收缩期电机械运动延迟时间和左右心室射血延迟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TDI及PW技术可全面评价心室间不同步运动情况,为起搏治疗慢性心衰提供准确的信息.
作者:曾宪敏;吴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ED)诊断及分型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阴茎海绵体血管活性药物注射和刺激结合实验(CIS)测定259例ED患者诱导前后阴茎大小、阴茎海绵体动脉及阴茎背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59例患者中非血管性ED 35例(13.5%),动脉性ED 58例(22.4%),静脉性ED 47例(18.2%),混合性ED 119例(46%).勃起后非血管组的PSV、EDV及RI均高于动脉性、静脉性、混合性ED组(P<0.05).静脉组阴茎背深静脉速度高于非血管组、动脉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血管性ED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军;任杰;阎萍;张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MRI征象在恶性脑膜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恶性脑膜瘤的MRI征象,并随机抽取同期34例良性脑膜瘤作为对照.结果:分叶征、囊变坏死、瘤脑界面、瘤脑界面的边缘、T1WI信号、信号不均匀性、强化不均匀性、强化程度、脑膜尾征的有无及形态与脑膜瘤良、恶性相关.结论: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评价某些MRI征象对恶性脑膜瘤的术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祎年;何宁;周俊林;王鸿雁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病例男,7岁.因反复腹痛、腹胀4年多次入多家医院治疗,曾进行多次超声检查及CT检查诊断为大量腹水,多次抽吸腹水治疗无效,后期以结核性腹膜炎治疗无效转入我院.查体见患儿一般情况好,无发热、腹泻等症状,腹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血、尿、便常规检查无阳性发现.CT检查发现患儿腹腔内较多积液,但多局限于中下腹部,内有少许分隔,诊断为大量腹水,炎性包裹可能性大.
作者:彭晓芳;刘菊先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病例男,50岁,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面部及左侧肢体抽搐,伴口吐白沫.查体:除言语含糊外,视力、四肢活动、肌力及肌张力、指鼻反射及膝腱反射均正常,双侧Babinskis征(-),布氏征(-).
作者:方芳;伍建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病例男,38岁.2个月前因外伤行剖腹探查术诊断为左肾挫伤,住院治疗半个月后好转出院.出院后逐渐出现左侧腰部肿胀,经当地医院超声诊断为左肾周血肿并给予抗炎、理疗后,症状仍无好转而行超声下诊断性穿刺,因抽出乳白色无味浑浊液体而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查体:一般状态尚可,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查及异常.左侧腹部可触及大小约7.0cm×8.0cm、边界欠清的包块,压痛及叩击痛阳性.左侧输尿管压痛点不明显.
作者:曹殿波;史东光;孙晓峰;杨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病例男,60岁,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食物时胸骨后不适,症状进行性加重,近日胸骨后疼痛加剧,并向脊柱放射.近两个月来进食减少,以软流食为主,无呕吐,无黑便,无食管返流,但有消瘦及乏力感.
作者:董志明;韩帮成;韩长利;张志刚;王丙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胡桃夹现象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指走行于腹主动脉(AO)和肠系膜上动脉(SMA)之间的左肾静脉(LRV)受到挤压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本研究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方法显示肾静脉及其周围血管情况,比较胡桃夹现象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血管解剖变异,探讨多层螺旋CTA在胡桃夹现象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冬;戴书华;邹利光;孙清荣;王文献;陈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根据肿瘤发展过程中与子宫壁的关系分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带蒂浆膜下肌瘤由于位于子宫之外,加以较大肌瘤常伴变性,易与盆腔其他肿块混淆而误诊[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3年3月~2007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浆膜下平滑肌瘤18例,探讨其CT诊断的价值.
作者:杜国忠;王艳玲;张水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1um,JPD)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主乳头周围2~3 cm范围内的憩室,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除本身可能发生炎症、出血及穿孔外,还常引起胆胰疾病,临床上称之为乳头旁憩室综合征或Lemmel's综合征.由于临床缺乏特异性,常造成漏诊和误诊.本研究搜集2005年1月~2007年6月22例合并胆胰疾病出现临床症状的JPD患者的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旨在提高认识.
作者:孙典学;姜传武;李文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脂肪细胞性肿瘤构成了软组织肿瘤中大的一组[1].脂肪细胞性肿瘤的磁共振表现有共同特点.这类软组织肿瘤多含脂肪组织,脂肪组织在磁共振图像上表现为各序列中的信号强度与皮下脂肪相近,在脂肪抑制序列中呈低信号.而各类脂肪细胞性肿瘤的磁共振表现也有其自身特点[2].2002年WHO推荐将按生物学潜能将软组织肿瘤分为4种类型:良性、中间性(局部侵袭性)、中间性(偶见转移性)和恶性,而脂肪细胞性肿瘤无中间性(偶见转移性)类型[1].本文按WHO该分类,综述脂肪细胞性肿瘤中各类的磁共振特点.
作者:王加伟;徐雷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CC)是连接于两大脑半球之间的巨大联合纤维束.它在两大脑半球之间神经信息的整合、大脑皮质的机能发育以及学习记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癫痫、痴呆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胎儿胼胝体是标志脑发育与成熟的较敏感指标.在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周期中,对胼胝体发育准确的评价将有助于发现及确定胎儿颅脑先天发育异常,如胼胝体发育不全等,因此对胎儿胼胝体的准确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赵丹;蔡爱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病例 男,22岁.患者确诊单核细胞白血病2年3个月,化疗后完全缓解.入院前40天出现四肢麻木、无力及排尿困难,逐渐加重.体检:左、右上肌力分别为Ⅲ级与Ⅱ级,双下肢肌力为Ⅱ级,巴氏征(-).
作者:全冠民;袁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