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定量指标血流平均密度(MFD)在评价肝肿瘤超声造影前后血供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造影前对35个肝肿瘤病灶(原发性肝癌11个,转移性肝癌9个,血管瘤15个)行能量多普勒成像(CPA),计测病灶内MFD,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SonoVue,对病灶行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PIH)检查,计测造影后病灶内MFD,并分别与造影前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各组造影前与造影后MF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后原发性肝癌组MFD(0.303±0.179),明显高于血管瘤组(0.093±0.0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后转移性肝癌组分别与原发性肝癌组和血管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提高不同性质肝肿瘤的血流信号,血流定量指标MFD能对肝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张凤娟;赵玉珍;孟洁;纪晓惠;杨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磁源性影像定位癫痫灶后结合伽玛刀放射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经磁源性影像定位癫痫灶后,指导伽玛刀放射治疗癫痫灶.结果:采用南京军区总医院的评估标准,随访疗效显示满意3例(37.5%),显著改善3例(37.5%),良好1例(12.5%),疗效差1例(12.5%).无一例出现伽玛刀放射治疗术后功能障碍.结论:磁源性影像可以无创伤性精确定位癫痫灶,可以用于指导伽玛刀放射治疗癫痫灶.
作者:孙吉林;赵明;赵庆秋;吴杰;岳向勇;李素敏;杜亚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探讨血流剪切率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9只兔子通过动脉内膜损伤术加高脂饮食来形成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然后测定高脂饮食前、动脉内膜损伤术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时内中膜厚度(IMT)及其校正的声学密度值(AⅡc%)、收缩期峰值流速(Vs)、收缩期狭窄处内径(Ds)等指标,并计算血流剪切率(SRs).结果:IMT逐渐增厚;术后SRs经历一个先低后高再低过程,术后各时间点SRs值与高脂饮食前比有差异(P<0.05).结论:IMT、AⅡc%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高度相关;早期血流剪切力减低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后期增大则可引起斑块不稳定.
作者:陈祥华;冯向飞;汤政德;盛净;陈朝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彩色血流平均密度(TRUS-MCVD)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经直肠彩色血流能量成像(TR-CPA)检测60例前列腺增生和22例前列腺癌患者,计算前列腺病变区域单位面积的彩色血流平均密度(MCVD),并做组间对比;其中前列腺癌临床分期的MCVD做组间对比.结果:前列腺增生组MCVD为(0.0857±0.0348)小于前列腺癌组(0.2400±0.0851);前列腺癌组D期MCVD(0.3488±0.0522)显著高于A期MCVD(0.2170±0.0354)、B期MCVD(0.2231±0.0814)、C期MCVD(0.2252±0.0924)(P<0.05).结论:TRUS-MCVD可做为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依据,并能于术前评价前列腺癌的预后.
作者:赵玉珍;王海玲;叶卫华;田建华;薛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特征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资料,分析其MRI表现,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2~26岁,平均17岁.均行轴位T1WI成像,矢状位T1WI、T2WI成像.结果:4例位于颈胸交界处,1例位于颈段,1例位于胸段,6例囊肿均位于椎管中线部位,与脑脊液相比T1WI,囊内容物等信号4例,稍高信号2例,T2WI等信号.结论:MR可以清楚地显示肠源性囊肿,根据其信号特点和位置,可提示肠源性囊肿的诊断.
作者:陶行军;李森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近视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与眼轴、眼压等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中度近视(26例,52只眼)、高度近视(23例,44只眼)患者和正常人(25例,50只眼)的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小流速(EDV)和阻力指数(RI)以及眼轴、眼压等进行检测.结果:近视眼患者眼动脉的PSV、EDV及RI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的PSV、EDV比正常人低(P<0.05),RI比正常人高(P<0.05);中度近视眼组与高度近视眼组比较,睫状后短动脉的EDV、视网膜中央动脉的EDV、RI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视眼眼轴、眼压与正常人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视眼眼底血管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屈光度进一步加深、视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苟珊;龚渭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病变血管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术前全部行双下肢动脉三维对比增强MRA检查,根据重建后图像对下肢血管病变进行评估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术前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双下肢主干动脉在三维对比增强MRA成像中均获得满意的显示,正常血管显示率100%,三维对比增强MRA明确显示下肢病变血管的部位、范围及血管病变程度,与术中诊断符合率为95%(65/68).结合血管超声的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达99%(67/68).其显示小腿胫前和/或胫后动脉二级以上分支血管时显影欠佳,但对手术方式及疗效无影响.结论:三维对比增强MRA应用于下肢动脉病变的术前特异性检查,具有定位准确、无医源性损伤、安全迅速及可重复进行等优越性,是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疾病及术后随访的重要依据,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马中;边杰芳;张聚良;王岭;常英娟;贺洪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评价吸烟者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113例不同烟龄的吸烟者及50例体检正常的非吸烟者,应用高频超声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双侧颈总动脉,双侧肱动脉管壁随心动周期的运动轨迹,测量血管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弹性系数(Eρ)、硬化值(β)和顺应性(AC).结果:Ds和Dd:吸烟各组与非吸烟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Eρ和β:吸烟各组均高于非吸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吸烟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C:吸烟各组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吸烟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回声跟踪技术可早期发现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作者:关晓猛;杨晓英;徐卉;杨凯;张静;王润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13例骨骼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探讨其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骼淋巴瘤病例,术前均经平片检查,其中CT检查10例,MR检查9例.结果:4例何杰金淋巴瘤和9例非何杰金淋巴瘤分别累及脊柱6例,长管状骨5例,骨盆2例,病变主要累及脊柱的椎体和长管状骨的骨干,骨质改变为溶骨型9例(69%)和混合型4例(31%),骨质破坏以浸润性虫噬状骨质破坏为主;骨皮质破坏11例,但皮质破坏的程度总是很轻微;骨膜成骨3例(23%),软组织肿块形成7例(54%).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境界清楚;骨骼MRI T1WI低信号9例,T2WI显示为略低信号2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5例;软组织肿块的MR信号变化少,T1WI略低于肌肉,T2WI总是略高于肌肉,MR动态增强扫描为轻~中等程度强化.结论:骨骼淋巴瘤影像学特征:①明显的浸润性虫噬状骨质破坏,而骨皮质破坏轻微,骨膜反应少见;②软组织肿块T2WI信号略高,且信号相对均匀.平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作者:龚永进;周建军;周康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SPECT/CT对早期口腔鳞癌进行术前淋巴显像,评价其在前哨淋巴结(SLN)检测及定位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带低能X线的多功能ECT对21例口腔鳞癌患者进行术前同机融合断层淋巴显像,配合术中注射蓝染法对SLN进行检测并与平面显像比较,评价其优越性.结果:断层显像更加准确地定位并纠正了部分平面显像的定位:包括发现了7例平面显像中未显示的或不同淋巴引流床中的SLN、1例平面显像拟诊为SLN的部位经断层显像及蓝染法确认为注射点的散射引起误诊、1例为因SLN接近注射点在平面显像图上未显示SLN而出现漏诊.断层显像还发现了平面显像未发现的另5个病人具有双侧淋巴引流途径.平面显像、融合显像的SLN检出率分别为95.2%和100%.对全部切除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发现,21例病人中共检出29个SLN,其中4个SLN病理检查为阳性,SLN隐性转移率为13.8%(4/29),未见假阴性.结论:SPECT/CT淋巴显像对局部SLN提供了较详细的解剖定位标志,有利于准确定位SLN.淋巴断层显像能检出平面显像不易发现的SLN,对局部SLN的分布提供了较多的信息,提高了SLN的检出率,减少漏检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弘;蒋宁一;陈少雄;卢献平;刘生;梁九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与宫颈妊娠的超声声像变化特征,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下部异位妊娠诊治中的监测价值.方法:总结1995~2005年6月本院住院诊治的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和宫颈妊娠病例,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征,追踪其临床转归及手术、病理结果.结果: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9例,宫颈妊娠5例,均由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根据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学特征分为4型:Ⅰ型为胚胎存活型(5例),Ⅱ型为胚胎停育有孕囊型(2例),Ⅲ型为类滋养细胞疾病型(4例),Ⅳ型为绒毛退变型(3例).Ⅰ型全宫切除3例,保守治疗2例,Ⅱ型2例均行全宫切除;Ⅲ型全宫切除1例,经腹宫颈切开取绒毛术1例,余2例保守治疗;Ⅳ型均为保守治疗.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下部异位妊娠能够提供较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的超声分型有助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估计病程及转归.
作者:林美芳;谢红宁;朱云晓;李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ADC值和EDC在软组织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研究了23例软组织肿瘤DWI.DWI采用SE-EPI序列,弥散敏感系数b分别取0、300s/mm2,同时在3个方向施加弥散敏感梯度场,获得其ADC值和EDC值.结果:①在b=300s/mm2时,良性肿瘤组的ADC值为(1.64±0.15)×10-3mm2/s,恶性肿瘤的ADC值为(1.86±0.19)×10-3mm2/s,恶性肿瘤组的ADC值大于良性肿瘤的ADC值,良、恶性肿瘤组间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②在b=300s/mm2时,良性肿瘤组的EDC值为(136.89±44.60)×10-3,恶性肿瘤的EDC值为(160.02±83.23)×10-3,恶性肿瘤组的EDC值大于良性肿瘤的EDC值,良、恶性肿瘤组间的EDC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b=300s/mm2时,恶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大于良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良、恶性肿瘤组间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恶性肿瘤组的EDC值大于良性肿瘤的EDC值,良、恶性肿瘤组间的EDC值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贾飞鸽;张丽娜;王绍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探讨115例眶内肿瘤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搜集115例眶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5例中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者33例、炎性假瘤30例、皮样囊肿12例、多形性腺瘤11例、腺样囊性癌6例、脑膜瘤6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2例、眶内转移瘤3例(包括肺癌2例、结肠癌1例)、继发性肿瘤1例(视神经母细胞瘤眶内浸润)、横纹肌肉瘤、脂肪瘤、淋巴瘤、原发性眶内黑色素瘤及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各1例.结果:良性肿瘤CT表现为大多数呈边缘清楚圆形、椭圆形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压迫周围组织造成移位,眶壁骨质无破坏.恶性肿瘤大多数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压迫或包绕周围组织,眶壁骨质破坏.CT定位诊断率100%,定性诊断率76.8%(88/115),良性肿瘤定性诊断率达80.1%(81/101),恶性肿瘤定性诊断率50%(7/14).结论:眶内肿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根据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对大多数眶内肿瘤作出定性诊断.
作者:张鹏国;曹殿波;张建;田新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探讨16层螺旋CT对胃癌局部侵袭范围的判断.方法:27例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别利用原始横断面图像与结合后处理重建进行局部浸润范围判断,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横断面图像出现早期胃癌漏诊2例,局部侵袭范围判断总准确率63%;结合后处理重建后未出现漏诊,总准确率85.3%.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可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对胃癌的壁内及胃周浸润判断较为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局部浸润范围判断.
作者:古杰洪;王海林;陈胜利;莫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病例女,22岁.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查体:腹膨隆,下腹部可触及一孕5个月大小包块,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超声检查:子宫正常,双侧卵巢显示不清,于盆腹腔内可探及一巨大囊实混合性包块,略偏左,大小约19.2cm×18.6cm×10.0cm,形态不规则,边缘光滑,与后方子宫分界清晰,囊壁较厚,厚处约1.5cm,内部呈多房样改变,房腔大小不一,部分囊内散在强回声点和强回声团,房隔厚薄不均(图1).
作者:曹慧;杨力;赵宝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病例男,15岁,发热头痛伴呕吐3天入院,呕吐呈喷射状,吐出胃内容物.无肢体抽搐意识障碍,颅神经定位无阳性体征,但颈抵抗颈胸距3横指,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无水肿.入院体温38.4℃,血象WBC 9.8×109/L,脑脊液常规RBC(-),WBC 0.3×109/L.
作者:梁东炎;邹光成;李少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距骨嘴及舟骨唇为罕见发育变异,相关报告文献甚少.其发生变异机理尚不清楚,常引起明显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易误诊为骨质增生退变.本文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X线征象的了解.
作者:吴巍;郑万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椎管内毛细血管瘤多由于胚胎早期发育异常[1-2],是椎管内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胸段,根据部位可分为硬脊膜外,硬脊膜下(包括脊髓内)两种.临床正确诊断较困难,多误诊为椎管内其它肿瘤.MRI及MRA多能提示脊髓受压、水肿及其病变本身的影像特征,且在能排除脊髓AVM样改变时应考虑到本病.作者收集了近几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MRI表现的认识,探讨MRI对其诊断价值.
作者:王文献;岳恒志;范辉;程敬亮;任翠萍;张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术(MRCP)是一种应用磁共振T2加权技术直接显示胆胰管结构的无创性方法,与内镜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ERCP)都可应用于胆囊、扩张的胆管及胰管的检查.本文对两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它们在胆道梗阻病变中诊治的价值.
作者:李明岳;余小舫;鲍世韵;刘嘉林;郑锦锋;张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髓质海绵肾,简称海绵肾,是肾髓质锥体内的集合管呈梭形或囊状扩张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此病比较少见.现将我院5年来遇到的8例海绵肾声像图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黎奇;马春芝;王庆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接受隆乳术的女性逐渐增多,隆乳术是目前临床常见的美容手术之一.接受隆乳术后,女性乳房的结构及形态均发生改变.笔者利用钼靶X线检查隆乳术后的乳腺,旨在探讨隆乳术后乳腺的影像变化.现将资料完整的43例隆乳术后双侧86个乳腺的钼靶X线表现与临床手术结果介绍、分析如下.
作者:汪珍穗;朱国明;唐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急性或慢性子宫内膜炎导致宫颈阻塞,宫腔内的炎性分泌物不能外流或引流不畅,即可形成宫腔积脓.老年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器官萎缩,粘膜变薄,抵抗力差,易受损伤及感染;同时,阴道上皮细胞糖原消失,pH值上升,也为细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故宫腔积脓易发生于老年妇女.老年妇女宫腔积脓并不常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故容易被忽略和误诊.本文分析了21例老年妇女宫腔积脓声像图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培燕;白洁;张慧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脑血吸虫病(CSM)由血吸虫卵沉积于脑组织内引起,其发病率占血吸虫病的1.74%~4.29%[1].CSM的诊断和脑部其他疾病容易混淆,往往依靠术后病理确诊.为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正确率,避免不必要的开颅手术,笔者收集13例CSM临床及MR影像资料,以探讨其临床、病理及MRI表现特点.
作者:任伯绪;吴明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肝母细胞瘤(HB)是小儿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肿瘤多较巨大,术前定位有一定困难.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于诊断有较大帮助.本文收集我院1992年4月~2004年5月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B 10例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HB的CT表现的认识.
作者:唐光才;欧光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前列腺癌(PCa)是前列腺中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在美国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列第二位,美国癌症协会估计在2005年,全国将有23万多例新发前列腺癌的病例,并且有3万多人死于前列腺癌[1].前列腺癌的自然病程长,不同个体的前列腺癌生物特性差异大,相应的在影像学检查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如何用现有的影像学技术手段准确反映出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优化治疗结果成为医学影像学的研究重点.现将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及其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进行综述.
作者:王锡臻;王滨;董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病例 男,26岁.运动后乏力、气短8年,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6.0℃,脉搏90次/min,血压15.6/10.4kPa.神志清楚,营养尚可,发育正常,口唇色暗,颈静脉无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作者:侯传举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