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阐述多发胶质瘤的病理类型组合特点及影像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胶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26~62岁,平均(47.0±13.0)岁.结果:8例患者每例发现2个胶质瘤,共16个胶质瘤.其中5例为多中心胶质瘤,3例为多灶性胶质瘤.5例多中心胶质瘤中3例两个肿瘤的病理类型不同,其中2例为混合性胶质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Ⅱ级)合并星形细胞瘤(Ⅱ级),1例为DNET伴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Ⅱ级)合并DNET(Ⅰ级),另2例两个肿瘤的病理类型相同,均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3例多灶性胶质瘤两个肿瘤的病理类型均相同,1例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2例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Ⅳ级).结论:多中心胶质瘤中肿瘤的病理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时根据肿瘤各自的影像表现可做出诊断,相同时则需要与转移瘤和淋巴瘤鉴别.
作者:张敬;何雅娜;李威;张云亭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体积自动测量技术建立不同孕周胎儿胼胝体的正常范围参考值.方法:对筛选出的21~36周正常胎儿共160例进行颅脑三维超声容积扫查,采用VOCAL技术测量胎儿胼胝体体积,并分析其与孕周的关系.结果:应用VOCAL技术可以测量胎儿胼胝体的体积.正常胎儿胼胝体体积与孕周高度相关(r=0.956,P<0.001).结论:建立孕周胼胝体体积正常参考值将有利于评价正常神经系统发育以及协助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
作者:赵丹;蔡爱露;刘炜;辛忠秋;杨泽宇;杨妹;李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术前应用超声检查的16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的肿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及CerbB-2蛋白表达.结果:在乳腺癌超声显示肿块≥2.5cm及肿块<2.5组中的ER、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阳性表达率,肿块≥2.5cm组高于肿块<2.5cm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刺征组ER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无毛刺征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毛刺征组与无毛刺征组P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超声显示富血供组、有淋巴结转移组ER、PR阳性率明显低于乏血供组、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erbB-2阳性率则高于对应病例(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特征与ER、PR、CerbB-2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作为评价乳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判定的一种有价值的新方法.
作者:吴俊;曹永政;彭格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比较MRI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多时相增强MRI(DCE MRI)对T1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8例共104处乳腺小病灶(大径≤2cm),其中乳腺癌79处,良性病灶25处.所有患者均行DCE MRI和DWI,DCE MRI采用乳腺多时相增强(VIBRANT)序列,成像后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800s/mm2,SE-EPI序列,在扩散图像处理后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ADC值,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DCE MRI对T1期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4.9%(75/79),特异性为76%(19/25).DWI中.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良恶性的诊断阈值为1.11×10-3mm2/s,以此值作为判断界值,ADC值诊断T1期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9.9%(71/79),特异性为88%(22/25).DWI与DCE MRI诊断T1期乳腺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间无统计学差异.根据ADC值结合形态学特征及TIC对Tl期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1.1%(72/79),特异性为88%(22/25).结论:DWI对T1期乳腺癌诊断敏感性较高,ADC值对诊断T1期乳腺癌有价值.
作者:何翠菊;罗娅红;于韬;赵英杰;刘凡;满江红;路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DTI多参数综合分析及DTI技术在星形细胞瘤分级、术前计划制定、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星形细胞瘤患者33例,术前和,或术后行常规T1WI、T2WI、T1WI增强、DTI检查.测量病灶不同区域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ADC值、1-VR值及RA值;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结果:各组中的病灶不同区域的各测量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柬多呈推挤水肿改变,2例患者术后白质纤维束移位水肿减轻,预后良好.而高级以浸润破坏为主,3例患者术后无改善.结论:DTI多参数均有助于区分肿瘤不同区域,有助于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鉴别;DTI及DTI有助于肿瘤患者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手术效果的评价.
作者:孙夕林;王丹;申宝忠;李琳;何琦玮;刘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常规MRI、MR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5例幕上PNET患者,分析肿瘤的常规MRI、DWI表现及病理资料.定量测定肿瘤实质和对侧正常脑白质区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平均ADC值的差异.结果:肿瘤多数位于大脑皮层下,平均大直径5.7cm.肿瘤多呈类圆形和分叶状、边界清晰.肿瘤实质在T1WI呈稍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3例肿瘤内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区,2例肿瘤内见小点片状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实质不同程度的强化,肿瘤周围无明显水肿或水肿较轻;1例肿瘤沿脑脊液播散,1例肿瘤沿室管膜播散.DWI上7例肿瘤实质呈不均匀性等高信号,4例呈较均匀性高信号,ADC图上9例肿瘤实质呈低信号,2例呈稍低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0.72×10-3mm2/s,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平均ADC值为0.86×10-3mm2/s.肿瘤实质较其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平均AD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4,P<0.05).病理上肿瘤细胞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染色深,核分裂象多见,细胞浆少,界限不清;肿瘤细胞排列密集,呈束状或巢片状分布.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示神经元分化的突触素阳性,表示胶质细胞分化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多数肿瘤有神经元、胶质细胞双潜能分化.结论:幕上PNET的病理基础决定其在常规MRI、DWI的特征性表现,肿瘤实质在DWI表现为高信号和ADC值减低,与其密集的细胞构成及细胞核与细胞浆比值高有关.
作者:季学满;张宗军;卢光明;印洪林;袁彩云;张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对比剂注射速率、扫描方向和对比剂用量对双源CT(DS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质量的影响,优选佳对比剂注射参数.材料与方法:2008年5~8月共79例患者参加了本研究.将患者分为6组:第1~3组,对比剂浓度300mgl/ml、用量1.5ml/kg,头足方向、注射速率分别为3、4、5ml/s;第4、5组,对比剂浓度300mgI/ml、足头方向,注射速率4ml/s、用量分别为1.5、1.0ml/kg;第6组,对比剂浓度350mgI/ml、足头方向,注射速率5ml/s、用量1.2ml/kg.测量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以及上腔静脉的CT值、计数肺动脉显示级别并定量评价DS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的影像质量.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结果:组4和组6增强方案肺动脉强化值高而上腔静脉强化值低,同时有优良的双能量肺灌注和肺动脉图像质量.2名观察者分析双能量肺灌注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好(Kappa值=0.619,P=0.000).双能量肺灌注图像质量和肺动脉强化值之间有弱的正相关关系.双能量模式扫描的辐射剂量较常规单源模式降低了5.0%和12.4%.结论:组4和组6的增强方案可获得满意的肺双能量灌注成像的图像质量,结合临床实用情况,建议采用组4的增强方案.肺双能量扫描降低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作者:张龙江;周长圣;朱正庭;蔡军;柴学;赵艳娥;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和比较3种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根据病理结果将伞部病例分为松果体细胞瘤、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3组.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指标在3组间的分布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肿瘤边界是否清楚(X2=10.275)、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X2=10.929)在3组问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形态(X2=7.907)和肿瘤大径(F=4.766)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松果体母细胞瘤与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在CT和MRI表现上难以区分.对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时.肿瘤边界是否清楚、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形态和肿瘤大径等因素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袁菁;高培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并与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崎病394例,所有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3例同时行多层螺旋CT检查,将其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冠状动脉扩张的病例中,左冠状动脉较右冠状动脉受累更常见.在冠状动脉瘤的病例中,绝大部分为多发性病变,左主干及左前降支是易出现动脉瘤的部位.两种检查技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是一致的.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做出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但是对远段病变和狭窄性病变的显示效果不如多层螺旋CT.二者应相互结合,以提高诊断价值.
作者:邹鹏;喻晓娜;杨军;侯阳;栾朝霞;姜克新;韩冰;张颖;刘守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三聚氰胺相关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及超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10月高频超声筛查确诊的267例因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致要幼儿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1~2岁年龄组婴幼儿结石检出率高(48%),男性多于女性(1.5:1),结石单发(44%)与多发(45%)百分比相近.单发结石发生于肾下盏者多(57%);结石呈碎渣样堆积,结构松散,伴淡声影,后缘清晰可见;食用奶粉时间1~2年组与<1年组比较结石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2年组结石大小与以上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聚氰胺污染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在临床分布及超声表现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作者:聂芳;童明辉;车岩;胥萍;鲁虹霞;陈斌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MRI显示后交叉韧带(PCL)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方法:对40例正常志愿者膝关节行T2WI对比的三维梯度回波多回波成像(3D-MEDIC)检查,通过多平面重建显示PCL的形态.结果:经过多平面重建,在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层面显示PCL良好的形态和较清晰的边界.PCL解剖测量值:中段宽度(1.13±0.17)cm,厚度(0.49±0.10)cm;长度,后内侧缘(2.58±0.35)cm,前外侧缘(3.78±0.36)cm;偏离角,后内侧缘19.1°±5.5°,前外侧缘24.0°±4.6°;PCL仰角40.1°±4.43°.结论:利用高分辨三维MRI成像多平面重建技术有助于更好的观测PCL.
作者:陈新;潘晶晶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微血管形态学变化特征.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MVI)技术检测30例(33个病灶)乳腺恶性肿瘤、30例(34个病灶)乳腺纤维腺瘤微血管形态学变化特征,光、电镜观察瘤内新生血管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造影后不均匀增强,充盈缺损,紊乱的血管网、血管扩张、血管迂曲征象在良恶性肿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90.91%(30/33)乳腺恶性肿瘤中见坏死灶,间质中见弥漫分布粗细不均的新生血管,异常扩张的大血管和裂隙状的新生血管并存.乳腺纤维腺瘤均未见坏死灶,血管管径和分布均一.透射电镜下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不同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旺盛的特征,较多的单个内皮细胞呈裂隙状,血管腔闭塞或狭窄,扩张、迂曲的大血管与幼稚的新生毛细血管并存.结论:实时超声造影MVI可以反映肿瘤血管的解剖和生理特征,造影后微血管的形态学差异性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李颖嘉;文戈;叶长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病例 女,31岁.主因经期腹痛10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于13年前因外伤脾破裂行脾脏切除术.查体:体温36.5℃,脉搏75/min,呼吸16/min,血压120/70mmHg.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左季肋郎可见手术缀痕.妇科查体:子宫大小正常,活动好,子宫后方可触及直径约4cm×4cm×3cm质韧包块.
作者:程瑾;杜湘珂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是原发于淋巴结外组织的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很少见,仅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2.2%,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
作者:张洪涛;李功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病例 男,51岁.因左颌下区软组织肿块逐渐增大50余天,加重10天,张口重度受限2天入院.检查见左颌下区肿胀,有明显压痛,疑触及包块,左侧颌下淋巴结可触及,无压痛.超声表现:左侧咽旁病变,范围40mm×50mm×40mm,边界欠清,无明显包膜,外形不规则,内为暗淡光点,分布不均匀,不除外伴散在粘稠液体.
作者:史庆辉;赵莉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病例 男,63岁.因右侧阴囊肿胀8月余来院诊治,阴囊局部无疼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史,无外伤史.局部检查发现右侧阴囊肿大显著,阴囊皮肤未见红肿和增厚,右侧睾丸及附睾未能清楚触及.高频彩超检查:右侧睾丸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阴囊见大片无回声区,右侧附睾头部显示不清,睾丸上方相当于附睾头部见一局限性实质性等回声团块,大小21mm×20mm,形态欠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图1).
作者:茅瑾瑜;朱雪萍;梁爱宝;徐君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病例 男,62岁.主诉偶有胸憋、胸闷,活动后加重.胸片示心脏外形、大小、位置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心电网:标导、肢导r+s<0.5my,Ⅱ、Ⅲ、AVF、V4-6T波低平、倒置.超声心动图:双房增大,左房径4.1cm,双室径尚正常,不标准大动脉短轴切面观测:左冠状动脉向卜延续约2.5cm长度范围内管壁回声增强,内径稍宽(约0.6cm).右冠状动脉未见异常.
作者:张红;王连双;薛少伟;崔瑾;赵宜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法乐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又称先天性紫绀四联症,是常见的紫绀犁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整个先天性心脏病的8%~10%,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3%.属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居首位[1].
作者:顾伟金;顾沈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磁共振波谱(MRS)是一种无创性研究活体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代谢物定量分析的方法.许多疾病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化学成分的变化,利用MRS可以检测到这种变化.这一理论在中枢神经系统、乳腺和肝脏的研究中已经有所体现并得到初步应用[1-4].
作者:曹开明;郝楠馨;王葳;常时新;王轶彬;宗根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它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1].近年来,随着绝经后雌激素替代疗法的普遍应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妇女健康的重要因素.
作者:朱海旭;刘艳;任永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长期卧床患者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易在肺下叶靠近背部产生血管坠积效应,在仰卧位肺CT扫描图像上表现为局部的血管增粗、紊乱以及聚积征象.
作者:傅强;张震;张铮;冷仁利;徐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可达人群的4%,其中恶性结节(即癌)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国外文献报道4%~17%的NG合并有甲状腺癌[1].
作者:郭丽苹;荆俊杰;尹丽;朱瑞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骨梗死临床比较少见,多旱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与通常所指的骨坏死在发病部位和范围上有明显的区别[1-3].以往主要依据病变进展到慢性期X线平片出现典型的钙化而诊断,对早期骨梗死容易漏诊或误诊.为此我们总结了12例27个骨骼经穿刺证实的早期骨梗死的CT及MRI表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永远;徐经薇;贾海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骨扫描敏感性高且能够同时显示全身骨骼的代谢变化,受到了临床医生的极大重视.超级骨显像初由Osmond等[1]在1975年提出,其通常是指全身骨骼显影较软组织明显增强,而肾脏则显影浅淡甚至不显影.
作者:黄建敏;潘莉萍;刘晓梅;高建青;李冬雪;安然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下腔静脉的胚胎发育过程复杂,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先天性畸形,且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与体征[1].影像学表现为主要诊断依据.过去依靠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血管造影和心导管诊断.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与MRI越来越多应用于下腔静脉畸形的诊断.本文就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发生机制、分类、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赫瑞;朱铭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