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对糖尿病足的认识,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对59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了护理及自我护理的指导.现报告如下:
作者:白美蓉;刘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流行性出血热(ENF)合并糖尿病(DM)临床上并不少见,EHF本身属急危疾病,故ENF合并DM的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现将我院近年来治疗的40例EHF合并DM的情况,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陈桂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7岁.因烦渴、多饮、多尿、食欲亢进、消瘦两个月出现晕厥一天急诊住院.否认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时查:BP9/6kPa,神志清楚,反应迟钝,皮肤弹性极差.心肺腹、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糖35mmol/L,CO2CP12mmol/L,血清K+5.1mmol/L,Na+154mmol/L,尿糖++++,尿酮体+++;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渗综合征.
作者:葛修民;朱守斌;钱於芳;顾益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研究对象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分为治疗组22(男9,女13)例,发病年龄16~73(50.1±13.6)岁,Ⅰ型6例,Ⅱ型16例,合并意识障碍4例,休克3例,肾功能不全8例.对照组14(男6,女8)例,发病年龄20~73(46.7±10.6)岁,Ⅰ型3例,Ⅱ型11例,合并意识障碍3例,休克2例,肾功能不全5例.
作者:周艳花;张明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对108例患者进行需求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的需求.
作者:韩迎;孔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足(diaberic foot,DF)是指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下部位的溃疡、坏疽、感染.现将1990~2000年元月收治的30例DF患者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惠芳;蒲丹;陈保安;何岚;施秉银;朱本章;李学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从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应用高压氧治疗3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焕云;陈红;张道岩;汪庆;田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开发纯天然植物生产的绿色降糖药,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企盼,我院内分泌科对康立舒胶囊进行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王战建;王燕;赵文惠;支忠继;刘宽芝;李玉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文报告三例达美康引起的低血糖昏迷病例.病例1戴××,男,78岁,住院号125700,多饮多尿病史二十余年,血糖升高伴左脚坏疽1年余,明确诊断糖尿病.因发热、咳嗽、食欲减退自服先锋霉素,每日进食仅一两左右,但仍如前服用达美康160mg/日,7天后神志模糊,呼之不应.急查血糖为0.4mmol/L,经持续静滴高渗糖一天后血糖恢复,神志清醒.
作者:翁瑛霞;韦道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病例女,65岁.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10年.经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测定为2型糖尿病,以后一直口服优降糖等药物治疗.一年前病人表现为双手活动拙笨,拿不住东西,继而出现双下肢舞动,睡眠中症状消失.一年来症状逐渐加重,但无智力低下,无二便障碍,病人无舞蹈病家族史.于1999年3月1日因空腹血糖10.1mmol/L收入院.查体:意识清,言语流利,问话能正确回答.心肺正常,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略增强(可见不自主运动),深浅感觉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高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对102例尿常规蛋白阴性的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并进行比较.现分析如下:
作者:唐建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四川省糖尿病人之家食品有限公司研制的糖脂胶囊,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功能性低聚糖,三价铬(烟酸铬)组成的制剂,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经临床观察对糖尿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亓鲁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文用普瑞博思与胰岛素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肠植物神经病变64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对象随机选用无消化道器质病变的糖尿病合并胃肠植物神经病变64例(危重患者除外),均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男29例,女35例,年龄49~70(57.7±15.2)岁,糖尿病病程5~10年,同时具有两种消化道症状的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4例,两组间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李平;王亚琦;赵霞;岳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资料共136(男69,女67)例,年龄27~82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方法在非应激情况下留尿测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30mg/L为糖尿病肾病(DN)组,男36,女34例;<30mg/L为非DN组,男、女各33例.
作者:朱丽芹;周宁;唐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用氢化麦角碱及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对象治疗组30(男11,女19)例,平均年龄60.1岁,糖尿病病程1~20年,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症状2天~15年,平均4.2年;对照组30(男10,女20)例,平均年龄62.3岁,糖尿病病程4个月~18年,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症状2天~13年,平均5年.
作者:丁琼;安振梅;魏松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自1990年至2000年间共收治各种原因致低血糖昏迷20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刘燕群;邹秀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减肥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治疗目标,特别是在早期常可收到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6(男30,女26)例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5~68岁,肥胖度+20%~+40%.
作者:柴渝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观察对象我院1999年10月至2000年5月按WHO标准己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98例.根据CCMD-2R的抑郁症诊断标准,经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以上,Hamilton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17分以上诊断抑郁症患者32(男6,女26)例,年龄52.6±8.2岁,病程5.8±1.7年.
作者:李显丽;陶文玉;徐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IR)及以高甘油三脂血症为主的脂质三联征,作为一种新的代谢综合征己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们所重视.贾伟平等报告上海40~49岁人群随机抽样的771例男性和1189例女性IR流行情况.以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兼具者为全代谢综合征.调查结果标化后的患病率中血脂异常为67.5%[1].血脂紊乱对动脉的影响,已被众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2型糖尿病的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脂又相辅组成的加重血管病变,其合并冠心病,发生心力衰竭以及死亡的机率,都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开展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是当今的热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调整血脂紊乱、控制血糖,已成为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减少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毛秀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2型糖尿病(DM)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脂质代谢异常又进一步加重糖代谢紊乱,二者互为因果关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对冠心病的影响是独立的.血浆总胆固醇对冠心病死亡率的绝对危险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在2型DM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α)(Lpα)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管意外的主要的、明确的危险因素.LDLc是独立的危险因素.HDLc则是重要的负性危险因素.此外,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及ApoE基因多形性可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1].因此,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是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作者:邓华聪;孙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2~4倍,缺血性脑卒中及下被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高4倍,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以及视网膜病变更是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大量病理生理学及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多种因素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而血清脂质及脂蛋白量与质的改变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阐述糖尿病脂代谢紊乱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作者:余叶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的特点及机制高脂血症是血浆中某一类或某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称为高脂蛋白血症.近年来,已逐渐认识到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oin,HDL-C)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而,有人建议采用脂质异常血症(dyslipidemia),并认为这一名称能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但是,由于高脂血症使用时问长且简明通俗,所以仍然广泛沿用.大约4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脂代谢紊乱,其脂代谢紊乱的特点表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和低HDL-C血症.
作者:李长贵;王军;董砚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糖尿病(DM)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冠状动脉病变(CAD)是DM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研究结果显示,控制患者的血糖对微血管并发症的好处多于大血管病变.令人关注的是:高血糖仅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微小因子,已知的主要CAD危险因素对大血管的影响,远大于单独控制血糖.
作者:郭伟荣;齐今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临床意义糖尿病(DM)的危害在于并发症.UKPDS报告[1]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4209例,9年后发生大血管并发症20.4%,微血管并发症8.9%,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死于心肌梗塞6.0%,猝死0.6%,卒中1.0%,微血管并发症(肾衰)0.1%.
作者:钱熙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异常,血中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醋(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临床上称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脂代谢紊乱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指由于参与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如脂蛋白脂酶(LPL)、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载脂蛋白如载脂蛋白CⅡ(apoCⅡ)、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载脂蛋白CⅢ(apoCⅢ)及脂蛋白受体如LDL受体的遗传性缺陷所致,又分为单基因性异常和多基因性异常.继发性指继发于糖尿病、肝病、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在病理演变过程中造成的脂代谢紊乱,原发性疾病好转或治愈,血脂异常也随之好转或恢复正常.
作者:柴国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是由于胰岛细胞受到细胞介导性自身免疫性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性缺乏.在中国,虽然发病率较低,但上升较快[1],尤其是胰岛β细胞衰竭缓慢进展的1型糖尿病,即成人缓慢进展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由于其残存一部分胰岛β细胞,起病酷似2型糖尿病,并给予相同的治疗.虽然在几年内不发生酮症酸中毒,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终需依赖胰岛素治疗,并且其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危险性远远高于2型糖尿病者.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约有10%~20%原先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应是1型糖尿病.目前,象所有其他无法治愈的疾病一样,对于1型糖尿病好的医疗措施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
作者:张颖;张洪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DM)大血管病变是指因高血糖及其伴存的高血压和/或脂代谢紊乱等综合因素引起或加重的多级大、中、小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由此引致供血脏器或组织缺血性病变,甚至功能衰竭.心、脑血管和下肢动脉受损为常见,病理基础是动脉壁的粥样硬化.由于大血管病变是导致DM患者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占DM死亡原因的65%~75%[1]),也是增加DM治疗经费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病状况、危险因素及综合防治研究报道较多.
作者:田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NVUDD)又称糖尿病性膀胱病(Diabetic Cystopathy).约40%~80%的糖尿病可并发此症,既使很好控制高血糖仍有25%的发生率.其发生率与性别和年龄无关,与病程和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和程度有关.NVUDD不但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不便,还可诱发泌尿系逆行感染及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并发症[1].随着尿动力学研究的介入,NVUDD的病程演绎过程已逐步引起临床医师们的重视[2].目前该病与支配膀胱的神经及逼尿肌病变有关的观点逐步为人们所认识.
作者:卫中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编者按语:鉴于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糖尿病(DM)病人常见的并发症,DM人群中冠状动脉疾病(CAD)比非DM者高出2~4倍,而CAD所致死亡占DM患者死亡的75%,这些患者有30%~50%的心脏病发作是致死性的,从而值得高度重视.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严格的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胰岛素的研究进展很快,自70年代纯度较高、免疫原性较低的单峰及单组分胰岛素到80年代重组DNA技术合成的人普通胰岛素(RHI),使其临床应用日益完善.然而我们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各种胰岛素未能完全实现持续有效的控制.但基因工程技术使我们通过改变天然蛋白质的结构来创造胰岛素类似物,从而为提高疗效指引新的途径.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胰岛素类似物Lispro,具有起效快、峰值高、能降低餐后高血糖,减少低血糖事件等优点,获美国FDA推荐,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者:甘佩珍;高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