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常见肾脏疾病之一,也是肾活检病例中为常见的非特异性肾小球损伤之一.其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均呈多样性,治疗相对棘手.
作者:蓝健姿;邱志洁;严晓华;张雪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支原体肺炎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肺炎,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我院自2002年以来,用麻杏百龙汤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80例,并与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的60例作对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书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2岁以下小儿多见,我院于2004年10月~2006年1月对收住儿科病房的45例肺炎患儿,常规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亚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
作者:张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有着年龄下降和逐渐增多的趋势.笔者近几年来应用自拟降脂饮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宝慧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笔者自2000年3月~2006年2月,共收治肝硬化腹水病人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单纯西药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止痛软便汤预防肛门病术后惧痛性便秘的疗效.方法:120例肛门病术后患者按病种随机分别列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痔、瘘、裂术后患者各20例).试验组给予止痛软便汤,对照组给予番泻叶和止痛药.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惧痛性便秘的发生率13.33%和16.67%,两组的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水样便发生率10.00%和55.0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泻药依赖性便秘发生率11.67%和40.00%,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止痛软便汤预防惧痛性便秘具有同样良好的预防作用,而服药期间水样便发生率和停药后泻药依赖性便秘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肾炎益气清解方对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9侧门诊IgA肾病患者,性别不眼,年龄10~59岁.其中系膜增生性IgAN 32(65%)例,局灶节段增生性IgAN 10(20%)例,增生硬化性IgAN 7(15%)例.合并肾功能损害的18倒,单纯血尿的16例.治疗时间为6个月以上.对单纯血尿及少量蛋白尿者采用纯中药治疗,对蛋白尿较多或表观为肾病综合征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已在其他医院进行西医治疗而效果不满意的,加用中药治疗,并对激素按规律撤减.观察患者尿红细胞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变化,同时对主要临床症候进行积分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判断采用t检验.结论:单纯中药治疗对单纯血尿有明显疗效,对伴有少量蛋白尿者亦有较好的疗效;对尿蛋白定量较多的,采用中药+ACEI/ARB或+激素(撤减)治疗,蛋白尿有明显的下降;对合并肾功能损害的,治疗后肌酐水平下降明显,延缓了肾功能损害的进展;临床症候亦有明显改善.
作者:张松青;饶向荣;戴希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口服半夏泻心汤,对照组口服吗叮啉,3周为1疗程,观察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四大主症,并记录临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9.82%,总有效率94.43%,对照组痊愈率33.94%,总有效率82.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陈伟平;刘笑云;钟飞鹏;卢宪伟;韦继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的中西医综合疗法.方法:治疗组给予膝关节穿刺抽液法、封闭疗法、中药熏洗疗法;对照组给予膝关节穿刺抽液法、封闭疗法.结果:经28d观察,采用Ridit分析,认为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穿刺抽液法、封闭疗法、中药熏洗疗法治疗慢性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治愈率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书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花栀通脉片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115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应用我院自制花栀通脉片内服;对照组应用穿王消炎片内服,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及显效率87.90%,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及显效率77.2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花栀通脉片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侯玉芬;刘政;李建鹏;王大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们自2004年以来,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延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难治性消化性溃疡以胃脘部胀闷痛反复发作、病情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据临床观察,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为其基本病机.笔者自1999年2月至2005年6月应用健脾活血愈疡汤合穴注足三里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60例,同时采用法莫替丁治疗60例作为对照组.
作者:潘苏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解语丹方出自<医学心悟>,原为治疗中风不语证,笔者在其基础上进行化裁,扩大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基础方,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周围血管病包括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在疾病发展至其一阶段时,均有患肢或局部肿胀疼痛、舌红或暗红、脉数等共同症状,但临床上不一定多症具备,有一症便是.
作者:刘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医临床实践和部分实验室资料已经充分证实补中益气汤和三仁汤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并不断证明二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
作者:秦秀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机理研究进展,从临床和机理两方面阐述了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及疗效,提示针灸治疗具有广阔前景.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作者:康红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高位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是临床常见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高位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在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等方面与其他部位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均有所不同.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针灸推拿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立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呃逆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多由于膈肌受刺激所至,也可由其他疾病如胃、食管、纵隔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我科2002年11月至2004年8月主要对脑卒中引起的顽固性呃逆采用氯丙嗪穴位封闭配合电针足三里、内关等穴位治疗32例,并于单纯用电针治疗48例进行效果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乔建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起病原因复杂,呈反复发作的头痛,痛剧时可伴恶心、呕吐.并常有畏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等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作者:李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疫毒痢又称疫痢、时疫痢,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好发于2~10岁儿童,尤以2~5岁的发病率高.该病一般起病急,以发热、抽风、昏迷为主症,其情况多凶险.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此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整理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龚新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针刀医学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26例三叉神经痛的观察治疗,认为其机理原发者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与三叉神经粘连所致,其继发者可能是由于龋齿或齿槽骨化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末梢激发了半月节内的神经元而产生.采用小针刀对扳机区进行闭合性痛点松解治疗.结果: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结论:明显优于其他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战平;耿华峰;赵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笔者采用针刺及局部穴位涂药加灸的方法治疗颈椎病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龚瑞;梁变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临床上大部分为慢性肝性脑病,多有明显诱因,病情危重,死亡率极高.
作者:路秀清;侯红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此例患者的急救护理,认识到心绞痛除典型的疼痛外,双肩疼痛不应忽视.方法:急救护理.结果:症状缓解.
作者:万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为了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科研的发展,护理工作必须紧密配合,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科研和临床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临床总结,取中西医护理之长,尽快创立一套具有祖国医学特点,有现代科学水平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作者:吕振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所改.绝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造成的,其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征,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作者:吴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发现一些不法药商为了牟取不义之财常以次充好或以伪品来充当真品,尤其是价格较贵的药材,现将常见的几种介绍如下.
作者:崔普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析葶苈子药对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了葶苈子与桑白皮、麻黄、防己、代赭石、大枣、大黄、人参、杏仁、桃仁、苏子等组成10个药对的临床应用.结论:临床应用葶苈子应随证配伍可提高疗效.
作者:刘庆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病因多由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其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床以阴虚燥热常见.
作者:郭宗录;王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简称急支,是呼吸内科常见病,笔者2004年4月~2006年4月运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支气管炎10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淑英;李国勤;边永君;刘志国;李光熙;李辉;金在艳;刘俊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国内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其反复发作,临床上又缺乏根治方法.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多年来采用中药治疗本病疗效尚好,现将近年来所治21例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杜艳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以外分泌腺为主要侵犯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多以饮水、人工泪液等局部替代治疗为主,西药对口、眼干燥症的改善并不明显,病程日久可累及各个脏器,而且对有明显内脏损害的患者需要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较大.
作者:赵美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颅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在保证有效的脑灌注压以及钙离子拮抗剂、冬眠低温疗法和高压氧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每日1次,14天为一疗程.结果:针对临床上大多数颅脑外伤病人存在脑出血或脑出血倾向,而治疗上有与脑梗死相矛盾的困扰,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脑梗死病灶范围不同程度缩小,有临床积极意义.结论:通过观察发现,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极大地改善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程度,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大限度地减少脑梗死面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对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贾小庆;黄光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124例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性77例,女性47例;年龄大者75岁,小者28岁,其中28~30岁者2例,31~40岁者27例,41~50岁者48例,51~60岁者34例,61~70岁者10例,71~75岁者3例;病程长者34年,短者7个月.
作者:孙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现代创伤病人多由于高能量致伤,多为复合伤,损伤较大,失血较多.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欠佳,且易合并发热、烦躁、出汗、失眠、体倦、乏力等不适症状.近年来,笔者于创伤病人术后给以八珍汤加减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晓太;穆晓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脾虚挟湿是胃脘痛常见的一种变证,主要表现为胃脘痛喜温,纳差脘胀,或泛酸、嗳气,形体消瘦,倦怠乏力,时有肠鸣,大便溏薄,舌淡或淡胖苔白滑或腻,脉弦滑或缓.笔者自拟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挟湿型胃脘痛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勇;姜国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收治的脑瘫患儿102例进行临床分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0~6个月患儿有效率100%,7~12个月患儿有效率96%,13~18个月患儿有效率9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并早期干预可有效提高小儿脑瘫的疗效.
作者:贺晓梅;孟晓慧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们自2005年2月~10月间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肺炎,并与头孢噻肟钠治疗组进行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燕;侯天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患者常出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心电图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及慢快综合征等.
作者:杨震;李蜜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原发性肝癌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进展迅速,预后不良.6年来,我院用中药为主治疗原发性肝癌,收到较好疗效,兹分析如下:
作者:张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自拟扶正降浊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玉芬;李文峰;何金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主要探讨肛肠疾病证候规范的原则、思路和方法,认为肛肠疾病证候的规范应当反映专科特色,从证候命名、概念、术语及诊断标准、辨证模式等方面进行.
作者:高原;赵青树;马富明;刘爱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女性的经、带、产、乳等特殊生理,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与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各种内外致病因素终多直接或间接损伤冲任、胞宫,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本文通过查阅历代医籍文献从女性生理和妇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试图探明冲任与妇科的密切关系,以及调理冲任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陈薇;吴克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冲任督带是中医基础理论-奇经八脉理论中述及的四条奇脉,由于冲任督带四脉和人体的十二经交叉贯穿,和十二经脉、脏器有着密切联系,冲任督带的功能表现都是以脏腑为基础的,其所主的疾病和与冲任督带的循行路线相交会的经脉关系极大.因而对一些复杂的内科疾病的辨证根据冲任督带系统来辨证用药就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冲任督带作为一个诊疗系统并不仅仅适用于妇科的经、带、胎、产诸病,它对复杂难辨的内科夹杂证的辨证诊断治疗中更有其特殊意义.
作者:朱棨耿;朱文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文旨在对清代医家吴鞠通提出的肝病属下焦提出质疑,通过三焦的生理解剖、中医诊断学、三焦功能特点、肝在人体脏腑中作用、现代医学研究等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肝属中焦对中医理论的统一更具合理性.
作者:任存霞;綦巧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沈继泽教授从事教学、临床数十年,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且疗效显著.笔者师从沈继泽教授期间,见沈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二十余例肺癌胸腔积液患者,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赵文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笔者自1998年4月至2005年8月,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8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福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天麻素对治疗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临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本文就近年对天麻素的临床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张华;雒晓东;连新福;苏巧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退化、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的脆性增加致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据朱汉民[1]等统计,6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为60.72%,女性为90%.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OP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申运山;周肃陵;王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抗衰老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医学研究中的热点前沿之一.这就迫切要求对抗衰老方法的研究,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美容的追求.本文结合针灸的现代的临床研究,主要阐述针刺、艾灸、电针三种方法对机体衰老的预防和延缓作用.
作者:诸华健;蒋文波;杨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改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病因尚未明确.其特点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肿、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唇红干裂、舌乳头增生和颈淋巴结肿大等.
作者:曹树宏;马计唤;任玲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泌尿系统结石也称尿结石,包括泌尿系统中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在南方山区是常见病、多发病.三年来,结合本院结石中心收治近600例尿结石病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就中西医结合治疗尿结石体会如下:
作者:罗才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证情复杂,中西医对脑梗死的复杂表现,显示出认识上的相近性,都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治疗脑梗死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选择针对性强的个体化方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分型分期,辨证论治,针灸康复是个体化治疗的核心.
作者:陈火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病因病机从发病情况看,本病以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为高,患者表现为冬重夏轻,遇寒加重,遇暖缓解.可见本病之外因为风寒之邪,寒邪束肺为本病之标.
作者:李秀荣;孙凌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足癣是常见病、多发病,常发生于夏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治疗不当,易继发感染而引起淋巴结炎,笔者总结我院五年来收治的60例病人,均系足癣感染,合并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炎,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民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马云枝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临床、科研30余年,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尤其对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作者:李社芳;李金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娄多峰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娄老潜心专研治疗风湿病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创立了风湿病的病因病机是虚、邪、瘀(痰)三邪、治疗上强调扶正祛邪、化瘀祛痰一套完整的理论.笔者曾跟随娄老师学习,收获颇多,总结如下:
作者:白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