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华
呃逆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多由于膈肌受刺激所至,也可由其他疾病如胃、食管、纵隔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我科2002年11月至2004年8月主要对脑卒中引起的顽固性呃逆采用氯丙嗪穴位封闭配合电针足三里、内关等穴位治疗32例,并于单纯用电针治疗48例进行效果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乔建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2岁以下小儿多见,我院于2004年10月~2006年1月对收住儿科病房的45例肺炎患儿,常规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亚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国内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其反复发作,临床上又缺乏根治方法.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多年来采用中药治疗本病疗效尚好,现将近年来所治21例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杜艳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马云枝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临床、科研30余年,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尤其对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作者:李社芳;李金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止痛软便汤预防肛门病术后惧痛性便秘的疗效.方法:120例肛门病术后患者按病种随机分别列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痔、瘘、裂术后患者各20例).试验组给予止痛软便汤,对照组给予番泻叶和止痛药.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惧痛性便秘的发生率13.33%和16.67%,两组的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水样便发生率10.00%和55.0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泻药依赖性便秘发生率11.67%和40.00%,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止痛软便汤预防惧痛性便秘具有同样良好的预防作用,而服药期间水样便发生率和停药后泻药依赖性便秘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常见肾脏疾病之一,也是肾活检病例中为常见的非特异性肾小球损伤之一.其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均呈多样性,治疗相对棘手.
作者:蓝健姿;邱志洁;严晓华;张雪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颅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在保证有效的脑灌注压以及钙离子拮抗剂、冬眠低温疗法和高压氧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每日1次,14天为一疗程.结果:针对临床上大多数颅脑外伤病人存在脑出血或脑出血倾向,而治疗上有与脑梗死相矛盾的困扰,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脑梗死病灶范围不同程度缩小,有临床积极意义.结论:通过观察发现,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极大地改善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程度,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大限度地减少脑梗死面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对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贾小庆;黄光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们自2004年以来,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延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周围血管病包括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在疾病发展至其一阶段时,均有患肢或局部肿胀疼痛、舌红或暗红、脉数等共同症状,但临床上不一定多症具备,有一症便是.
作者:刘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以外分泌腺为主要侵犯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多以饮水、人工泪液等局部替代治疗为主,西药对口、眼干燥症的改善并不明显,病程日久可累及各个脏器,而且对有明显内脏损害的患者需要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较大.
作者:赵美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此例患者的急救护理,认识到心绞痛除典型的疼痛外,双肩疼痛不应忽视.方法:急救护理.结果:症状缓解.
作者:万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病因多由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其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床以阴虚燥热常见.
作者:郭宗录;王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的中西医综合疗法.方法:治疗组给予膝关节穿刺抽液法、封闭疗法、中药熏洗疗法;对照组给予膝关节穿刺抽液法、封闭疗法.结果:经28d观察,采用Ridit分析,认为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穿刺抽液法、封闭疗法、中药熏洗疗法治疗慢性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治愈率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书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沈继泽教授从事教学、临床数十年,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且疗效显著.笔者师从沈继泽教授期间,见沈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二十余例肺癌胸腔积液患者,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赵文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临床上大部分为慢性肝性脑病,多有明显诱因,病情危重,死亡率极高.
作者:路秀清;侯红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为了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科研的发展,护理工作必须紧密配合,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科研和临床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临床总结,取中西医护理之长,尽快创立一套具有祖国医学特点,有现代科学水平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作者:吕振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医临床实践和部分实验室资料已经充分证实补中益气汤和三仁汤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并不断证明二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
作者:秦秀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娄多峰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娄老潜心专研治疗风湿病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创立了风湿病的病因病机是虚、邪、瘀(痰)三邪、治疗上强调扶正祛邪、化瘀祛痰一套完整的理论.笔者曾跟随娄老师学习,收获颇多,总结如下:
作者:白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改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病因尚未明确.其特点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肿、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唇红干裂、舌乳头增生和颈淋巴结肿大等.
作者:曹树宏;马计唤;任玲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析葶苈子药对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了葶苈子与桑白皮、麻黄、防己、代赭石、大枣、大黄、人参、杏仁、桃仁、苏子等组成10个药对的临床应用.结论:临床应用葶苈子应随证配伍可提高疗效.
作者:刘庆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