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 儿科学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1年3期文献
  • 儿童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与评价

    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病常成为白血病复发的根源,定量检测微小残留病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定量检测方法有三种,包括检测异常抗原表型的流式细胞技术、抗原受体基因重排的PCR扩增技术、融合基因的PCR扩增技术.每种方法原理及特点不同导致I临床应用范围不同.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能使微小残留病定量更准确.

    作者:王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胎儿酒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目前出生缺陷已成为我国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一部分是由环境因素或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妊娠早期是胎儿各器官分化发育的关键时期,环境中的致畸因子将会增加胎儿发育畸形的风险.胎儿酒精综合征是常见的环境致畸而形成的出生缺陷.该文就近年来胎儿酒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琳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环磷酰胺药理学及其在儿童恶性肿瘤的应用进展

    环磷酰胺是临床广泛应用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氮芥类细胞毒性药物,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化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近年研究发现,环磷酰胺个体代谢差异源于基因学水平的差异,与某些药物配伍可增强其抗肿瘤作用.环磷酰胺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等疾病已取得一些新进展.

    作者:李兴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研究进展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尽管不高,却是导致儿童终末期肾病的常见病因,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甚为棘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该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均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详细阐述了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新分型和诊治方法.

    作者:康郁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KISS1-GPR54基因与儿童性早熟

    儿童性早熟是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发动所致,近年来研究发现,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被激活是青春期启动的关键.KISS1及其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54(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4,GPR54)基因对青春期的正常启动具有重要作用,KISS1-GPR54基因在脑部的表达被认为是青春期启动的催化剂.青春期开始前后,下丘脑KISS1和GPR54mRNA水平很高,KISS1基因产物Kisspeptins通过激活GPR54增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GPR54基因突变可导致促性腺激素依赖性性早熟.

    作者:乔丽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婴幼儿术后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大部分手术婴幼儿经历着中度或重度的术后疼痛,如何有效地对婴幼儿术后疼痛进行评估,并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和非药物方法干预,是未来疼痛管理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而疼痛管理指南的建立和医护人员以及家长对婴幼儿疼痛的认知是影响婴幼儿术后疼痛管理的关键因素.

    作者:钱丽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阿片类药物在新生儿镇痛中的应用

    阿片类药物是新生儿常用的镇痛药,与年长儿和成年人相比,其在新生儿的药物分布容积更大,半衰期更长,且与胎龄、出生体质量、日龄相关.阿片类药物主要用于机械通气、围手术期及其他中重度或持续性疼痛.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可缓解疼痛,减轻应激反应,但需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综合考虑药物的远期作用.

    作者:姜红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脑肠肽Ghrelin对围生期新生儿的影响

    Ghrelin是一种脑肠肽,在脑-肠轴上对机体的消化功能和能量代谢起着整合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在母乳中能检测到Ghrelin.来自母体的Ghrelin与围生期新生儿自身产生的Ghrelin对其生长发育所具有的特殊生物学效应正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如刺激胎儿皮肤细胞的生长及骨骼形成,帮助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出生以后的生长追赶,调节早产儿糖代谢和促进早产儿脂肪合成,促进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等.该文就Ghrelin的结构、生理功能及对胎儿、新生儿生长发育和体质量调控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殷张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21羟化酶缺乏患者的生长与终身高影响因素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酶的缺陷,皮质醇的合成部分或完全受阻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过多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同时皮质醇的前体产物过多堆积并转化为性激素.21羟化酶缺乏(21-OHD)是常见的CAH,同时也是人类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分为经典型和非经典型.21-OHD的治疗目标是用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替代,抑制ACTH的过度分泌,使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水平正常,保证正常的生长和骨骼发育,以达到或接近其遗传潜力所决定的身高.然而,由于自身疾病以及治疗的影响,CAH患儿的成年身高常较正常人群平均水平及自身遗传靶身高低下,因而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作者:肖慧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筛查染色体22q11.2缺失综合征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中的意义

    染色体22q11.2缺失综合征(22q111DS)又称DiGeorge综合征、腭-心-面综合征,临床表现极具多样性,可累及心血管、免疫系统、面容、内分泌系统,甚至语言发育、精神等多方面.荧光原位杂交能够检测到染色体22q11.2缺失.目前国内对本病认识尚不足,尚未建立规范的临床筛查体系,确诊率亦低.已报道的22q11DS病例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尤其是圆锥干畸形和主动脉弓畸形发生率很高,也确切.该文拟综述22q11DS,并分析如何在临床工作中从心血管畸形入手早期发现22q11DS,从而早期干预治疗、综合评估、长期随访及遗传咨询,提高患者及后代生活质量.

    作者:白晓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IgE高亲和力受体与哮喘的研究进展

    儿童哮喘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IgE在其发病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IgE与其高亲和力受体(FcεR Ⅰ)结合,可以引起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白三烯的合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引起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平滑肌痉挛.目前的研究认为Src激酶家族对FeeR Ⅰ信号传导途径有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关于FcεR Ⅰ的表达调节、信号传导、FcεR Ⅰ与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应用FcεR εⅠ进行哮喘诊断和治疗.

    作者:储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γ-氨基丁酸转运体与癫(癎)

    根据γ-氨基丁酸转运体(γ-amino butyric acid transporter,GAT)5种不同亚型的脑区及亚细胞分布特点,GAT1和GAT3两者与癫(癎)的发生和发展关系为密切.GAT表达异常或功能受损是癫(癎)发作时神经元高兴奋性的原因之一.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回路减少及其表达的GAT下降,原发性GAT表达上调,是癫(癎)发生的反应性改变或者癫(癎)发生的原因.

    作者:董文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HOXA7基因与白血病

    HOXA7作为HOX基因家族的一员,是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主控基因,其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功能受多种上游因子的调控及协同作用分子、其他HOX基因的影响,并且作用于下游靶基因,导致白血病的发生、发展.HOXA7可影响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且其过表达与白血病疗效差及预后不佳密切相关.

    作者:范文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肝药酶CYP3A4与抗癫(癎)药物的代谢研究进展

    癫(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常用抗癫(癎)药多通过细胞色素P450等肝药酶代谢.CYP3A4是P450酶系中重要的代谢酶,参与40%~60%的药物代谢,与临床常用抗癫(癎)药的代谢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该文对CYP3A4的一般特性及其与抗癫(癎)药物的代谢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张君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白血病过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是指在体外激活免疫活性细胞,然后输给带瘤宿主,使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内杀伤、溶解肿瘤细胞,直接或间接介导抗瘤效应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该文主要对用于白血病治疗的几种免疫活性细胞过继免疫新策略(包括自然杀伤细胞、人工抗原递呈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抗原递呈细胞、CD4+ T细胞及Th17细胞和混合免疫细胞)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蔡和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人类鼻病毒感染与哮喘研究进展

    人类鼻病毒(HRV)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研究显示HRV感染不仅是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而且对婴幼儿的早期感染在儿童哮喘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HRV主要通过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促使炎症介质释放、引起免疫反应及造成气道重塑等机制引起哮喘相关症状.进一步了解HRV感染对哮喘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可为降低哮喘发病率及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王美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柯萨奇病毒与1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T1D)的发生与人类肠道病毒的感染关系密切,尤其是桐萨奇B组病毒.一方面,病毒感染可诱发T1D,且与病毒数量、病毒株型、宿主微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病毒感染也能抑制T1D的发生.该文从病毒感染诱发T1D的相关因素及病毒感染抑制T1D发生的可能机制这两方面探究柯萨奇B组病毒与T1D发病的关系.

    作者:陈思思;郑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幼年皮肌炎诊治进展

    幼年皮肌炎是一种以皮肤与肌肉组织病变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文总结了幼年皮肌炎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如MRI的应用价值,并对皮肌炎诊断标准提出了建议,介绍了近期应用于该病的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制剂的治疗进展.

    作者:周文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先天性巨结肠症病因学主要研究进展是遗传因素及胚胎早期微环境改变.遗传因素包括RET-GDNF系统、EDNRB-EDN3系统及其参与调控的基因(SOX10、NRG-1、FoxD3、PHOX2B、HOXB5、ZFHX1B等),为神经嵴细胞迁移和分化所必需.胚胎早期微环境变化包括Cajal质细胞、细胞黏附分子L1、Ca2+等.细胞黏附分子L1可能是神经嵴来源细胞迁移与分化的基础,Ca2+依赖途径的表达减少造成平滑肌收缩活性异常.

    作者:李露露;刘研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蛋白质组学在SIRS和脓毒症中的应用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ICU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够实现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则有望改善脓毒症的预后.蛋白质组学的方法能检测未知的蛋白质,该特点尤其适合于Sepsis研究,以期寻找到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的生物学蛋白标记.该文就蛋白质组学在脓毒症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许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早产儿早期应用静脉营养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的营养问题是近年来新生儿科极为关注的问题.对于三大物质(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及利用,早产儿有其自身的特点.经典的静脉营养方案为了避免其对早产儿产生的不良反应,都是循序渐进地给予脂肪乳及氨基酸,但易使早产儿处于营养缺乏状态.近几年的临床研究表明,生后24h内即给予早产儿足量的静脉营养液不仅为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能量基础,而且不会使早产儿出现相关并发症.

    作者:刘秀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遗传学研究进展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是一组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伴噬血细胞增多而引起多脏器浸润及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威胁生命的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HLH主要包括家族性HLH和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HLH.目前家族性HLH可分为5型,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HLH包括Chediak-Higashi综合征、格里塞利综合征2和X连锁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这些原发性HLH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突变引起.随着原发性HLH遗传学、基因筛查和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研究,人们对这些基因和蛋白质在HL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黄志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哮喘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由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病.通过候选基因法、定位克隆法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共确定了数百个哮喘易感基因,主要包括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白细胞介素4受体基因、微丝蛋白基因、心房利钠素前体A基因、Ⅰ型肌醇多聚磷酸4磷酸酶基因、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基因、双肽酶10基因、视蛋白3基因、血清类黏蛋白1样蛋白3基因、磷酸二酯酶4D基因、几丁质酶3类1基因等,其中多个基因在独立人群中得到验证.

    作者:金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在神经系统分布广泛.BDNF通过激活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对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功能、形态和可塑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PI3K/Akt和MAPK/ERK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是BDNF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两条主要途径.近年研究发现,BDNF及其TrkB水平的变化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病理生理和治疗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内部或外部条件来增加BDNF的表达,减轻HIBD的损伤.

    作者:金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特异性免疫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其机制尚未明确,早期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循环抗体和效应细胞,目前主要集中于免疫治疗对T细胞的作用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因子的变化、CD4+调节性T细胞亚群、修饰抗原递呈细胞诱导免疫耐受、免疫效应细胞募集机制、单克隆技术支持下的重组变应原、变应原DNA疫苗、变应原耦联佐剂.

    作者:胡亚琼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