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健康人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睫状体、晶状体形态位置动态变化的特点及其与年龄变化的关系.方法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70名不同年龄组正常人眼注视远、近不同距离视标时睫状体、晶状体形态位置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视远时,睫状体厚度平均值(1.08±0.15)mm,睫状突长度平均值(1.92±0.29)mm, 睫状突宽度平均值(0.74±0.11)mm,晶状体中央厚度平均值(3.46±0.45)mm;视近时,睫状体厚度平均值(1.16±0.17)mm,睫状突长度平均值(2.05±0.27)mm,睫状突宽度平均值(0.67±0.09)mm,晶状体中央厚度平均值(3.57±0.42)mm;视近与视远相比,睫状体前部厚度增加、睫状突长度增加,睫状突宽度变小,晶状体中央厚度增加,各参数经独立样本t检验,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随年龄增加,视远、视近时各形态参数与年龄间经Pearson检验存在相关性.结论 人眼视近时,睫状体各部肌纤维协调收缩,使睫状突变长变尖,睫状体向前向内移动,松弛悬韧带,晶状体借自身弹性变凸,中央厚度变厚,前后径增加.同时,随年龄增长,人眼调节力逐渐下降.支持Helmholtz的调节松弛学说.利用UBM可实时观察人眼调节时眼前节结构形态和位置的变化情况.
作者:史铭宇;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对小梁切除术后结膜滤过泡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细胞水平的观察,研究结膜滤过泡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滤过性手术的滤过机制.方法 对小梁切除术后3周至510周的59例患者共86只眼行裂隙灯、眼压及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将受试眼的滤过泡分为两种类型:①功能性滤过泡型(43只眼);②非功能性滤过泡型(43只眼).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过MMC再将各型滤过泡分为Normal组与MMC组.对各组滤过泡中微囊泡的大小、数量、结缔组织的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性滤过泡中含有大量透明的微囊泡,上皮下存在比较疏松的结缔组织;而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没有或仅有少许透明度较低的微囊泡,结缔组织极致密;功能性滤过泡中出现新生血管的比例远远小于非功能性滤过泡.与Normal组相比较术中联合应用MMC的功能性滤过泡中含有大量直径较大、壁薄的微囊泡,其上皮下结缔组织较疏松,各层组织内均可见大量高反光颗粒;而术中联合应用MMC的非功能性滤过泡仅结缔组织比Normal组疏松.结论 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能对结膜滤过泡进行诊断成像,是一种与来自离体组织学检查结果完全吻合的新的活体检查方法 ,对将来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作者:刘莹;艾明;邢怡桥;袁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弱视儿童的弱视眼与对侧健眼的瞳孔直径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差异,分析其视觉通路功能与对侧健眼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择30例单眼弱视儿童,包括屈光参差性弱视17例、屈光不正性弱视8例以及斜视性弱视5例,其中中度弱视13例,轻度弱视17例.所有患者弱视眼矫正视力0.2~0.8,所有患者对侧健眼矫正视力0.9~1.2.应用照相机拍摄法在普通光照条件、直接对光条件、间接对光条件及夜间环境条件下,让受试者分别注视远距和近距E视标,来测量弱视眼与对侧健眼的瞳孔直径,比较其差异.结果在四种不同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在注视远距及近距E视标时,其弱视眼组的瞳孔直径均大于对侧健眼组(P<0.05),弱视眼在看远看近两种状态下,直接对光反射时的瞳孔直径均大于间接对光反射时的瞳孔直径;弱视眼在间接对光反射时的瞳孔直径均大于健眼直接对光反射时的瞳孔直径;弱视眼直接对光反射时的瞳孔直径均大于健眼间接对光反射时的瞳孔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弱视眼视网膜功能较对侧健眼要降低,弱视眼的近反射中枢(枕叶视皮质)功能可能较对侧健眼下降,并且E-W核功能下降是弱视眼瞳孔直径异于对侧健眼的主要原因,从而推断弱视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弱视眼的视网膜、视觉传导通路及视皮层均存在损害.
作者:张燕;陈洁;吕帆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介绍一种虹膜恢复器辅助的完全钝性基质层间分离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并评估应用该术式治疗各种角膜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选择角膜病变深度未达后弹力层,内皮功能正常的各类角膜病患者35例35只眼.通过虹膜恢复器辅助的完全钝性基质层间逐层分离的方式行深板层角膜移植,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35只眼中,2只眼(5.71%)有小的钝性撕裂,在保留少量深基质后均能继续完成手术;术后2只眼(5.71%)出现双前房,3d内均自行吸收;细菌和真菌性角膜溃疡术后均未复发.其中18只眼拆线后两周视力高于0.5(约占51.4%),25只眼高于0.3(约占71.4%).术后角膜地形图散光呈现递减的趋势,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角膜植片均透明愈合,无明显层间混浊.结论 通过虹膜恢复器辅助的基质层间钝性分离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可活体检查角膜各层组织结构,可为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提供良好的客观依据.
作者:陈金鹏;陈蔚;瞿佳;马慧香;刘敬波;孙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对角膜内皮炎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PCR和IIF对临床诊断为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检测,同时以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房水作为对照,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中,用PCR法检测阳性11例,阳性检出率为68.75%,20例对照组房水中无1例阳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13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中,用IIF法检测阳性4例,阳性检出率为30.77%,20例对照组房水中无1例阳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中PCR阳性检出率(68.75%)与IIF阳性检出率(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法和IIF法均可作为角膜内皮炎的病原学快速诊断,但PCR法比IIF法敏感,可首选.
作者:王怡;范松涛;孙洪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蚕蚀性角膜溃疡和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取18例临床确诊为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患者血样进行梅毒螺旋体检测.采用梅毒特异性试验及非特异性试验联合检测法,即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TP-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采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TRUST)检测血清中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 结果 18例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年龄小31岁,大65岁,平均(43.9 ±11.0)岁.所有18例患者血清检测为梅毒螺旋体感染阴性. 结论 蚕蚀性角膜溃疡和梅毒螺旋体感染没有相关性.
作者:王青松;袁进;周世有;陈家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住院确诊的FK患者176例,分析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方面的特点.结果 10~12月发病率高,农村居民106例(60.2%),男女患病率比为1.5:1,41~6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仅39.8%有明确外伤史,在153例先于外院就诊的患者中,仅有28例(18.3%)接受过角膜刮片和(或)真菌培养检查;菌丝苔被、伪足、前房积脓发生率分别为94%、65%和55%;菌属鉴定结果:前两位分别为:镰刀菌属(60.4%)和曲霉菌属(25.4%);保守治疗治愈率80.9%,眼球保存率为97.5%;镰刀菌属菌丝在角膜中的生长方式表现为水平、斜行和垂直生长,曲霉菌属全部表现为斜行和垂直生长.结论 福建地区FK在10~12月为高发期,多发于中老年的农村居民,多数无明显诱因发病,菌丝苔被、伪足和前房积脓依次为前三位临床体征,致病菌属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它们在角膜内地生长方式有所不同,大多数药物保守治疗有效,加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能保住眼球.基层医院对本病的诊治有待加强.
作者:刘昭升;吴护平;许芬芳;谢素贞;闫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在开放性眼外伤患者单剂量静脉滴注环丙沙星的眼内渗透性.方法 选择16例非化脓开放性眼外伤和12例住院白内障手术为正常对照的患者,单次静脉滴注环丙沙星注射液200mg后1h抽取少许房水和玻璃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眼内环丙沙星浓度,双缩脲法检测房水蛋白含量. 结果正常对照组的房水蛋白含量是(0.067±0.037)g/L,开放性眼外伤组是(6.482±2.981)g/L,开放性眼外伤组的房水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对照组房水中环丙沙星浓度是(0.158±0.035)μg/ml,开放性眼外伤组房水中环丙沙星浓度是(0.175±0.142)μg/ml,开放性眼外伤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性眼外伤组玻璃体中环丙沙星浓度(0.082±0.022)μg/ml,环丙沙星在眼内不能达到眼内炎常见致病菌的体外90%小抑菌浓度((MIC90).结论 在开放性外伤眼的血房水屏障破坏,但环丙沙星眼内渗透性并没有增强,单剂量静脉滴注后不能在眼内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在围手术期用药不能达到预期的抗菌效果.
作者:林晓峰;陈敏瑜;周蓓;吴伟;叶茂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共焦显微镜对活体正常角膜各层组织与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选择门诊进行屈光检查的患者107例(107只眼).所有患者均经散瞳检影验光检查進行确诊,且矫正视力为0.8以上(屈光度≥-0.75D),检查各层角膜图像均被记录,并对各层细胞形态、细胞密度、角膜全厚、基质厚度、上皮厚度等进行分析.结果上皮基底細胞密度与等效球镜度数呈负性相关性.前基质角膜细胞密度与等效球镜度屈光度呈正相关性.后基质角膜细胞密度与等效球镜度屈光度呈正相关性.内皮细胞密度与等效球镜度呈负性相关性.内皮细胞的多型性与等效球镜度正相关性. 内皮细胞的异型性与等效球镜度无相关性.上皮厚度与等效球镜度数之间无相关性.角膜全厚、基质厚度与等效球镜度数呈负性相关.结论 随着屈光度增加,角膜上皮基底膜细胞、角膜基质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下降,角膜全层、角膜基质厚度减少.
作者:乔丽萍;孙惠敏;赵少贞;袁佳琴;杨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近视散光眼角膜像差与屈光度、年龄的关系以及左右眼的对称关系,为眼部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屈光中心欲行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96例192只眼,术前进行眼科常规检查以及角膜波阵面像差检查.年龄18~48岁,平均(25.8±4.0)岁;包括男性54例108只眼,女性42例84只眼;球镜为-2.59~-10.74D,平均(-3.82±2.21)D;柱镜为-0.05~-2.44D,平均(-0.71±0.51)D.分析角膜像差与年龄、屈光度的关系以及角膜像差在左右眼之间的关系.结果 (1)Z13 RMS3项角膜像差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角膜球差和球镜屈光度呈正相关(r = 0.375,P < 0.01),角膜彗差和柱镜屈光度呈负相关(r = -0.335,P < 0.05),高度近视组角膜彗差和球镜屈光度呈负相关(r = -0.468,P < 0.01).(3)左右眼角膜像差呈对称关系.结论 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分析,彗差与年龄呈正相关,球差和彗差分别与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呈负相关,高度近视患者彗差与球镜屈光度呈负相关,双眼角膜像差有明显对称性.
作者:周正;张丰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国人正常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入选标准序贯选取年龄在11~50周岁、屈光度数为+0.50~-3.00D且散光<1.00D的受检者123人,平均年龄(29.58±11.8)岁.根据受检者的年龄,每十年为一组,共分4组:11~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和41~50岁组.采用鹰视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Q值的测量,每位受检者只取其中1只眼数据进行统计,分别分析每眼角膜前表面距中央10°、15°、20°、25°、30°范围的Q值.结果国人11~50周岁平均Q10、Q15、Q20、Q25和Q30分别为-0.08±0.09、-0.12±0.1、-0.14±0.11、-0.2±0.11和-0.27±0.11.各年龄组间Q25与Q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5:P =0.045;Q30:P =0.012),41~50岁组角膜非球面性比21~30岁组明显(P < 0.05).Q15和Q20与年龄呈负相关(Q15:r =-0.202,P =0.025;020:r =-0.214,P =0.018),Q10、Q25、030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 国人正常角膜6mm区平均Q值为-0.14,不同年龄的角膜Q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膜非球面性更明显.
作者:许琛琛;陶育华;朱叶;王勤美;王一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临床观察LASIK术后角膜瓣上皮下皱褶出现的时间、形态及其对视力的影响,初步探讨发生的原因.方法 对LASIK术后有角膜瓣上皮下皱褶患者129例258只眼分别于术后1d、3d、1周、1月、3月、6月、1年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瓣上皮下皱褶出现的时间,形态,并从术中角膜瓣蒂留滞的位置,术前屈光度的大小,角膜瓣的厚度对其的影响,以及术前佳矫正视力和术后裸眼视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ASIK术后角膜瓣上皮下皱褶,早于术后12h出现,多见于术后3~7d,其形态改变有水平形、垂直形、不规则形,其中水平形占75%以上.发生的原因与术中角膜瓣蒂留滞的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屈光度大、小对术后角膜瓣上皮下皱褶影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瓣薄者对角膜瓣厚者对其影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佳矫正视力和术后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角膜瓣上皮下皱褶早于术后12h出现,多见于术后3~7d,其形态改变有水平形、垂直形、不规则形,以水平形为多见.该改变对患者术后视力无明显影响.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其病理性表现为前弹力层皱褶.其发生原因初步认为与角膜生物力学平衡重建有密切关系;另外角膜瓣薄者较厚者更容易发生.
作者:马元孝;谷保民;陈清花;李庆国;张国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首次用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为选择佳填充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85例85只眼首次填充物为硅油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资料.结果症状出现时间与初次手术成功之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优势率,0.49,P=0.028),初次手术成功与失败病例的后随访视力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初次手术成功率对术后佳视力有重要影响,硅油因其长效稳定的特点有可能解决高度近视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所不能缓解的其他牵拉因素,从而提高其手术成功率,保留患者更好的术后视力.
作者:刘玉燕;韩泉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颞部注射治疗急性细菌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28例(584只眼)确诊为急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60例(278只眼):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同时应用氧氟沙星与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频繁交替滴眼.治疗组168例(306只眼):除与对照组相同治疗方法 外联合应用妥布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利多卡因0.2ml患眼颞侧皮下注射.结果治疗组在临床治愈率及缩短疗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颞部注射治疗急性细菌结膜炎疗效好、疗程短,无明显副反应发生.对于尽快早期控制急性细菌结膜炎流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小东;孟晶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虹膜睫状体炎时灰白色细碎KP和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影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患者31例(40只眼).采用TOPCON SP-2000P型角膜内皮显微镜,Auto模式或Manual模式,低闪光强度,局部病变应用Image Net分析系统.观察急性期和恢复期灰白色细碎KP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影像特征.结果急性期KP呈不规则白色斑点,数量大于裂隙灯下所见.内皮细胞出现暗区,彼此间可相互融合.恢复期KP数量减少,内皮细胞表现为亮度不均的残缺细胞形态.结论 角膜内皮显微镜是一种评价KP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客观方法 ,对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诊断和判定病情转归具有实际临床价值.
作者:肖建业;王富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83例(85只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C2级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行不放液的巩膜外加压术临床资料,分析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83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9.2个月.结果视网膜复位79只眼,手术成功率为92.9%.PVRA级、B级、 C1级及 C2级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为3.5%,术后视力进步73只眼,占85.9%.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的适应证,不放液的巩膜外加压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适合于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曾新生;彭燕一;孙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采用白内障超乳手术治疗的72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两组,34例角膜切口选择在角膜地形图垂直高曲率经线上,38例角膜切口选择在常规角膜12点左右方向,应用角膜地形图对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根据角膜地形图曲率信息做角膜切口组散光度由术前的(1.11±0.36)D降低为术后3月的(0.96±0.32)D,常规12点左右方向角膜切口组散光度由术前的(1.08±0.54)D改变为术后3月的(1.36±0.43)D.根据角膜地形图曲率信息做角膜切口组术后1d和3月视力>0.5者27只眼(78.6%)和30只眼(87.4%),要多于常规12点左右方向角膜切口组27只眼(72.5%)和31只眼(80.4%).结论 根据角膜地形图的曲率信息在手术切口的方位和角度进行选择,可以减轻术后角膜的散光状态,对视力的恢复有益.
作者:陈艳;张暹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应用晶体超声粉碎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有核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晶体超声粉碎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有核外伤性晶状体脱位29例29只眼,其中全脱位12只眼,术前高眼压16只眼.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切除前部、中轴部及晶状体周围玻璃体,无需使用过氟化碳液体,吸引晶状体至前部玻璃体腔内进行超声粉碎;不全脱位的晶状体采用囊内超声粉碎.术中检查视网膜并做相应处理.结果全部病例均完全将脱位的晶状体粉碎吸除,随访3月无视网膜脱离发生.21只眼术后眼压正常,6只眼I期植入人工晶状体.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对于有核的晶状体脱位,超声粉碎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术后并发症少,明显改善了预后.
作者:陈颖;郭黎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睑缘炎患者人体蠕形螨的感染情况及眼部蠕形螨感染存在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眼科门诊睑缘炎患者及其他伴眼痒症状外眼眼疾患者,拔取受检者眼部睫毛,进行蠕形螨检查.结果共收集满足条件患者71例,其中40例为睑缘炎患者,31例为非睑缘炎患者.40例睑缘炎患者中36例(90%)蠕形螨感染阳性,31例非睑缘炎患者中,10例(32.3%)蠕形螨感染阳性.两组间蠕形螨感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36例蠕形螨感染的睑缘炎患者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为72.2%(26例),55.6%(20例)患者病程大于等于6个月.结论 睑缘炎患者蠕形螨感染率明显较高,蠕形螨感染可能是顽固性睑缘炎致病原因之一.
作者:穆剑;田臻;鲁长明;陈树榕;陈斐妮;吴慧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梁×× 女 56岁.左眼痛伴头痛,视物不清10d.于2008年12月28日突然感到左眼痛伴头痛,第二天眼痛加重,视物模糊,恶心出现虹视、羞明等症状.检查视力:右1.0,左0.5,右眼未见异常.左眼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高度水肿,呈雾状混浊,前房不浅,房闪(-),角膜后有大量灰白色大小不等的KP,位于下方,呈弥漫状.
作者:徐杰;徐静波;魏绪革;王宝艳;海宝;张辉;张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患者女,75岁.因左眼渐进性视物模糊3年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曾治疗.全身其他系统无特殊病史.入院诊断为双眼老年性白内障,高血压病.入院后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作者:杨莎莎;杨新怀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患者女,73岁.因左眼视力逐渐下降2年于2008年10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992年左眼曾在外院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术后视力为0.2.近两年来,患者感觉左眼视物不清,视力逐渐下降.检查:全身体查无异常发现.视力:右眼0.02,左眼50cm指数,双眼瞳孔等大圆形,对光反射灵敏,右晶状体轻度混浊,左晶状体完全呈灰白色混浊.右眼底视网膜呈豹纹状,黄斑部可见Fuch斑,左眼底窥不进.
作者:张叶青;刘仁波;胡劲波;文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真菌性角膜炎在国内居感染性角膜炎的首位,已成为角膜盲的主要病因,也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致盲性疾病之一.药物不能控制、溃疡迁延不愈和(或)病情进展恶化是手术的适应证.在文中就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治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瞿玲辉;李良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细胞凋亡、生长因子、炎细胞及细胞因子与损伤引起的基质混浊密切相关.在损伤愈合早期抑制角膜细胞的凋亡可减轻基质混浊,而在中后期适当地促进肌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的凋亡也有助于减轻基质混浊.目前研究发现,在众多的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中,Smad通路与角膜损伤后基质混浊有关.FAK、uPA/uPAR、EMMPRIN和CTGF作为TGF-β的下游活化产物均参与了角膜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其中FAK起负性调控作用,而后三者则起正性调控作用.炎症反应及其他参与损伤愈合的因素也是引起基质混浊的原因.阐明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诱导其向着有益于损伤愈合的方向发展也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鞠成群;吴欣怡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蚕蚀性角膜溃疡是一种顽固性眼表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治疗方法 也在不断进展,药物从初的皮质激素发展到现在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淋巴细胞单抗、细胞因子影响剂等,手术方式也从单纯的球结膜切除演变至羊膜移植、板层角膜移植等,并出现了多种药物、多种手术方式以及药物与手术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手段.此文就这方面的概况作一简述.
作者:杨雨昆;赵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眼眶骨折会造成眼球失去骨性支撑,引起眼球位置改变,出现眼球内陷、运动障碍或复视、视力下降或失明,甚至导致眼球丧失.目前,修复眼眶的方法 是用修复材料桥架在骨折部位之上,借以修补眶壁缺损和支撑眶内容物、减少眶腔容积的增加量,从而达到功能上和外观上的恢复.随着CT诊断技术的提高,眼眶修复也随之迈进三维精确修复的时代,对修复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材料的种类繁多,了解生物材料的性状是选择材料修复眼眶的先决条件.
作者:肖彩雯;周慧芳;范先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特异性抑制剂1-(12-羟)18烷基硫酸钠对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新生健康有色豚鼠随机分为3组,A组(10只):右眼进行-10D透镜诱导,左眼不作处理;B组(10只):右眼透镜诱导+抑制剂(9.0μg/ml,每3d结膜下注射),左眼不作处理;C组(10只):右眼透镜诱导+赋形剂,左眼不作处理,4周后测量屈光度,明胶酶谱法分析后部巩膜MMP-2活性,western-blot 技术检测后部巩膜MMP-2的表达.结果豚鼠经4周负透镜诱导后,A组诱导眼较对侧眼增加了(5.73±0.36)D近视度;B组诱导眼较对侧眼增加了(2.58±0.33)D近视度;C组诱导眼较对侧眼增加了(6.31±0.73)D近视度;B组所获得的近视度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检验,P<0.05),A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抑制剂注射眼后部巩膜MMP-2活性成分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原成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后部巩膜MMP-2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0μg/ml 1-(12-羟)18烷基硫酸钠,每3d结膜下注射可通过抑制后部巩膜MMP-2的活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生豚鼠负透镜诱导离焦性近视的发展.
作者:姜洋;李莹;陈秉钧;龙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上海市北新泾社区60岁及以上人群干眼的患病情况,从而了解社区人群干眼的患病特征,更好地制定干眼的防治措施.方法 2008年1~5月对上海市北新泾社区60岁及以上人群作抽样调查,所有样本均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裂隙灯、Schirmer I test、BUT、荧光素染色及DR-1干眼仪等检查.依据目前公认的国内干眼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对其结果运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在800分问卷中,共746人参与答卷,应答率为93.25%.其中诊断为干眼者185例,男性65例,女性120例.并得出本课题社区调查对象中干眼的患病率为24.8%(185/746),男性患病率为22.0%,女性患病率为26.6%.全身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过敏、吸烟)及用药可能促进干眼的发生. 结论 干眼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60岁及以上人群干眼的发病与老年人泪液分泌功能下降、睑板腺功能障碍有关.
作者:田玉景;刘焰;邹海东;付炯;沈冰杰;王伟伟;许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老年人群干眼(dry eye)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探讨其流行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999年3月至2004年5月间,在进行健康查体的老年人群进行干眼相关检查,其中包括问卷调查、BUT、Schirmer试验、角结膜荧光染色、泪河带检查、全身病史调查.干眼的患病率与发病率用直接方法 计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5年中新发现的干眼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568人参与检查,平均随访4.6年,干眼的患病率在30.00%左右波动,发病率为13.95%,与年龄明显相关.主要临床表现为干涩感、眼疲劳、异物感.经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干眼的发病与年龄及糖尿病密切相关.但与体质指数、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吸烟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随年龄增长干眼的患病率及发病率逐渐升高,糖尿病是干眼发病的危险因素,但与体质指数、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吸烟并无明显相关.
作者:王兆艳;李星星;张卯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患者男,9岁.发现双眼视力不佳二年.于当地某医院诊断为弱视,配镜并弱视训练治疗二年,视力无提高,反而不断下降.于我院就诊时裸眼视力:右0.12,左0.15.检影验光:右-50'×180DC=0.12,左-75°×180DC=0.15,均矫正不良.
作者:张丽娜;王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例1 李× 男 52岁.左眼视物不清一年余,于2007年3月20日入住我科.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01.右眼检查未见异常.左眼晶状体呈均匀灰白色混浊,虹膜投影消失,光定位准确,色觉正常.
作者:尹宛峡;丁新如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