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视网膜及虹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32例(34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行全视网膜光凝,再行虹膜光凝,用氪-绿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房角新生血管,3~5d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的佳矫正视力、眼压、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数量,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治疗后视力提高14只眼,无变化14只眼,下降6只眼;在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情况下,治疗前眼压平均(42.9±8.9)mmHg,术后1周、1月及3月平均眼压为(13.6±3.4)mmHg,(15.4±3.0)mmHg,及(18.2 4±3.1)mmHg(t值分别为t=17.695.t=18.669,t=14.781,均P<0.05)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抗青光眼用药量从治疗前3.1±0.8降至治疗后0.2±0.6(t=15.760.P=0.000<0.05)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术后早期前房出血5只眼(14.7%),经药物治疗均在2周内消失;1只眼术后2月发生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缓解.结论 采用视网膜及虹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压及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杨瑾;孙慧敏;刘爱华;张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黄斑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在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中的不同渗漏亚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ICGA确诊为PCV的137例144只患眼进行ICGA渗漏状态的分型及各型临床特点的分析.结果 在144只PCV患眼的ICGA中,110只眼出现晚期染料渗漏(渗漏型,76%).渗漏型又可分为三个亚型:息肉灶渗漏型(47只眼,42.7%)、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渗漏型(14只眼,12.7%)和混合渗漏型(49只眼,44.5%).其他34只眼显示出晚期病灶的消退和(或)呈冲刷现象(消退型,24%).在渗漏型中,色素上皮脱离(PED)、佳矫正视力(BCVA)<0.1及陈旧性视网膜下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6.4%(62只眼),19.1%(21只眼)和4.6%(5只眼);消退型相应比例分别为8.8%(3只眼)、50%(17只眼)和38.2%(13只眼)(P<0.001),同时消退型的病程显著长于渗漏型(P<0.001).结论 在ICGA中可以观察PCV病灶的晚期渗漏及消退现象,其中以渗漏型居多.混合性渗漏是渗漏型中常见的亚型.渗漏型多表现PED,较好的BCVA以及较短的病程,而消退型则更易表现视网膜下陈旧性出血、较差的BCVA以及较长的病程.这可能提示前者为活动性病灶或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而后者则为静止性病灶或处于疾病的晚期阶段.
作者:左成果;文峰;黄时洲;罗光伟;阎宏;李猛;陈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与探讨纤维蛋白胶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筛选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1人(26只眼),行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无缝线组及缝线组:无缝线组11人(13只眼),术中将胬肉组织切除后,采用纤维蛋白胶黏合固定羊膜植片;缝线组10人(13只眼),以10-0尼龙缝线间断缝合固定羊膜植片.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症状和体征.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无缝线组手术时间(13.6±3.5)min明显短于缝线组(22.3±5.2)rain(P<0.01).术后2周内(拆线前),无缝线组术眼疼痛、异物感和流泪等局部刺激症状均显著轻于缝线组(P<0.01).两组术后均未发生植片移位并发症.无缝线组术后羊膜植片贴附紧密,均于术后1周内迅速上皮化.缝线组术后有5只眼(38.5%)发生羊膜下积液,羊膜上皮化较无缝线组略迟,于术后8~ 10d完全上皮化.无缝线组羊膜愈合良好,局部无明显瘢痕发生;缝线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缝线刺激性瘢痕.术后6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均未见胬肉复发.结论 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中使用纤维蛋白胶可替代手术缝线,使用方便,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刺激症状,并利于羊膜愈合、减轻局部瘢痕,达到更好的美容目的 .
作者:邸新;姚涛;赵宇丹;何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相干光断层扫描仪StratusOCT与激光偏振光视网膜扫描仪GDxVCC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相关性及差异,探讨两者测量值与视野的相关性及其对青光眼的诊断效能.方法 84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及50名正常人,随机选取一眼进行StratusOCT和GDxVCCRNFL厚度测量及Humphery自动视野计检查.相关分析比较两种仪器测量的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回归分析研究视野的平均偏差与两种仪器测量的RNFL厚度值之间的关系;ROC曲线下面积分析两种仪器诊断青光眼的效能.结果 Stratus OCT测量正常人及POAG患者的全周RNFL厚度分别为(100.00±7.36)μm和(75.12±17.11)μm,GDxVCC对应测量值(57.16±5.05)μm和(48.00.4±8.46)μm.两种仪器测量的RNFL厚度呈线性相关(r>0.75).两种仪器测量的RNFL厚度值与视野的平均偏差呈正相关,三次曲线拟合度较直线相关的拟合度好.对于青光眼诊断,Stratus OCT的大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GDxVCC大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结论 Stratus OCT与GDxVCC测量RNFL厚度值存在差异,但两者呈线性相关,均与视野的平均偏差呈曲线相关.两种仪器诊断青光眼的效能均较好.
作者:黄晶晶;刘杏;刘小红;钟毅敏;肖辉;郑小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取17例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有7只眼发生脉络膜脱离,5只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成形术,1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前房成形术,1只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前房成形术.有9只眼发生恶性青光眼,1例行抽玻璃体水囊联合前房成形术,3例行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切开联合小梁切除及丝裂霉素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1例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中发生脉络膜脱离及脉络膜上腔出血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放液,2只眼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1例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前房成形术,术后前房仍浅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后囊膜切开及房角分离术,1例为视网膜脱离术后硅油存留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及前房成形术.结果 术后前房恢复时间脉络膜脱离组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及前房成形术平均为5.6d,恶性青光眼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切开组前房恢复时间短,平均为1.1d.结论 恶性青光眼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切开治疗有效快速.
作者:刘卫华;段安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部分眼解剖因素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持续性浅前房之间的关系.方法 术前A超测量拟接受小梁切除手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D)、晶状体厚度(L)和眼轴长度(A),并计算前房深度和轴长的积与晶状体厚度的比值(D×ML).根据Spaeth分类法和术后前房的形成时间,如患者Ⅲ度浅前房持续1d以上,Ⅱ度浅前房持续5~7d以上需手术介入者,归入浅前房组;其他患者术后前房在7d之内恢复正常者则归入正常组,统计分析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 浅前房组的眼轴长度较正常组短(P<0.01),而中央前房深度较正常组深(P<0.05).晶状体厚度较正常组薄(P<0.01),参数D×A/L两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上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中,只有眼轴长度短与持续性浅前房的发生有关,提示术前进行眼轴长度的测量可部分预测小梁切除术后持续性浅前房的发生.
作者:刘含军;熊新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UBM探讨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40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行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应用UBM测量术前和术后房角形态以及观察滤过泡内部结构、滤过道(巩膜池大小),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形态以及滤过道(巩膜池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ACD、AOD500、TIA、TCPD、ID1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视力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的保证房水滤过道通畅且降眼压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红霞;崔巍;王云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国人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为治疗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分为蒙古族正常人组,蒙古族青光眼组,汉族正常人组,汉族青光眼组.应用亚硝酸还原酶法测房水及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梁细胞的凋亡率;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小梁组织的超微结构;利用UBM观察测量眼前段生物学指标;并对四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四组房水及血清一氧化氮浓度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蒙古族和汉族眼小梁细胞凋亡率比较,有种族差异,小梁网的超微结构亦有差异.蒙古族与汉族比较正常人眼前段结构有角膜小、前房浅、晶状体厚且相对位置偏前,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 蒙古族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发病率与蒙古族人眼前段的结构异常、小梁细胞凋亡率高、小梁网的超微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眼前段的结构异常是发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崔巍;高伟;李红霞;张伶俐;李臻;云丽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海德堡激光眼底扫描仪(HRT-Ⅱ)对临床可疑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诊断能力.方法 入选临床医生诊断为可疑青光眼患者119人和POAG患者56人,以眼底立体像为诊断的金标准,重新分组为正常眼组和青光眼组.利用HRT-Ⅱ检测各象限盘沿形态,对比两组之间的关系.并且分别评价临床医师诊断、HRT-Ⅱ的Moorfield判别函数、刘杏等建立的判别函数、结合动态反射图的综合分析对于青光眼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有162人入选,其中正常人109人211只眼,POAG53人62只眼.正常眼和POAG患眼的参数视杯面积、盘沿面积、视杯容积、盘沿容积、平均视杯深度、平均RNFL厚度、视杯形态测量、视杯高度变异轮廓、垂直杯/盘比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RT-Ⅱ可以有效地发现RNFL缺损,与眼底立体像对RNFL缺损的检出一致率为71%.临床医师的青光眼诊断的敏感性是62.9%,Kappa值为0.414.HRT-Ⅱ的Moorfield判定诊断青光眼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74.2%、53.6%,Kappa值为0.466,与眼底立体像的一致程度一般.HRT-Ⅱ对青光眼的综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7.1%和92.4%,Kappa值为0.796,与眼底立体像的一致程度较好.刘杏等建立判别函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3%、61.1%.结论 HRT-Ⅱ可以有效区分临床诊断为可疑青光眼的正常眼组和POAG患眼,结合HRT动态反射图进行的综合分析对于青光眼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好,与眼底立体像的一致性较高,而普通门诊医师对青光眼诊断的准确性较差.
作者:陈燕云;甄毅;杨桦;朱丹;王宁利;徐亮;乔利亚;郭淑珍;梁远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巩膜瓣外置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已确诊的开角及闭角型青光眼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1例(120只眼),即小梁切除及虹膜周边切除.巩膜瓣两角缝合后,再行巩膜瓣两侧外置可拆除缝线,水密缝合.对照组为常规小梁切除术65例(113只眼),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1周两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8);术后6个月实验组平均眼压(14.34±3.95)mmHg,对照组(19.57±7.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姚淑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视野缺损计分对青光眼视野缺损评价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方法 对25例30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视盘检测和Humphrey视野检查,研究HRT视盘参数、视野平均缺损(MD)和视野缺损计分(VFDS)间的关系和相关性.结果 VFDS与MD间呈明显正相关;二者都与HRT视盘参数有相关性,VFDS的相关系数大于MD的相关系数.结论 VFDS与视盘客观检查结果相符,比MD更能准确反映青光眼视野缺损.
作者:李军;由新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上睑下垂术中发生睑球分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通过提上睑肌缩短术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268例(339只眼)上睑下垂,术中发生15例(17只眼)脸球分离分析原凶后,行额肌瓣隧道式穿过眶隔、调整肌瓣-睑板吻合点的位置、内外眦韧带固定、外眦部睑板楔形切除、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等方法处理.结果 所有病例睑球分离均获得矫正,随访1~2年,睑球分离无复发.矫正效果满意.结论 对于上睑下垂术中发生睑球分离,通过术中矫正可以改变眼睑的位置,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周凤;刘桂琴;叶琳;欧阳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经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继发青光眼的疗效及意义.方法 31例(32只眼)经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继发青光眼行常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浅前房及其它并发症.结果 手术12月后:视力增进2/32只眼(6.2%),不变28/32只眼(87.6%),下降2/32只眼(6.2%).功能性滤过泡24/32只眼(75.0%).眼压≤21mmHg(1kPa=7.5mmHg)者26/32只眼(81.2%),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浅前房5只眼(15.5%),前房出血3只眼(9.3%)低眼压性黄斑病变2只眼(6.2%),脉络膜脱离1只眼(3.1%).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经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方法,此类青光眼不应归属于难治性青光眼.
作者:王瑞夫;高晓唯;李霞;杨洲权;董晓云;闫希冬;吉秀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的有连续随访资料的18例24只眼.主要检查指标包括手术前后眼压、角膜透明度和直径、视力、滤过泡特征、手术失败的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33.12±6.34)mmHg,平均水平角膜直径(12.60 4±1.25)mm,83.3%(20/24)的患眼术前有明显的角膜水肿.所有眼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0.2-0.4mg/ml).平均随访(36.50 4±20.09)(12~70)个月,后一次随访眼压(16.75 4±3.92)mmHg,术后眼压平均下降(15.2 4±5.8)mmHg(P<0.01).以眼压≤21mmHg为成功标准,术后1年21/24只眼(87.5%),术后2年14/18只眼(77.8%),术后3年9/12只眼(75%),术后4年8/10只眼(80%),术后5年5/6(83.3%),术后6年3/4(75%).术后81.8%只眼角膜变清亮.功能滤过泡76.6%.术中、术后60%不同程度的前房积血.术后7.2%发生浅前房,均自行恢复.组中病例未发生化脓性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可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长期疗效肯定.早期及时手术治疗将能使大部分患眼获得有效地眼压控制和维持一定的视功能.
作者:黄丽娜;曾琨;赖铭莹;成洪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机械性眼外伤分类系统内各指标及系统外其他阂素对开放性眼外伤(OGI)预后视力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住院的OGI患者68例,对眼外伤的类型(根据损伤机制)、程度(根据受伤后初视力)、范围(根据外伤位置)、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RAPD),及其他可能影响预后的伤口长度(<10mm与≥10mm)、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化脓性眼内炎及就诊延迟时间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以观察对预后视力的影响.结果 病例随访至少6个月.预后好(视力≥0.1)31例占45.59%,预后差(视力<0.1)37例,占54.41%.单因素分析显示:眼外伤程度(P=0.000)、受伤范围(P=0.005)、RAPD(P=0.024)、伤口长度(P=0.001)、RD(P=0.002)、就诊延迟时间(P=0.025)是影响预后视力的危险因素.而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之后显示:眼外伤程度(P=0.002,OR=6.040.95%CI=1.884~19.362)及RAPD(P=0.046,OR=4.871,95%CI=1.102~23.683)是影响预后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OGI中外伤程度及RAPD是影响预后视力的主要因素.应用机械性眼外伤分类系统标准对眼外伤进行分类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
作者:王永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应用爱科回弹式眼压计(iCare Rebound Tonometer,RBT)与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测量正常人群眼压结果的差异,并讨论RBT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对131例(262只眼)分别用RBT和NCT在同一体位进行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NCT所测眼压平均值为(13.69±6.01)mmHg,RBT所测眼压平均值为(14.05±4.09)mmHg,NCT和RBT测得的眼压值无显著差异(P=0.23),两种眼压测量方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56).结论 在进行正常人群高眼压筛选中,RBT和NCT测得眼压值无显著差异,有良好的相关性,RBT在进行青光眼的初步筛选中比NCT更为方便、快捷,值得推广.
作者:王宁;李晓陵;崔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取30例(30只眼)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术眼眼压≥15mmHg和滤过泡扁平,拆除可拆缝线.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并发症.随访12~48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26.1±3.2)mmHg,后一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8.2 4±2.1)mmHg,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P<0.01).17只眼眼压<21mmHg,眼压控制成功率为56.7%.6只眼眼压>21mmHg,经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21mmHg.17只眼术后有Ⅰ型或Ⅱ型功能性滤过泡.术后4只眼(13.3%)在一周内有Ⅰ度浅前房,未经处理,自行恢复.术后12只眼(40.0%)有前房积血,10只眼前房积血在术后7d内吸收.2只眼在术后15d内吸收.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控制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降眼压方法.
作者:柯秀峰;袁鹂;薛信君;刘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两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方法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41例(41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2组.A组(20只眼)行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B组(21只眼)行睫状体冷凝术联合前部视网膜冷凝术.观察1周内眼压及眼内情况;随访1年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周A组眼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1);A组疼痛消失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 P<0.01).术后1年A组眼压有90%(18/20)正常,B组有49%(10/21)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 P<0.05),两组病例中虹膜新生血管均有减退,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 P<0.05).结论 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效疗更优越.
作者:刘莎利;杨永福;胡亚丽;曾涛;陈前;赵惠琼;李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复合式三角形小梁翻转移位术,治疗青光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48例(156只眼)青光眼患者均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0.05%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巩膜瓣下3min后用80ml生理盐水冲洗,对拟切除的包括小梁在内的深层巩膜组织(4mm×2.5mm×2.5mm)不完全切除.顶部有1mm巩膜未切,以其为蒂将其向后翻转,固定缝合于巩膜床上.术毕时前房注气形成前房.术后随访6~48个月.结果 156只眼中154只眼眼压<21mmHg,成功率97.4%,2只眼眼压在>21mmHg,失败率2.6%.结论 采用复合式三角形小梁翻转移位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减轻术后滤过道阻塞,从而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术后复发.该术式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
作者:田世元;张秋丽;鲁占军;白玉玲;晓琴;陈鹏志;张天资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中药联合甲钴胺片干预眼压控制后青光眼HRT-Ⅱ的影响.方法 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120例,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杞菊地黄丸、复方丹参片及弥可保片,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HRT-Ⅱ指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试验组RNFL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闭角型(primary closed-anle glaucoma,PCAG)患者RNFL的改善优于开角型(p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P<0.05),对照组闭角型和开角型患者RNFL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活血中药联合甲钴胺片能改善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RNFL,尤以闭角型为佳.
作者:李翔;文晓霞;张敏;谢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青光眼滤过术后阿托品对前房深度的影响.方法 将30例(42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阿托品组(20只眼),青光眼术后每天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非阿托品组(22只眼),青光眼术后用短效散瞳剂(0.25%托比卡胺眼液)活动瞳孔.术前及术后1d、3d、7d、14d、30d及90d测量眼压;术前及术后每天在裂隙灯下观察前房深度;术前及术后7d、14d、30d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结果 裂隙灯下两组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阿托品组为10%,非阿托品组为13.6%(P>0.05);UBM 检测结果:术后7d、14d、30d不同时间段中,阿托品组前房深度均较非阿托品组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使用阿托品散瞳对前房深度没有重大影响,不能预防浅前房发生,但可用于浅前房的治疗.
作者:李友谊;张熙伯;毛丽;徐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术眼OCT参数与视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2例32只眼湿性AMD患者接受抗VEGF治疗后5-6月,记录患者佳矫正视力,同一天进行频域OCT扫描,对黄斑中心凹厚度(FT),黄斑中心区厚度(CST),黄斑区容积(CV),黄斑区平均厚度(CAT),视网膜下液(SRF),视网膜内液(IRF),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厚度(CN-VMT)等参数进行分析,并根据成像质量进行手动校正,探讨术眼佳矫正视力与OCT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32例患者的结果分析显示,在CST>210um的患者中,术眼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与校正前后的FT、CV及CAT均无相关性;与校正前后的CST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396,P=0.041;r=0.447,P=0.019,校正后的相关性更强.有视网膜内液组和无视网膜内液组的LogMar视力分别为1.14±0.54和0.64.4±0.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 P=0.012). CNV显著组和CNV不显著组的LogMar视力分别0.98 4±0.61,0.57 4±0.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5 P=0.035).结论 湿性AMD患者抗VEGF治疗后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与校正后的中心区厚度呈正相关.手动校正中心凹位置对正确判断AMD患者抗VEGF治疗的效果十分必要.
作者:胡旭颋;丁小燕;李加青;雷蕾;马伟;袁玲;梁小玲;唐仕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超声诊断学检测方法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对前房参数引起的改变.方法 利用A超和UBM进行术前术后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ICL后间隙等参数进行测量,同时记录术前术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等数据.结果 A超测量中,前房深度术后(2.54±0.21)mm比术前(3.40±0.30)mm变浅(t=22.648;P≤0.01);晶状体厚度术后(4.50±0.55)mm较术前(3.76±0.29)mm增加(t=9.261;P≤0.01);前房晶状体总参数术前(7,16±0.33)mm术后(7.04±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5;P=0.134>0.05);ICL晶状体问隙为:(0.26±0.49)mm.UBM测量中,前房深度为:(2.25±2.70)mm,ICL后间隙为:(0.45±0.26)mm,虹膜根部激光孔开放良好,未发现ICL与正常晶状体接触以及位置的异常.术后裸眼视力(0.776±0.414)较术前裸眼视力(0.073±0.056)有明显的提高,平均提高11行以上;术后佳矫正视力(1.061.4±0.272)较术前佳矫正视力(0.656±0.321)也有了明显提高(t=13.175;P≤0.01),平均提高2行以上.术后等效屈光度(-2.05±1.55)D较术前等效屈光度(-17.72±4.87)D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t=24.819;P≤0.01).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后前房变浅但由于开放的虹膜根切孔的存在无青光眼的发生,术前准确的生物测量能够帮助术后ICL与正常晶状体之间拥有安全的间隙,避免白内障的发生.
作者:杨路;陈曦;胡东瑞;余腾;吕月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综合验光仪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眼动参数与验光方法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在眼科门诊就诊的7~14岁的近视患者208人.先给予HUVITZMRK-3100型电脑验光仪+HUVITZCRT-4000型综合验光仪检查,确定CAMP状态的验光结果后测量眼动参数,包括BCC,PRA,NRA.然后使用睫状肌麻痹剂3d后复查电脑验光再给予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检查,确定CAMP状态的验光结果,分别记录.结果 分别计算出散瞳前、后的CAMP状态的镜度值(散光度数以有效球镜度计算),然后比较不同的BCC,PRA,NRA值下,散瞳前、后球镜度是否有差异.对于符合BCC值<+0.25D、PRA值>-1.75D、NRA值<+1.75D、NRA值>+2.25D条件之一的青少年确实有必要行散瞳验光检查.结论 综合验光仪测量的眼动参数,对决定青少年近视患者的验光方法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林雪;张明欣;李学侠;郭晓晰;李振;徐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观察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在V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取伴有下斜肌亢进的V征患者35例.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上下转25°时的水平斜视度.对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进行分级.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观察术后3个月的上下转斜视度差值和下斜肌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3个月时下斜肌断腱术组上下转斜视度差值平均为(5.6 4±5.4)△,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组上下转斜视度差值平均为(4.7±4.3)△,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斜肌断腱术组下斜肌功能+2级2只眼,+1级7只眼,0级21只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组下斜肌功能+2级1只眼,+1级5只眼,0级22只眼.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都有效的解决了下斜肌亢进的V征问题,消除了垂直非共同性.
作者:苏静;李弘;罗肇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儿男性,11岁.发现右眼外斜6年于2008年11月9日首诊于我院.患儿为足月顺产,宫内感染史不详,否认直系家属、近亲属结婚史.全身检查:发育及智力正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1.5 DS/+0.25DC×80=0.1,左眼0.5,+2.50DS/+1.00DC×60=0.6.双眼前段未见异常.
作者:周畅迭;秦剑英;代丽华;张立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肺癌患者出现眼部症状较为少见,以眼部症状为首发则更为罕见.现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诊眼科的肺癌患者4例报告如下.
作者:苏九妹;刘金茹;高军;安喜艳;秦琼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前,由于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生物测量技术准确性的提高,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计算公式的改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可以准确矫正患眼术后的离焦状态,使术后视力显著提高.然而,白内障术后残留散光,影响术后视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矫正白内障患者的散光是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一项重要内容.矫正白内障患者的散光有多种方法,而复曲面IOL植入具有手术损伤小,散光矫正准确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重视.此文对白内障患者散光矫正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徐力;郑丹莹;林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青光眼是眼科临床中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和手术控制眼压,单纯的降低眼压并不能有效地防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程序性死亡所引起的视神经进行性损害.自视网膜神经保护概念提出以来,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和保护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文中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死亡机制及对视网膜神经保护措施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黄倞;吴晓蓉;易敬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随着对可溶性黏附分子CD44(sCD44)生物学功能和化学本质的深入认识,人们发现sCD44分子参与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的病理过程,它可以引起小梁网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细胞凋亡,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毒性作用.文中就sCD44分子与POAG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燕萍;吴瑜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为了解三氧化二砷(As2O3)对体外培养的A375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和血管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还原法检测1.50、3.00、6.00、12.00、24.00 μ mol/L As2O3与分别与A375黑色素瘤细胞作用24h、48h、72h后对黑素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测定作用24h的A375黑色素瘤细胞所含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VEGF含量.结果 相同作用时间内,各浓度的As2O3对A375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s2O3的浓度越高,对培养的A375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越强,经过统计学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各浓度As2O3与A375黑色素瘤细胞作用24h后,瘤细胞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有明显的降低,在As2O3浓度为6.0μmol/L时,A375瘤细胞的酶活性相对高,低于此浓度或高于此浓度时,酶活力呈递减的趋势;VEGF含量均有增加,As2O3,浓度为3.0μmol/L时达到峰值,低于此浓度或高于此浓度时呈递减的趋势.经过统计学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s2O3对A375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浓度依赖性;作用24h,As2O3显著降低A375瘤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并增加VEGF的含量.
作者:应方微;唐松;刘桂琴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15岁.因双眼视物变形,视力下降3d于2008年10月6日到我院眼科就诊.检查:视力:VOD:0.25,VOS:0.3,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双跟黄斑区水肿,其周围可见明显圆形反光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
作者:崔凤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分析眼科临床出现的误诊和漏诊病例的原因,应重视影像学检查,弥补临床常规检查诊断的不足.方法 对2007年至2008年两年间门诊和住院病人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纠正诊断的37例患者进行分析,年龄6~75岁,男性17例,女性20例.结果 在37例患者中,有8例为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外伤性,6例自发性)被诊断为结膜炎或巩膜炎;6例外伤性眶壁线性骨折的儿童被诊断为眼肌麻痹或肌肉断裂,给予保守治疗10至20d无效;2例淋巴瘤和3例泪腺样囊性癌患者被诊断为眼眶炎性假瘤;2例横纹肌肉瘤诊断为眼眶炎症;2例脉络膜黑色素瘤因延误治疗出现眶内蔓延;2例额窦黏液囊肿和1例下直肌缺如诊断为麻痹性斜视;蝶窦颅底病变和眼内占位各1例诊断为知觉性斜视;视神经脑膜瘤和颅内鞍区蝶窦占位各1例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1例泪囊鳞癌诊断为泪囊炎;4例骨内血管瘤患者CT软组织窗扫描考虑为骨瘤;2例外伤眶内异物漏诊.结论 通过分析总结可见,颈动脉海绵窦瘘、外伤性眶壁线性骨折、外伤眶内异物等通过病史询问,仔细检查和临床经验辅之以影像学检查可以得到正确诊断;有些病变则应对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表现和不典型症状,要及时鉴别诊断,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存在,避免误诊和漏诊.总之,影像学检查是一种有效和必要的,特别是对眶内和颅内病变的揭示有重要价值,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重视.
作者:唐东润;张楠;殷海泉;孙丰源;简天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