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新型Tecnis ZCB00一片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和其他两种一片式非球面IOL在植入术后的眼内稳定性和全眼高阶像差(high order aberration,HOA)各成分及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值等情况作一比较,以了解这种新型非球面IOL设计特性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单纯性白内障患者116只眼进行术后3个月的随访.这些患者分别植入Tecnis IOL(ZBC00)28只眼、Akreos IOL(AO)28只眼、Acysof SN60WF IOL(IQ)30只眼,以及AR40e IOL 30只眼进行iTrace和Pentacam检查.记录5 mm瞳孔直径下的HOA各成分及MTF值,连同球面IOL组进行比较.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房测量系统采集各眼Scheimpflug图像,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得出IOL的倾斜度和偏心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各组患者IOL偏心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IOL倾斜度上,ZCB00组低于另两组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非球面IOL的高阶像差各成分比较,全眼及眼内高阶像差中只有球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30 c/d空间频率外,其他空间频率下不同非球面及球面IOL的MT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非球面IOL不同空间频率下各组MT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Tecnis ZCB00一片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功能性视力明显提高,以襻部补偿设计为特征的3点固定可以增加囊袋内的稳定性,减少眼内IOL偏心倾斜的发生.
作者:邢晓杰;汤欣;宋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结合患者病史和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造影(ICGA)检查,诊断为慢性CSC的连续病例24例25只眼,以ICG为指导确定光斑大小和位置,采用1/2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前后进行佳矫正视力(ETDRS视力表)、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 术后6个月时,佳矫正视力平均提高(20.6±8.7)个字母(0~32个字母).视力稳定者(0~4个字母)2只眼,占8%;视力提高5~9个字母1只眼,占4%,视力提高10~19个字母8只眼,占32%,视力提高20个字母以上14只眼,占56%,无一只眼视力下降.所有患者诉眼前暗影减轻,视物变形改善.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荧光素渗漏消失22只眼,占88%;渗漏减轻3只眼,占12%;无渗漏加重者.ICG示脉络膜血管通透性下降.OCT显示中央视网膜厚度由术前的(323.55±50.55)μm下降至(168.37±25.35) μm.术后未发现与PDT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1/2剂量维替泊芬联合PDT治疗慢性CSC安全,具有良好疗效,但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对照研究来证实.
作者:李加青;丁小燕;文峰;曾婧;陈星;左雅静;韦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选择同年龄段、同等学历的大学生测量不同屈光组眼正、负相对调节力及其比值等调节参数,分析其与近视眼的发病的关系.方法 同意被检查入校新生292人,平均年龄( 18.76±0.80)岁.正视组29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别为118、82、37人;26人远视及屈光参差者被排除.被检者在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测其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力.结果 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PRA)均值(-.4.87±1.47)D,低、中、高度近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2.36±1.21)D、(-2.92±1.40)D、(-2.86±1.81)D,不同近视组PRA比正视组均有显著降低(F=24.54,p=0.00);正视组负相对调节力(NRA)均值(+2.09±0.46)D,低、中、高度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1.99±0.51)D、(+1.95±0.45)D、(+1.99±0.47)D,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P=0.63);正视组PRA/NRA的比值均值为2.35±0.51,低、中、高度近视组PRA/NRA的比值均值分别为1.21±0.66、1.53±0.76、1.49±0.95,不同近视组PRA/NRA的比值比正视组均有显著降低(F =19.06,P=0.00).结论 同年龄段、同等学历大学生近视组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正相对调节力明显低于正视组.近视眼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及正相对调节力下降是近视眼发病的共同特征.
作者:范春雷;徐艳春;张福生;詹立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近视儿童近距注视下的调节滞后和隐斜量,分析近视儿童调节滞后与近隐斜的关系及相关因素.方法 受试者为250名近视儿童,等效球镜屈光力范围为-0.50~-5.25D.采用MEM动态检影法测量受试者右眼近距的调节滞后;分别采用Howell测量法(HT)和改良Thorington测量法(MTT)测量近隐斜;通过问卷调查受试者父母的屈光状态.各重复测量三次,取均值.结果 受试者近距调节滞后为(+0.97±0.43)D,近隐斜为(-0.94±4.55)△(外隐斜,HT)和(-1.71±4.85)△(外隐斜,MTT).伴近内隐斜者占28.0%(HT)和22.8%(MTT).伴近内隐斜者的调节滞后和内隐斜呈正相关(r=0.353,P=0.003,HT;r =0.461,P<0.001,MTT);受试者调节滞后和近视程度呈负相关(r=-0.241,P<0.001).23%近视者父母均为近视,其调节滞后显著大于其父母组儿童(F =4.90,P=0.009).结论 近视儿童在近距注视状态下调节滞后较高.近隐斜状态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影响近视儿童的调节滞后,调节滞后量与近视程度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临床上应将近距调节反应和隐斜测量纳入儿童的常规视功能检查项目.
作者:保金华;郑志利;陈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和研究近视性的高度屈光参差眼屈光参数及角膜生物学参数的差异性.方法 对23名近视性的高度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等效球镜SE差≥6.00D),用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测量角膜滞后性(Corneal Hyteresis,CH),用改进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3)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用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mean K)及眼轴长度(AL).统计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近视程度高度眼平均AL(28.34±1.10)mm,低度眼平均AL( 24.53±0.7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眼角膜平均曲率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程度高度眼CH平均值(10.00±1.61 )mm Hg,低度眼CH平均值( 10.96±1.38)mm Hg,双眼C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眼CH与眼轴和角膜厚度相关(P<0.05).结论 相同基因及环境下,高度近视眼的CH显著下降,角膜无明显变薄,提示眼轴的过度增长可能会导致角膜的微观结构改变,引起角膜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
作者:许爱琴;方海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可疑青光眼患者中心30°阈值视野检测的表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就诊的可疑青光眼患者应用Octopus- 101型视野计进行中心30.阈值视野检测.统计分析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MS)、平均视野缺损度(MD)及丢失方差(LV)视野指数,并进行视野指数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可疑青光眼者不同眼别、不同性别间的视网膜光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眼压者与仅有可疑症状者视野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杯盘比大者与可疑症状者视野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显示:>21 mm Hg的可疑青光眼者眼压与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存在负相关(r =-0.654,P<0.05);>21 mm Hg的可疑青光眼者眼压与平均视野缺损值存在正相关(r =0.792,P<0.05).结论 可疑青光眼者的视网膜光敏感度不受眼别和性别的影响,可疑青光眼视野指数主要受可疑指标影响,存在杯盘比大或者眼压高者应慎重筛查并积极复查随诊.
作者:杜绍林;朱晓红;王继亚;华山;张秀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45只眼)PRK术后8年以上(8.78±1.54)年的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及haze情况.分低度近视(<-3D)、中度近视(≥-3D且<-6D)和高度近视(≥-6D)三组比较.结果 低度近视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均≥1.0,中度近视组术后UCVA≥0.5和≥1.0者分别为:23只眼(85.19%),14只眼(51.85%);高度近视组达0.5以上为4只眼(40%).术后佳矫正视力下降者三组眼数分别为0、5(18.52%)和3(30%).术后屈光度在预期矫正值±1D以内者三组眼数分别为8(100%)、17( 62.96%)、3(30%).中低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正常,高度近视组仅1只眼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总高阶像差均方根三组间差异明显(P<0.05),其中球差增大明显,且随矫正度数增加而增大(P<0.05).haze低度近视组无,中度组仅1只眼(3.70%)为0.5级,高度组0.5级2只眼,1级2只眼.结论 PRK治疗中低度近视远期疗效满意,治疗高度近视远期效果欠佳,haze可在PRK术后长期存在,尤其在高度近视眼中.
作者:王诗园;戴锦晖;褚仁远;周行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对非典型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角膜刮片取材,涂片镜检不能确诊的真菌性角膜溃疡),采用暗场显微镜联合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进行观察研究,并归纳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 23例(23只眼)非典型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在角膜刮片取材培养前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对溃疡灶进行活体检查,然后进行角膜刮片取材,涂片常规镜检和暗场显微镜检查,研究其图象特点,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非典型真菌性角膜溃疡灶中的真菌菌丝在活体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中结构不完整、成像不清晰;在常规镜检下,成像不清甚至难以成像;但采用暗场显微镜检查能发现清晰的真菌菌丝.结论 暗场显微镜观察非典型真菌性角膜溃疡有着独特的优点,该方法联合常规涂片镜检及共焦显微镜检查能提高对非典型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诊断水平.
作者:黎明;姚晓明;应方微;曹端荣;聂丹瑶;何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与单焦点人工状晶体(SIOL)患者术后视力和阅读视力的差异,评价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 将74例(12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自愿选择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6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MIOL组植入Alcon 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组植入Alcon Acrysof Natural单焦点人工状晶体.术后3个月对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佳矫正近视力,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63 cm和100 cm中视力、裸眼阅读视力、矫正近视力下阅读视力和矫正远视力下阅读视力等视功能进行检查.结果 两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及矫正近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裸眼近视力、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63 cm和100 cm中视力,MIOL组明显优于SIOL组(P<0.05);植入MIOL眼裸眼阅读视力和矫正远视力下阅读视力均优于植入SIOL眼,裸眼近视力与裸眼阅读视力,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与矫正远视力下阅读视力间分别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r1=0.802,r2=0.816);直线回归方程为:Y1=3.995+13.522X1(P<0.05),Y2=3.696+13.122 X2 (P<0.05)(X1=裸眼近视力,Y1=裸眼阅读视力;X2=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Y2=矫正远视力下阅读视力).结论 MIOL植入有效而优越,可以提供与SIOL一样良好的远视力,但近视力、中距离视力及阅读视力更好.良好的近视力是阅读视力的基础.
作者:郭元懿;孔珺;张劲松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混合性散光儿童屈光发展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门诊初诊的3~16岁儿童63例(113只眼),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检影验光后确诊为混合性散光,每年验光1次,将其连续3年的屈光结果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3年来散光度数改变不明显(F =0.175,P=0.840),说明其大和小屈光子午线的屈光状态在同步发展.而远视球镜度数逐渐降低,其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F =14.151,P=0.000).结论 混合性散光的儿童,随年龄增长及眼球发育,屈光状态逐渐降低甚至会向近视方向发展.该类患儿如能早期戴镜矫正,可获得较满意的视力.必须强调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检影验光对儿童混合性散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杨小梅;杨发斌;师文;左芸;胡雪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矫正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4~2010年视光门诊应用RGP矫正的63例圆锥角膜患者,男41例,女22例.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24.6±7.81)岁.双眼57例,单眼6例.对散光度明显增大,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下降的患者应用电脑验光仪、角膜地形图仪、角膜内皮镜检测,筛查圆锥角膜病.对确诊及疑似圆锥角膜患者根据角膜圆锥程度采用普通RGP镜或特殊设计圆锥角膜镜进行矫正.测量RGP矫正视力及戴镜验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框架眼镜矫正视力、RGP矫正视力、及配戴RGP前后球镜度、散光度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本组病例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均值:0.56±0.29,RGP矫正视力均值:0.93±0.20,(t=-14.627,P=0.000),RGP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矫正视力.(2)配戴RGP前散光均值:(-4.16±2.19)DC,配戴RGP后散光均值:(-0.77±1.2)DC,(t=-14.585,P=0.000),配戴RGP散光度明显降低与配镜前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3)其中22只眼平均观察3.5年,其中1只眼角膜混浊加重,施板层角膜移植术.其余21只眼角膜散光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GP矫正圆锥角膜不规则散光明显提高矫正视力,改善视觉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圆锥角膜病的进展.
作者:张福生;田晓丹;徐艳春;范春雷;秦洁;李艳;巴秀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Faden术在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矫正中的作用.方法 取12例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AC/A值>7,远近斜视角相差在15△以上,根据斜视度行双内直肌Faden术或双内直肌后退联合Faden术.结果 术后10例患者视远和视近时基本正位,1例视近仍残余<+15△内斜视,l例视远过矫.结论 Faden术可有效矫正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斜度.
作者:张伟;赵堪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病程特点、临床特征及疾病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就诊的210例(380只眼)TAO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功正常者多单眼发病(80.0%);眼睑征以上眼睑退缩为常见共257只眼(67.6%);眼外肌受累共349只眼(91.8%),以下直肌增粗多见;行Ⅰ131治疗后发生了眼征或眼征加重为多(63.1%).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有其自身的发病特点,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关注患者眼部病变特征、甲状腺功能状态有助于尽早确诊甲状腺相关眼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作者:查优优;蔡季平;李由;马晓晔;魏锐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LASIK术中使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临床效果及分析飞秒激光仪制作不理想瓣的处理方法.方法 将2402例(4697眼)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行LASIK的近视患者.根据术前设计角膜瓣厚度分成90 μm的255例(479只眼),110 μm 2091例(4138只眼),140 μm 56例(80只眼),术后1周使用傅立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角膜瓣的实际厚度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周实际角膜瓣厚度:90 μm角膜瓣平均厚度[90.54±6.06(82~ 101 )]μm,110 μm角膜瓣平均厚度[109.79±7.62(103~116)]μm,140μm角膜瓣平均厚度[138.85±5.68(129~147)]μm,术后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术前预先设计角膜瓣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制瓣过程中,出现5种不理想的角膜瓣问题:角膜切削基质面中心颗粒大、角膜切削面基质面有条纹、角膜切削基质面条形粘连、角膜切削基质面中心粘连、飞秒激光切削角膜后角结膜结合处出现气泡,并总结其处理方法.结论 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行LASIK,切削精确、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手术造成的像差、提高对比敏感度.
作者:辛宝莉;刘苏冰;聂晓丽;买志彬;孙宏霞;孙红燕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颞下方巩膜垂直切口穿刺放液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中前房维持情况、对基质层注气的影响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总结圆锥角膜患者20例(20只眼)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将20例病例分为两组(Ⅰ组10例,Ⅱ组10例),Ⅰ组病人术中行颞下方角膜缘内穿刺放液,Ⅱ组病人术中行颞下方巩膜垂直切口穿刺放液,术中观察前房维持情况及注气过程中气泡进入前房情况,术后观察植片水肿情况.结果Ⅰ组病人中:9例周边前房消失时间超过30 min,在逐层注气过程中8例气泡通过角膜缘内穿刺放液孔进人前房,术中眼压升高,术后全部出现程度不同的植片水肿,2例出现层间积液.Ⅱ组病人中,术中周边前房消失时间全部小于15 min,在逐层注气过程中无l例气泡自巩膜穿刺放液孔进入前房,术后4例植片无水肿,6例轻度水肿.结论 颞下方巩膜垂直切口穿刺放液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内压,且可以更好地保护角膜内皮细胞,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
作者:王东;吴彦超;肖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小角度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取28例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看远斜视角:正位~-10△,看近斜视角:-15△~ -30△,以看近斜视角为依据行单根内直肌缩短术,定期随访术后眼位.结果 术后正位率,出院时100%,3个月时92.8%,6个月时89.2%,1年时84.2%,2年以后81.8%.术后轻度过矫者,远期发生外斜的比例小且欠矫斜视角度小.结论 单根内直肌缩短术矫正小角度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可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朱德海;李璀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硅油填充合并白内障眼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经瞳孔硅油取出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硅油填充术后合并白内障患者27只眼,手术方法为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然后做3 mm大小的晶状体后囊切开,通过前房灌注,由后囊切开处进行硅油取出,将折叠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或者睫状沟.评价手术时间、术后反应以及视力恢复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基本控制在20分钟以内,大部分病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术后未见视网膜脱离复发、IOL脱位和其他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患者无明显刺激症状.结论 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经瞳孔区硅油取出并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这种方法与经巩膜切口的方法相比,不但减少了手术的时间,而且从理论上也较少了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的刺激症状,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方式.
作者:韩风梅;韩泉洪;楚艳华;王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0例(64眼);男38例(40眼),女22例(24眼);急性闭角型36例,慢性闭角型24例.年龄60~80岁,平均73岁.全体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周边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进行了6~12个月随访观察.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18.38±4.38) mm Hg,术后(10.73±3.10) mm 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t值为4.67(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BCVA≤0.05者15眼,占23.44%,术后BCVA≥0.3者51眼,占79.69%.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 CT者46眼,术后周边前房深度≥1 CT者36眼;术后前房角可见不同程度开放.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
作者:刘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硅油眼硅油取出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Ⅰ-OL)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无晶状体硅油眼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0只眼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26只眼行非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缝线同定术,分别对术前术后的视力、散光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观察,所有术眼切口完全闭合,未发现晶状体移位,术后出血及眼压升高均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无晶状体硅油眼硅油取出与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临床效果可靠.
作者:姜仕先;孙丹宇;黄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并讨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中改良的放液方式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5例(87只眼),手术方式为“巩膜外冷凝+冷针穿刺放液+外加压(或联合环扎术)”.结果 一次手术治愈82只眼,占94.25%;经2次手术治愈3只眼,占3.45%,总的外路手术成功率97.70%.有2只眼出现放液时出血,经治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直接巩膜冷针放液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作者:洪扬;金树民;伍海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睫状体平坦部硅油取出联合后囊膜切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48例(48只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眼并发后发障患者行睫状体平坦部硅油取出联合后囊膜切开术.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提高34只眼(70.8%).出现3例(6.3%)持续性低眼压、1例(2.1%)玻璃体腔少量血性混浊,所有病例均无大性角膜病变、硅油泡残留、人工晶状体移位或损伤、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 经睫状体平坦部硅油取出术联合后囊膜切开术对玻璃体切除手术后硅油充填眼并发后发障是一种安全、便捷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卢山;安良宝;王业玮;方石峰;郝永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者女,6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一月于2010年l2月20日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查体发现:视力:右眼0.3,左眼0.7,双眼角膜光泽,前房清,深度正常,瞳孔正圆,对光反射正常,晶状体轻度混浊,右服眼底黄斑上方见圆形出血分布,黄斑区少量黄白色渗出(图1),左服眼底正常,跟压右眼14 mm Hg,左眼15 mm Hg,诊断为“右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双眼老年性白内障.”经眼底病门诊追问病史,有糖尿病病史5月余,目前空腹血糖经药物控制<6.5mmol/1,血压 140/80 mmHg.
作者:朱彩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者女,58岁.右眼视物模糊伴头痛2年,于2009年11月30日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患者一般情况尚可.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4,+2.00DS/+0.50DCA×60°=0.3,眼压:15 mm Hg,眼前节及玻璃体检查均未见异常,眼底可见视盘色正界清,黄斑颞下方近血管弓处可见约4 PD大小扁平状黄白色实性隆起伴下方局限性视网膜及黄斑部浅脱离,隆起处表面光滑(图1).左眼:视力:0.5,+ 1.00DS=1.0.眼压:15 mm Hg,眼前后节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秦桂娟;梁玲玲;胡晓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者男,34岁.因“面神经麻痹1个月”于2008年9月7日到当地乡卫生院用VitB12、利多卡因、泼尼松龙混合液在下关穴、阳白穴封闭注射,注射5 min后,患者突然感觉右眼黑朦,头昏、恶心、呕吐、四肢乏力,立即给予卧床休息、吸氧并观察,约6h后,患者以上症状基本缓解,但右眼视物仍不见,送入我院诊治.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右眼视力光感,左眼视力:1.0,右眼睑及眼球运动正常,角膜透明,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前房正常,眼底视盘界欠清,色淡,轻度水肿,视网膜动脉明显变细且有中断,颞侧甚,静脉轻度变细,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呈樱桃红改变,后极部视网膜及黄斑区呈灰白色水肿,眼压:18.86 mm Hg.
作者:沈建玲;王宜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者男性,63岁.主因左眼无明显诱因突然视力下降9d来诊,伴中心暗点,无眼红及眼球转动痛.为求进一步检查及治疗,门诊以“左眼视神经网膜炎”收入院.患者高血压病史10余年,药物控制可.否认其他全身病史及外伤,药敏史.追问后得知有冶游史.入院后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皮肤、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头颅CT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HIV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16)(+)、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患者拒绝脑脊液检查.眼部检查:VOD0.6-0.75 D=0.8,VOS指数/眼前,矫正不应,红色觉异常.
作者:魏素平;梁四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例1患者女性,13岁.因左眼视物不清、变形2月于2010年12月至我院眼科就诊,查:右眼视力5 0,左眼4 8(矫正不应),双眼眼底黄斑处各见一边界清晰的类圆形囊样病灶,约2PD大小,色红黄相间,黄斑中心反光未见.右眼病灶部下 1/3呈卵黄色“液样”平面(图1),左眼病灶上部见橘红色视网膜萎缩灶,周围不均匀黄色,下方见1/2PD大小淡黄色团状渗出样改变(图2).视网膜电流图检查:双眼a、b波振幅及潜时无异常;服电图检查:双眼LP/DT值降低.
作者:左晶;范钦华;刘宇;夏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者男性,53岁.因“右眼结膜下无痛性肿物5月余,近2个月肿物明显增大”于201 1年2月10日收住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上方球结膜下肿块并逐渐增大,不伴发热盗汗、咳嗽等不适,病程中体重无明显下降.入院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异常肿大.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9,左眼1.0,双眼上、下睑未触及肿块,无上睑下垂,双眼球眼位正,右眼球上转轻度受限,余各方向眼球运动正常.右眼颞上方球结膜及穹窿部结膜呈半球状隆起,约20 mm×16mm×5 mm大小,表面血管扩张,呈粉红色,肿物质地较硬,边界清,与眼眶无粘连,可推动.
作者:张书;严兰凤;马建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者男,28岁.于20 10年10月31日不慎摔倒致双眼外伤视物不见,曾于当地医院,行右眼睑缝合”.于2010年11月2日转诊我院,全身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无光感左无光感,右眼上睑眉弓处见一长约3cm裂伤,已缝合,右眼球突出22 mm,左眼12 mm,右跟球居中,固定不动,双眼球结膜充血,瞳孔大5 mm,对光反射消失.行视神经管CT示:右侧视神经管变形,外侧壁骨折,右侧视神经损伤;蝶窦及右侧眼眶内,外侧壁骨折入院后予抗生素、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12 d后查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0.1,患者出现反复发热,右眼睑出现脓肿,予切开引流,采用郑州贝瑞特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作为培养基,脓液培养24 ~ 48 h后,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的Vitek 2型细菌全自动鉴定仪,配套试剂全部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的相关试剂,培养结果示:生癌肠杆菌.
作者:胡小坤;罗添场;阮敏毅;韩雅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严重致肓性眼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滥用,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新的致病菌株.2010年10月陕西省眼科研究所西安市眼科医院诊治了一例罕见的聚多曲霉菌性角膜溃疡患者.
作者:刘先宁;安娜;吴洁;王亚妮;朱娟莉;朱秀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NOD样受体是一类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的胞内受体,可以识别病原微生物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及炎症小体的形成,并可以对其他免疫因子进行调控,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此文就NOD样受体家族成员的结构特点、免疫功能及其与眼部疾病的联系进行综述,力图为深入研究眼部感染性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为这些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作者:吴佳音;吴欣怡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虽然胶原交联(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技术在眼科还处于初步研发和试用阶段,但是因其能显著的提高胶原纤维的机械强度,所以正在逐渐成为广大眼科医生关注的热点.此文从眼部主要的胶原蛋白类型、胶原交联的机制和种类、眼科常用胶原交联方法、胶原交联对眼部组织的影响和胶原交联治疗相关性疾病的效果及安全性等几个方面做一阐述.
作者:王萌萌;张丰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t,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在实验性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wcularization,RNV)中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PEDF比值变化与RNV形成过程的相关性.二者在RNV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RNV模型.分别于出氧箱后,即鼠龄P12、P14、P17、P21时取出眼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NV中VEGF和PED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VEGF和PEDF在OIR的RNV形成过程中均有显著表达.VEGF阳性表达于P14 ~ P17明显,P17表达强烈,P17后表达下降;PEDF于P12表达强烈,P12后明显下降,P17下降明显.2种因子动态表达与RNV发展存在一定时间相关性.结论 VEGF和PEDF明显表达于实验性小鼠RNV中,二者表达失衡可能参与RNV形成及发展过程的调控.
作者:底煜;盖春柳;郑坤;陈晓隆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聚己内酯作为可吸收性巩膜外垫压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24只青紫兰兔随机分为4组,左眼为实验眼,将聚己内酯固定于巩膜壁行常规巩膜外垫压术;右眼为对照眼植入硅胶海绵.A、B、C、D4组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16周行眼部B超检查,测量巩膜嵴高度;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检查,观察植入后炎症反应情况.采用重量、分子量指标观察聚己内酯植入后4周、8周、12周、16周的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植入物感染或脱出现象.聚己内酯外垫压材料在实验阶段内维持足够的巩膜嵴高度,平均约2.2 mm.植入物周围炎症反应与硅胶海绵相近,且炎症反应不因聚己内酯降解而加剧.聚己内酯在实验阶段内仅分子量下降,而重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聚己内酯作为可吸收性巩膜外垫压材料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的可吸收性材料应用于临床.
作者:梁申芝;万光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