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443
  • 国内刊号:21-1348/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6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1年6期文献
  •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西药治疗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及视野观察

    目的 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在接受中西药治疗后的视功能改变,客观评价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视野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病程临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07年至2009年经FFA及ICGA确诊湿性型AMD、特发性CNV患者接受中西药联合治疗共14例(16只眼),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行视力、眼底彩照、视野、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治疗过程中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结果 治疗后6个月中心30°视野平均缺损(MD)、丢失变异(LV)明显下降(P<0.05),中心10°视野LV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mfERG第3环、第5环N1波振幅密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R)=0.03,P(5R)=0.021);治疗后6个月mfERG第1环、第2环P1波振幅密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R)=0.012,P(2R)=0.036).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对CNV患者的视功能有稳定或改善的作用.

    作者:蒋莉;黄时洲;吴乐正;文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原发于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于眼睑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回顾中山眼科中心1963年7月到2008年3月收治的12例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眼睑皮肤黑色素瘤发病多发生于上睑,发病年龄平均在56.42岁,发病无性别、眼别差异.组织病理学以水平扩散型多见(7例,58.3%),其次为结节型(4例,333%),恶性雀斑(1例,8.3%).按细胞形态分型以上皮样细胞型多见,其次为混合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Breslow厚度平均1.73mm.临床分期以Ⅰ期多见.免疫组化HMB45,S-100染色均呈阳性表达.有随访资料的3例患者中2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 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肿瘤厚度和有丝分裂指数可作为预后相关指标.免疫组化HMB45、S-100染色有助于诊断.

    作者:王丽丽;李永平;张文忻;刘辉;张平;林健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多焦视网膜电图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老年性白内障及白内障合并眼底病变两组不同类型白内障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表现,了解白内障患者视网膜的局部功能状态,尤其是黄斑区的功能,从而为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92例282只眼白内障术前进行mERG检测,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36例201只眼,白内障合并眼底病变56例81只眼,并以40只眼作正常对照.全部192例282只眼白内障患者均行超声乳化术联合植入Alcon公司的折叠人工晶状体,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得白内障术后视力.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得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老年性白内障的mERG第1~6环的各项指标多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白内障合并眼底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视力在0.5以上的mERG第1环PI波振幅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视力在0.5以下的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ERG可以反映所检测白内障眼的视网膜局部功能状态,对于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刘杰;刘平;鞠家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偶发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

    目的 检测偶发型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以观察该病病变过程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因素.方法 临床实验研究.对2007年9月至2009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抽取3年内病程偶发型RP患者(19例)、3~5年内病程偶发型RP患者(15例)和健康人(22人)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结果 3年内病程偶发型RP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9.41±4.87)%显著低于健康人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13.53±6.28)%,(t=2.7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年内病程偶发型RP患者外周血 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11.17±4.90)%与3年内病程偶发型RP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 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比较(t值分别为2.795和1.200,P值分别为0.196和2.4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发病早期偶发型RP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存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降低,提示在该病早期存在自身免疫现象,为对该病进行免疫学治疗提供了线索.

    作者:叶辉;夏小平;邓娟;张富程;宋国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及其与视野改变相关性分析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分析其与视野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2006~2009年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32例(32只眼)视网膜颞上支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其一阶反应,N1、P1波振幅密度值及潜伏期;并行视野平均光敏感度检查.结果 视网膜静脉阻塞区域多焦视网膜电图N1、P1波振幅密度下降,潜伏期延长;P1波振幅密度与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差异行统计学意义(r=0.545,P<0.01 ).结论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够准确反映发生在视网膜局部病变的位置与程度,并与视野改变具有相关性.

    作者:陶相宜;董志军;石晶;付笑笑;刘斌;张铁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加替沙星组和氧氟沙星组各为120例,合计240例.采用计算机编程随机法,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患者的纳入应能满足所有入选及排除标准,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组和氧氟沙星组,分别给予加替沙星滴眼液和相同浓度对照药氧氟沙星滴眼液,疗程7~14天.加替沙星滴眼液组:每日5次,每次1~2滴,滴入结膜囊内,氧氟沙星滴眼液组:每日5次,每次1~2滴,滴入结膜囊内,随诊观察.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临床敛病菌67株,其对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8.51%、85.07%、95.52%、78.79%.表明加替沙星的细菌敏感率高,与氧氟沙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不低于氧氟沙星滴眼液.结论 结果表明,加替沙星滴眼液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与氧氟沙星滴眼液疗效相当,安全性好,适于作为细菌性结膜炎的治疗用药.同时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眼表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越筑;屠叔丹;邵利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玻切内界膜撕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顽固性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玻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撕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顽固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取18例(22只眼)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顽固性黄斑水肿患者行玻切、内界膜撕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术后随访9~12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改善及黄斑水肿消退情况.结果 术后患眼视力和黄斑水肿均明显改善,经治疗的22只眼中15只眼(68.19%)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7只眼(31.81%)视力不变;术后9个月时,佳矫正视力从术前的0.07±0.05增加到0.14±0.06(t=5.26,P=0.000).OCT结果显示:黄斑水肿明显消退者有20只眼,占90.91%,2只眼水肿消退不明显,占9.09%.黄斑中心凹厚度从术前的(554.18±140.14)μm降至(291.45±95.38)μm(t=7.23,P =0.000).其中有6只患眼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玻切、内界膜撕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顽固性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作者:郝玉华;左建霞;马景学;叶存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容积的改变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量化观察具有浅前房、窄房角结构和正常前房深度、宽房角结构的白内障患者在行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容积的改变,旨在探讨白内障手术对前房容积的影响,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安全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具有浅前房、窄房角结构和正常前房深度、宽房角结构的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40只眼),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用UBM观测前房深度(ACD)、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开放距离(AOD250、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虹膜睫状体距离(ICPD)、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和前房角隐窝面积(ARA),同时记录眼压的变化和各级房角的人数构成比,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除ILCD值比术前明显减小以外,其余各项值ACD、TIA、AOD250、AOD500、TCPD、ICPD、ARA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眼压平均下降(3.77143±1.84368)mmHg,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宽房角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各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眼压平均下降(2.49714±1.05482)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对窄房角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术后各测量值比术前大大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平均下降(5.04571±1.5628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分别对窄房角组和宽房角组患者进行术前结构的比较和术后结构的比较,除ICPD值外,其余各值二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程度进行比较,窄房角组ACD、AOD250、AOD500、TIA、ARA值的变化程度显著大于宽房角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的房角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宽角显著增多.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加深,房角增宽,前房容积显著增加,眼压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具有浅前房、窄房角结构的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程度更为显著.UBM可以明确有无晶体因素引起的瞳孔阻滞,当发现此情况时,可以将白内障手术时机提早,使具有窄房角解剖因素的白内障患者避免因晶体膨胀、瞳孔阻滞而引起的青光眼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的作用.

    作者:俞嘉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分析

    目的 了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临床调查研究.对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的1610例DM患者采用眼底照相方法确立DR诊断,部分患者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计算DR发病率,并分析病程、年龄、发病年龄及血压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1610例(3201只眼)DM患者中DR发病率为30.2%,其中男性为27.3%,女性为35.0%.新确诊的340例DM患者中DR发病率为12.6%.3201只眼中,背景型DR 797只眼,占24.9%,增殖型124只眼,占3.9%.51~60岁年龄组以及在41~50岁间发病的DM患者,DR的发病率高.45°眼底彩照与FFA检查结果比较,符率为78.1%.结论 以黄斑为中心单视野眼底照像作为早期DR的筛查方法是有效、实用且简便易行的.病程、年龄及发病年龄是DR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病程延长其发病率显著增高.早期对DM 患者进行筛查、定期眼科检查,能及时发现病变、把握治疗时机,降低DR致盲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梦媛;周平;胡秋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23G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巩膜扣带手术失败的视网膜脱离

    目的 探索利用23G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巩膜扣带术失败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可行性及对眼表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8例患者8只眼接受手术,均使用Alcon公司的一步法穿刺套管.所使用的眼内手术器械是Alcon的23G专用器械,手术是在Zeiss 200P手术显微镜下使用Alcon Accuras 400高速玻璃体切割平台下进行.术毕均充填20%的C3F8.结果 8例患者术后切口闭全良好无渗漏,术后3d有3例患者出现了轻度低眼压,3d后恢复正常.视网膜Ⅰ期复位.除了结膜下的轻度的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眼表结构保持完整,无新的瘢痕形成.术后3个月内有2例患者诉轻度的眼内异物感,其他患者未诉不适.结论 23G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手术能有效治疗巩膜扣带手术失败后的视网膜脱离,且有利于维持眼表结构的完整性.

    作者:吴建华;赵燕;程建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襻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后脱位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后脱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9例(9只眼)外伤性晶状体后脱位行玻璃体切割和晶状体切割或晶状体超声粉碎取出术,同时行Ⅰ期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其中2例联合小梁切除与丝裂霉素应用.术后随访3~42月(平均12个月).结果 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一例发生视网膜损伤,随访期间眼压均正常、无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束时裸眼视力0.2~0.4者5只眼;0.5者3只眼;1.0者1只眼;矫正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佳矫正视力.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Ⅰ期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后脱位安全有效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张正培;李甦雁;季苏娟;刘海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硅油填充术后OCT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相关分析

    目的 分析硅油填充术后OCT榆测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对35例(35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者,分别于术后2周、1、2月行黄斑区OCT检查,观察图像特点,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佳矫正视力之间相关性.结果 黄斑中心凹厚度和佳矫正视力的负对数之间为正相关,即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后佳矫正视力呈现负相关.结论 随着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减少,视力呈现上升的趋势.OCT能评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黄斑区的恢复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了依据.

    作者:高雪霞;王瑞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囊样水肿早期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多波长氪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85例85只眼,使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早期视网膜光凝治疗,光斑反应为Ⅲ级.术后连续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视网膜光凝前及光凝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激光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视力提高者分别为41例(48.24%),62例(72.95%),78例(91.76%),76例(89.41%),80例(94.12%);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治愈的分别为62例(72.94%),73例(85.88%),77例(90.59%),81例(95.29%),82例(96.47%);治疗前黄斑区平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为(607.89±176.31)μm;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平均厚度分别为(502.72±176.32)μm、(420.15±152.40)μm、(352.13±145.21)μm、(348.21 ±138.56)μm、(325.82±127.80)μm.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t检验,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氪激光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激光治疗有显著疗效,术后6个月病情基本稳定,效果明显.

    作者:王淑娜;杨连洲;朱艳;黄昌雪;王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白内障术前后视物清晰程度对主导眼影响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对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主导眼的测量,观察主导眼是否会随视物清晰程度的改变而发生转换.方法 选取74例双眼裸眼视力对数视力表相差≥两行,且矫正效果差、对双眼中的裸眼视力较低眼行超声乳化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及术后1周时进行裸眼视力及主导眼的测量.并对其中25例术后1个月行对侧眼手术的患者再次行手术前后主导眼的测量.结果 所有74例患者术前主导眼均为视力较好眼;术后第1天42例患者术眼裸眼视力≥对侧眼,其中有34例手术眼变为主导眼;术后第3天62例术眼裸眼视力≥对侧眼,其中59例手术眼变为主导眼;而术后1周时66例患者术眼裸眼视力≥对侧眼,其中60例手术眼变为主导眼.随访到25例1个月后再次行对侧眼的白内障手术,术前均未出现主导眼转换,其中14例患者的主导眼术后再次发生转换.结论 主导眼在双眼间的转换客观存在,双眼视物的清晰程度会影响主导眼的选择,进行主导眼测量时要考虑到视力矫正对其产生的影响.

    作者:邸悦;周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间接镜氪激光光凝结合改进宽环扎治疗视网膜脱离

    目的 讨论采用间接镜氪激光光凝结合改进宽环扎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1例41只眼PVRB级或以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宽环扎、放液,部分病人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或平衡液,术后间接镜氪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结果 视力提高:术后视力为3.87±0.74,术前视力为3.40±0.86,P<0.05.视网膜复位情况:41只眼中手术成功36只眼,5只眼复发性,成功率88.37%.5只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除1例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放弃手术外,其余患者均行玻璃体手术后复位.结论 对视网膜脱离术我们建议遵循手术方式简单、并发症少的原则.选择适当病例,间接镜氪激光光凝结合改进宽环扎治疗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安全、简便、易操作、效果良好的方法.

    作者:郑穗联;陈如;王若洁;蔡剑秋;施明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继发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继发性内斜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近3年诊治的13例继发性内斜患者,均有外斜手术矫正病史,术后继发内斜持续均大于6个月.3例患者正前方内斜小于等于+20PD,外转不受限,行内直肌后徙手术;5例患者正前方小于等于+35PD,外转不同程度受限,行外转受限眼的外直肌复位手术;5例患者正前方内斜大于等于+50PD,外转不同程度受限,行外直肌复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手术.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 13例患者术后无复视及代偿头位,平均眼位为(-2.0±6.0)PD,术后远期(大于6个月)随访眼位平均为(-2.8±4.4)PD,远期随访眼位的变化为(-0.8±4.2)PD.内斜矫正手术后手术成功率为84.62%(11/13),远期随访眼位矫正成功率为84.62%(11/13).所有患者均对术后眼位满意,未行再次手术.结论 继发性内斜的手术治疗有效,对于大角度的继发内斜视,外直肌复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手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且远期随访患者满意度较高.

    作者:杨士强;郭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与后巩膜葡萄肿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后巩膜葡萄肿对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129例(153只眼)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测后巩膜葡萄肿与术前测量的眼轴及术后视力的关系.结果 后巩膜葡萄肿组与非后巩膜葡萄肿组相比眼轴长度有所增加,但对术后视力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中,术后视力与是否伴发后巩膜葡萄肿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陈磊;张济明;李龙标;金辉;陆培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睑缘色素痣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睑缘色素痣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32只眼)睑缘色素痣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8例长度小于4mm末累及睑板与睑结膜的睑缘色素痣,给予单纯切除并表面烧灼;9例长度大于4mm末侵及灰线、末累及睑板和睑结膜的睑缘色素痣,给予皮肤色素痣单纯切除,同时进行皮下分离,将皮肤拉向睑缘进行缝合,修复睑缘皮肤缺损;9例长度小于7mm、侵及灰线并累及睑结膜的睑缘色素痣,给予色素痣楔形切除,同时对眼睑睑缘进行水平或者垂直褥式缝合;6例长度大于7mm侵及灰线累及睑结膜的睑缘色素痣,给予皮肤色素痣连同累及的睑板及结膜一并切除,同时进行滑行睑板结膜瓣修复睑缘缺损.结果 32例患者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睑缘外观恢复良好,无成角等畸形.结论 睑缘色素痣应根据色素痣的大小、侵及组织的深度和累及的范围,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可以达到满意地治疗效果.

    作者:王越;赵颖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rouzon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13个月.出生后出现双眼眼球向前突出,曾诊断:颅骨畸形.5天前出现右眼眼球脱臼,因结膜水肿加重,眼球不能还纳,遂来我院就诊.专科查体:视力不配合,右眼眼球脱出于眶外,结膜高度水肿、干燥,角膜呈灰白色混浊,角膜缘边界不清,角膜干燥,其后部组织均窥不入.左眼球明显前突,结膜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正常,瞳孔对光反射存在,晶体透明,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王明磊;李洋;于伟涛;魏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眼结膜吸吮线虫病三例

    例1,患者男,12岁.主因右眼红,异物感伴分泌物3d来院.眼部检查:视力双眼1.0,右眼结膜中度充血,结膜囊有少量分泌物,右下穹窿结膜内可见两条白色线状虫体活动.诊断:右眼结膜线虫病.丁卡因表面麻醉后,以眼科镊夹出,见两虫体分别长约2cm及1.5cm.取出后给予妥布霉素眼药水点右眼.虫体标本请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寄生虫教研室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患者一周后复查,症状消失,眼部未发现寄生虫.

    作者:刘立民;李善雨;高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视网膜血管管径测量及其应用进展

    视网膜血管管径测量可以采用无创手段来进行,而肯眼部和全身多种疾病邯会对视网膜血管管径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计算机辅助的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日臻完善,可以对多种眼部疾病和全身疾病在视网膜血管管径上的改变进行评估.与此同时,通过视网膜血管管径改变预测某些眼病及系统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这些疾病在临床诊断前视网膜血管已经有变化了.视网膜血管管径测量对全身疾病的预测作用将是其大的应用和研究价值所在.

    作者:刘巨平;李筱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有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在DR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及其网络特点的深入研究为明确DR的发病机制、探寻DR防治新途径提供了重要基础.此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在DR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董志军;张铁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导致失明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tors,TLRs)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感知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的重要分子,在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多的研究提示糖尿病发病与免疫系统的激活密切相关,TLRs的激活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作一综述,为DR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思路.

    作者:李茜;王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青光眼黄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

    青光跟的主要特征是进行性的视杯扩大和视野损害,传统的观点认为青光眼早期损害周边视功能,中心视功能直到晚期才有损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Humphreylo-2视野计,光学干涉断层扫描(ocT),多焦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厚度测量仪,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青光眼早期诊断随诊仪等先进仪器的临床应用,证明黄斑结构和功能在青光眼早期就受到影响,黄斑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监控疾病进展.此文就青光眼黄斑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a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DR的发生可能与多元醇通路激活、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蛋白激酶C(PKC)旁路、已糖胺旁路、糖化血红蛋白(GHb)、氧化应激水平增强、细胞因子等有关.

    作者:陈美兰;蔡季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Bcl-2Bax表达的增龄性研究

    目的 探讨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Bcl-2、Bax的基因表达与白内障发生的关系,及其在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患者91例91只眼,取晶状体前囊膜.根据年龄分为3组,即Ⅰ组为≤30岁的患者11例,Ⅱ组为31~60岁的患者30例,Ⅲ组为≥61岁的患者50例.采用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染色,镜下检测三个不同年龄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Bcl-2基因蛋白与Bax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Ⅰ、Ⅱ、Ⅲ组Bcl-2基因表达分别为89%、60%、0.5%,Bax基因表达分别为0、11%、91%.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Bcl-2基因表达逐渐降低,Bax基因表达逐渐增高,为在基因水平上治疗白内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杜敏;田蕊蕊;牛永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氧化应激对泪液中MMP-3及TI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温、高强度和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对士兵泪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训练士兵共30人,分别于训练前、后收集泪液和抽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训练前、后士兵泪液中MMP-3和TIMP-1蛋白水平的表达;以及检测外周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丙二醇(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水平;采用非接触眼压计对士兵进行训练前、后的眼压测量.结果 士兵训练前、后的眼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士兵训练前、后泪液中MMP-3和TIMP-1表达水平分别为(0.068±0.016)、(1.105±0.169)、(0.055±0.006)、(1.277±0.102)ng,两组训练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士兵训练前、后血清中ACTH,NE,ROS,NO,SOD表达水平分别为0.223±0.088,0.100±0.032,0.231±0.072,0.106±0.012,0.111 ±0.015;0.393±0.099,0.172±0.057,0.331±0.117,0.116±0.017,0.121 ±0.013,训练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士兵训练前、后血清中MDA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温、高强度和阳光中紫外线辐射下训练会对机体产生明显影响,机体产生自由基增多,使机体处于慢性氧化应激状态,泪液中MMP-3表达下降,TIMP-1表达升高.

    作者:吴志鸿;郑静晨;侯世科;樊豪军;穆学涛;胡红焱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