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外医学参考资料(中医中药分册);国外医学(中医中药研究分册);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398/R
  • 国内刊号:11-5398/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78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1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1990年在《国外医学》系列第一次质量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 中西医结合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7年6期文献
  • 血凝酶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对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血凝酶对患者凝血功能及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血凝酶)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各20例,术前分别肌肉、静脉注射相应药物.在不同时间段抽取周围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活性、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的凝血凝血酶原时间(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用药前后检查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结果 远端静脉血栓11例中包括实验组5例、对照组6例.除tPA略有变化外,其他血栓相关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术中应用血凝酶对患者凝血功能无影响,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手术创伤、术后制动及血栓的高危因数有关,术中应用血凝酶不会增加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可能会促进纤溶活性,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无相关性.

    作者:王政;钟士銮;姚群;王静;华国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白血病中医证候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中医证候分型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6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进行中医证候学分型,并对其化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62例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型14例(22.58%),完全缓解12例,缓解率为85.71%;气阴两虚型20例(32.26%),完全缓解11例,完全缓解率为55%;热毒炽盛型11例(17.74%),完全缓解8例,缓解率为81.82%;痰瘀互结17例(27.42%),完全缓解10例,缓解率为58.82%.结论 临床完全缓解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血两虚>热毒炽盛型>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和痰瘀互结型疗效明显低于其他两型(P<0.05).

    作者:马武开;张惠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侧隐窝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侧隐窝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下肢疼痛、麻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下肢疼痛、麻木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骶管注药,治疗组采用侧隐窝注药.两组均3 d注射1次,治疗3次后镇痛液中去除地塞米松磷酸钠,5次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优于对照组(87.5%)(P<0.05).结论 侧隐窝注射药液更容易到达椎间盘附近的病灶区,使消除炎症的作用更强,神经功能恢复的更快,疗效优于骶管注药.

    作者:田佩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治疗无ST段抬高ACS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作用.方法 无ST段抬高的住院ACS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52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B组)58例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中药口服及注射液,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心电图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加用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中药在治疗无ST段抬高ACS时有效,可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及心绞痛.

    作者:刘浩;石理;王同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NB-UVB配合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NB-UVB配合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 将118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0例,在NB-UVB照射前予患处外用复方卡力孜然酊,对照组38例,仅作NB-UVB照射.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71.25%;对照组有效率34.2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NB-UVB配合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有效.

    作者:王崇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法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法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以补肾健脾、活血利水法为治疗原则组成的基本方,对照组予肾炎舒颗粒,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法可有效用于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作者:王志萍;于文娟;孙琳;谭永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赞育丹加减治肾虚阳萎196例

    目的 观察中医药治疗肾虚阳萎的疗效.方法 用赞育丹加减(熟地、山萸、山药、枸杞、巴戟、苁蓉、白术、远志、焦杜仲、蛇床子、韭菜子、淫羊藿、仙茅、当归等)治疗肾虚阳萎196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92.3%.结论 本方具有填精益肾,助阳起痿的功效.

    作者:谢焕荣;刘华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72例疗效观察

    目的 用中药内服外敷法治疗乳腺增生病,观察疗效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72例门诊患者,全部为女性.按照乳腺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总有效率93%.结论 中药内服外敷法治疗乳腺增生有效.

    作者:叶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湿热型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湿热型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湿热型急性湿疹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清热除湿口服液,20 ml/次,2次/d;中药对照组口服龙胆泻肝丸,6 g/次,2次/d;西药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10mg,每晚口服1次.2周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较盐酸西替利嗪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较龙胆泻肝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盐酸西替利嗪组及龙胆泻肝丸组基愈显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急性湿疹湿热证有效.

    作者:姚春海;迟慧彦;黄尧洲;郎娜;佘远遥;罗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青年与老年中风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中青年中风与老年中风的异同.方法 将中青年与老年中风各38例患者,从既往史、饮食嗜好、发病情况、症状、血脂、中医辨证及治疗方面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 ①饮食、情志、高血脂是影响中年中风的主要原因;②治疗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体质、脏腑功能活动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吕文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利加隆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利加隆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82例本科住院患儿随机分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利加隆片(轻度者每次1.0~1.5 mg/Kg,2次/d;中度者每次1.0~2.0 mg/Kg,3次/d)联合黄芪注射液(5~1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α-2β干扰素5~30万U/Kg肌肉注射,1次/d;口服维生素3~15 mg/Kg/d;两组均3个月为1疗程.按病毒性肝炎疗效标准判断及治疗前后检测AST、ALT、T-BiL、HBVM及HBV-DNA、HA、LN、Ⅳ-C.结果 ①治疗组45例中,临床基本痊愈7例(15.56%)、显效23例(51.11%)、有效4例(8.87%)、无效11(24.44%),总有效率76.56%.对照组37例中,临床基本治愈4例(10.81%)、显效13例(35.13%)、有效3例(8.11%)、无效17例(45.95%),总有效率54.05%.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②治疗后治疗组的AST、ALT、TBiL明显降低(P<0.01);③HA、LN、Ⅳ-C下降(P<0.05或P<0.01);④HBV-DNA监测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 利加隆联合黄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显著.

    作者:孙中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综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观察应用综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将5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接受手术治疗的14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67.6%和65.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综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果.

    作者:任立三;白钢田;姚祖进;白玟;李士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银杏活脑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银杏活脑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8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降颅压、护脑),治疗组口服银杏活脑胶囊,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结果 治疗组:基本痊愈率52%,显效率22%,有效率16%,无效率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基本痊愈率44%,显效率18%,有效率16%,无效率22%,总有效率78%,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前两组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试验后治疗组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银杏活脑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优于尼莫地平.

    作者:陈开广;鲁启洪;刘红艳;向伟;刘群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常规营养支持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身体状态评分改善率为50%~76.2%,两组的缓解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作者:姜玉华;梁华;褚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冬病夏治汤辅助治疗慢性气管炎46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冬病夏治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对9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在冬季发作期均给予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类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另加自拟冬病夏治汤,每年三伏天服1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9%,两组有差异性差异(P<0.05).结论 冬病夏治汤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方剂.

    作者:韩贵周;韩钰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祛敏利肺汤治疗过敏性顽固性咳嗽180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祛敏利肺汤治疗过敏性顽固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0例过敏性顽固性咳嗽患者采用祛敏利肺汤治疗观察.结果 痊愈160例、显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2%.结论 中药祛敏利肺汤治疗过敏性顽固性咳嗽有效.

    作者:文少芳;钟小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四逆汤对高血压靶器官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四逆汤对肾性高血压主要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只,根据双侧肾动脉夹闭法建立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给予四逆汤灌胃治疗,用RBP-2大鼠血压计测量鼠尾血压,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心脏、肾脏、脑等靶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结果 四逆汤治疗组动物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靶器官心脏、肾脏和脑组织内SO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四逆汤对肾性高血压具有调节作用,通过抗氧化机制对高血压靶器官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纪兆建;杨学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癔球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癔球症类似于梅核气.中医多责之于七情内伤,临床以罗马Ⅱ、Ⅲ为诊断标准.现代医学从抗抑郁和抗反流等方面进行治疗,中医以疏肝理气和调理脾胃为基本大法,配合健脾、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动物实验多使用慢性咽炎模型或以动物绝望行为模型评价药效,本病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较少.

    作者:王笑娜;卜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类风湿关节炎作用的国外研究进展

    通过查阅近5年的国外相关文献,综述了青蒿素类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和机制.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和MMP-2的活性,减少抗CⅡ抗体生成,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通路,阻止IL-1β、IL-6和IL-8等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

    作者:潘蕾;崔向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二苯乙烯苷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二苯乙烯苷(TSG)为何首乌的主要有效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TSG能提高纹状体多巴胺水平,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抗兴奋性毒性、调节Bcl-2蛋白及海马基因表达等多种功效,能多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发挥脑保护作用,对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防治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贾新;陈建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及中医应对策略

    亚健康状态是临床常见的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本文分述了这一状态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防治思路以及基本防治措施;强调了调养精神情志、注意饮食宜忌、保养真精、劳逸结合、健身运动和必要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作者:柯新桥;朱焱林;范鹏;李金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灵枢·官针》刺痹法研究

    《灵枢·官针》是关于中医古典针法的经典文献,其中所论刺痹法,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刺痹法共有九种,毛刺法刺皮肤治浮痹,合谷刺刺肌肉治肌痹,恢刺与关刺刺筋腱治筋痹,输刺与短刺刺骨治疗骨痹.特殊操作类又有多针、多向刺法的齐刺、傍针刺和烧针刺法的焠刺,以治疗各种经久不愈的痹痛.研究这些古刺法,对于提高痹证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尤舒彻;穆俊霞;宋志萍;顼琪;李新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女贞子药材及饮片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

    目的 建立女贞子药材及饮片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Kromodil C18(4.6mnmn×250mm,5um);甲醇-水-0.05M乙酸铵(90:10: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9 nm;柱温35℃.结果 测定了14个不同产地的女贞子药材及9批饮片,药材中齐墩果酸的平均含量为1.020%,熊果酸平均含量为0.331%;饮片中齐墩果酸的平均含量为1.286%,熊果酸平均含量为0.369%.齐墩果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8.64%,RSD为0.46%;熊果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8.25%,RSD为1.05%.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女贞子药材的含量测定标准.

    作者:李曼玲;冯伟红;康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生脉胶囊对压力超负荷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压与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生脉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与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用大鼠尾动脉血压无创测量分析系统检测大鼠的血压与心率;以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输出量(CO)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①造模后7周、14周模型组的血压均明显升高,生脉胶囊治疗后血压降低.②造模后7周、14周模型组心率增快,生脉胶囊治疗后心率减慢.③造模后14周模型组CO、LVEF降低;生脉胶囊可提高CO;生脉胶囊、生脉胶囊加卡托普利均可提高LVEF,生脉胶囊加卡托普利优于卡托普利.结论 生脉胶囊可降低压力超负荷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血压、减缓心率,提高CO、LVEF,从而改善心脏射血功能.

    作者:邓元江;梁伟雄;程淑意;陈云波;郑沛仪;张卫;刘卫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推拿镇痛的脑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目的 探索推拿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 应用脑功能核磁共振(fMRI)技术,观察按揉左侧委中穴前后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和抑制情况.结果 按揉委中穴后,一方面可引起左杏仁核、左伏隔核和左、右下丘脑信号升高(P<0.05);另一方面引起左前扣带回信号降低(P<0.05).结论 在疼痛处(委中穴)按揉后,能同时影响疼痛回路和愉悦回路,表明推拿与镇痛和愉悦作用可能密切相关.

    作者:李征宇;孙兮文;张效初;嵇鸣;陈培青;沈雪勇;严隽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芪茸接骨丸促家兔桡骨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

    本研究以家兔桡骨标准骨折模型为研究对象,建立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研究芪茸接骨丸促骨折愈合作用.

    作者:马增力;严建力;王秉岳;马金龙;郄梅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病居各种胃病之首.笔者自1998年8月至2005年12月共选慢性胃炎门诊患者14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国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辨证论治医案四则

    1偏头痛吴某,女,20岁,揭西人,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2007年1月25日初诊,主诉自高中时出现偏头痛(左后枕部疼痛)至今约4年,被某医院诊为神经衰弱,多方治疗未见改善.查其面色无华,精神不振,舌质黯红、苔薄白微腻、舌边尖红,脉滑无力.辨证为气血亏虚、痰阻血瘀,治宜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合四物汤加减:黄芪30 g、党参20 g、茯苓15 g、白术15 g、陈皮10 g、半夏15 g、川芎15 g、白芍20 g、当归10 g、丹参10 g、石菖蒲10 g、郁金10g、益母草30g、炙甘草5 g,水煎服.患者服完4剂后偏头痛豁然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作者:张少聪;林素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国外中医药机构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医学不仅持续保持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应用,而且正迅速在发达国家中传播,在满足多样化卫生保健需求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据WHO统计结果表明,有75个国家组建了有关天然药物管理机构;51个国家制定了发展传统医学的相关政策;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产品注册的法律法规;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师注册法;61个国家成立了关于传统药物的专家委员会;58个国家至少有一所传统药物研究机构[1].

    作者:樊红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绿色医药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