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INF-α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FLS)信号转导中MAPKs激活情况.方法:原代培养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应用Western blot检测TNF-α短时间内引起RA FLS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状态变化,及其对MAPKs家族成员活化的浓度效应和时相特点.结果:INF-α可以瞬时引起RA FLS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加;并在短时间内激活MAPKs通路(ERK2、JNK2、P38为主),不同浓度梯度TNF-α作用显示:10 U/ml时对ERK2、JNK2即可达到峰值活化,100 U/ml时P38达到大活化.时间上,ERK2、JNK2、P38的活化分别在TNF-α作用后5 min、15 min、15 min明显.结论:INF-α在RA FLS 信号转导中,可以瞬时导致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加,并同时激活MAPKs 3条通路,但是MAPKs 3个亚家族成员的活化具有异质性.
作者:孙铁铮;吕厚山;药立波;袁燕林;关振鹏;张育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外周造血干细胞中巨核系祖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能力.方法:经化疗及G-CSF动员后分离的外周造血干细胞,进行液体和集落培养,研究rhTPO单独及与IL-3、IL-6、SCF的协同作用.结果:液体培养后,TPO组单个核细胞数(MNC)扩增了(1.73±0.49)倍,IL-3+IL-6+SCF组MNC比种植时增加(4.20±1.14)倍,IL-3+IL-6+SCF+TPO组MNC增加了(4.53±1.27)倍.单独应用TPO及TPO与IL-3、IL-6、SCF合用产生高比例的CD41a+细胞,TPO组培养前CD41a+细胞为11.70%±5.23%,培养后CD41a+细胞为19.17%±6.26%(P<0.05).CD41a+细胞数在TPO组扩增了(3.52±1.18)倍,IL-3+IL-6+SCF组扩增了(5.32±1.79)倍,IL-3+IL-6+SCF+TPO组扩增了(6.94±2.19)倍.结论:TPO可以定向诱导巨核系细胞的分化,IL-3、IL-6、SCF可以协同TPO的作用,这在造血调控研究,体外定向扩增外周血干细胞,促进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的恢复具有应用前景.
作者:宁丰;王良绪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注意到癌基因与白血病有一定关系,而ras 基因中的N-ras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高,主要集中于12、13、61 3个位点上,活化的ras基因对肿瘤的转移也起着某些作用.为了探讨儿童ALL1的发病机理与N-ras基因的关系,监测ALL1的缓解、复发以及对化疗的反应,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40例ALL1患儿(观察组)、20例骨髓异常增生(MDS)患儿(对照组1)外周血及骨髓、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2)外周血进行了N-ras基因12、13位点突变率检测(全部病例其临床、血常规、骨髓分类及有关检查,均符合第2届全国血液学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作者:周力音;王海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γ-IFN与肝纤维化指标 HA、LN、PCⅢ血清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纤维化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各种类型病毒性肝炎检测血清γ-IFN、HA、LN、PCⅢ,并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γ-IFN 在AH、CH、LC组中依次降低,γ-IFN 与HA、PCⅢ血清水平负相关,并且γ-IFN 血清水平降低与肝脏病理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有关.结论:γ-IFN 是病毒性肝炎发病及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并抑制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
作者:周俊英;赵彩彦;甄真;曹志宸;冯忠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主要的生理性细菌.目前证实它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NK细胞及其它免疫效应细胞,使之分泌IL-1、TNF-α及IFN-γ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1].本文以ELISA及Griess试剂分别检测了青春型双歧杆菌刺激裸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IL-6、IL-12和NO的含量,旨在探讨它们在双歧杆菌调节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王立生;潘令嘉;施理;李明松;孙勇;张亚历;周殿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自身抗原La的抗原优势表位,为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计算机软件进行的蛋白质序列结构分析,采用PCR法克隆自身抗原La多肽片段的cDNA,定向插入表达载体PGEX-2T,并且导入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用GST亲合层析柱进行纯化,经免疫印迹法与患者阳性血清进行反应.结果:SSB/La的抗原优势表位主要存在于1~28,80~107,108~188,283~338位.不同病人在不同病程的La优势表位有所不同.结论: 抗原驱动机制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且存在表位扩展趋势.
作者:邓安梅;仲人前;陈孙孝;施笑梅;孔宪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HIV-2 gag 非融合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DNA重组技术,将HIV gag基因全序列(gag)和部分(gag')cDNA片段克隆到pBV220载体PRPL串联启动子下游,构建成HIV-2 gag重组表达载体pBV-gag和pBV-gag',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SDS-PAGE显示pBV-gag'在21 kD处可见一明显的额外蛋白带,经薄层扫描分析占菌体总蛋白的6.1%,蛋白印迹结果证明,表达出的特异蛋白分子量pBV-gag为57 kD和47 kD;pBV-gag'为47 kD和21 kD.经提取包涵体证明,表达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菌体中.结论:HIV-2 gag非融合蛋白可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并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作者:王秀清;金宁一;田梅;李体远;李钟洙;郭志儒;李萍;赵丽娟;殷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KGla免疫小鼠的脾细胞scFv表达文库.方法:用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Gla细胞免疫小鼠,取其脾细胞,RT-PCR扩增VH和Vκ基因并克隆入噬菌体展示表达载体,构建scFv文库,并测定文库的库容量和BstN1酶切单个克隆分析文库的多样性.用KGla作为固相抗原,进行四轮吸附-洗脱-富集的筛选,SDS-PAGE检验筛选后文库scFv的呈示表达.结果:文库的库容为3×106cfu,单个克隆的BstN1 Ⅰ酶切图谱显示多样,提示文库的容量和多样性均能满足进一步筛选分离目的基因的需要,筛选后的文库能很好地表达外源scFv.结论:文库的构建为进一步地分离KGla细胞表面分子抗体基因提供了必要而可靠的基础.
作者:隋建华;宋增璇;佘鸣;张丽艳;沈德诚;韩忠朝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测定抗重组人α2a-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识别表位及其亲和常数.方法:借助于生物传感器技术进行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结果:抗体的亲和常数介于10-5~10-7之间,5株抗体识别干扰素分子上4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论:生物传感器在研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中确为一个理想的工具,适合于抗原抗体结合与解离的动力学分析及预测表位的构像关系.
作者:朱勇;金伯泉;刘雪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rBPI23基因(BPI600 bp)克隆与鉴定.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HL-60细胞mRNA中扩增编码BPI N端199个氨基酸(rBPI23)的基因片段(BPI600 bp),经酶切后通过连接反应构建重组克隆载体,测序鉴定.结果:RT-PCR获得预期的扩增产物-BPI600 bp基因片段.成功构建PUC18-BPI180、PUC18-BPI420重组克隆载体,酶切、酶谱分析与预期结果相符.DNA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PUC18-BPI180、PUC18-BPI420重组克隆载体构建成功;BPI600 bp基因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
作者:柯岩;安云庆;杨贵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对哮喘IL-5、GM-CSF基因转录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采用卵蛋白(OA)致敏复制哮喘豚鼠模型,用原位杂交(ISH)就雷公藤甲素(TP)对其肺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5、GM-CSFmRNA表达的影响进行检测.并通过凝胶电泳迁移试验(EMSA)检测TP对伴刀豆蛋白(ConA)或佛波脂(PMA)刺激的人T细胞活化蛋白-1(AP-1)的DNA结合活性的影响. 结果:①哮喘豚鼠肺组织和PBMC IL-5、GM-CSF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和TP处理组(P<0.05或0.01).②ConA或PMA刺激可使T细胞AP-1的DNA结合活性增强, TP可以降低该AP-1的DNA结合活性. 结论:雷公藤通过抑制AP-1的DNA结合活性,进而抑制IL-5、GM-CSFmRNA的转录,是其治疗哮喘的机制之一.
作者:林科雄;王长征;钱桂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研制ZP疫苗的靶抗原.方法:用PCR方法删除猪卵透明带-3α(pZP3α)cDNA 5'端非编码区碱基顺序.在扩增的该基因5'端小片段与双酶切3'端大片段在ApaI 位点相连后,通过双酶切位点将读框完整的目的基因定向插入pBV221表达质粒PRPL启动子下游的多克隆区.结果: 此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宿主菌后经热诱导培养,可在SDS-PAGE胶上观察到61 kD的特异蛋白表达条带,而且它在Western blot 鉴定实验中能被抗pZP IgGs识别.结论:非糖基化天然pZP3α蛋白的可获得性将有助于研制和评价基于pZP3α蛋白的避孕疫苗.
作者:徐万祥;邱德义;贾小明;申庆祥;顾少华;倪晓华;刘建平;牟忠明;谢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对血清学HLA-B位点分型困难标本用PCR-SSP方法分析,并寻找血清分型效果不佳原因.方法:用本室建立的PCR-SSP方法对100株标准细胞及91份血清学分型困难标本分别作HLA-B位点分析,前者作为PCR-SSP方法的参考对照品.结果:100株标准细胞分析结果与已知结果一致;91份疑问标本均顺利地用PCR-SSP分型,结果共有70种等位基因格局,其中36种与血清学完全不同,占52%.PCR-SSP还检出了一些原先认为上海人中空白的基因,如B49.结论:从PCR-SSP分型结果推断血清学部分标本分型结果不佳的原因是缺少单价抗血清;同一交叉反应组内错检;反应强度不当,导致结果难辨;操作中跨孔污染.而PCR-SSP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证实了本室建立的PCR-SSP法可作为准确可靠的HLA-B位点分型手段.
作者:杨颖;冯哲;张雁征;张工梁;冯明亮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国汉人MG易感性与HLA-DQ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运用PCR-RFLP 法进行HLA-DQB1 基因分型.结果:MG病例组(包括亚组)与对照组比较都有DQB1*0303频率的明显增高,DQB1*0601和DQB1*0602频率的明显降低,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DQB1*0303参与中国汉人MG的易感性,而DQB1*0601和DQB1*0602是保护基因.
作者:杜可明;张可雄;陈秀珍;左及;夏培莉;吕传真;郝中顺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