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了鉴定自行制备的重组人血管生长素.方法:采用凝胶扫描法分析纯度;E LISA等方法检测特异性;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检测生物活性,并与商品化标准品进行免疫结合性的对比研究.结果:重组血管生长素纯度达96%,具有促进血管生长的生物活性;而且较标准品有理想的免疫结合性.结论: 该重组人血管生长素可用于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宏斌;江悦华;王捷;武婕;杨太成;吴锦银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APNS)患者外周血和肾组织 CD62P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探讨CD62P在APNS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直接免疫荧光法,对36例APNS患者外周血和肾活检组织CD62P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APNS患者外周血CD62P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肾组织CD62P的表达32例(88.89%),表达部位主要在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袢,与常规肾脏病理检查所观察到的病变部位及其病变程度相一致.正常对照组肾组织中无CD62P表达.结论:CD62P在APNS患者外周血和肾组织中表达增强,CD62P可能参与了 APNS的病理过程,外周血和肾组织CD62P的变化可反映APNS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涂晓文;张爱平;王艳侠;丁尧海;尹格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在狼疮性肾炎(LN)发病中的作用及大剂量环磷酰胺静脉给药(IV-CTX )对IL-6产生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IV-CTX治疗前后LN患者血清IL-6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LN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及健康人(P<0.001),血清IL-6水平与血沉呈显著正相关(n=22,r=0.570,P<0.01);抗ds-DNA抗体阳性且血清IgG>16 g/L的 LN患者有更高的血清IL-6水平(P<0.05);活动期LN治疗4 w后血清IL-6水平显著下降(P<0.001).结论:LN的B细胞过度活化和自身抗体产生可能与IL-6分泌过量有关. IV-CTX可能通过抑制IL-6的产生而减轻免疫损伤,血清IL-6检测有助于监视狼疮活动和免疫抑制剂疗效.
作者:范兴忠;李新东;潘宝安;李世荣;徐新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慢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ICD)现象的存在情况、各免疫细胞的状况、AICD与淋巴细胞状况的关系,以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和重型化的机制.方法:利用慢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和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在PHA-P刺激下培养72 h,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结合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慢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PBMC凋亡率高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0.01) , 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总淋巴细胞百分率高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0.0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 ); CD3+、CD3+CD4+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 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CD3+CD8+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 (P<0.05).单核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与凋亡共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消耗严重,AICD参与乙型肝炎慢性化、重型化的发生机理.
作者:李玲;顾长海;李欣;颜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用纯化的脂多糖抗原(CJ-LPS)和全菌抗原(CJ-T)检测格林-巴利综合征(GB S )患者血清的空肠弯曲菌(CJ)抗体,并用2种抗原检测到的抗体阳性率和阳性病例的符合率的差别来推测CJ的LPS是否为诱发CJ抗体的抗原表位.方法:取GBS患者分离的15株不同Penner血清型的CJ,用酚-水法提取的CJ-LPS抗原,以热稳定成分为CJ-T抗原,以EL ISA间接法检测81例GBS患者、34例其他神经疾病对照和63例正常对照的血清CJ抗体.结果:CJ-LPS为抗原,CJ感染阳性率为51.9%,CJ-T检测的阳性率为56.8%,与其他神经疾病对照和正常对照的差异均有显著性.2种抗原检测得到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阳性病例的符合率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我国GBS患者的CJ近期感染阳性率较高,推测CJ上的L PS可能为诱发GBS的一类表位抗原.
作者:郝洪军;李海峰;袁锦楣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过继性免疫疗法就被成功地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细胞瘤的治疗,然而获得针对大多数其他类型肿瘤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xic T Lymphocyte,CTL)却很困难.虽然抗体可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但由于抗体进入组织的能力以及杀伤肿瘤的效应均较差,所以直接注射抗体对肿瘤进行免疫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发展了一种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即根据CTL对靶细胞的识别特异性依赖于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的发现,将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或受体的抗体或配体与T细胞受体的细胞内成分融合成嵌合性T细胞受体(Chimeric T Cell Recepter,cTCR),从而产生一种新型的具有高度肿瘤特异性的CTL.cTCR可赋予T细胞持久的预先决定的新配体识别特异性.转染有cTCR 的CTL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非限制性方式选择性地靶向和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国际上已有一些实验室对表达cTCR的CTL进行了研究.本文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王率;殷正丰;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研究该室保存或构建的各类痢疾菌毒株、减毒突变株、菌苗株的毒力及其生物表型的相互关系,探讨与致病有关的成分,为改进现有菌苗和构建新型菌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刚果红结合试验、接触性溶血试验、HeLa细胞入侵试验及豚鼠角结合膜炎试验,对不同痢疾菌的毒力表型进行检测,并对大质粒及其侵袭相关的基因(4 . 1 kb)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用BA-immunoblot法,对痢疾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进行毒力相关抗原的分析.结果:有侵袭毒力的痢疾菌株均与刚果红染料结合、有接触性溶血活性 ,可侵入HeLa细胞,豚鼠角结合膜试验阳性,并都含有大质粒(120~140 MD),与4.1 kb侵袭探针杂交也均呈阳性反应;而无毒力的痢疾菌株上述生物表型均为阴性.有毒痢疾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均表达4种主要毒力相关抗原Ipa(A,B,C,D),而无毒株不表达这些抗原 .痢疾菌的毒力不仅与Ipa有关,而且还与LPS抗原有关.结论:细菌的毒力与生物表型密切相关.并且Ipa与LPS这两类抗原均表达时细菌才有毒力.
作者:陈志华;高杰英;孔祥英;邢丽;苏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从半合成噬菌体抗体库中克隆抗地高辛(Dig)人单链抗体(ADA ScFv),为Dig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人源性抗体.方法:1以改良法制备Dig-BSA偶联物;2以固相化的Dig-BSA偶联物对人噬菌体ScFv抗体库进行了4轮筛选,通过ELISA筛选出能结合Dig的抗体克隆并鉴定其活性,通过ELISA竞争抑制实验分析其特异性,对阳性克隆的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在对抗体库的筛选过程中可见有明显的富集;2获得一株可结合Dig及其类似物的阳性克隆;3阳性克隆的可变区分别属于VH5和Vλ1亚群.结论: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获得了能与Dig及其它洋地黄类药物结合的人ADA ScFv,经进一步分析及抗体工程改造后,有可能为临床上诊断及治疗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源性抗体.
作者:化冰;王刚;王琰;刘德新;李小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人类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还可引起口腔溃疡,与一些非胃肠疾病如发育不良、冠心病、糖尿病和胆石症等的发生有关[1,2].幽门螺杆菌粪抗原(Hp stool antigen,HpSA)检测是一种诊断Hp感染的新技术,其诊断准确性可达90%以上,同时具有简便快速、价格低廉、对病人无任何创伤,可不需任何仪器等优点[3,4].本研究采用传统的杂交瘤细胞技术,通过制备效价高、特异性好的抗Hp单克隆抗体,为Hp抗原检测技术的建立等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李文建;罗萍;邹全明;胡福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研究2-氯腺苷(2-ClA)特异性杀伤巨噬细胞对MTT法检测淋巴细胞激活试验和细胞毒试验的影响.方法: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通过MTT法检测2-ClA处理和未处理的淋巴细胞的激活以及特异性活化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同时还检测2-ClA对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2-ClA对巨噬细胞有很强的杀伤作用,采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活化和杀伤活性时,2-Cl A处理组的OD值要明显低于未经2-ClA处理的对照组(P<0.05).结论:2-ClA通过特异性杀伤巨噬细胞可以消除巨噬细胞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激活和杀伤试验中所产生的影响,使检测更为准确.
作者:黄波;冯作化;张桂梅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体外构建的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诱导针对肝癌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力,为该复合物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体外构建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联合应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直接从志愿者外周血中培养出DC;以HSP70、HSP70 -肝癌抗原肽、抗原肽分别刺激DC,DC激活同源的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检测其杀伤T2细胞和肝癌细胞系的能力.结果:HSP70-抗原肽、抗原肽均可诱导CD8+的抗原肽特异性CTL,而前者的诱导效果更强.结论:体外构建的HSP70-抗原肽复合物具有免疫原性,HSP70可以增强抗原肽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能力,HSP70-抗原肽复合物有可能作为肽疫苗用于临床肿瘤免疫治疗.
作者:郭爱林;隋延仿;曲萍;张立红;叶菁;王小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和胰岛素对人α1(Ⅰ)前胶原(COL1A1)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干扰素α(IFNα)对这一作用的影响. 方法:构建含COL1A1基因启动子序列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的重组体pCOLH0.27与pCOLH2.5,它们分别含该启动子序列-268~+42 bp(0.27 kb)与 -2483~+42 bp(2.5 kb)片段.将这2个重组体瞬时转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IGF- 1或胰岛素 ,部分细胞还加入TNFα或IFNγ或IFNα,测定CAT活性. 结果:13 nmol/L IGF-1使转染后的这 2个重组体活性分别增高3.68倍与4.04倍.2.5 μmol/L的胰岛素亦使之分别增高3.69 倍与3. 93倍.TNFα、IFNγ、IFNα能降低IGF-1与胰岛素诱导的pCOLH2.5活性. 结论:IGF-1和胰岛素能在转录水平促进COL1A1基因的表达,TNF-α、IFNγ、IFNα能抑制IGF-1和胰岛素的这一作用.
作者:伍严安;高春芳;王皓;万伟东;仲人前;孔宪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各种激素对T淋巴细胞GH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含人GH调控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GL2-GH-luc, 然后转染入T淋巴细胞系--Jurkat E6-1细胞中,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各种激素.结果:各浓度的GH、GHRH对Jurkat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P<0.01),而高剂量的TRH(10、100 nmol/L)和SS(100 nmol/L)对Jurkat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也有抑制作用(P<0.05).结论:T淋巴细胞中GH基因的表达受下丘脑激素和GH的调节.
作者:邓洁英;史轶蘩;王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研究IL-6、IL-1β、TNFα在人胎大脑神经细胞体外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10~13周龄人胎大脑神经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模型,观察活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IL-6促进细胞贴壁、突起生长与伸展,IL-1β、TNFα对形态学影响不大.IL-6、IL- 1β单独作用时,细胞存活率呈一过性下降,后又出现升高,但IL-6升高出现较早,作用较强,作用强度与实验浓度无关;TNFα( 10~1 000 U/ml)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持续低于对照组,仅10 U/ml组体外16 d(16DIV)时高于对照组108.26%;IL-1β与TNFα联合作用时仅于16DIV时为对照组109.90%(P<0. 01),呈轻度协同效应.结论:人胎大脑神经细胞体外发育过程中,IL-6、IL-1β具有神经营养作用,促进细胞存活,IL-6还可促进细胞生长、分化;TNFα体外主要为神经毒性作用;IL-1β与TNFα联合作用于培养后期可显轻度协同效应.作用机理可能与局部自分泌与旁分泌有关.
作者:李兰英;魏佼;尹雪茜;庞智玲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TNF-α、IL-6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CsA中毒时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106例患者移植前后血清TNF-α、IL-6及尿液TNF-α.结果:肾移植术前TNF-α、IL-6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TNF-α与IL-6分别于1 w 及2 w左右降至术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前1~3 d血清TNF-α、IL-6及尿液TNF-α即有不同程度升高,抗排斥治疗有效后迅速下降.并发感染时血清TNF-α、IL-6显著升高,尿液TNF -α无升高,CsA中毒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结合临床动态监测血清TNF-α、IL-6及尿TNF- α可做为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作者:谷欣权;孔祥波;傅耀文;邢广君;曹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肾功能衰竭后,肾移植是必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急性排斥反应严重影响移植器官的功能和长期存活.目前,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亦未发现可早期特异诊断免疫排斥反应的指标,因而临床尚无早期检测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其早期重要的事件是淋巴细胞与异体抗原识别后的活化增殖.本实验利用差异显示PCR(differe ntial displa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DDRT-PCR)技术,对一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表达变化进行连续监测,为建立早期、无创、特异性预测排斥反应的指标提供依据.
作者:李文;刘艳霞;黄益民;刘俊敏;薛健;周健 刊期: 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