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血清可溶性CD8抗原(sCD8)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参照国外文献,建立了人血清sCD8测定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测定40例正常人及46例GD患者血清sCD8含量并作动态观察。结果:GD组治疗前血清s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经丙基硫氧嘧啶(PTU)治疗2~7月后,病情缓解者sCE8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未缓解者持高不降。血清sCD8与T3、T4、TSH、TGA、TMA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sCD8水平与GD病情活动性有一定相关性,并可能对预后判断有价值。PTU显示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胡颖;宋作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与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的关系研究一直是PHC病因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与重点课题。以往在这方面的报道相当之多,但大多仅局限于单一的某一方面,而没有把PHC患者血清中的HBV-M与HBV-DNA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本文正是从这一方面着眼,联合运用ELISA和PCR方法,同时进行盲法检测,以拟探讨肝癌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与HBV-DNA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刘树林;邹菊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中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水平,用放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中IL-6,IL-10和TNF-a水平,用Bactec-9120细菌培养系统进行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组血中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水平,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组和非败血症组(P<0.01),而IL-10水平则显著低于正常新生儿组和非败血症组(P<0.01);非败血症组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败血症组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水平与其IL-6,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IL-10呈负相关(P<0.01);败血症组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水平随病青好转而逐渐降低,病情危重时则持续高表达。结论:新生儿血中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水平仅在败血症时显著增高,并随病情而变化,因此,它可能对败血症具有诊断意义,与败血症的预后有一定联系。
作者:李宏向;李秋环;张纪芸;孙念政;郑楠;许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探索新型逆转录病毒载体L-entivector及其基因表达调控序列在造血细胞中的有效表达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Fanconis Anemis(FA)患者A组基因(FANCA基因)基因治疗新型重组载体(Lentivector)和基因表达调控序列(启动子/增强子),进一步通过内切酶酶切位点鉴定插入的基因表达调控序列方向和目的基因的片段大小、目的基因特异引物PCR扩增特异片段鉴定目的基因。方法:首先将质粒Friend基因表达调控序列(Fr-MuLV F/P)强启动子/增强子插入载体Lentivector pRRLsin-18中相应克隆位点,成为pRRL sin-18 FrMuLV(test 1);用NotI、NcoI双酶切载体FochA-FANCA,低溶点胶回收FANCA目的基因片段;应用polylinker、adapter方法多步克隆插入新型载体Lentivector pRRlsin-18(testl)中相应特异克隆位点,获得重组载体sin-18 FrMuLV E/P-FA(test 2),通过酶切鉴定重组载体插入的基因表达调控序列方向和目的基因的片段大小和方向,筛选正向阳性重组质粒,用PCR法进一步证实插入的FANCA基因片段。结果:挑取的阳性克隆经多个酶酶切鉴定,有Friend质粒390 bp基因表达调控序列(Fr-MuLV E/P)和4.5 kb FANCA目的基因片段酶切位点,用PCR引物扩增出目的基因相应片段,证明为正向重组体。结论:已成功构建表达FANCA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其基因表达调控序列,为进一步应用FANCA基因的新型重组载体Lentivector经包装后转染造血干细胞及其表达情况和相应的FAA基因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作者:邓宇斌;李树浓;O C-ohen-Haguenauer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研究了IL-12和B7-1基因导入小鼠EL-4胸腺瘤细胞后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协同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将逆转录病毒载体重组的小鼠IL-12,B7-1基因表达质粒分别导入小鼠EL-4胸腺瘤细胞,利用转基因细胞治疗小鼠观察其抗肿瘤免疫效果。结果:转基因细胞的肿瘤原性较EL-4/Wt和EL-4/Neo组明显降低(P<0.001)。同时免疫原性明显增强,以60Co照射的EL-4/IL-12,EL-4/B7-1肿瘤细胞免疫后,小鼠体内诱发了抗EL-4/Wt的系统性,保护性免疫。应用60Co灭活的肿瘤细胞作为瘤苗进行实验性治疗,能够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EL-4/IL-12和EL-4/B7-1联合应用较单一的转基因细胞提高了治疗效果(P<0.01)。结论:转基因细胞及其表达的IL-12细胞因子可以有效地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IL-12与B7-1联合应用可以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癌疫苗。
作者:李弘;王志华;张春燕;谷宪三朗;浅野茂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损伤模型研究四君子汤复方总多糖对肠道粘膜免疫的影响。方法:观察口服1g/kg四君子汤复方总多糖对100mg/kg的环磷酰胺处理24h后小鼠Peyer’s结的数目、Peyer’s结内细胞总数、CD3+、IgA+细胞数量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四君子汤复方总多糖可对抗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中Peyer’s结数目、Peyer’s结细胞总数、肠粘膜内CD3+、IgA+细胞量的减少,细胞凋亡程度也明显减轻。结论:四君子汤复方总多糖可对抗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损伤,提示多糖可能对肠道粘膜免疫具有改善作用。
作者:刘良;周华;王培训;胡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又称苦参素,能抗CCl4所致的肝损伤[1]。本研究调查其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抗纤维化作用及机制。
作者:伍严安;高春芳;万伟东;王皓;仲人前;孔宪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探讨迷走神经作为LPS信息由外周传入中枢的桥梁。方法:实验组为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并给予LPS组,3个对照组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假手术LPS组,膈下迷走切断生理盐水组。测体温用数字体温检测仪测定大鼠肛温。c-Fos蛋白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实验组肛温变化值与假手术LPS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与迷走神经切断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c-Fos蛋白表达:实验组PVN和NTS中c-Fos阳性细胞百分率与假手术LPS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1;与迷走神经切断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结论:迷走神经是外周LPS信息向脑传递的途径之一。
作者:路秀英;杨贵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研究TAP1基因和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哮喘及其表型的关系。方法:选择TAP1基因中微卫星DNA标志 TAP1及FcεRIβ基因中RFLP位点 RsaI,采用Amp-FIP和RFLP方法在散发哮喘病人中进行分析,并检测其血清总IgE水平,过敏原皮试及气道高反应性,应用相关分析观察TAP1及RsaI等位基因与哮喘及其表型的关系。结果:RsaI位点等位基因片段与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相关,未见TAP1与哮喘或其表型相关。结论:FcεRIβ基因可能是哮喘发病的一个候选基因,TAP1基因可能与哮喘的发病无关。
作者:徐青;邓伟吾;李伟杰;黄绍光;张洪熹;孙碧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PF仔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受到抑制的机理。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SPF仔猪感染PRRS病毒RJ-4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结果:外周血CD3+、CD4+、CD8+和SLA-DR+表达细胞在感染早期比例下降;感染猪扁桃体的CD3+和CD4+CD8+细胞亚群比例下降;肠系膜淋巴结的CD3+细胞亚群在感染后下降,但是SLA-DR+细胞亚群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仔猪感染PRRS病毒后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比例下降可能会抑制机体对其它病原体的免疫反应,扁桃体的细胞比例变化有利于其它呼吸道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作者:李华;杨汉春;许勇钢;高云;黄芳芳;查振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体外培养扩增的小鼠骨髓DC表面H-2Kb、I-Ab、B7-1和B7-2等免疫分子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FP可明显上调DC的B7-1和B7-2分子水平、下调H-2Kb和I-Ab的表达、但抑制I-Ab的程度较轻;AFP抗原抗体复合物极度抑制H-2Kb分子表达、对I-Ab的下调程度高于AFP组,而对B7-1和B7-2分子几乎无影响;AFP抗体和人血清白蛋白(HSA)对DC免疫分子活性的影响均较弱。结论:AFP可作为肝癌相关抗原,致敏DC,部分上调DC免疫活性分子的表达。
作者:范强;钟翠平;王国强;傅继东;顾云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前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研究十分活跃,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动物模型,使研究手段受到限制。一般认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系统将产生明显的变化,进而对相应的效应器官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此时免疫系统亦可能有可检出的改变。但上述观点多为根据感性认识或间接的理论所作出的推论,尚无用严格的实验阐述应激条件下免疫系统变化的报道,为此我们设计了热应激状态下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能力观察的实验,旨在于用实验进一步证实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存在和建立一种有效的研究动物模型。
作者:刘辉;孙黎明;马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研究环磷酰胺对Peyer's结和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细胞的影响,建立肠道粘膜免疫障碍模型。方法:剂量为100mg/kg的环磷酰胺,观察不同时间处理后小鼠Peyer's结的数目以及处理24 h时Peyer's结内细胞总数、CD3+、IgA+细胞数量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环磷酰胺可使Peyer's结数目在24h时降低明显,结内细胞数量和CD3+、IgA+细胞也明显减少,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环磷酰胺可诱导肠粘膜免疫障碍,这可能是其引起淋巴细胞的细胞凋亡而产生的。
作者:周华;王培训;刘良;周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编码IL-12的真核表达载体对HBV基因疫苗诱导Babl/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基因疫苗pCR3.1-S及IL-12的真核表达载体pWRG3169,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4h5i 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杀伤活性。结果:免疫8w后,pCR3.1-S及共注射IL-12真核表达载体组血清450nm A值分别为0.87±0.1及1.67±0.15。CTL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50.5%±6.4%及73.3%±8.8%,两组差异显著,CTL细胞杀伤活性在抗CD4单克隆抗体处理脾细胞悬液后无明显改变,抗CD8单克隆抗体处理后明显降低。结论:IL-12的真核表达载体能提高小鼠对DNA疫苗的免疫应答,CTL细胞杀伤活性主要由CD8+执行。基因疫苗可能用于预防及治疗HBV感染。
作者:杜德伟;周永兴;焦成松;冯志华;李谨革;连建奇;姚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探讨抗CD4抗体在SEB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反应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MTT法,以SEB为刺激原,观测在不同条件诱导的PBMC增殖反应中抗CD4抗体的作用。采用形态学、生物化学、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抗CD4抗体诱导的CD4+T细胞凋亡。结果:抗CD4人-鼠嵌合抗体和鼠源性单抗对由SEB诱导的PBMC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嵌合抗体能特异性诱导CD4+T细胞发生凋亡。结论:抗CD4抗体的增殖抑制作用能直接作用于TCR诱导的早期活化信号,嵌合抗体的抑制作用强度与单核细胞的存在密切相关,抗CD4嵌合抗体的进一步广泛交联是诱导凋亡的关键。
作者:张智红;沈关心;杨敬;朱慧芬;张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调节网络,多年来人们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研究了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但对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却研究较少,而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发生的免疫反应强弱与神经损伤的修复具有密切关系。因此深入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对于探讨其发生机理及促进神经再生药物的开发上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飙;魏壮;尹维田;李丙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核酸免疫是指将编码外源蛋白的核酸表达载体直接导人机体以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由于核酸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故有望应用于慢性病毒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的治疗。探讨如何增强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疫苗的免疫效应,尤其细胞免疫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构建了编码乙型肝炎病毒(HBV,hepatitis B virus)表面抗原蛋白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1-S作为HBV核酸疫苗,研究了人白细胞介素2(rhIL-2,recpmbinanthuman interleukin 2)对HBV核酸疫苗诱导BALB/c小鼠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探讨了rhIL-2作为核酸疫苗佐剂的可能性。
作者:李文波;姚志强;周永兴;权启镇;冯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