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观察LPS对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MC)分泌IL-6及表达IL-6mRNA基因的影响,探讨严重细菌感染时新生儿机体防御反应机制.方法:取肝素抗凝剂脐血,用密度离心分离法分离MNC,以RPMI1640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l-1,将细胞悬液铺于24孔培养板上,依次加入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培养36h或同一浓度LPS(1 μg/ml)培养不同时间,收集培养上清液及细胞,分别用ELISA和RT-PCR方法测定IL-6及IL-6mRNA表达情况.结果:①脐血MNC在LPS刺激3、6、12、18、36、36 h后IL-6分泌水平逐步增高,6 h以后增加尤为明显,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LPS刺激组与无LPS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6 h内IL-6变化水平无差异,6 h以上各点有显著差异(P<0.01).RT-PCR方法检测显示LPS刺激后3h即可见IL-6mRNA基因表达.②脐血MNC受不同浓度LPS刺激时,IL-6分泌水平随LPS浓度递增.③全部脐血MNC均检测到IL-6mRNA基因表达.结论:LPS能诱导新生儿脐血MNC IL-6mRNA基因转录,从而促使IL-6合成、分泌,该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变化.
作者:江志雄;金益人;洪文澜;尚世强;孙眉月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索18%Ⅲ度烫伤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肌醇脂质信号系统活性的影响及其与T细胞功能受抑,IL-2、IL-10分泌的关系,即烧伤后T淋巴细胞功能受抑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方法:以18%Ⅲ度烫伤小鼠为模型,检测烫伤后不同时相参与跨膜信号转导的G蛋白(G-protein)、蛋白酪氨酸激酶(PTK)、蛋白激酶C(PKC)及胞浆PTK、PKC、PI-PLC活性与Ca++浓度的改变,观察不同时相细胞功能及IL-2、IL-10分泌,分析各信号转导分子活性改变与T细胞功能受抑,IL-2、IL-10分泌的关系.结果:烧伤后膜G-protein、浆PI-PLC酶活性受到抑制(G-protein活性明显降低出现于伤后2 h,P<0.05,显著降低持续到伤后96h,P<0.01;浆PI-PLC变化趋势与G-protein相同,但出现活性受抑的时间较G-protein拖后一个时相).胞浆游离Ca++浓度明显降低,明显降低的时相亦始于伤后12 h.PTK和PKC由于存在膜浆两相,其变化规律较复杂,转膜PKC活性呈现先降低(伤后2~24 h)后升高(伤后96h及以后)的双相改变,浆PKC活性变化与之相反;膜PTK活性子伤后早期降低,168 h后升高,浆PTK活性于伤后各时相均升高.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L-2分泌于伤后各时相均降低,其变化趋势与胞膜G-protein和胞浆游离Ca++浓度呈显著正性直线相关.IL-10分泌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双相改变,其活性改变与胞浆PKC呈负性直线相关.结论:肌醇磷脂途径胞膜G-protein、胞膜PTK和胞浆游离Ca++浓度改变是严重烧伤后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降低,IL-2分泌减少和IL-10分泌先降低后升高的主要信号转导分子机制.
作者:郑峻松;彭代智;吴军;肖光夏;陈俊颖;李招权;潘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脂质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冠状动脉疾病不仅仅是脂肪沉积在动脉壁上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慢性炎症起着重要作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1].本文通过对3种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载脂蛋白、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及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脂质异常与炎症的关系.
作者:王冬莲;吴春龙;陆如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在小鼠NIH3T3细胞转染表达人天然GPI锚固型CD55和重组跨膜型CD55-TM分子,观察比较它们对人补体溶破异源细胞的抑制功能.方法:将带有CD55cDNA、CD55-TMcDNA的重组逆病毒表达质粒CD55-pLXSN、CD55TM-pLXSN经脂质体法转染PA317细胞,用病毒上清感染小鼠成纤维母细胞NIH3T3.经G418加压筛选,利用FACS检测获得表达CD55和CD55-TM分子的阳性细胞克隆,通过MIT比色法比较两种分子对人血清补体溶破细胞的抑制功能有无差别.结果:细胞转染筛选获得多个表达跨膜型人CD55分子的NIH3T3细胞克隆,补体杀伤试验证实其具有抑制人补体溶破的功能,且两种分子的补体抑制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成功地建立了稳定表达天然CD55、跨膜型CD55分子的小鼠NIH3T3细胞,证实其表达的GPI型CD55分子和CD55TM分子均具有抑制人补体溶破细胞的功能,为进一步探讨应用跨膜型的CD55分子对PNH进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姜曼;杜瑞琴;黎万玲;白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后DC在脑损伤过程的意义.方法:线栓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免疫组化检测缺血脑组织中DC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转化成DC的情况,并检测了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比较缺血组两侧半球,缺血侧DC数量显著增多(P<0.001).比较缺血组与对照组,缺血组DC表达MHC-Ⅱ分子显著增高(P<0.001),表达IL-10在24 h、48h也增高(P<0.01,P<0.001).比较缺血组两侧半球,6 h和12 h缺血侧DC表达IL-1β明显增加(P<0.05和P<0.01),12 h、24h和48h IL-6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TNF-α的表达高峰分别为6 h~12 h(P<0.05、P<0.01)和48h~6 d(P<0.01、P<0.05).结论:脑缺血后DC参与了脑缺血病理过程,表达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作者:李呼伦;钟照华;李国忠;关丽荣;王辉;金连弘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制备有活性的人源性抗HBsAg单链抗体.方法:应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获得人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体的Fab片段,并将VH和VL基因以(Gly4Ser)3linker连接成单链,插入表达载体pQE40,筛选大肠杆菌高表达菌株.结果:工程菌表达优化试验表明,在OD600为0.6时开始诱导,持续6 h,目的蛋白表达量高可达菌体总蛋白的31%.包涵体变性后上样镍离子螯合层析柱一步纯化,收集目的峰,透析复性,得纯度为97%的重组单链抗体,其亲和常数为0.23×108mol/L.结论:抗HBsAg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内获得高效表达,经变性和复性,得到有活性的单链抗体,氨基酸组成正确.为进行临床前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任向荣;熊盛;唐永红;粟宽源;陈文吟;郑业华;余宙耀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用患者血清中抗HCV抗体从随机9肽库中筛选HCV抗原表位.方法:将病人血清用硫酸铵粗提后,用ProteinA亲和层析柱纯化和制备抗HCV多克隆抗体;以此为筛选配基,对噬菌体表面展示的随机9肽库进行亲和筛选.结果:三轮筛选的投入产出比逐轮升高至5.0×10-3、假阳性率逐轮降低至0.2%,提示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从第三轮挑选出的15个克隆进行结合试验,发现7个克隆只与HCV抗体有较强的结合力而不与正常人血清反应;测序表明6个克隆的外源肽含有核心序列SPVAXVLXT.用阳性噬菌体克隆检测20例病人血清,有程度不等的阳性反应.结论:用多克隆抗体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得到了有一定功能的模拟表位.
作者:柯屾;戚中田;温新宇;施明;赵平;沈倍奋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为探索更安全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疫苗,构建编码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的卡那霉素抗性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其诱导BALB/c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情况.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从重组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S2S中分离出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preS2+S)基因片段,将其亚克隆于pVAX1真核表达载体,酶切鉴定,按不同剂量一次性肌内注射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结果: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VAX-S2S为正向插入的阳性克隆.HBVDNA疫苗(pVAX-S2S)高(100μg/只)、中(50μg/只)、低(10μg/只)三组剂量一次性免疫健康BALB/c小鼠,均能在2 w诱导抗-HBs产生,抗体效价随时间延长而增长.血清抗体水平比较,高剂量组(97.83±38.78)mU/ml较中剂量组(45.13±21.12)mU/ml、低剂量组(19.74±11.92)mU/ml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以后的4,8 w高、中剂量组间差别缩小,但两者较低剂量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和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卡那霉素抗性的重组质粒pVAX-S2S能有效诱导正常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吴虹;陈光明;杨汝德;丘力功;黄明;李治刚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脐带血清(CBS)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效应.方法:采用骨髓粒单系祖细胞、混合祖细胞、鹅卵石造血区、长期培养起始细胞培养法,在培养体系中加入CBS或/和细胞因子(CK),根据培养集落的形成量,推算CBS中CK的含量.结果:CBS中含有能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形成的CK,其中约含GM-CSF65.6μg/L,IL-32.9μg/L,有较高的SCF、IL-6等活性.结论:CBS内含有的造血刺激活性,可支持造血细胞体外生长、扩增,与CK比,有一定可比性及协同作用,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作者:杨平地;黄友章;沈建良;向丹;岑坚;兰雨;刘早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TNF-α启动子中3个κB位点在调节基因转录中的作用及其与核蛋白作用的亲和力关系.方法:用含不同调节区域的重组报告基因进行HL-60细胞的基因转染,检测LPS刺激前后及κB3反义寡核苷酸封闭后的报告基因表达水平;提取LPS刺激6 h的HL-60的细胞核蛋白,用凝胶迁移率改变实验及竞争结合实验比较NF-κB与TNF-α的3个NF-κB位点的亲和力.结果:尽管TNF-α基因中3个κB位点都参与该基因的诱导和非诱导性转录调节,但κB3位点的作用更为重要;3个κB位点能同LPS刺激和非刺激的HL-60细胞核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但LPS刺激的蛋白-DNA复合物电泳条带明显增粗,尤其κB3位点出现2条明显的特异性条带;3个κB位点与LPS诱导后HL-60核蛋白的亲和力强弱顺序依次为:κB2>κB1>κB3.结论:TNF-α基因的3个κB位点都能与NF-κB结合,从而参与调节HL-60细胞TNF-α组成性表达和LPS诱导性表达.尽管κB3位点在对LPS刺激的反应性中发挥的作用大,但这种效应与其同核蛋白亲和力的大小无关.
作者:史须;李卓娅;龚非力;冯纬;徐勇;熊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白介素-12(IL-12)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及正常对照组血清、大便上清IL-12水平.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37.55±12.18)pg/ml和(54.15±16.38)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30±14.06)pg/ml,P<0.01].急性期大便IL-12检出率78.95%(30/38),中位数M=19.95pg/ml,恢复期及对照组大便IL-12均未测出(<10 pg/ml).中重症组急性期大便IL-12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轻症组与中重症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12均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5天后轮状病毒转阴组急性期血清和大便IL-12水平均显著高于未转阴组(P<0.05),恢复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后周围血循环和肠粘膜局部产生IL-12.IL-12主要参与轮状病毒肠炎的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僧靖静;周建华;刘长江;高铁铮;周萍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一期梅毒在感染部位形成硬下疳,富含有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dum,TP)的皮损中不需抗生素治疗而出现治愈.皮损消退后,随之发展成含有大量活性TP的二期梅毒疹.
作者:张晓东;吴海燕;马燕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脑梗塞在脑血管病发病率中约占75%,故对其发病机制及影响预后因素的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不同时期的血清中IL-6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临床各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急性脑梗塞发病中的潜在作用.
作者:赵尖萍;魏利华;陈昆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的R-1β、IL-1RA、LMP2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及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用PCR-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FLP)方法和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方法分别对81例UC病人和114名健康者进行IL-1β、LMP2和IL-1RA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UC病人和健康者之间IL-1β、IL-1RA和LMP2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UC病人分为ANCA(+)组和ANCA(-)组后,发现ANCA(+)组IL-1RA等位基因2频率高于ANCA(-)组(13.7%对3.3%,P<0.05),其它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比较,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国汉族UC病人与IL-1β、IL-1RA、LMP2基因多态性无关联,但ANCA(+)UC病人IL-1RA等位基因2频率明显增加.
作者:彭仲生;胡品津;崔毅;李初俊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国江苏地区汉族人群TNFβ基因多态性在SLE病人中分布特点,并与不同人种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江苏地区168名无血缘关系健康个体及66例SLE病人的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TNFβ基因的多态性.结果:中国汉族SLE病人与白种SLE病人TNFβ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国汉%,族健康个体TNFβ*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白种健康个体;SLE病人TNFβ*2基因频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S比病人67.4正常人55.1%,P<0.05,R=1.68);中国汉族SLE病人与白种SLE病人TNFβ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β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人分布具有种族差异,但在SLE病人分布无种族差异.
作者:鞠少卿;朱健华;钱绩虎;王惠民;张冬雷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心力衰竭(CHF)是心脏供血不能适应机体需要的一组综合征,人类认识这个现象已2500年.一百年前,人类已经开始应用洋地黄治疗心力衰竭,近五十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较快,又出现减轻心脏负荷治疗,神经-内分泌治疗等.
作者:盂繁波;辛暨华;辛华;郑雅娟;王维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为了探讨P物质(SP)、生长抑素(SST)、血管活性肠肽(VIP)等胃肠多肽对离体的大鼠肠粘膜肥大细胞(IM-MC)释放组胺及颗粒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并纯化大鼠肠粘膜肥大细胞,加不同浓度胃肠多肽孵育,测定细胞及上清液组胺浓度,计算组胺释放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正常大鼠IMMC的组胺自然释放率为(22.86±3.22)%.②SP促进大鼠IMMC组胺释放,其效应与SP浓度呈正相关,r=0.983,P<0.01.SP促使IMMC总组胺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SST显著降低IMMC组胺释放率,其效应与SST浓度呈负相关,r=-0.991,P<0.01.但IMMC总组胺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④在浓度为1×10-5-1×10-8 mol/L范围内,随VIP浓度降低,IMMC组释放率呈剂量相关性升高.但继续降低VIP浓度至1×10-9 mol/L时,IMMC组胺释放率降低至自然分泌状态,随着VIP浓度的继续降低,组胺释放无明显变化.结论:SP、SST分别以剂量依赖方式促进和抑制IMMC组胺释放.VIP对IMMCC稳定性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的VIP浓度范围.
作者:蓝程;唐承薇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