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水平及予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后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28例缓解复发型MS患者及12例复发期MS予静脉MP治疗后外围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3(CD50)、细胞间粘附分子-1(CD54)、整合素LFA-1β亚单位(CD18)、非常晚抗原-4(VLA-4)α、β亚单位(CD49d、CD29)和(-)选择素(CD62L)的阳性百分率.结果:复发期MS CD49d和CD29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CD54和CD62L在单核细胞的阳性百分率高于缓解期MS和对照组,复发和缓解期MS CD54在淋巴细胞的阳性百分率高于对照组;MP治疗后,CD54和CD49d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CD62L在单核细胞的阳性百分率下降.结论:M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升高并可作为MS活动期的指标.
作者:夏斌;赵忠新;张玲珍;黄坚;庄建华;邵福源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40和CD80表达与其抗原呈递功能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分离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CD40和CD80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两组DC的功能.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表面CD40和CD80的表达较健康人低,刺激同种异种T细胞增殖反应也较健康人低.结论:乙肝病毒感染可通过抑制患者DC表面CD40、CD80等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从而使其抗原呈递功能降低.
作者:周雨迁;詹俊;邓庆丽;智慧;魏菁;黄志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检测慢性肾衰(CRF)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及层粘蛋白(LN)的含量(x±s,μg/L),并探讨它们在CRF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1例CRF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血清HA及LN浓度,统计分析用t检验.结果:CRF血清HA和LN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其中HA在少尿或无尿期CRF中高于正常对照5~10倍.11例CRF患者经血透析治疗后血清HA与LN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HA和LN是构成ECM的重要成分,其含量异常增多是致ECM分子过度沉积,进而导致肾纤维化及肾功衰竭的因素之一.血液透析治疗可清除或减少ECM的过度蓄积并有助于改善肾功能,提示可通过抗ECM或刺激基质分解等途径,给CRF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张银霞;于兰;杨霄鹏;吕同德;赵叶红;杜园园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抗CD3单克隆抗体(WuT3)可变区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WuT3杂交瘤细胞总RNA中扩增VH、VL片段,经酶切后通过链接反应构建重组克隆载体,测序鉴定.结果:通过国际联机检索发现VH、VL基因与Ig同源,分别符合小鼠IgVH、Vκ基因特征.VH基因属于鼠重链VH第IIB亚类,全长363 bp,可编码121个氨基酸;VL基因属于鼠κ轻链第III亚类,全长330 bp,可编码110个氨基酸.结论:成功获得WuT3单抗的重、轻链可变区基因.
作者:张囡;陈明洁;陈敬;金海陵;张爱华;闭兰;左建民;王志友;史良如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索诊断过敏性休克的体外检测方法.方法:建立豚鼠过敏性休克模型,培养RBL-2H3细胞株,用致敏动物血清在体外诱导该细胞脱颗粒,观察其形态改变及测定组胺释放量与细胞表面Annexin V标记阳性率.结果:RBL-2H3细胞在致敏血清刺激下活化,在抗原再次攻击后可以脱颗粒,Annexin V阳性率与组胺释放量呈正比,二者与致敏血清的滴度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RBL-2H3可望用于过敏性疾病诊断及变应原筛选,组胺测定及Annexin V阳性率均为较好的测定指标.
作者:郭薇;陈玉川;刘水平;孔宪涛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T细胞免疫后正常小鼠的调节性体液免疫应答.方法:用经γ射线照射的体外扩增的活化OVA特异T细胞克隆免疫BALB/c小鼠,FACS法分析血清中抗T细胞抗体水平,免疫共沉淀法分析靶抗原.结果:T细胞免疫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抑制T细胞增殖的抗T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不是多克隆活化的结果,其靶抗原可能是T细胞上93、87、55和45 kD的蛋白.结论:T细胞免疫能诱导正常小鼠产生调节性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刘相国;王炜;鲁琰;高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不同浓度Rituximab对SLE患者B淋巴细胞、对正常人及SLE患者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抑制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用终浓度为0.1、0.5、1、3、6、9 μg/ml的Rituximab与SLE患者B淋巴细胞共同加入SLE患者及正常人骨髓GM-CFU的培养体系中,观察它们对SLE患者及正常人骨髓GM-CFU形成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不同浓度Rituximab处理前后SLE患者B淋巴细胞上的CD20表达水平,逆转录PCR法检测与终浓度为9 μg/ml Rituximab共同孵育前后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IL-10 mRNA与β-actin的比值.结果:加入终浓度为0.1、0.5、1、3、6、9 μg/ml的Rituximab和SLE患者B淋巴细胞后,正常人骨髓GM-CFU产率分别为180±37、200±54、226±45、248±71、251±56、258±66个/105细胞,与不加Rituximab和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正常人骨髓GM-CFU产率(256±80个/105细胞)比较,前二组P<0.05,后四组P>0.05,与仅加入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正常人骨髓GM-CFU产率(199±92个/105细胞)对比,前二组P>0.05,后四组P<0.05.加入以上6种相同浓度的Rituximab和SLE患者B淋巴细胞后,SLE患者骨髓GM-CFU产率分别为119±71、116±78、177±68、202±49、217±52、227±48个/105细胞,与不加Rituximab和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SLE患者骨髓GM-CFU产率(182±50个/105细胞)对比,前二组P<0.05,后四组P>0.05,与仅加入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SLE患者骨髓GM-CFU产率(131±86个/105细胞)对比,前二组P>0.05,后四组P<0.05.Rituximab处理前SLE患者B淋巴细胞CD20+表达水平为(92±21)%,经用以上6种浓度的Rituximab处理后SLE患者B淋巴细胞CD20+表达水平分别为(83±53)%、(81±0)%、(75±34)%、(62±16)%、(38±22)%、(15±10)%,与Rituximab处理前的比较,前二组P>0.05,后四组P<0.05.与终浓度为9 μg/ml的Rituximab共同孵育前SLE患者B淋巴细胞IL-10mRNA与β-actin比值为4.6±2.8,共同育3 h后SLE患者B淋巴细胞IL-10mRNA与β-actin比值为2.4±1.3,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Rituximab浓度在1 μg/ml以上时,可以减少SLE患者B淋巴细胞对SLE患者和正常人骨髓GM-CFU形成的抑制作用,Rituximab浓度越高,这种作用越明显,其机制与Rituximab减少SLE患者B淋巴细胞CD20、IL-10mRNA表达有关.
作者:李娟;陆春;罗绍凯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逆转录病毒pLXSN与腺病毒LacZ作为转基因载体所构建的转基因细胞的致突变作用,为转基因肿瘤细胞作为瘤苗进行临床提供安全性检测参数.方法:将病毒与细胞共培养,用细胞DNA通过遗传毒理学实验技术进行体内和体外的致变性实验研究.结果:转基因细胞DNA及培养上清液未显出致突变作用.结论:经过修饰的病毒作为转基因载体未见其致突变作用.
作者:李贺书;李殿俊;李大林;解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及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的体内外特异性抗瘤作用.方法:采用一定的生化技术,从H22肝癌细胞中提取肿瘤抗原肽,并在体外与Hsp70进行结合;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rmGM-CSF、rmIL-4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获取大量的DC,后者经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通过MTT法进行检测淋巴细胞的激活;收集上述刺激传代培养的淋巴细胞,检测其对H22瘤细胞和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杀伤功能;采用H22瘤细胞肌肉接种和H22瘤细胞、艾氏腹水癌细胞腹腔接种,对接种小鼠给予经体外修饰的DC回输,观察其抑制肿瘤的效果.结果: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可使DC成熟,大量分泌IL-12、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并能够使DC激活小鼠脾淋巴细胞;激活后传代培养的淋巴细胞对H22瘤细胞能够特异性地杀伤,而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无效;经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的DC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瘤苗,体内能特异性地抑制小鼠H22肿瘤生长.结论: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能够很好地修饰体外诱导获取的DC,使后者成为一种有效的瘤苗,体外能够特异性地激活淋巴细胞,体内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黄波;冯作化;张桂梅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U266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U266特异性CTL的作用.方法:将MM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在rhGM-CSF 800 U/ml与IFNα 600 U/ml条件下利用无血清技术培养生成DC,应用丝裂霉素C处理的U266细胞及用U266细胞制备的可溶性抗原预刺激DC,然后与自体淋巴细胞共同孵育5~7 d以诱生特异性CTL,采用MTT法检测对U266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果.结果:M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CSF/IFNα条件下培养8 d后生成具有典型特征的DC,高度表达CD86、CD54及MHCII类分子HLA-DR.应用MTT法检测U266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DC诱导特异性CTL对靶细胞U266的杀伤率分别为21.2%±5.4%和28.0%±7.6%,对照组未用抗原刺激组都为11.7%±4.3%.而以抗原直接刺激自体淋巴细胞组为15.6%±4.8%和13.1%±5.5%(P<0.01).结论:U266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DC与自体淋巴细胞孵育能诱导抗U266特异性CTL.
作者:袁振刚;侯健;丁思奇;张玲珍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对老年大鼠T细胞过度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TUNEL标记的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老年大鼠和年轻大鼠T细胞凋亡百分率及抗凋亡和促凋亡基因(Fas,FasL,TNFR1 ,Bax,Bcl-2,TNFR2)mRNA表达情况,并研究了枸杞多糖对老年大鼠T细胞凋亡百分率及促凋亡和抗凋亡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枸杞多糖能够有效地降低老年大鼠T细胞的过度凋亡,而且可以下调促凋亡的TNFR1基因mRNA表达并上调抗凋亡的Bcl-2基因mRNA表达.结论:枸杞多糖下调促凋亡基因表达的同时上调抗凋亡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老年大鼠T细胞过度凋亡的状态.
作者:沈自尹;郭为民;陈瑜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AHD)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肾组织中趋化因子RANTES的表达并探讨中药狼疮方对其的影响.方法:以强的松为阳性对照,观察狼疮方对模型小鼠肾脏RANTES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对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的影响.结果:狼疮方具有与强的松相似的防止和减轻狼疮样肾炎小鼠肾功能恶化、肾组织病理改变的作用(P<0.001).这作用与减轻狼疮小鼠肾组织中RANTES表达显著相关.结论:狼疮方明显下调狼疮肾炎肾脏RANTES表达,这与其减轻病理改变相一致.
作者:梁鸣;李幼姬;阳晓;魏毅;叶任高;许韩师;周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人类脑缺血后血流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与疾病转归、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病变体积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5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的含量,与20例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48 h内和14 d血清sI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P<0.005).脑梗死48 h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糖尿病患者(P<0.05; P<0.001),且血清sICAM-1的含量与血糖水平有明显相关性(r=0.885 7,P<0.05).动态观察显示,脑梗死48 h内与14 d血清sICAM-1含量比较无明显变化,但血清sICAM-1含量与单发梗死体积有明显相关性(r=0.438,P<0.05;r=0.537,P<0.05).结论:ICAM-1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含量受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梗死体积等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王惠娟;张荣灿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TIPS术前后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TII)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临床确诊肝硬变患者54例,随机将其分成TIPS组24例和对照组30例.应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了24例肝硬变患者TIPS术前后和30例对照组治疗前后及30例正常组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TII)的含量.结果:54例肝硬变患者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TII)治疗前后均高于正常组(P<0.001).TIPS组术前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TII)浓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TIPS组术后与对照组保肝治疗二月后再次测定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TII).TIPS组术后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TII)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TII)浓度下降不显著,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IPS术有降低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TII)的作用.
作者:张永宏;周力;周石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索HLA-G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采用非同位素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对上海地区5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病人和146例正常孕妇对照进行HLA-G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在正常对照组及妊高征组中均可检出9种HLA-G等位基因:G*01011、G*01012、G*01013、G*01018、G*0103、G*01041、G*01042、G*01043、G*0105N.其中G*01011在PIH病人和正常对照组中均是常见的等位基因,各占31.48%和37.33%,其次是G*01013分别为25.00%和20.21%,G*01041分别占18.52%和18.49%.检出的各等位基因在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LA-G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没有直接关联.
作者:吴乾渝;颜卫华;范丽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应用重组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抗寻常性天疱疮抗原(PVA)的单链抗体.方法:用PVA免疫小鼠6 w后,抽取小鼠脾脏细胞RNA,逆转录为cDNA.设计针对小鼠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出VH和VL片段.用带有VH3′端、连接肽和VL5′端序列的引物修饰VL得VL′后,与VH进行重叠延伸拼接(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SOE),连接成VH-Linker-VL(ScFv),并大量扩增.此ScFv经限制性内切酶Sfi1和Not1酶切后,以噬粒pCANTAB 5E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转导TG1感受态菌,建成库容为1.5×106的噬菌体抗体库,用PVA筛库.结果:构建了抗PVA的特异性单链抗体库,筛选出一高丰度表达单链抗PVA抗体的细胞株.结论:从小鼠噬菌体抗体库中获得特异性的、单克隆的、单链抗PVA噬菌体抗体.
作者:薛峰;潘萌;李卫平;郑捷 刊期: 200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