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抑肽酶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体液免疫系统及补体的影响.方法:将6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分成用抑肽酶组与对照组.测定患者手术前、手术当天及手术后1~3天血浆免疫球蛋白(Ig)及补体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用抑肽酶组和对照组,术后当天患者血液中的Ig及补体均明显下降(P<0.001),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在术后第3天,抑肽酶组IgG、IgA及补体C3、C4、CH50均恢复正常(P>0.05),而IgM、IgE和对照组Ig及补体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抑肽酶在心脏直视手术期间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及补体无明显的保护作用,但对患者手术后的免疫系统及补体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仝连伟;任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结构重建的作用.方法:雄性BALB/C种系小鼠24只,随机分成处理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用卵蛋白致敏和反复激发4周.每次激发前处理组腹腔内注射200 μg白细胞介素6单克隆抗体,模型组注射200 μg大鼠Ig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比较3组气道反应性(PC120)、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成分、基底膜和上皮下胶原层厚度的变化.结果:卵蛋白反复激发诱发小鼠PC120显著降低,气道内炎症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上皮基底膜增厚和上皮下胶原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处理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中性白细胞、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上升(P<0.05),基底膜和上皮下胶原厚度分别从(3.1±0.4) μm和(4.5±0.3) μm减少至(2.2±0.2) μm和(3.5±0.2) μm(P<0.05),但PC120无改变(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6在哮喘中的作用是抑制气道炎症和促进气道结构重建.
作者:邱忠民;吕寒静;杨忠民;洪光朝;魏为利;王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CD147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广泛表达于造血及非造血细胞系,分子量为50~60 ku的跨膜糖蛋白,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主要包括T细胞受体,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和MHC抗原等[1].编码CD147的基因定位于人19号染色体19p13.3,与MHCⅡ类β链及IgK链V区基因有一定同源性.人CD147分子曾有多种不同的命名,包括TCSF/EMMPRIN,M6,Basigin,Neurothelin;与小鼠Bsaing/gp42,大鼠OX47/CE-9,鸡HT7/5A11等不同种属抗原有较高同源性.为此第六届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协作组会议将来自各实验室不同的命名统一为新的CD编号CD147,分属内皮细胞组[2].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D147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骞爱荣;商澎;陈志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所知的功能强的、也是唯一能激活初始性T细胞(Native T cell)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具有强大的激活CD8+CTL及CD4+T辅助细胞的能力,控制着体内免疫反应的过程,在免疫应答中处于中心地位,因而成为肿瘤免疫反应的中心环节.DC可以在体外培养后用于体内免疫治疗,也可辅以细胞因子或其它因子如Flt-3等在体内扩增[1].
作者:潘春华;罗荣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为了从海藻中寻找天然药物活性前体,对山东沿海的39种海藻甲醇提取物进行了免疫调节活性分析.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海藻甲醇提取物对小鼠体外脾细胞毒性及T、B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海藻对T和(或)B淋巴细胞具有ConA或LPS协同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其中16种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6种出现小剂量增殖、大剂量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结论:海藻甲醇提取物具有一定免疫调节功能,为日后进一步从海藻中开发药源性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作者:牛荣丽;范晓;韩丽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补体C5a反义肽在C5a过敏毒素介导的肺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中的阻断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5a与其反义肽相互作用后再刺激人肺血管内皮细胞(PVEC),对细胞表面粘附分子P选择素(P-Selectin)表达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PMN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间接反映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的PMN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反义肽R4可以剂量依赖关系抑制C5a介导的PVEC上粘附分子P-Selectin的表达,当R4浓度为5 000 ng/ml时,可使P-Selectin的表达量下降20%左右,进一步增加R4的浓度,P-Selectin表达量无显著性改变;另外,反义肽R4对PVEC与PMN的粘附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为PVEC上粘附的PMN中MPO活性的降低,当R4的浓度增加到5 000 ng/ml,MPO的活性可降低近40%左右.结论:C5a反义肽对C5a过敏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作者:巫振洪;吕凤林;胡承香;吴玉章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构建抗CD71人-鼠嵌合抗体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嵌合抗体.方法:将鼠源性抗CD71单抗(7579)重、轻链可变区基因(VH和VL)分别克隆至含有人IgG轻、重链恒定区的表达载体pγ-Expr和pκ-Expr中;将嵌合表达载体(Chi7579-pγ-Expr和Chi7579-pκ-Expr)经电转染技术共转染至真核细胞(SP2/0)中.结果:经ELISA法检验阳性转染瘤细胞培养上清,证明其表达蛋白产物中同时具有人IgG重链恒定区(Cγ)和轻链恒定区(Cκ)蛋白;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FCM)和间接免疫荧光显微技术,证明该表达产物能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表达于靶细胞表面的CD71分子.结论:抗CD71人-鼠嵌合抗体(D2C)在体外真核细胞表达成功.
作者:王硕;蒋琳;叶庆;朱慧芬;杨敬;邵静芳;沈关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制备单链抗体-碱性磷酸酶融合蛋白.方法:把碱性磷酸酶编码区插入pSTE2-8E5质粒DNA,用scFvC66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DNA取代scFv-8E5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DNA,构成表达载体pSTE2-C66-Ap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法分析产物活性.结果:获得一个分子量为75 kD的scFvC66-Ap融合蛋白,可结合来自KG1a细胞裂解物中的一个分子量约60 kD的蛋白质带,其结合功能可通过其碱性磷酸酶活性直接测定.结论:建立了一个用大肠杆菌制备单链抗体-碱性磷酸酶融合蛋白的方法,它可能取代常规的碱性磷酸酶标记方法而用于免疫检测.
作者:许静;刘俊霞;李侠;宋增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胃癌组织中树突细胞(DC)的功能状态,探讨DC及其分泌的亚细胞成分exosomes用于防治胃癌的可能性,旨在为胃癌的防治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利用致敏DC及其所分泌的亚细胞成分exosomes对荷胃癌小鼠进行免疫治疗,观察其免疫治疗效果.结果:荷胃癌小鼠经胃癌细胞RNA致敏的DC及其分泌的亚细胞成分exosomes治疗后,小鼠腹水产生率、肿瘤转移率、动物存活率、瘤体平均重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局部组织中IL-12、IFN-γ和IL-18的基因表达水平都明显升高(P<0.01),肿瘤局部CD4+、CD8+细胞数量增加(P<0.05),TIL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结论:胃癌RNA致敏的DC及其所分泌的亚细胞成分exosomes,能促进胃癌抗原的提呈,并启动和增强机体的抗瘤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对荷胃癌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治疗效果.
作者:罗治彬;徐采朴;孙贵银;谢家印;田玉静;朱高友;房殿春;王东;王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迪康胶囊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星状细胞TGFβⅡ型受体表达的干扰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星状细胞TGFβⅡ型受体.结果:以10 μg/kg DMN注射3周后停止,再灌服迪康胶囊3周可使大鼠星状细胞TGFβⅡ型受体表达增加,而持续以5 μg/kg DMN注射,灌服迪康胶囊对TGFβⅡ型受体无影响.结论:迪康胶囊对迪康胶囊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星状细胞TGFβⅡ型受体表达有一定增强作用.
作者:王伟;张立煌;姚航平;郑海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2(TNFRSF12)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是否异常,初步判断TNFRSF12是否为SLE的易感基因.方法:采用TaqMan one-step RT-PCR方法,分别对SLE病人、正常人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外周血白细胞TNFRSF12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SLE病人TNFRSF12 mRNA的表达形式与表达量和正常人相比均存在差异,SLE病人白细胞存在TNFRSF12 mRNA的两类形式剪切体,分别为编码膜结合蛋白形式和分泌形式的TNFRSF12,而正常人只有后者,在PHA刺激后才开始同时表达前者.并且TNFRSF12 mRNA在SLE病人中的表达量与病情活动度和肾脏累及相关.结论:提示TNFRSF12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因此可能是SLE的易感基因.
作者:王元;李博;沈南;陈顺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Th1/Th2型细胞因子在HBV感染的临床多种表现形式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四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细胞中CD3+CD8+、CD3+CD8-细胞内的IFN-γ和IL-4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乙肝患者的Tc2细胞百分比增高,慢性乙肝患者的Th1、Tc1细胞百分比减低,也低于急性乙肝患者,但Th1、Tc1细胞百分比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的加剧而逐渐增多.分泌IL-4的Th、Tc细胞在正常人和各组病例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慢性乙肝患者的Th、Tc细胞均以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但数量的差异可能是HBV感染者不同结局的原因之一.
作者:周茂华;王丁;张建军;李珩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加强免疫对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反应不良RSA患者的疗效.方法:以封闭抗体流式细胞术选择抗CD3-BE和抗CD4-BE低于0%的母-胎免疫识别低下型RSA患者行配偶淋巴细胞体外诱生后免疫、高于0%者行配偶淋巴细胞直接免疫,对第一疗程反应不良的RSA患者行加强免疫治疗,复测封闭抗体指标以评价其效果.结果:母-胎免疫识别低下型RSA经配偶淋巴细胞免疫后封闭抗体水平仍呈下降趋势的患者,经第二疗程配偶淋巴细胞加强免疫后,封闭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而经配偶淋巴细胞直接免疫者虽然封闭效率明显升高,其它指标均无明显改善.结论:对配偶淋巴细胞免疫疗法反应不良的RSA患者需进行第二疗程配偶淋巴细胞加强免疫,以配偶淋巴细胞体外诱生后免疫治疗为佳.
作者:余江;李大金;朱影;王明雁;孟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用乳酸杆菌表达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hCGβ),并经阴道粘膜免疫小鼠,分析阴道局部hCGβ抗体水平.方法:在获得稳定、分泌性表达hCGβ的菌株后,接种于8周龄BALB/C雌性小鼠的阴道粘膜.于免疫后2周取阴道洗液,放免法检测hCGβ水平,间接ELISA检测抗hCGβIgA抗体水平.结果:Lb. casei工程菌在无选择压力下培养50代并冻存后,仍可分泌性表达hCGβ蛋白.阴道免疫2周后,小鼠阴道洗液中可检测到hCGβ,阴道洗液中的抗hCGβIgA抗体OD值为0.297,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与DNA免疫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CGβ在Lb. casei CECT5276中得到了稳定的分泌性表达.重组hCGβ乳酸杆菌可在阴道粘膜局部定居,并通过粘膜免疫在局部刺激产生抗hCGβIgA抗体.
作者:王红梅;李大金;袁敏敏;王明雁;朱影;孟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在宿主体内的免疫隔离作用.方法:分别将APA空微囊、牛嗜铬细胞(BCCs)和APA微囊化BCCs(APA-BCCs)移植到绵羊的蛛网膜下腔中,观察宿主细胞免疫指标和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各组移植后血中淋巴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APA微囊包裹可明显阻止BCCs移植引起的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值和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APA微囊包裹可减轻羊移植区组织反应,延长移植物的存活.结论:APA微囊具有免疫隔离效果,可有效地阻止细胞免疫排斥反应.
作者:郭水龙;薛毅珑;李新建;罗芸;田磊;李雁凌;张佐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从基因水平研究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T淋巴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方法:利用4 096条大鼠cDNA克隆的基因芯片对从急性排斥组Wistar→SD(n=5)和对照组SD→SD(n=5)两组肝移植大鼠T细胞中抽提、纯化mRNA,扩增、逆转录成cDNA,荧光标记后与芯片杂交,扫描后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在4 096个基因中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190条,其中11条与细胞信号传导有关的基因差异表达明显:MHC(3条)、CD3抗原(1条)相关基因;蛋白酶类:蛋白激酶C结合蛋白、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D型受体、磷脂酰肌醇二磷酸酶基因各1条;涉及核酸信号传导、激活、转录、翻译的基因3条.结论:T细胞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信号传导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基因芯片技术的大规模筛选为进一步研究T细胞在排斥反应中的信号传导途径提供了客观依据和目标.
作者:李智宇;朱晓峰;陈规划;许赤;黄洁夫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