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由于白血病发病不断增加及科技的发展,使白血病的诊断技术不断进步,单凭传统的光镜形态学诊断技术和不统一的诊断与分型,已远远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单克隆抗体(McAb)的广泛运用,使人们开始从造血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的角度去研究急性白血病(AL),再加上基因分型,使AL诊断率提高至98%以上.
作者:李玲;王蕊;钟笛;温丙昭;王晓敏;许建华;曲建华;陈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重型乙型肝炎(FHB)与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方法:应用含8 192条人体cDNA的微阵列芯片和来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标记的cDNA,分析了10例重型乙肝和1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基因表达谱.通过应用GenePix 4000B扫描仪和ImaGene3.0分析软件比较Cy5标记的FHB来源cDNA与Cy3标记的ASC来源cDNA的杂交结果,获得个体基因的相对表达比值.结果:在8 192个基因中,初筛出21个(0.25 %)表达差异达2倍以上的免疫相关基因.结论: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致慢性重型肝炎过程中,全面改变了宿主细胞内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有关.
作者:刘映霞;胡国龄;谭德明;何淑雅;刘双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DNAM-1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上的表达,以阐明DNAM-1抗原在SLE患者体内活化作用以及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31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PHA刺激培养72小时后,三色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膜表面DNAM-1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SLE患者抗dsDNA抗体、C3和C4补体,疾病活动性用SLEDAI记分.结果:SLE患者CD+4、CD+8淋巴细胞上DNAM-1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组CD+4、CD+8细胞上DNAM-1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静止期SLE组(P<0.01),而静止期SLE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LE患者CD+8细胞DNAM-1表达与SLEDAI、抗dsDNA抗体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C3和C4补体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CD+4细胞DNAM-1表达与SLEDAI、抗dsDNA抗体、C3和C4补体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T细胞亚群异常活化;活动期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DNA-1表达增高;SLE患者CD+8细胞DNAM-1表达异常与SLEDAI、抗dsDNA抗体、C3和C4补体之间有明显相关,CD+8细胞活化程度可能与SLE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故DNAM-1可能参与了SLE的免疫发病机理.
作者:李富荣;叶志中;戴勇;齐晖;任莉莉;洪小平;王新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原名黑色素瘤分化相关抗原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antigen,MDA-7),是1995年Jiang H等人利用减数杂交技术,从β干扰素(Interferon-β,IFN-β)和蛋白激酶C 激活剂MEZ诱导分化的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H0-1细胞中克隆的新基因,该基因在诱导分化的黑色素瘤细胞中高表达,并能促进黑色素瘤细胞分化,因此初命名为MDA-7[1].
作者:韩文玲;马大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一种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微生物,是沙眼和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通过性接触传播,可引起男性尿道炎、附睾炎,女性宫颈炎、盆腔炎,还可继发不育和异位妊娠等,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危害[1].为了控制沙眼衣原体的感染,很多实验室从各个方面对沙眼衣原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在1998年获得了沙眼衣原体基因组的全部序列.沙眼衣原体疫苗的发展可以预防沙眼衣原体所致性传播疾病,迄今已从多种途径探讨疫苗的研制,但尚无成熟疫苗问世.沙眼衣原体感染免疫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成果,指导着疫苗的发展.本文将近年来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免疫及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钟兴明;欧汝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免疫刺激DNA序列联合基因免疫在HBV转基因鼠的免疫应答.方法:用人工合成硫代修饰的免疫刺激DNA寡核苷酸(CpG ODN)与HBV S区基因真核表达载体(V-HBs)联合免疫HBsAg转基因鼠,通过ELISA观察小鼠血清HBsAg及抗-HBs抗体水平,并用免疫组化(SP法)及病理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HBsAg表达量的改变及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结果:V-HBs联合CpG ODN组6只免疫鼠中有2只血清抗-HBs抗体阳性,其平均效价为(56.21±15.16)mU/ml,血清HBsAg浓度在免疫后第8周时有2只转阴,而单用V-HBs组及V-1012对照组小鼠血清抗-HBs抗体均阴性、HBsAg含量无明显降低.V-HBs+CpG ODN组肝组织HBsAg的表达量低于V-HBs组及对照组,并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炎症组织活动度积分明显高于V-HBs组及对照组.结论:CpG ODN联合V-HBs可增强其免疫应答及抗病毒效应.
作者:邓涛;范公忍;胡学玲;陈佩兰;陈乃玲;胡大荣;贾克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小鼠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ine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iIEL)与脾脏T淋巴细胞的差异并寻找刺激iIEL活化的特异性抗原.方法:分别提取新鲜分离的iIEL和脾脏T细胞的细胞膜蛋白,通过SDS-PAGE和银染法比较二者的区别;用蛋白定量和磷定量方法,比较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与膜磷脂比.提取Daudi细胞和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脂,将其制成脂质体,采用H3-TdR掺入法检测其刺激iIEL和脾脏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两种细胞的膜蛋白存在着质和量的差异.iIEL膜蛋白与膜磷脂之比高于脾脏T细胞.脾脏T细胞对Daudi细胞膜脂和小肠上皮细胞膜脂的刺激无反应,甚至有负反应;而iIEL对小肠上皮细胞膜脂刺激的增殖反应强于对Daudi细胞膜脂的.结论:iIEL与脾脏T淋巴细胞在形态、表型、起源、发育以及功能上的差异存在相应的分子基础.小肠上皮细胞膜脂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抗原参与iIEL的活化.
作者:左芩;马驰;陈娟;何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真核表达质粒DNA在巨噬细胞免疫功能激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巨噬细胞,检测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O)分泌水平、FACS检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MTT法测定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这些指标测定质粒DNA、质粒DNA/IFN-γ、质粒DNA/CH50多肽对体外巨噬细胞的直接激活作用.或腹腔注射质粒DNA,取腹腔巨噬细胞进行功能检测.结果:pCH510质粒和pcDNA3.1质粒在体内、外均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激活的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HC-Ⅱ、B7-1表达增加,细胞毒作用增强.在体外,质粒DNA协同IFN-γ对巨噬细胞产生更强的激活作用,而CH50多肽与质粒DNA没有协同作用;腹腔注射质粒DNA后,取出巨噬细胞再与IFN-γ共培养时,巨噬细胞的激活程度没有改变,而再与CH50作用时,巨噬细胞的激活明显增强.结论:质粒DNA在体内外能够激活巨噬细胞,但在体内、外的作用显然具有不同的机制,体外可以直接刺激巨噬细胞,且与IFN-γ有协同作用;体内则是间接激活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随后可被CH50多肽进一步激活.真核表达质粒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时,除了其表达产物的功能之外,质粒自身的免疫激活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肿瘤治疗作用.
作者:肖徽;冯作化;张桂梅;李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确定抗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单克隆抗体(Z8)识别的抗原表位所在区域.方法:分别构建缺失hTNF-α不同部位的重组质粒,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蛋白电泳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Z8特异性识别含有hTNF-α C端92-157位氨基酸在内的融合蛋白,而不识别GST及其与hTNF-α N端1-91位氨基酸所形成的融合体.结论:Z8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hTNF-α 92-157区.
作者:张巍;沈倍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无能T细胞IL-2产生的缺乏与转录因子AP-1和NF-kappaB的关系.方法:通过提取活化组和无能组T细胞的核蛋白,进行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EMSA),检测了转录因子AP-1和NF-kappa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活化组相比,无能T细胞中AP-1不但表达水平下降,且出现组份缺失现象;转录因子NF-kappaB在无能T细胞中的表达则高于活化组,但均有三种复合物存在.结论:无能T细胞IL-2产生减少或缺乏可能与转录因子AP-1和NF-kappaB表达紊乱(减弱或增强)以及组份的缺失有关.
作者:许桂莲;朱锡华;杨劲;黄云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制备针对整合素α6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生物学特异性.方法:利用整合素α6 cDNA构建可表达整合素α6胞外区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GST--整合素α6胞外区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经凝胶分离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用传统杂交瘤技术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及次黄嘌呤、氨基喋呤与胸苷选择性培养.单克隆杂交瘤上清经ELISA双筛后,分析其亚类及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经ELISA双筛,获得了一株能稳定分泌针对整合素α6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分泌抗体亚类为IgG1.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此单抗在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呈强阳性反应.结论:通过原核表达产物制备并纯化了针对整合素α6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对分离纯化α6亚单位、研究其生物学作用及鉴定正常和疾病状态下是否表达整合素α6及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天敬;张青云;周柔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抗体改造获得具有与人小细胞肺癌有特异性反应的人-鼠嵌合抗体2F7 Fab片段.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抗人小细胞肺癌单克隆抗体2F7杂交瘤中克隆该抗体的重、轻链可变区基因,将2F7单抗的重、轻链可变区基因装入带有人恒定区基因的表达载体pSW1-Fab中,构建得到pSW1-2F7 Fab,转化受体菌E.coil XL1-Blue,IPTG诱导表达,经Western blot和ELISA鉴定表达蛋白的活性.结果:从抗人小细胞肺癌单克隆抗体2F7杂交瘤中克隆获得了抗体重、轻链可变区基因.测序证实2F7单抗的重链(VH)可变区基因全长362 bp,编码120个氨基酸;轻链(VL)可变区基因全长319 bp,编码105个氨基酸.构建的2F7人-鼠嵌合Fab表达载体诱导后获得了目的蛋白的表达,主要分泌在菌液的上清中,表达量较高且稳定,具有与NCI-H128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结论:构建和表达了抗人小细胞肺癌单抗2F7人-鼠嵌合Fab片段,表达产物具有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作者:林琳;鲁驰;朱明洁;胡晶莹;赵新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热休克蛋白70(HSP70)-肿瘤肽分离、纯化方法,并观察其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方法:采用低渗匀浆、超速离心、ConA-Sepharose亲和层析、ADP-Agarose亲和层析和DEAE离子交换的亲和层析,从热处理的小鼠肝癌(HCaF)细胞中分离、纯化HSP70-肿瘤肽,并通过主动免疫保护试验观察其抗肿瘤免疫效应.结果:蛋白得率为每g湿重瘤细胞可纯化50~100 μg HSP70-肿瘤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纯化的HSP70-肿瘤肽具有很高的纯度和特异性;HSP70-肿瘤肽主动免疫的小鼠可抵抗HCaF细胞的攻击,存活率达75%.结论:采用低压亲和层析可获得高纯度的HSP70-肿瘤肽,且可诱导明显的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
作者:陈代雄;苏艳蓉;邵根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患者血清IL-6、IL-8、IL-10水平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后的IL-6、IL-8、IL-10水平.结果:肝纤维化病人的IL-6、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IL-10水平则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采用氧化苦参碱治疗3月后肝功能好转者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IL-10水平升高,但无显著差异.结论:IL-6、IL-8、IL-10水平与肝纤维化患者预后相关,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氧化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有抑制作用.
作者:朱金水;朱励;余小虎;俞华芳;达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CVB3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病,其机制尚不清楚,细胞因子可能有重要作用,但确切来源细胞尚不清楚,心肌纤维细胞是主要间质分子,感染CVB3后检测其细胞因子的产生.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感染CVB3心肌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IL-6、IL-8、IL-1α、IL-1β和TNF-α的产生.结果:发现感染CVB3 24小时后IL-6和IL-8即明显升高(P<0.01),96小时后IL-1α有所升高(P<0.05),IL-1β和TNF-α无明显变化.结论:IL-6、IL-8和IL-1α在CVB3心肌炎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谢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07与Th1/Th2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广东地区汉族慢性乙肝患者新鲜抗凝血各8 ml,通过序列特异性引物套式PCR(PCR-SSP)方法进行HLA-DRB107检测,并同时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细胞分泌IFN-γ、IL-2、IL-10和IL-4的水平.结果:120例慢性乙肝患者HLA-DRB107携带者31例,携带率为25.8%,明显高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的平均携带率7.84%;HLA-DRB107阳性患者IFN-γ平均表达水平为(1 132.04±75.36)pg/ml,IL- 2平均表达水平为(1 184.06±81.42)pg/ml,IL-4平均表达水平为(876.79±47.53)pg/ml,IL-10平均表达水平为(817.48±24.40)pg/ml ;HLA-DRB107阴性患者IFN-γ平均表达水平为(1 232.10±198.13)pg/ml,IL- 2平均表达水平为(1 208.17±116.12)pg/ml,IL-4平均表达水平为(681.99±61.59)pg/ml,IL-10平均表达水平为(638.84±76.17)pg/ml.HLA-DRB107阳性患者IL-4、IL-10表达水平高于阴性患者(P<0.05),而IFN-γ、IL-2表达水平与阴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DRB107(+)慢性乙肝患者Th2因子表达水平高于HLA-DRB107(-)慢性乙肝患者.
作者:钱毅;章廉;周祎;侯金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促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是否有影响.方法:人PBMC与不同浓度的hCG(100、50、25、12.5、6.25、3.125 U/ml)共同于37℃、5%CO2条件下培养4小时,培养细胞行RT-PCR测定,RT-PCR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后用图象分析仪作半定量测定,比较各组结果.结果:50~6.25 U/ml的hCG对TNF-α mRNA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且与不加hCG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25及12.5 U/ml的hCG对PBMC IL-1及IL-6 mRNA的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结论:hC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抑制促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作用,提示在正常人体中也可存在的hCG在机体促炎/抗炎自稳机制中可能参与一定作用.
作者:白虹;潘菊芬;贾晓青;黄焕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免疫学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免疫学会会刊,报道我国免疫学新研究成果,交流各分支学科间工作经验,介绍国内外免疫学科发展动态,是免疫学工作者喜爱的刊物之一.从1989年起至今,一直被评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笔者对该刊近5年(1997~2001年)内发表的全部论文及其引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客观地评价该刊质量.
作者:罗志宏;王芹;娄钦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