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在我国不同类型肝病患者中的存在状况;探讨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的自身抗体特征.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初筛1 412 例肝功能异常血清,从中选择228例:①自身免疫性肝病组42例:初步诊断为AIH 18例、PBC 21 例、PSC 3例.②HAV组23例;③HBV组70例;④HCV组33例;⑤非甲~非戊型肝炎组60例.结合Western blot、酶免疫条带技术等分别检测ANA、AMA、SMA、LKM-1、LC-1、SLA/LP和AMA-M2亚型、dsDNA及ENA类多种抗体.结果:1 412例中诊断AIH、PBC和PSC者分别为送检标本的12.7‰, 14.9 ‰和2.1‰ .228例血清中2例LKM-1阳性和2例SLA/LP阳性;按AIH的分型标准,自身免疫性肝病组属于I 型AIH者14例(78%),II型2例(11%),III型2例(11%);AIH患者ANA抗体未见特定的荧光类型.PBC患者AMA和M2全部阳性;其ANA以核膜型为主(7/14).NonA~E组4例AMA和M2阳性,3例SMA高滴度阳性,4例出现SS-A、SS-B或dsDNA等抗体.结论:三型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中国都存在,肝抗原自身抗体和ANA及AMA的分型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少数非甲~非戊型肝炎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
作者:阎惠平;Winfried Stoecker;贺立香;张世斌;孔淑玲;于红卫;闵福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Kinectin的抗原性,为下一步研究Kinectin在白塞氏病中的意义奠定基础.方法:从人Hep2细胞抽提RNA,利用RT-PCR扩增能覆盖Kinectin全长的3个片段,其位置分别相当于氨基酸22~510(kin-5),503~994(kin-M)和920~1 346(kin-3).将扩增的PCR片段克隆到pET42-a(+)载体中,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用白塞氏病病人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构建的3个表达Kinectin部分片段载体(pET/kin-5、pET/kin-M和pET/Kin-3)具有正确的阅读框架,DNA测序符合率为99%,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相应的肽段.8份阳性血清中,用Western blot分析发现,6份血清与kin-M反应,5份血清与kin-3反应,只有一份血清与kin-5有反应.结论:成功地构建表达覆盖Kinectin全长的3个载体,并初步发现Kinectin的抗原性可能主要位于其中间段和羧基端.
作者:冯修高;陈顺乐;陆瑜;叶萍;沈南;叶霜;耿文勤;俞翀曌;钱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调节的关键细胞,为唯一能提呈抗原给初始型T细胞并诱导其活化和功能分化的细胞,可作为治疗恶性肿瘤或感染等疾病的细胞疫苗.随着基于DC的免疫治疗进入临床研究,稳定地产生足量有效的DC是技术关键.获得DC的方法除直接分离纯化外,还可用细胞因子(CK)体外培养.前一方法产量很低,后一方法也有其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培养时间较长以及有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不能被CK诱导分化为DC.虽然有报道乙酸豆蔻佛波酯(PMA)也能诱导CD34+细胞分化为DC,但由于PMA的促癌作用,不能用于临床.因此有必要寻找其他获得DC的方法.近发现钙动员(calcium mobilization)可诱导髓系细胞变成DC,以下就钙动员和CK诱导正常和恶性髓系细胞分化为DC的比较研究以及钙动员诱导DC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严匡华;尤胜国;卞寿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采用双向电泳为基础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手段在食管癌组织与食管癌旁组织差异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双向凝胶电泳分离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的蛋白质,图像分析软件ImageMaster4.01 分析所获得的凝胶图谱并寻找差异点,用质谱仪鉴定差异点蛋白质.结果: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癌组织差异分析策略,并发现在分子量50 000-60 000,等电点5-6的区域,食管癌组织和食管癌旁组织存在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谱鉴定为丙酮酸激酶M2/M1.结论:在合理的策略指导下,以双向凝胶电泳为基础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是研究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得到的丙酮酸激酶M2/M1在食管癌与其癌旁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可能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立顺;尹艳慧;高素君;殷剑宁;赵晓航;朱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采用AnnexinV,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的方法、DNA琼脂糖电泳法检测不同CD3/TCR复合物抗体对小鼠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的促凋亡作用.方法:新鲜分离胸腺细胞,加入PMA、anti-TCR+ anti-CD28 mAb,anti-TCR mAb等培养20小时,AnnexinV,PI ,CD4,CD8细胞染色以及TCR三染,进行FACS分析,同时抽提培养细胞DNA进行琼脂糖电泳.结果:PMA+IONO诱导胸腺 T细胞的凋亡作用强,anti-TCR+ anti-CD28 mAb次之, anti-TCR mAb弱.结论:AnnexinV,PI细胞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的方法可以灵敏检测T淋巴细胞的凋亡;anti-TCR+ anti-CD28 mAb能明显增强anti-TCR mAb促不成熟的CD4+CD8+TCR+和CD4+TCR+细胞的凋亡作用;不成熟T细胞经TCR与自身抗原结合的活性过程能产生克隆删除从而产生自我耐受.
作者:李红梅;王宏程;张华刚;孔宪涛;陈慰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构建隐孢子虫CP15真核表达载体pCR3.1-15,观察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方法:用BglⅡ从pMD18-T-15中酶切得到CP15基因,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R3.1(+)的BamHⅠ位点,构建CP15真核表达载体pCR3.1-15,脂质体介导法将其转染Hela细胞,并用G418加压筛选,用RT-PCR方法检测外源CP15基因的转录,用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活性.结果:酶切鉴定表明已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R3.1-15;外源CP15基因能在转染细胞中有效转录;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实验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结论:构建的pCR3.1-15真核表达载体在Hela细胞中具有良好的表达活性.
作者:何宏轩;张西臣;欧阳红生;尹继刚;李建华;杨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β趋化因子受体5(huCCR5)NH2 端膜外第一襻特异抗体F(ab′)2的制备及鉴定方法.方法:计算机分析定位超基因家族中同源顺序低的结构域NH2 端膜外第一襻,PCR扩增出该基因片段后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1N中,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在E.coli中表达,纯化后免疫新西兰白兔.经A蛋白-Sepharose CL-4B亲和层析纯化后,用胃蛋白酶消化IgG,经S-200凝胶过滤柱分离制备F(ab′)2.结果:经还原和非还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ELISA阻断实验分析证明得到抗huCCR5NH2 端的特异性抗体.结论:这一简捷快速的特定功能结构域抗体F(ab′)2的制备方法,对研究该基因在体内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同时也对超基因家族中亚家族特异抗体研制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莉;郭葆玉;苗红;张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p62不同区域的抗原性.方法:取p62全长重组子及克隆其不同区域的3个重组子进行表达和纯化.以各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IgG类抗p62自身抗体的ELISA技术.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抗p62各片段自身抗体阳性率以抗p62-1为高,抗p62-3次之,抗p62-2低,3者均低于抗全长p62.抗全长p62的阳性率与抗p62-1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而与抗p62-2和抗p62-3均有非常显著差异.除肺癌外,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和乳腺癌患者的3个抗原片段的自身抗体的叠加阳性率均低于全长p62.结论:p62的抗原性主要位于p62-1,但其结构的完整性对维持其抗原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三英;连祺周;吴亚君;彭宣宪;张建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Rh1对树突状细胞(DC)刺激T细胞增殖及其对IL-2与PHA激活的杀伤细胞(DC-LPAK)对人乳头瘤细胞及L929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鉴定DC,用MTT法检测Rg1 及Rh1对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用中性红摄入比色法观察DC-LPAK的杀伤活性.结果:T:DC为10:1及25:1时,仅Rg1 100 μg/ml能促进T细胞增殖(P<0.05),而Rh1 100 μg/ml则抑制T细胞增殖(P<0.01),同剂量的Rg1及Rh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 T:DC为10:1时,Rh1 10 μg/ml抑制T细胞增殖,而在T:DC为25:1时则表现为促增殖作用(P<0.05). T:DC为50:1时,各加药组对T细胞增殖均无作用.Rg1及Rh1均能促进DC-LPAK对乳头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在对L929杀伤实验中,效靶比为5:1时,Rg1各剂量均能显著促进DC-LPAK的杀伤活性(P<0.01~0.05),而Rh1仅中剂量能提高DC-LPAK的杀伤活力(P<0.05).结论:Rg1可增强DC刺激T细胞增殖及DC-LPAK杀伤肿瘤的细胞能力.Rh1的作用则与其剂量范围及细胞比例密切相关.
作者:王毅;郝钰;邱全瑛;郭丽姝;任钧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玉竹提取物B(the extract B of Polygonatum odoratum,EB-PAOA)对S-180荷瘤鼠细胞因子产生水平的影响及诱导人结肠癌CL-187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初步探讨EB-PAOA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EB-PAOA对S-180荷瘤鼠产生IL-2、IFN-γ、IL-1和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体外培养人结肠癌CL-187细胞株,用MTT法测定EB-PAOA对CL-187细胞的抑制率;用电镜观察并确认有无凋亡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结果:EB-PAOA处理后的荷瘤鼠产生IL-2、IL-1和TNF-α的能力均有所增强;EB-PAOA能抑制CL-187细胞的增殖;电镜下可见到大量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DNA直方图上出现了凋亡峰,凋亡率呈时间依赖性.结论:EB-PAOA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荷瘤鼠脾细胞分泌IL-2以及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和TNF-α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并具有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而实现的.
作者:李尘远;潘兴瑜;张明策;刘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病人多有食欲减退及营养不良症状,这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可由此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并发感染,危及生命.瘦素(Lept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产生的前激素蛋白,它对调节机体食欲、体重和器官的能量消耗有重要作用.肾脏是Leptin清除的主要器官,同时Leptin又可通过其在肾内的受体及交感神经的作用对肾脏直接发挥作用,目前认为Leptin是CRF时体内积聚的毒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CRF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及其相关因素.
作者:马悦;马荣;孙丽娟;李振国;冯飚;吴大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ICCS)检测不同HLA-A*02个体的CD8+T细胞对流感病毒多肽的免疫应答状况.方法:采用SSP法确定HLA-A*02亚型;分离HLA-A*02个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流感病毒特异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多肽(IMP58-66, GILGFVFTL)孵育,ICCS检测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结果:发现HLA-A*02不同亚型的人PBMC对流感病毒多肽均具有记忆性免疫应答.结论:①ICCS方法可特异性定量检测T细胞活化状态;②HLA-A*02人群中普遍存在对IMP58-66多肽的记忆性免疫应答;③对于HLA-A*0201限制性多肽,与其它不同HLA-A*02亚型间存在交叉反应性.
作者:李若冰;陈红松;李丹;费然;丛旭;范春蕾;魏来;王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用DNA分型法对HLA-B座位抗原纯合型进行分型,探明是否存在HLA-B基因发生变异引起结果差异.方法:经血清学鉴定HLA-B座位纯合型样本75例,用PCR-SSP法进行DNA分型和表达变异筛查.结果:75例血清学鉴定为纯合型后经DNA分型证实有12例存在第二基因,经PCR-SSP法进行变异筛查发现有1例存在第四外显子额外胞嘧啶插入,经DNA分型发现的第二基因实为沉默基因.结论:用PCR-SSP法进行HLA-B基因分型可弥补血清学方法的不足,同时筛查表达变异使分型结果更加准确,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毕颎;傅茜;李骁伟;陆惠玲;陈规划;郑克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应用供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注射受体小鼠后,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及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机制.方法:(1)应用供体(C57BL/6)来源的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出imDCs,灭活后体内输注或体外直接刺激受体小鼠(Balb/C)的脾细胞,观察脾细胞对供体细胞的应答反应;(2)取已建立异基因嵌合体并有效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受体小鼠的脾细胞,观察其对供体细胞刺激的应答反应;(3)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不同免疫状态下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应用imDCs体外预刺激脾细胞或体内注射imDCs受鼠的脾细胞,均呈现对供鼠脾细胞刺激的特异性低应答,这种低应答主要出现在受鼠脾细胞在供鼠脾细胞刺激后的72小时内;建立异基因嵌合体并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受鼠对来自供鼠脾细胞的刺激也表现为低应答,而对于无关第三者脾细胞的刺激仍保持较高水平,二者比较,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及延长移植物存活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显示出Th1/Th2模式的偏移.结论:应用供体来源的imDCs注射给受体,诱导形成异基因嵌合体和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机制可能与imDCs诱导受体T细胞无能有关,而且此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Th1向Th2方向的免疫偏移.
作者:于平;熊思东;何球藻;储以微;郑秀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板、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混合抗原板进行供受者HLA-I类抗原分型、HLA-II类基因分型、PRA检测.结果:PRA为低、中、高三组受者的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27%、66.6%.HLA位点错配数(MM)为0-1组明显比5-6组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率低.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低水平的PRA,可降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杨绍娟;张文岚;傅耀文;操海萍;张桂珍;刘冰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