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检测病毒血清抗体,探讨相关病毒感染与特发性右室心律失常(IRVA)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分为3组:IRVA组、其他心脏病平行对照组(Heart-Disease-Control)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Control),每组30例,性别年龄匹配.接受常规检查后进行血清学检查,随访6~12个月.结果:IRVA组与其他2组的X线心胸比值、超声心脏测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的柯萨奇B组病毒(CVB)血清IgM阳性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而IRVA组的巨细胞病毒(CMV)血清IgM阳性率(73.3%)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随访6~12个月后,该组CMV IgM阳性率仍然持续增高(66.7%).相关性分析发现,CVB感染与IRVA发生的联系强度低(P>0.05),而CMV感染与IRVA发生的联系强度高(P<0.001).4种常见的病毒血清抗心肌自身抗体检测中发现IRVA组抗β1受体抗体阳性率(60.0%)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结论:IRVA患者血清CMV IgM阳性率高,该抗体的出现与IRVA的发生高度相关;CMV感染引起IRVA的发生可能与免疫机制(抗β1受体抗体介导)有关.
作者:陈志坚;廖玉华;高翔;唐省三;刘坤;程翔;史河水;王敏;董继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是一类大颗粒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器官和外周组织中,行使多种重要功能:分泌细胞因子如IFN-γ,调节获得性免疫反应,防御感染以及溶解破坏肿瘤细胞等.
作者:梁艳;邓安梅;仲人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相互作用的两种细胞因子重组为一种独特的融合细胞因子,这种分子往往可发挥超越单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和/或具有其它特殊生物学功能.
作者:郄春花;秦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重要炎性物质--热休克蛋白60(HSP60)体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mDC)功能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提取DC,体外培养成熟后与两种浓度mHSP60孵育,动态观察DC突起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孵育前后mDC表面标志改变;MLR测定孵育前后mDC刺激功能变化;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浓度.结果:孵育后,mDC突起增加明显;CD11c+、CD80及CD86表型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刺激功能明显增强;分泌细胞因子IL-12、IFN-γ增加(P<0.01)而IL-4增加不明显(P>0.05),IFN-γ/IL-4比值升高.结论:mHSP60体外可以促进mDC功能,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吴伟;李大主;周游;曾秋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实验中通过建立与RA发病机制相似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动物模型,运用蛋白质组技术对正常大鼠和CIA大鼠模型不同时间点滑膜组织的蛋白质点进行比较分析,为鉴定CIA大鼠滑膜病变相关蛋白质及研究RA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牛Ⅱ型胶原和完全福氏佐剂建立CIA大鼠模型,采用一步抽提法抽提滑膜蛋白质,运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各组大鼠滑膜组织的总蛋白质,用PDquest软件分析图谱,比较差异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得到相应肽质指纹图谱,用Mascot查询软件搜索数据库,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结果:成功建立了CIA大鼠模型,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大鼠滑膜组织双向电泳凝胶图谱.正常组与25、35和45天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凝胶图谱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 070±41、1 049±22、1 079±44和1 088±39.在4个组均有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中随机取20个点进行肽质指纹图分析,鉴定了部分与细胞代谢、信号转导及结构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论:建立了分辨率较高且重复性较好的正常大鼠与CIA大鼠不同时间点滑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鉴定了一些与CIA大鼠滑膜病变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识别RA病变相关蛋白质及推断RA病变过程奠定基础.
作者:谢薇;梁清华;杨波;蔡颖;何金华;关勇军;左晓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不同佐剂对HCV-DNA疫苗效果的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分别用脂质体DDAB/EPC和DC-Chol/DOPE、Montanide ISA 720和氢氧化铝为佐剂的HCV-DNA疫苗免疫3次,ELISPOT法观察脾淋巴细胞受HCV核心、E2、E1/E2、NS3和NS5b蛋白刺激后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DDAB/EPC组产生IFN-γ较多,在大部分情况下,显著高于其它组.该组IL-2的产生也显著高于其它4组.该组IL-4的产生,在某些情况下也高于其它组.用NS5b刺激,氢氧化铝组IL-4的产生显著高于其它4组(P<0.05).裸DNA和两种脂质体组IFN-γ的产生高于IL-4,而Montanide和氢氧化铝组IL-4的产生高于IFN-γ.结论:在4种佐剂中,DDAB/EPC效果好,Montanide和氢氧化铝可将DNA疫苗Th1为主的免疫特性转换为以Th2为主.
作者:金博;Richard Yan-Hui Wang;程留芳;裘奇;史维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跨膜型TNF-α介导的反向信号对NK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用sTNFRI激活NK92细胞的TM-TNF-α反向信号;MTT比色法检测NK92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β-己糖氨酶释放实验检测NK92细胞在杀伤靶细胞时的胞吐作用;ELISA实验检测NK92细胞sTNF-α的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NK92细胞FasL的表达.结果:预先激活TM-TNF-α反向信号,可以促进NK92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功能;增强NK92细胞的胞吐;促进FasL的表达和sTNF-α的分泌.结论:TM-TNF-α反向信号可能通过促进NK92细胞胞吐、sTNF-α分泌及FasL的表达而促进NK92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
作者:方锴;张健;郑芳;李琳芸;冯玮;姜晓丹;李卓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对梭子蟹(Portunus pelogicus(Linnaeus))变应原进行分离,鉴定其主要及次要变应原,采用蛋白纯化技术获取梭子蟹天然的主要变应原并进行鉴定,为标准化变应原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常规方法制备梭子蟹浸出液,经SDS-PAGE分离,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分子量;同时用26例对蟹过敏的病人血清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其主要及次要变应原;利用快速制备液相色谱(FPLC)纯化技术(凝胶过滤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获取主要变应原并作鉴定.结果:SDS-PAGE显示梭子蟹有19条可辨蛋白带,分子量在13 000~90 000之间,其中主带有9条,分子量是20 900、24 200、27 100、29 200、33 700、38 900、48 700、74 700、89 10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26例蟹过敏患者血清全部呈阳性反应,浸出液中共有5条致敏条带,其中分子量在74 400、48 700的是主要变应原,阳性反应率均为100%;纯化后获取了74400、48700的主要变应原;经过免疫鉴定证实其具有免疫活性.结论:梭子蟹74 400和48 700的变应原为主要变应原,层析技术可以对分子量为74400和48700的主要变应原成分进行纯化.
作者:赵绮华;王锡忠;陈丽金;李文;刘永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提高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效率.方法:在传统的脂质体生化转染过程中,介入了简单的物理转染技术,并应用有限稀释克隆技术和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技术,对转染细胞进行了早期克隆筛选,用流式细胞术对转染细胞表达GFP的阳性率进行检测.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通过改良法获得转染pcDNA3-GFP-PSA质粒的B16、RM1和EL4细胞,表达报告蛋白GFP的阳性百分率(26%、24%和40%)高于传统法转染的细胞(16%、16%和18%).改良法转染的B16、RM1和EL4经过克隆筛选、液氮冻存、水浴复苏和体外连续培养2周后,外源基因报告蛋白GFP表达的阳性百分率分别为77%、69%和83%.在转染流程上,通过改良法获得单克隆转染细胞株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改良的脂质体转染方法结合细胞克隆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表达外源基因的转染细胞株.
作者:尹晓光;吴秀丽;万敏;王艳媚;王丽颖;于永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制备脂质体流感疫苗并对其体液免疫效果和保护效率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膜法与冷冻干燥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得多层脂质体;用制得的脂质体流感疫苗和普通疫苗分别免疫小鼠,用血凝抑制实验(HI)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免后2~13周的小鼠血清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HI检测其特异性抗体,ELISA检测IgG抗体水平并对小鼠的保护效率进行检测.结果:实验中,脂质体流感疫苗在2μg/mouse组和4μg/mouse两个剂量组中,不同免疫时间内其HI值可分别较非脂质体疫苗组高出2~3和4倍,产生抗体的水平经ELISA实验得出较非脂质体疫苗组高出1倍左右,故可激发更高的体液免疫;保护效力为4/6.结论:脂质体流感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高的体液免疫和更高的保护效力.
作者:郝淑美;王亚军;戚凤春;李洪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构建Ad5F35-LMP2重组腺病毒.方法:分别以EcoR Ⅰ单酶切pSH-LMP2和pDC316,将LMP2目的基因片段和线性化的pDC3l6连接,克隆构建pDC3l6-LMP2,以PCR和酶切的方法鉴定插入方向正确.pDC3l6-LMP2与腺病毒骨架pBHG-fiber5/35共转染293细胞构建重组腺病毒Ad5F35-LMP2,PCR及间接免疫荧光进行鉴定.结果:经PCR和酶切鉴定证实pDC3l6-LMP2构建成功.pDC3l6-LMP2与腺病毒骨架共转染293细胞后见明显的毒斑,说明二者在293细胞中同源重组并包装成功.经PCR证实重组腺病毒Ad5F35-LMP2构建完成,间接免疫荧光鉴定LMP2蛋白能在细胞膜上有效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含EB病毒LMP2全序列的Ad5F35-LMP2重组腺病毒,为下一步进行该重组病毒生物安全性能和生物学功能研究及今后应用Ad5F35-LMP2重组腺病毒对鼻咽癌患者进行基因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莫武宁;周玲;吴小兵;王湛;唐安洲;黄光武;曾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活化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间接触引起肿瘤细胞死亡的机制.方法:通过卡介苗体内刺激和脂多糖体外刺激分别获得活化的巨噬细胞,通过体外细胞毒实验,检验其对MCA207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Mac-1、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活化的巨噬细胞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接触杀伤肿瘤细胞,这种杀伤活性不受多聚甲醛固定的影响,但胰蛋白酶消化能使杀伤活性丧失;这种杀伤活性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现的,但并不是由细胞表面TNF-α引起的.结论:巨噬细胞表面还存在目前未知的效应分子,该分子可以诱导MCA207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张领兵;于乐洋;闫东梅;马威;杜柏榕;朱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肿瘤细胞来源的热休克蛋白gp96-多肽复合物在体外诱导脾淋巴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方法:利用蛋白纯化技术、SDS-PAGE凝胶电泳及Western blot法分离纯化、鉴定gp96-多肽;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技术、CCK-8法等检测经gp96多肽诱导的CD8+T细胞及其抗肿瘤效应.结果:经鉴定获得纯化的热休克蛋白;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经gp96-肽复合物诱导后的CD8+T细胞比例达到近7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35%、26%;该活化的CTL细胞在效靶比为50:1时的肿瘤杀伤率达7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实验诱导组的培养上清能诱导H22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论:肿瘤来源的热休克蛋白gp96-肽复合物能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的CTL反应,该活化的CTL具有特异性抗H22肿瘤细胞的免疫作用,并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诱导H22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朱昌来;林琳;张天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输注后CIK细胞的体内分布和代谢情况.方法:分别以同位素32P-α dATP和荧光染料CM-DiI标记CIK细胞,而后经尾静脉途径和腹腔途径注射入裸鼠体内,用放射性定量检测方法和荧光显微镜检测方法分析CIK细胞在各器官的动态分布.结果:CIK细胞输入裸鼠体内后,迅速分布至肝、脾、肾、肺、胃、肠等器官,其中肝、脾、肾的分布浓度高;CIK细胞输入体内的早期,尾静脉注射途径中肺先达到分布高峰,而腹腔注射途径中腹腔内器官率先达到分布高峰;CIK细胞在肝、脾的存活可达2周以上.结论:CIK细胞体内分布的广泛性表明它可以用于身体各部位恶性肿瘤的治疗;血管输入途径可能更适于血供丰富器官肿瘤的治疗,而体腔输入途径也许更适合于体腔内恶性渗液或局限病灶的治疗.
作者:岳欣;李慧;于津浦;任秀宝;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被认为是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第一类致癌原,但其病因关系尚未确定.Forman等[1]对我国进行的胃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p阳性患者胃癌危险度均高于对照组,而且增加仅限于胃窦、胃体和胃底部腺癌,贲门与食道等处的癌症与此无关.
作者:李岚;夏冰;李春;周峰;王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p185c-erbB-2/neu基因工程抗体增强化疗药物紫杉醇诱导p185高表达的人恶性乳腺癌细胞系SKBr3凋亡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S法检测基因工程抗体、紫杉醇及两者联合对SKBr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AnnexinV-FITC/PI法和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SKBr3细胞的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AKt的Ser473位点、NF-κB p65亚基的磷酸化水平;用EMSA分析SKBr3细胞核内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基因工程抗体可增强紫杉醇对SKBr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基因工程抗体联合紫杉醇并可显著抑制SKBr3细胞中AKt/NF-κB途径.结论:紫杉醇诱导乳腺癌细胞SKBr3凋亡的同时,可能通过激活AKt/NF-κB途径使癌细胞对紫杉醇产生耐药性.抗p185c-erbB-2/neu基因工程抗体联合紫杉醇是通过抑制AKt/NF-κB途径而增强紫杉醇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尹荟菁;程联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肺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ratio CT, HRCT)改变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组、雷公藤多苷片(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coride tablet,TPT)组和新风胶囊(Xinfeng capsule,XFC)组,每组12只,分别向除正常对照组以外的其余动物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 ml致炎,致炎后第19天开始给药.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均给予生理盐水,其余3组分别给予MTX、TPT、XFC.给药1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肺部HRCT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HRCT表现为模型对照组大鼠肺轮廓欠清晰,肺部血管影扩张,边缘模糊且不规则,两肺有索条状密度增高影,邻近胸膜轻度肥厚;甲氨喋呤组大鼠肺部可见沿着肺纹理分布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肺血管纹理模糊,边缘不清楚;雷公藤多苷片组大鼠两肺可见多发性结节状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境界欠清晰;新风胶囊组大鼠肺轮廓清晰,肺纹理分布均匀,部分肺组织显示斑点状密度增高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NF-α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新风胶囊组TNF-α显著降低(P<0.01),而与其余2治疗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10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新风胶囊组IL-10显著升高(P<0.01),而与其余2治疗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风胶囊能下调致炎因子TNF-α、上调抗炎因子IL-10、抑制致炎效应、增强抗炎效应,在降低AA大鼠足跖肿胀度的同时,也能改善肺部影像学改变.
作者:刘健;范海霞;杨梅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0L(CD154)表达,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前后、16例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15例正常儿童外周血T细胞表面的CD40L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相应血清中可溶性CD40L(sCD40L) 及E-选择素.结果:川崎病患儿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及血清中E-选择素显著高于其他发热性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儿童对照组(P<0.01),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及E-选择素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有关,而CD8+T细胞表面CD40L的表达及可溶性CD40L与冠状动脉损伤无明显相关性.川崎病患儿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与E-选择素水平正相关(r=0.626,P<0.05).结论:CD40L异常表达及血清中E-选择素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静脉输注丙球能下调CD40L表达及血清中E-选择素,且有利于治疗血管炎.
作者:张雅媛;鲍华英;施圣云;钱小青;李娟;俞海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GH)对内毒素血症所致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12只雄性SD大鼠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后随机均分为ALI组和GH组.分别用Western blot法、免疫荧光法和半定量RT-PCR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CC16蛋白含量、核因子NF-κB的表达与活化、CC16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C16与肺损伤程度及NF-κB等炎性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内毒素致伤后6小时内ALI组大鼠CC16 mRNA表达水平及CC16蛋白含量均进行性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致伤后GH组大鼠肺组织CC16 mRNA水平和CC16蛋白水平均较ALI组同时相点下降更明显.NF-κB表达、活化的变化趋势与CC16的变化趋势相反.相关性分析显示,CC16与肺损伤程度及NF-κB等炎性因子显著相关.结论:CC16表达变化在内毒素血症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生长激素可通过下调肺源性抗炎因子CC16的表达而加剧内毒素血症所致的急性肺损伤.
作者:罗佛全;傅华群;赵为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具有高度的多态性,不同种族和地区的人群在HLA基因型别和频率分布上存在明显的族群特异性,是群体识别和个体识别的重要遗传标记之一.
作者:潘尚领;黄龄瑾;刘承武;陈晶;陈文成;罗晓秋;周小玲;石文;林伟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克隆、达猪链球菌2型四川人源分离株ZYH24细胞外蛋白因子基因片段,分析蛋白活性.方法:根据GenBank S.suis 2 epf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ZYH24株epf 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4T-2-epf,在大肠杆菌中诱导带有谷胱苷肽转移酶(GST)标签的融合蛋白EF-GST的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EF-GST,用凝血酶切除重组蛋白中的GST,获得纯化的EF抗原;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诱导表达及纯化的重组蛋白.结果:序列分析表明,获得的epf基因片段长895 bp;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EF-GST分子量约62 000,凝血酶处理后的EF抗原分子量约35 000,两者均可与制备的EF多克隆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克隆了人源分离株ZYH24 epf基因片段,在原核系统实现高效的功能性表达,为开展EF蛋白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海丽;鞠爱萍;王长军;潘秀珍;郑峰;陆承平;唐家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utoimmune regulator, Aire)对胸腺髓质上皮细胞(Medullary thymic epithelial cells, mTECs)异位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高纯度C57BL/6小鼠胸腺上皮细胞,脂质体法转染pEGFPC3/Aire质粒,RT-PCR法检测mTECs表达Aire及3种常见异位基因mRNA的水平.结果:(1)体外培养9天后胸腺上皮细胞占85%左右,转染pEGFPC3/Aire质粒可获得较高转染效率.(2)mTECs中Aire和异位基因表达随培养时间逐渐减弱,至第11天都完全消失.(3)Aire能在mTECs培养早期促进异位基因短期表达.(4)胸腺细胞可延长Aire-mTECs上异位基因表达时间.结论:(1)Aire对mTECs异位基因表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胸腺细胞是Aire和异位基因上游激活信号的重要来源.
作者:陈继冰;李一;杨巍;李欣;马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免疫学科共受理面上项目888项,其中自由申请项目615项,青年基金209项,地区基金40项.
作者:徐华;吕群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