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多因素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RA病变呈持续性、反复发作导致致残率和死亡率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樊有龙;傅颖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抗TNF-α、IL-1β IgY抗体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卵清白蛋白雾化吸入制备Hartley豚鼠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随机分正常对照组(A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模型组(B组)、0.1%抗TNF-α、IL-1β IgY(C组)和1.0%抗TNF-α、IL-1β IgY雾化吸入治疗组(D组).各组豚鼠治疗结束后2、4、8、24小时处死,肺组织切片H.E.染色;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Wright's染色计数炎症细胞.结果:①肺组织病理改变:B组各时间点可见肺泡管和肺泡壁结构受损,肺泡腔内充满渗出液、上皮细胞和白细胞,肺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扭曲或扩张淤血、有效血流的毛细血管显著减少.C组和D组肺泡管和肺泡壁结构受损轻于B组,肺泡腔内偶见少量炎症细胞,支气管腔及肺泡中的粘液栓较B组明显减少,支气管周围少见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粘膜上皮修复现象明显.②BALF细胞学变化:与B组相比,C和D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下降(2、4、8小时,P均<0.05);巨噬细胞显著上升(2、4、8小时,P均<0.05).结论:抗TNF-α、IL-1β IgY抗体雾化吸入治疗豚鼠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能够显著减轻炎症病理反应.0.1%与1.0%的抗TNF-α、IL-1β IgY抗体疗效相当.
作者:胡国柱;李国华;文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CCR7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脾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树突状细胞(DC)迁移的影响.方法: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复制小鼠MODS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3~6小时组、24~48小时组、5~7天组及10~12天组.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c和CD205标记阳性DC在各组小鼠脾脏中分布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CD11c和CCR7/CD11c标记阳性细胞在脾脏中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小鼠脾脏DC含量较少,主要分布在脾脏边缘区;在3~6小时组CCR7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DC含量显著增加、活性增高,并向白髓T细胞区大量迁移;24~48小时组T细胞区中DC含量开始减少,而CCR7表达率升高达到峰值;5~7天组DC与CCR7含量接近正常对照组,边缘区和T细胞区均可见DC分布;10~12天组DC含量再次升高,但多呈不成熟状态,且以边缘区分布为主,CCR7表达率下降.结论:在MODS病程中脾脏DC的含量和分布变化与CCR7的表达率密切相关,CCR7可以作为评估脾脏DC迁移能力及功能活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侯国存;陆江阳;王宏伟;刘茜;田光;杨毅;李韶然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2-脂氧化酶的活性代谢产物12(S)-HETE对系膜细胞和肾小球内p27~(kip1)表达的影响.方法:12(S)-HETE刺激的系膜细胞和皮下包埋的微型渗透泵长期持续恒速注入12(S)-HETE刺激的大鼠提取的肾小球来观察p27~(kip1)的表达.采用总蛋白量/细胞数的比值作为细胞肥大的评价指标,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27~(ki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2(S)-HETE刺激能够直接诱导系膜细胞发生肥大.12(S)-HETE刺激的系膜细胞内p27~(kip1)mRNA水平没有变化,而p27~(kip1)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然而,在微型渗透泵持续恒速注入12(S)-HETE刺激的大鼠提取的肾小球内p27kip1mRNA水平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结论:12(S)-HETE能够通过促进p27~(kip1)的高表达而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是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小球肥大、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崔英春;张捷;刘庆鑫;郭桥艳;吴曼;张冬梅;苗里宁;许钟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检测血清成骨生长肽浓度的方法.方法:制备具有较高效价的成骨生长肽抗体,通过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其改进方法建立检测成骨生长肽浓度的标准曲线.结果:亲和纯化的抗体比盐析抗体的标准曲线更好,改进的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比普通的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一个数量级,可满足临床检测血清成骨生长肽浓度灵敏度的要求.结论:改进的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而灵敏地检测血清成骨生长肽含量的方法.
作者:肖毅;王建国;刘兰兰;吴保君;白增亮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纯化制备rhuZP3,并分析其免疫学活性.方法:在含重组质粒pGEX4T-1/ huZP3 的大肠杆菌 BL21中,经IPTG诱导表达出GST-融合蛋白,蛋白经过一系列的纯化,然后SDS-PAGE电泳鉴定蛋白纯度.rhuZP3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抗血清对rhZP3的抗体反应.结果:表达出了可溶性融合蛋白,纯化后的rhuZP3纯度达95%.而且它在ELISA 鉴定实验中能被抗rhuZP3抗体识别.结论: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的rhuZP3及其抗体具有免疫学活性.
作者:郭焱;曲晓波;金宁一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负载K-ras (12-Val)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s)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胰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培养外周血DCs.表达K-ras突变体的胰腺癌细胞株全瘤、单纯K-ras突变体多肽和K-ras突变体表位肽阳离子纳米颗粒分别致敏DCs.流式细胞仪测定DCs表面标志;~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125)I-UdR法检测CTL杀伤效应,ELISA试剂盒检测IL-12和IFN-γ.结果:与单纯K-ras(12-Val)突变体多肽相比,K-ras(12-Val)突变体表位肽阳离子纳米颗粒在低浓度时即可被DCs有效提呈(P<0.05);负载全瘤抗原的DCs诱导产生的CTL与负载单纯K-ras(12-Val)突变体多肽、K-ras(12-Val)突变体表位肽阳离子纳米颗粒诱导组相比对Patu8988(K-ras+)及SW1990(K-ras-)胰腺癌细胞均有明显杀伤活性(P<0.05),负载单纯K-ras(12-Val)突变体多肽、K-ras(12-Val)突变体表位肽阳离子纳米颗粒的DCs诱导产生的CTL对Patu8988(K-ras+)细胞株有特异性杀伤活性(P<0.05),而对SW1990(K-ras-)细胞株无杀伤作用(P>0.05).结论:低浓度K-ras(12-Val)突变体表位肽阳离子纳米颗粒作用后,在短时间即可被DCs有效提呈,且诱导产生的CTL对表达K-ras(12-Val)突变体的胰腺癌细胞株有特异性杀伤活性.
作者:徐立;方艳秋;谭广;王忠裕;谭岩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IL-24基因修饰的CIK细胞与同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常规诱导DC和CIK 细胞,电穿孔法将IL-24基因导入CIK细胞中(获得细胞为CIK-IL24),RT-PCR 和ELISA法检测CIK细胞中IL-24基因的表达,FCM和ELISA法检测转基因前后CIK表型及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变化,将CIK 细胞和同源DC共培养,FCM法检测共培养的DC-CIK细胞对HL-60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变化.结果:通过电穿孔法成功将IL-24基因导入CIK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转IL-24基因后CIK细胞中CD3~+、CD3~+CD56~+细胞的比例无明显改变,CD4~+CD25~+细胞比例显著下降.IL-24可上调CD3+CD56+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54、CXCR4的表达,转染IL-24基因后CIK分泌TNF-α和IFN-γ的能力显著增强,与DC共同作用HL-60细胞时转染IL-24基因后的CIK细胞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结论:通过IL-24基因修饰,明显增强了CIK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能力,其机制与IL-24促进CIK分泌TNF-α、IFN-γ,上调CIK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密切相关.
作者:夏卫;郁心;王浦南;徐洪卫;陈宇;奚华新;杨吉成;缪竞诚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观察淫羊藿苷(ICA)对化疗药环磷酰胺(Cy)所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ICA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机理.方法:除正常组小鼠外,所有小鼠经腹腔注射Cy(300 mg/kg);第二天开始给予实验组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ICA[150、80、40 mg/(kg·d)],阳性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参芪扶正注射液(1 ml/d),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10天.所有小鼠均于末次给药12小时后处死,计算胸腺指数(TI)和脾指数(SI),光镜下计数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数量.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A法检测TNF-α的含量.乳酸脱氢酶实验(LDH)检测小鼠脾脏NK和CTL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脾淋巴细胞中NKT和CD3+T细胞的比例.结果:模型组小鼠以上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所下降.ICA处理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升高(P<0.01),脾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ICA明显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促进了小鼠脾NK和CTL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P<0.01),提高了小鼠脾细胞TNF-α的产生(P<0.01).ICA处理组小鼠脾细胞中CD3+T、NK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1).结论:ICA能促进小鼠免疫功能,具有逆转化疗后小鼠免疫抑制状态的作用.
作者:赵连梅;纪昕;潘晓明;张倩;韩丽娜;单保恩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Ghrelin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及IL-6表达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脏损害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慢性肝病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Ghrelin、TNF-α、IL-1及IL-6表达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Ghrelin表达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失代偿期肝硬化(B、C级)患者外周血Ghrelin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Ghreli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组外周血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Ghrelin表达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及IL-6呈正相关(慢性肝炎组r值分别为0.587、0.995、0.985,肝硬化组r值分别为0.730、0.966、0.979),而在NAFLD疾病组则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60、-0.873、-0.894).结论:Ghrelin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组外周血高表达,而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组外周血低表达,Ghrelin表达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
作者:金珍婧;田月丽;李东复;王永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正常睾丸间质组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巨噬细胞群和淋巴细胞,炎症时这些细胞大量增加,这一机制还未完全解明.本研究探讨正常睾丸和系统感染后睾丸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n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变化.方法:给予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0.4 μg/kg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6、12、24、48小时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和蛋白质在睾丸中的表达情况,并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确定MCP-1在睾丸中的部位.结果:MCP-1 mRNA和蛋白质在正常小鼠睾丸中低剂量表达;注射LPS 3小时后MCP-1 mRNA表达水平迅速增加,一直延续到24小时;MCP-1蛋白质表达水平从染毒后12小时开始增加,48小时后仍处于高水平.MCP-1主要在睾丸的间质中表达.结论:正常睾丸中低剂量MCP-1可能起着维持巨噬细胞群在睾丸间质中滞留的作用;系统炎症中,MCP-1在睾丸中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吸引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进入间质组织有关.
作者:丁绍红;陈刚;姚陈娟;江俊康;王春;Nakahori Yutaka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通过体外天麻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验证其多能分化特性,检测分化后细胞的免疫原性.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hMSCs,体外扩增培养.天麻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物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分化后细胞HLA-DR表达,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的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分化的hMSCs是否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hPBLs).结果:hMSCs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天麻诱导3小时后大部分hMSCs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及Nestin呈阳性,GFAP阴性.流式细胞术显示h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后HLA-DR表达阴性,混合培养结果也显示分化hMSCs不引起hPBLs增殖反应.结论:天麻可在体外诱导h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分化hMSCs不引起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具有低免疫原性.
作者:赵汉宁;吴瑗;刘仿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白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Ⅱ类基因-DRB1、-DQB1位点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124名云南大理洱源白族健康个体进行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共检出21种DRB1等位基因,15种DQB1等位基因.其中主要的等位基因有DRB1*1202(26.61%)、DRB1*0901(13.89%)、DRB1*0803(9.92%)、DQB1*0301(31.45%)、DQB1*0601(10.08%)和DQB1*0401(8.06%).主要单倍型包括DRB1*1202-DQB1*0301(20.08%)和DRB1*0803-DQB1*0601(7.19%).结论:大理白族同其他10个民族群体HLA-DRB1、DQB1频率比较和聚类分析显示大理白族属于中国南方人群,但与其他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有着独特的HLA基因特性,对群体遗传及疾病相关性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王琼;姚宇峰;史荔;史磊;孙浩;黄小琴;林克勤;陶玉芬;易文;褚嘉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异体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对朗格汉斯细胞的表型影响.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诱导下培养出朗格汉斯细胞.培养的朗格汉斯细胞与异体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共同培养后,检测其表型变化情况.随后将朗格汉斯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后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程度.结果:诱导培养的朗格汉斯细胞低表达HLA-DR、CD80和CD86,不表达CD83.与异体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共培养后朗格汉斯细胞表型无明显变化,共培养后的朗格汉斯细胞无法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结论:与异体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共培养后,朗格汉斯细胞仍保持不成熟的状态,这提示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免疫原性较低,移植后不易引起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
作者:毕建军;伍津津;杨亚东;朱堂友;张才茂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自身抗原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一种或多种糖蛋白;细胞免疫也是血小板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ITP的诊断仍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ITP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水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仍是ITP的首选药物,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用于控制严重出血与重度血小板减少,脾切除仍是治疗慢性ITP的主要手段.血小板生成素(TPO)类似物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方法.对成人慢性ITP患者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p)筛查,阳性患者应根除Hp.
作者:王兆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类以人体肢端关节滑膜中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真正明确.从免疫学角度研究发现:除了免疫复合物(炎性沉淀物)在关节囊液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外,其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与RA存在着密切关联.尽管目前仍有较为明确的证据表明RA是以T细胞--特别是Th1介导为主:这是由于依赖于胶原诱导关节炎(CIA,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小鼠模型研究所得的结论.然而,新近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免疫干预的进展使人们重新认识到B细胞是如何受自身抗原的诱导、激活、增殖和分泌自身抗体导致了RA发病以及这些自身抗体所累及的患者临床病理变化的本质,无疑将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关联性重新提到一新的重要地位.毫无疑问:患者体内自身反应性B细胞和其产生的自身抗体在RA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患者关节滑液中浸润着高表达IL-13受体的B细胞,它们所分泌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发挥着特殊作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IL-13可以作用于B细胞(诱导B细胞高表达CD23,促进幼稚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直至这种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的异常扩增),越发突显自身反应性B细胞协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RA发病的重要性,同时人们将更加关注其独特的免疫病理学机制对RA的诊断、进展和疾病预后的重要意义.本文将着重综述和讨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关联性的新进展,旨在重新评估自身反应性B细胞和其分泌的自身抗体,包括一些细胞因子特别是IL-13介导的免疫失衡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钱柳;陆梅生;张冬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方法:为建立PCV-2 ELISA检测方法.利用PCR技术从PCV-2基因组中克隆Cap抗原表位基因,并将其插入到载体pET-22b(+)中,构建成原核表达质粒pET-22b(+)-Cap,使其在E.coli BL21(DE3)中以IPTG诱导表达并进行纯化,以表达的蛋白进行包被,建立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约30 kD,经Western blot表明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对643份猪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为73.1%,阴性率为26.9%.结论:该检测方法能在临床中进行应用.
作者:乔宏兴;边传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