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胸腺素α原(Prothymosin α,ProTα)作为约氏疟原虫疫苗免疫佐剂的作用.方法:提取P.yoelii-17XNL全蛋白作为抗原,用胸腺素α原作为免疫佐剂,免疫小鼠.具体方案为:昆明小鼠分为4组,每组6只,A组免疫P.yoelii-17XNL全蛋白+ProTα;B组免疫P.yoelii-17XNL全蛋白;C组只注射ProTα;D组为空白对照,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免疫结束后感染致死的P.yoelii-17XL,1×107个虫/只小鼠.结果:感染后的前10天A组小鼠疟原虫血症平均值要低于其他三组,且终有3只小鼠存活下来,存活率50%,C组有一只小鼠存活,B、D组小鼠全部死亡.结论:用P.yoelii-17XNL全蛋白做抗原,用ProTα作为佐剂,比单独用P.yoelii-17XNL全蛋白对小鼠有更好的免疫保护作用,提示了ProTα可以成为一种有潜力的蛋白疫苗.
作者:高吉青;刘升发;韩伟;张亭;吴汉洲;王世媛;杨彩霞;洪凌仙;章军;周克夫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效应性T细胞各亚群Th1、Th2和Th17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选择2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A组),颈动脉正常的25例高血压患者(EH组)以及2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清晨空腹抽血.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T-bet、GATA3和RORγt mRNA,ELISA法检测血浆中IFN-γ、IL-4 和IL-17水平.结果:与EH组和Control组相比较,CA组Th1、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T-bet和RORγt mRNA表达增加,血浆IFN-γ和IL-17水平显著升高.与Control组相比较,EH组Th1、Th17细胞比例、T-bet和RORγt mRNA、血浆IFN-γ和IL-17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Th2细胞比例、GATA3 mRNA和血浆IL-4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Th1、Th17细胞活性升高,这种改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吉庆伟;曾秋棠;刘伶;吴隐雄;黄瑛;熊日新;胡昌兴;吴宁;林虹;林英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HMGB1是HMGB亚家族成员之一.早期研究显示,HMGB1是一种DNA结合蛋白,通过与多种转录因子、复制蛋白、甾体受体及RAG1重组酶作用,参与DNA重组、修复、基因转录调控,细胞复制和分化成熟等多种生命活动[1].
作者:逄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TNF受体配体(GITRL)对Kupffer细胞(KCs)内脂多糖(LPS)诱导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KCs后分为5组:Control组,只加培养基;LPS组,加入LPS(10μg/ml);LPS+Control siRNA组,转染Control siRNA后同LPS组;LPS+GITRL siRNA组,转染GITRLsiRNA后同LPS组;LPS+Dex组,地塞米松(100 μmol/L)处理后同LPS组.处理24小时后,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蛋白免疫印记和ELISA法检测KCs的GITRL、IDO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泌.结果:和Control组比较,LPS刺激后KCs上GITRL的表达明显上调(P<0 05),而沉默GITRL基因或者使用地塞米松能减弱其升高(P<0 05).LPS可以诱导IDO和TNF-α在KCs上的高表达,然而GITRL基因沉默可以抑制其诱导的IDO和TNF-α的表达(P<0 05),同样地塞米松预处理也能够减弱其诱导的IDO和TNF-α的表达(P<0 05).结论:GITRL介导了KCs内LPS诱导的IDO,地塞米松可通过下调GITRL的表达以降低LPS诱导的IDO.
作者:魏思东;余正;李金政;戴卓娅;刘作金;游海波;陈勇;龚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建立稳定表达Rab7及其突变体的巨噬细胞系,分析稳定表达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Rab7及其突变体基因过表达后对LPS和Poly I:C刺激的巨噬细胞表达iNOS/NO的影响.方法:将Rab7及其突变体Rab7(T22N)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法转染RAW264.7细胞,G418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建立稳定表达Rab7及Rab7T22N的细胞系.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稳定表达细胞系.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及MTT法分析稳定表达细胞系的生长特性.以LPS和Poly I:C刺激稳定表达细胞系,不同时间后检测NO和iNOS的表达量变化.结果:与转染空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Rab7和Rab7T22N的细胞中Rab7的mRNA和蛋白水平都显著增高.Rab7过表达后引起细胞形态变化并显著抑制了细胞增殖,Rab7T22N过表达后促进细胞增殖.Rab7过表达后,巨噬细胞在LPS和Poly I:C刺激后分泌的iNOS 和NO显著降低,而Rab7T22N过表达后iNOS和NO的分泌又恢复.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Rab7及其突变体的细胞系.Rab7过表达后抑制了细胞增殖,抑制了Poly I:C和LPS刺激后巨噬细胞中NO和iNOS的表达.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Rab7在TLRs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宁飞;蔡富娟;刘帅;宋亮;谢业功;王玉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能否向成熟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s)传递逆向信号及其对DCs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纯化第5天不成熟DCs,以ICOSIg或对照IgG加LPS或CpG处理后,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型分子、吞噬功能及胞内细胞因子改变;以ELISA检测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变化;以[3H]-TdR掺入法探讨DCs抗原递呈功能.结果:与IgG对照组相比,ICOSIg联合LPS或CpG处理组DCs 分泌TGF-β1的表达明显升高;ICOSIg作用于成熟过程中DCs,其吞噬功能与对照IgG相比近似或略有增强,但其抗原递呈功能受到部分抑制,可引起T细胞中IL-2、IL-10明显升高.结论:ICOS作用于成熟过程中的DCs后,促进DCs特异性分泌TGF-β1、部分抑制了DCs的抗原递呈功能,其机制可能是诱导了产IL-10 CD4+T细胞的生成;这种反向信号在不同机制诱导DCs成熟的过程中均可能存在.
作者:唐古生;张薇薇;吴君;沈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热灭活白念珠菌刺激健康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颗粒溶素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在热灭活白念珠菌刺激的情况下,采用ELISA和RT-PCR检测颗粒溶素的表达;采用SrCl2以及siRNA下调PBMC内颗粒溶素的表达,或者加入外源性颗粒溶素,观察TNF-α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热灭活白念珠菌刺激可以诱导PBMC合成颗粒溶素和TNF-α,采用SrCl2或siRNA下调颗粒溶素的表达均会引起TNF-α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下调,而加入外源性的颗粒溶素可以促进TNF-α的表达.结论:热灭活白念珠菌刺激PBMC可以引起颗粒溶素和TNF-α的表达,且颗粒溶素可能是促进TNF-α表达的因素.
作者:黄元兰;孙懿;胡志德;陈孙孝;仲人前;邓安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内皮损伤早期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LPS刺激后内膜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细胞表型CD62P+、CD62P+CD62E+改变,采用胞内外因子染色法检测T细胞亚群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分泌状态.结果:LPS可导致小鼠血管内皮完整性受损,脱落内皮细胞CD62P+、CD62P+CD62E+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皮损伤的同时,小鼠CD3+CD4+T细胞中,TNF-α、IFN-γ、IL-17分泌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 05),而IL-10的分泌在LPS刺激1小时、4小时时升高较为明显(P<0 05).结论:炎性CD4+T细胞亚群与脱落内皮细胞CD62P、CD62E的高表达状态是血管内膜损伤早期的重要特征性标志.
作者:郝钰;赵斌;郭钰琪;李霞;王丽;周宪宾;姚成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制备针对西尼罗病毒NS1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方法:以原核表达的重组NS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并通过常规杂交瘤技术将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以真核表达的重组NS1蛋白为检测用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筛选分泌NS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利用Western blot和IFA试验对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共获得了2株稳定分泌NS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WN-1C10和WN-3D10,其亚类鉴定分别属于IgG2a和IgG1.这2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西尼罗病毒NS1蛋白和病毒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日本脑炎病毒无交叉反应.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出针对西尼罗病毒NS1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我国建立西尼罗病毒与日本脑炎病毒的血清学鉴别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健男;杨涛;徐青元;孙恩成;林燕;刘霓红;杨银辉;李文京;步志高;吴东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获得一株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孕酮单克隆抗体,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孕酮-11α-羟基孕酮半琥珀酸酯制成酶标记物,建立酶联免疫分析(ELISA)方法,用于检测人血清中孕酮含量.方法:用免疫原11α-OH-孕酮-BSA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得到14株抗孕酮单克隆抗体;用反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测定抗孕酮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常数和交叉反应率.结果:获得的14株抗孕酮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性和较小的价差反应率;建立ELISA方法学的灵敏度为0.12 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7.5%~11.4%;批间变异系数为:8.2%~12.1%;回收率93.8%~124.7%;高值临床样品系列倍比稀释后,测定值与稀释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r=0.995 7;与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的临床样品值比对结果较好,线性方程为y=0.789 4x+0.760 0,r=0.912 6.结论:方法学鉴定结果符合免疫分析的基本要求.
作者:王斌;刘一兵;冯婷婷;许文革;韩世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克隆并原核表达粉尘螨变应原第2组分重组蛋白,鉴定其变应原性,分析其分子特征,为制备用于临床诊治的变应原奠定基础.方法:提取粉尘螨Total RNA,根据国际基因库 (AB195580)设计并合成引物,经RT-PCR合成Der f 2全长基因,与pMD19-T 载体连接后,热转化至E.coli JM109;将测序正确的Der f 2基因与pET28a(+) Vector连接,转化BL21(DE3),IPTG诱导表达;经镍琼脂糖凝胶FF亲和柱层析,收集各阶段洗脱峰用梯度透析法进行复性,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的变应原性.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理化性质、空间结构,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RT-PCR成功扩增获得目的基因Der f 2,全长441 bp,与参考序列同源性99.3%.将构建的pET28a(+)-Der f 2质粒转化宿主菌E.coli BL21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全细胞和沉淀物中均有蛋白表达.亲和柱层析后获得约3 86 mg重组蛋白纯品,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其可与哮喘患儿血清IgE发生特异性结合.去除信号肽序列(1~17氨基酸)后,重组蛋白由129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4.076,二级结构由延伸主链(30.82%),无规则卷曲(49.32%),α螺旋(19.86%)组成.该变应原可能位于线粒体,属ML域家族.序列比对显示,粉尘螨和屋尘螨、微角尘螨、梅氏嗜霉螨的相似度依次为88%、96%、83%,此四种螨在上述蜱螨变应原第2组分构建的分子进化树中聚成一簇,支持率达100%.结论:粉尘螨变应原第2组分原核表达获得成功,纯化后获得具有变应原性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规模生产该变应原并用于临床诊治奠定基础;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获得了该变应原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实验室验证指明方向.
作者:胡友莹;周鹰;杨李;王运刚;崔玉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小鼠IL-10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进行包装,为进一步研究IL-10基因修饰树突细胞在哮喘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小鼠IL-10基因片段经PCR扩增后,与酶切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进行定向连接,获得PGC-LV-IL-10重组慢病毒并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克隆菌落行PCR鉴定,对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并转入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并行Western blot鉴定.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系统一同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Real-time定量PCR法检测病毒滴度.结果:DNA测序结果及Western blot鉴定证实成功构建小鼠IL-10重组慢病毒载体,对其进行包装后测定慢病毒滴度为2×108 TU/ml.结论:成功构建并包装小鼠IL-10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
作者:陈亮;温桂兰;许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ZZ亲和肽是源于葡萄球菌蛋白A的人工合成序列,能结合IgG抗体Fc段,在免疫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C端带有6×His标签的ZZ亲和肽,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以pEZZ18为模板PCR扩增ZZ亲和肽基因,克隆至pUC18载体的EcoRⅠ/Hind Ⅲ位点构建pUC-ZZ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表达C端带有6×His的ZZ亲和肽,表达产物经Ni亲和层析纯化,利用竞争ELISA测定其与IgG抗体的亲和活性.结果:成功构建pUC-ZZ表达载体,SDS-PAGE显示ZZ亲和肽的Mr为16×103,与兔IgG抗体相对亲和常数为Ka≌1.45×108 L/mol.结论:ZZ亲和肽基因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具有与IgG抗体结合活性,为ZZ亲和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艳平;唐金宝;林志娟;肖伟玲;梁淑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RAIL对肿瘤侵润CD4+CD25+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ELISA检测TRAIL对肿瘤细胞分泌CCL22的影响;建立对TRAIL耐受的4T1肿瘤细胞皮下实体瘤模型,瘤内给予重组TRAIL蛋白,检测肿瘤体积的变化;分离肿瘤侵润的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瘤内CD4+CD25+Treg细胞的变化.结果:TRAIL引起肿瘤细胞4T1和B16培养上清中CCL22水平增加;TRAI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对TRAIL耐受的4T1移植瘤体积没有明显变化,但TRAIL治疗组的肿瘤侵润CD4+CD25+Treg细胞显著增加.结论:TRAIL引起肿瘤细胞分泌CCL22,可因此诱导CD4+CD25+Treg细胞趋化至肿瘤部位导致肿瘤侵润的CD4+CD25+Treg比例增加,为TRAIL的生理功能和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资料.
作者:袁海芹;刁智娟;周剑锁;刘彦信;史娟;郑德先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体外检测嵌合免疫受体3(CIR3)的活性,为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已经构建好的CIR3通过电穿孔法转染人T淋巴细胞,检测其在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与CEA阳性胃癌细胞株MKN-45的结合情况和IL-2产生情况.结果:CIR3成功转染并表达在T细胞的表面,转染CIR3的T细胞体外能够识别胃癌细胞株MKN-45并与之结合形成典型的花环结构,受CEA刺激后能产生细胞因子IL-2.结论:表达在T淋巴细胞表面的CIR3能够有效结合肿瘤细胞并不受MHC的限制,受CEA刺激后能产生细胞因子IL-2,为下一步的体内实验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骆耐香;刘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猪苓及猪苓多糖(PPS)协同卡介苗(BCG)对BBN诱导的大鼠膀胱癌腹腔巨噬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及体外NO释放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BBN诱导膀胱癌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表面分子CD14、TLR4;共刺激分子CD86、CD40的表达.Griess试剂盒检测并分析猪苓及PPS协同BCG对腹腔巨噬细胞体外NO释放的影响.结果:PPS协同BCG组巨噬细胞表面CD86、CD40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猪苓协同BCG组CD86、CD40的表达介于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与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CG组腹腔巨噬细胞TLR4/CD14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PPS协同BCG组TLR4/CD14的表达显著低于单独BCG组.PPS协同BCG组及猪苓协同BCG组与模型组比较NO释放的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猪苓及PPS能协同BCG调节膀胱癌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降低腹腔巨噬细胞NO的释放,从而调节膀胱癌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功能,降低NO过度释放对机体组织的损伤作用.
作者:李彩霞;曾星;黄羽;张国伟;张娴;杨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妊娠免疫耐受是正常妊娠时母体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外周免疫耐受,保护作为半同种移植物的胎儿不被母体免疫系统排斥而成功妊娠,这有赖于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及功能调整.
作者:金峰;乔宠;尚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CXCL12/CXCR4信号途径以自分泌的方式在人早孕滋养细胞增殖和信袭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CXCL12的第二受体CXCR7信号对人早孕滋养细胞活力和侵袭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RT-PCR、免疫组化分析CXCR7在人早孕滋养细胞的表达;采用MTT和Transwell侵袭试验分别分析CXCL12/CXCR7信号途径对人早孕滋养细胞活力和侵袭功能的作用.结果:人早孕滋养细胞表达CXCR7分子,外源性给滋养细胞株HTR-8/Svneo添加anti-CXCR4(20 μg/ml)和anti-CXCR7(10 μg/ml)的中和性抗体后,均能显著抑制滋养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结论:人早孕滋养细胞表达CXCR7,通过CXCR7信号升调节滋养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其原因可能是与CXCR4形成二聚体共同参与CXCL12的信号传递.
作者:吕世剑;李明清;孙婵;王健理;李大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汉族人群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布.方法:应用荧光标记多重PCR方法和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156名汉族无关个体的15个STR基因座基因型.结果:15个STR基因座的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15个STR遗传标记均具有高度多态性,杂合度均超过0.64,15个基因座的个体识别力在0.816~0.966之间,非父排除率在0.343~0.725之间,匹配概率在0.038~0.184之间.15个基因座的累积个体识别能力为0.999 999以上,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9 75,累积匹配概率为8.84×10-18.结论:该15个STR基因座具有高度多态性,可用于移植术后供者植入状态的监测.
作者:丁浩强;叶欣;罗广平;陈扬凯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