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筛选并比较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的保存方法.方法 将患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virus disease,KHVD)的患病鱼组织分别采用-80℃超低温保存法、液氮超低温保存法、50%磷酸甘油缓冲液保存法、乙醇保存法及异丙醇保存法保存90 d,进行PCR鉴定,同时检测不同方法保存的患病组织对感染健康鱼及CCB细胞的影响.用KHV感染CCB细胞后,收集病毒液,分别于4、-20、-80℃及液氮中存放90 d,检测病毒感染力(TCID50).结果 5种方法保存的患病鱼组织经PCR检测均为KHV阳性.于50%磷酸甘油缓冲液、乙醇及异丙醇中保存的患病鱼组织失去了感染健康鱼的能力,而于-80℃及液氮中保存的患病鱼组织均可使健康锦鲤感染KHV;仅保存于50%磷酸甘油缓冲液中的患病鱼组织可感染CCB细胞.于4及-20℃保存的CCB细胞病毒液的病毒感染力分别下降61%和50%,而于-80℃及液氮中保存的CCB细胞病毒液的病毒感染力仅下降7%.结论 利用-80℃及液氮超低温保存法可长期保存患病组织病料和细胞病毒液,于50%磷酸甘油缓冲液保存的组织病料有利于进行病毒的细胞分离.
作者:李莹莹;曾伟伟;王英英;潘厚军;刘春;石存斌;吴淑勤;王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84-7株的基因特征.方法 利用PCR法分别扩增VZV84-7株ORF38(Pst Ⅰ)、ORF54 (Bgl Ⅰ)、ORF62(Sma Ⅰ、BssHⅡ、Nae Ⅰ)共5个酶切位点片段,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5个酶切位点进行分析;PCR扩增病毒复制起点,分析VZV84-7株复制起点特征;PCR扩增VZV84-7株gE基因,对该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VZV84-7株的酶切位点特征为:Pst Ⅰ+Bgl Ⅰ+Sma Ⅰ-BssHⅡ-Nae Ⅰ-;复制起点区域包含1个13TA+19GA结构;gE基因序列与Oka株相比,在第1 170位存在1个碱基差异,为C→A,属于无义突变,但编码区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结论 VZV84-7株的酶切位点和复制起点均有特异性,同时VZV84-7株与Oka株的gE基因仅有1个碱基突变,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
作者:邹蔚然;刘亚宇;何云松;刘晔;麻广;廖海棠;李永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细丝蛋白A(filaminA,FLNa)shRNA慢病毒载体,并检测其在肝癌细胞HepG2和Huh7中的干扰效率.方法 通过合成干扰基因片段,插入至shRNA慢病毒载体GV298中,构建FLNa shRNA慢病毒载体shRNA-Filamin1和shRNA-Filamin2,转染HepG2和Huh7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红色荧光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Filamin A干扰效率.结果 构建的FLNashRNA慢病毒载体经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转染24 h后,HepG2和Huh7细胞可见红色荧光;转染48 h后,shRNA-Filamin1和shRNA-Filamin2的干扰效率在HepG2细胞中分别约为45.4%和63.7%,在Huh7细胞中分别约为76.5%和78.3%.结论 成功构建FLNa shRNA慢病毒载体,在HepG2和Huh7细胞中干扰效率较高;可与多种病毒的受体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参与病毒的复制周期,为今后病毒复制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黄文宇;龙飞燕;杨臣臣;朱映柔;黄芬;初佳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真核表达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糖蛋白E胞外区(gE537),并进行鉴定.方法 用Oka株VZV(VZV-Oka)感染人二倍体细胞(2BS株),提取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PCR扩增gE537目的片段,克隆至载体pCI-neo,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I-neo-gE537-His.大量扩增后提取质粒,转染293FT细胞,瞬时表达,经镍柱纯化,获得目的蛋白gE537-His,Western blot和ELISA法进行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Ineo-gE537-His构建成功.200 mmol/L咪唑洗脱液为洗脱目的蛋白的佳咪唑浓度.纯化产物可与鼠抗gE糖蛋白单抗于相对分子质量约90 000处发生特异性结合,且可与mAb-10、mAb-12抗gE单抗发生反应.结论 利用293FT细胞成功表达了gE537,为其免疫原性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春明;朱晓文;赫宝双;朱琳;于铁男;张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pYr-adshuttle-4质粒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pAd-4-hMASP-2.方法 应用PCR技术扩增甘露糖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2(human mannan-binding lectin 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2,hMASP-2)基因,经BamH Ⅰ和EcoR Ⅰ双酶切后与pYr-adshuttle-4质粒连接,构建穿梭质粒pYr-ads-4-hMASP-2,在LR酶作用下与腺病毒骨架载体pAd/PL-DEST进行体外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pAd-4-hMASP-2,转染HEK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rAd-hMASP-2,应用酶切、PCR扩增及基因测序进行鉴定,并测定病毒滴度.将rAd-hMASP-2感染小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MASP-2基因mRNA在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重组穿梭质粒pYr-ads-4-hMASP-2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通过同源重组获得了重组腺病毒载体pAd-4-hMASP-2,扩增出滴度为1.5×109 PFU/ml的重组腺病毒颗粒rAd-hMASP-2,其能在小鼠肺组织中表达.结论 成功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pAd-4-hMASP-2和重组腺病毒颗粒rAd-hMASP-2,为体内外研究hMASP-2的活性提供了有效的转基因载体.
作者:张国超;雒艳萍;陆小铃;王倩;董信芳;曹明强;于红娟;马兴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对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培养及鉴定,测定β-catenin mRNA表达情况,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方法 采用两步消化法对皮损细胞进行消化,获得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后,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绘制细胞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结果 镜下可见细胞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呈铺路石状,细胞生长旺盛,轮廓清晰,折光性好,胞浆均被染成红色,为角蛋白阳性,于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8天进入平台期.获得的角质形成细胞可稳定增殖,在CA的发病过程中,β-catenin mRNA的表达异常,细胞周期发生改变.结论 CA的发病过程中β-catenin mRNA的表达异常及细胞周期的改变可为CA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朱伟;曹萍;李永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a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a,Hia)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特异IgG含量,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方法 用1-氰基-4-二甲基氨基吡啶-四氟硼酸盐(1-cyano-4-dimethylaminopyridinium tetrafluoroborate,CDAP)活化Hia CPS制备酪胺化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tyramined,CPS-Tyr),经Sepharose CL-4B层析柱分析其与Hia CPS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对包被条件、封闭条件及显色时间进行优化,以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IgG作为二抗,4-硝基苯磷酸二钠盐作为显色剂,建立小鼠血清中Hia CPS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线性及精密度进行验证.结果 CPS-Tyr与CPS相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优化后的检测条件:包被抗原为CPS-Tyr,包被浓度为5μg/ml;以Costar 42592为检测酶标板;含1%(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封闭液37℃恒温封闭2h;显色2h.Hia阳性血清经不同浓度的Hia CPS和CPS-Tyr吸收后,抗原吸收的抑制率与浓度依赖性明显,抑制率在0~ 100%之间.CPS-Tyr与CPS相比,抗原性保持一致,并且相同浓度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荚膜多糖抗原对阳性血清的抑制率为0;血清稀释倍数与抗体效价之间呈负相关,斜率为-1.094,R2为0.998;本方法的实验内和实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8.8%和10.9%.结论 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线性及精密度均符合要求,适用于检测小鼠血清中抗Hia CPS特异IgG的含量.
作者:苗鑫;王欣茹;赵志强;刘佳;刘月萍;刘方蕾;李燕婷;戈钰雯;谢贵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方差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本实验室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过程中变异来源及各种来源变异在总变异中所占比例.方法 将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检测仪器、检测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纳入方差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方差成分分析,并计算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IP)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结果 本实验室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过程中,49.20%的变异来源于检测人员因素,其次为检测仪器和检测时间;本实验室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IP和ICC分别为2.58%和0.59.结论 在本实验室中,检测人员是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主要的变异来源;本实验室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变异度较小,检测结果准确度较高;应用方差随机效应模型能有效分析检测过程中的随机影响因素.
作者:李黎;吴凡;涂晶;杨邦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A群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中游离蛋白含量的HPLC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色谱柱:TSKgel G3000SW (300 mm×7.5 mm,10 μm);流动相: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2±0.2)];流速:0.5 ml/min,自动进样100 μl;检测波长:280 nm;柱温:室温.对该方法进行专属性、分离度、线性、精密性和准确性验证,确定该方法的定量限和检测限;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3批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原液及A群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成品中游离蛋白含量.结果 该方法检测游离蛋白的专属性、分离度良好;蛋白对照品在3~ 18 μg/ml范围内,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8;3批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原液、A群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成品的加样回收率在82.9% ~ 119.33%之间,RSD小于5%;确定方法检测限为1.0 μg/ml,定量限为2.6μg/ml.3批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原液和A群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成品未检测出游离蛋白.结论 建立的HPLC法简便、灵敏、准确度高,可检测A群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中游离蛋白含量.
作者:刘璐;蔡峰;王公孝;王学林;许蓉华;熊慧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对本公司研发的Ⅰ、Ⅱ、Ⅲ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纯化液进行蛋白成分分析及鉴定.方法 按照疫苗生产工艺,应用NBS篮式生物反应器生产单价脊髓灰质炎病毒原液,经超滤浓缩及分子筛和阴离子交换两步柱层析纯化方法,收集并灭活蛋白峰.透射电镜下观察病毒形态及大小;ELISA方法检测宿主细胞蛋白(host cell protein,HCP)及残留牛血清白蛋白含量;HPLC法分析单价灭活病毒纯化液纯度;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与电喷雾电离质谱(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ESI-MS)相结合的技术鉴定样品中所含蛋白成分.结果 Ⅰ、Ⅱ、Ⅲ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纯化液中可见球形病毒颗粒,直径25~ 30 nm;HCP、残余牛血清白蛋白含量分别低于50 ng/ml、2.5μg/ml;纯度大于95%;单价脊髓灰质炎病毒样品中含有相应血清型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且相应病毒蛋白成分数据库匹配相对分值在所含蛋白组分中均高.结论 Ⅰ、Ⅱ、Ⅲ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液经纯化后,有效去除了杂质蛋白保留了病毒蛋白组分,单价病毒纯化液病毒蛋白成分明确,纯度较高,为后续该疫苗的研发与生产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爱灵;赵玉秀;刘小娟;董圆;李婉莉;梁宏阳;于守智;岳卓;赵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在Vero细胞中传代培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herpes zoster virus,VZV),并制备抗水痘血清.方法 将VZV(北京株VZV84-2)在Vero细胞中传代培养,待细胞病变(CPE)稳定后制备抗原,分别免疫家兔(分为1组和2组)和豚鼠(仅1组),均免疫4次,每次间隔14 d,其中除家兔1组第3、4次免疫经耳静脉注射不含佐剂的免疫原外,其他均经背部皮下免疫含弗氏完全佐剂的免疫原.于末次免疫后2周经颈动脉采血,分离血清,进行无菌试验、中和抗体效价检测及特异性干扰试验.结果 VZV(北京株84-2)在Vero细胞中传至第5代时,CPE可达80% ~90%,传至第10代时,CPE稳定.用含兔及豚鼠血清培养基制备的免疫原的蛋白含量分别为2.1和1.7 mg/ml.抗血清无菌检测合格;家兔1组、豚鼠组、家兔2组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128、1∶256、1∶64;抗水痘血清对麻疹(沪191株)、腮腺炎(S79株)、风疹(BRDⅡ株)疫苗的滴定无干扰.结论 成功将VZV在Vero细胞中进行传代培养,并制备了抗水痘血清,但效价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王远征;史晓莉;范淑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低温乙醇工艺及压滤技术在分离血浆蛋白制品时对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的去除能力.方法 收集采用低温乙醇工艺及压滤技术生产血浆蛋白制品时的主要工艺过程样品,定量检测合并血浆B19含量,并对B19含量≥103 IU/ml的合并血浆所对应的过程样品进行B19定量检测,分析主要工艺过程对B19病毒的去除能力.结果 合并血浆至FⅠ+Ⅱ+Ⅲ上清阶段以及FⅠ+Ⅱ+Ⅲ沉淀溶解液至FⅠ+Ⅲ上清阶段能去除>4 log的B19病毒,FⅠ+Ⅲ上清至IVIG阶段能去除>2.86 log的B19病毒.结论 低温乙醇工艺及压滤技术在分离人血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中对B19病毒具有良好的去除能力.低温乙醇工艺配合产品后期的病毒去除/灭活技术可有效保证人血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B19病毒安全性,但对因子类产品则需控制合并血浆的B19病毒载量,以保证制品的B19病毒安全性.
作者:曾飞翔;张燕;余鼎;马异云;曾浪霞;王炳;刘丽;何培德;杨汇川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测定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中游离的痕量甲醛的反向HPLC法.方法 优化衍生化条件后,2,4-二硝基苯肼(2,4-dinitrophenylhydrazine,DNPH)衍生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中游离的甲醛,利用反向HPLC法进行痕量甲醛的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TC-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45∶55);进样量:10μl;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5℃.确定DNPH衍生物的检测波长,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验证,确定方法的定量限及检出限.取4批不同厂家的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按建立的方法,2批衍生化、2批直接进行痕量甲醛检测.结果 确定衍生化溶液为磷酸溶液(5 mol/L),衍生温度为20℃,30 min为终体系反应时间.DNPH衍生物的检测波长为360 nm.甲醛浓度在10.02 ~ 250.5 n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8;6份甲醛DNPH衍生物样品检测的平均回收率为99.93%,RSD为0.34%;甲醛DNPH衍生物样品连续重复进样6次的峰面积均值为724.15,RSD为0.74%;甲醛DNPH衍生物不同时间重复6次检测的痕量甲醛平均为8.04 μg/ml,RSD为0.98%,24 h内稳定性好;6份同批样品的游离痕量甲醛平均为8.06 μg/ml,RSD为0.68%;痕量甲醛的低检出限为0.01 μg/ml,定量限为0.03μg/ml.4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痕量甲醛均低于《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中规定的50 μg/ml.结论 本文建立的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中游离痕量甲醛的反向HPLC检测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灵敏、痕量等特点,适用于疫苗中游离痕量甲醛的测定.
作者:王潇;谷丽娟;李井涛;王佳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已有多种肺炎相关病原体疫苗上市或研发,但针对支原体引发肺炎的有效疫苗却鲜有报道,加之其特殊的结构特点,使用常规药物很难进行有效治疗,导致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支原体引发肺炎的相关机制、预防及治疗手段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通过对相关疫苗的研发降低其危险性愈发重要.
作者:李泽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recombinant hepatitis E virus,rHEV)抗原P179表征进行分析.方法 取3批HPLC及电泳纯度均为100%的rHEV抗原P179原液,采用SDS-PAGE法检测相对分子质量及二聚体含量;OPA-FMOC全自动柱前衍生-AminoQuant氨基酸分析法测定氨基酸组分;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lectrospray ionizationquadrupole 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ry,ESI-Q-TOF2-MS)法分析C-末端、Edman降解法测定N-末端氨基酸序列;HPLC法进行肽图分析;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等电点;圆二色光谱仪分析其二级结构;透射电镜负染法观察蛋白颗粒状态;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抗原活性.结果 3批rHEV抗原P179相对分子质量在17 500~ 21 300之间;二聚体占总蛋白的85%以上;氨基酸组分、C-末端氨基酸序列、N-末端氨基酸序列、肽图、等电点等均与预期相符;3批rHEV抗原P179二级结构中,α螺旋4.8% ~ 5.6%,β折叠34.8%~36.4%,β转角20.8%~22.2%及无规卷曲37.7%~38.0%;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小均一,粒径约20 nm的蛋白颗粒;抗原活性比值在5.0× 105~2.0×106 CCU/mg范围内.结论 3批rHEV抗原P179结构特征均一,与设计相符,为该疫苗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作者:迟祥;李铮;贾媛;唐剑光;宋昊;陈子杨;常东英;迟春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不同活化试剂、不同载体蛋白质及不同免疫程序对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溴化氰(CNBr)和1-氰基-4-二甲基氨基吡啶-四氟硼酸盐(CDAP)为活化试剂,以己二酸二酰肼(ADH)为连接臂制备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group W135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PSW 135)衍生物;以碳二亚胺(EDAC)作为缩合剂,将多糖衍生物分别与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和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recombin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xotoxin A,rEPA)3种蛋白质共价结合,制备6种PSW135蛋白质结合物;比较4针免疫程序(0、2、4、8周)和3针免疫程序(0、4、8周)对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的影响.结果 两种活化试剂均能对多糖进行有效活化,且不会破坏多糖的抗原性;制备的6种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均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原性,且具有显著的剂次加强效应;采用间隔2周的3针免疫程序和2.5 μg/只的免疫剂量,不同类型的活化试剂和载体蛋白质对结合物的免疫原性无显著影响,但以DT为载体蛋白质的结合物的免疫加强效应要弱于以TT和rEPA为载体的结合物;延长免疫间隔时间可显著提高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结论 初步建立了适用于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结合工艺,并为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候选免疫程序.
作者:王晶;张海红;孔素娟;袁菲;李阿妮;刘爱萍;刘芳蕾;吴兵;谢贵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喷鼻三价流感裂解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方法 选用H1N1、H3N2、B型3种裂解抗原联合后,与佐剂壳聚糖季铵盐(HTCC)水凝胶等体积混合,制备三价流感裂解疫苗.经喷鼻免疫BALB/c小鼠,免疫剂量为每种单价抗原2μg/只,第0及14天各免疫1次,于末次免疫后第14天制备小鼠血清及鼻、肺、阴道灌洗液.血凝抑制法检测小鼠血清的血凝抑制抗体(HI)效价;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及其亚型抗体效价和小鼠鼻、肺、阴道灌洗液中sIgA效价;末次免疫14d,用H1N1流感病毒进行攻毒,观察小鼠体重变化及死亡率.结果 经喷鼻免疫三价流感裂解疫苗的小鼠血清可产生较高效价的HI抗体,IgG抗体亚型以IgG1与IgG2a为主,小鼠鼻、肺、阴道灌洗液中均可检测到特异性sIgA.攻毒后小鼠体重变化较小,14d后全部存活.结论 经喷鼻免疫三价流感裂解疫苗可激发小鼠产生体液、细胞及黏膜免疫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性.
作者:牛燕;于姝;邢丽;李恒彬;包丽丽;任向宇;张明昱;孙晓琳;赵方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制备并筛选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Her3)的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CHO系统克隆表达Her3的胞外区,获得重组蛋白hGH-Her3-ECD,用该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并经常规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对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抑制Her3与其配体HRG的结合试验、亲和力测定、亚型鉴定、结合抗原结构域的确定、识别肿瘤细胞表面Her3抗原的FACS分析及对A431细胞增殖抑制分析.结果 获得100多株靶向Her3的单克隆抗体,其中927、1002、1050、993、1044、1056株具有较强的抑制Her3与HRG结合活性,均为IgG1型,亲和力较好.927、1002、1050株与Her3第Ⅰ结构域结合,993、1044、1056株与Her3第Ⅲ结构域结合,均能结合A431和BxPc3表面的Her3分子,可明显抑制A431细胞的增殖.结论 获得的靶向Her3单克隆抗体基本满足开发治疗性单抗的要求,具有成为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潜在条件.
作者:李翱翔;梁红远;祝婧烨;吴丽娜;黄海武;彭波;郭锦林;赵鑫;邱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吉林省2009~2014年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s,HepB)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HepB安全性及吉林省AEFI监测工作.方法 通过全国AEFI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吉林省2009~2014年报告HepB AEFI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吉林省2009 ~ 2014年共报告HepB AEFI 897例,报告发生率为159.11/100万剂次;男女性别比为1.09:1;<1岁婴儿占88.85%;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为154.50/100万剂次,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3.37/100万剂次;HepB AEFI主要集中在接种后≤1d.结论 HepB具有较好的安全性,AEFI以一般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
作者:曹凤瑞;田鑫;程涛;付思美;陈超;林琳;吕淑梅;李大强;周剑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中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PDGFRA)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GIST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集的102例GIST患者石蜡肿瘤切片样本中提取DNA,采用PCR技术扩增特异性目的片段,并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分析样本中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在102份石蜡肿瘤切片样本中共检出C-kit基因突变76例,其中大多数突变发生于第1 1号外显子上,共65例,包括缺失突变43例,占66.15%(43/65),点突变12例,占18.46%(12/65),插入突变4例,占6.15%(4/65),点突变伴随缺失突变6例,占9.23%(6/65);7例样本存在第9号外显子突变;3例样本存在第13号外显子突变;2例样本检测出第17号外显子突变.共检出PDGFRA基因突变4例,其中第12号外显子突变的有3例,第18号外显子突变仅检出1例.结论 大多数GIST患者中存在C-kit基因的突变,且主要突变位置在第11号外显子;PDGFRA基因突变存在于C-kit未突变患者中.
作者:黎明丽;程弘夏;周策凡;王维旭;严晓峰;程鹏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上市后大规模应用于新生儿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月1日~8月30日期间在江苏省南通市辖区内新生儿按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程序,常规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分别通过《江苏省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管理系统》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接种信息及接种后安全性数据,评价该疫苗应用于新生儿的安全性.结果 2015年4月1日~8月30日期间报告发生AEFI共37例,发生率为40.93/10万,无严重不良事件和严重非预期不良事件报告.37例AEFI病例中一般反应32例,异常反应5例,无偶合症与心因性反应报告;一般反应以接种后发热居多,占一般反应的67.57%,第3针接种后发热的发生率达69.84/10万;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2例,荨麻疹及热性惊厥各1例.37例AEFI病例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接种后30 min~24 h内,预后均良好.结论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上市后在新生儿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张岷;康国栋;马燕丽;张志兰;翟力军;廉丽华;陈海平;徐斌;杨云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我国部分地区儿童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荚膜多糖的组分多聚核糖基-核糖醇磷酸盐(polyribosylribitol phosphate,PRP)的抗体(抗-PRP)水平.方法 采用ELISA法对2007 ~ 2014年间来自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河南省的13 799份2月龄~5岁健康儿童的血清标本进行抗-PRP自然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 2007 ~ 2014年间我国2月龄~5岁儿童抗-PRP自然抗体阳性率、抗体浓度达到长期保护水平的比例及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2~11月龄儿童的抗-PRP自然抗体阳性率较低;不同地区儿童抗-PRP自然抗体水平差异不大,且不同性别间抗体水平分布较均衡.结论 我国2~11月龄儿童仍是Hib的易感人群,是需进行Hib结合疫苗预防接种的重点人群.
作者:李亚南;李红;石刚;贺鹏飞;唐静;李茂光;梁丽;叶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制备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国家参考品.方法 从我国多省血液中心、采浆站收集血清、血浆样品300份,应用国内外5家HEV IgG抗体诊断试剂进行筛选,制备HEV IgG国家参考品,并对参考品的稳定性及适用性进行检测.结果 制备了HEV IgG国家参考品,其中阴性参考品30份;阳性参考品10份;灵敏度参考品1份,依据HEV IgG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化,定量为3 U/ml;精密性参考品l份.参考品经4 ℃及室温放置10d,37℃放置7d,以及反复冻融3次后,测定结果与-20℃放置参考品检测结果一致,稳定性良好.5个厂家试剂对参考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该参考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 制备了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国家参考品,为提高诊断试剂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作者:蓝海云;辜文洁;李克坚;周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飞速发展,相应的传染病、接种率、生物制品、冷链、安全接种等一系列监测任务越来越繁重,免疫规划信息的管理也日趋复杂.为了改变免疫规划工作中传统的依赖手工报告的管理与服务方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和网络技术,在全省实行免疫规划计算机网络管理,即将传统免疫规划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服务形式融合新的国家免疫规范和预防接种服务方式、方法,在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中进行重组、整合、创新,建立一种集免疫规划管理、监测、预警决策、服务大众的全新的免疫规划工作和服务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共享和管理及各级免疫规划管理单位对辖区内免疫规划工作的动态管理和监测,提高预防接种单位的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充分满足社会对免疫规划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提供高质量免疫规划服务的要求,吉林省开展了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本文对吉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进行评估.
作者:程涛;黄飚;林琳;田鑫;曹凤瑞;付思美;赵辛;李大强;吕淑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