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免疫学杂志

国际免疫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394
  • 国内刊号:23-1535/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黑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14-54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基础医学
国际免疫学杂志   2012年5期文献
  • 细胞因子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MG)主要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依赖细胞免疫和补体参与的使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间的平衡紊乱与MG的发病有重要关系.因而深入了解不同细胞因子在MG中的作用可以更加明确MG的发病机制及对其治疗提出新的方案.

    作者:张永强;张临友;许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滤泡辅助性T细胞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的T细胞亚群,与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Tr)相互促进或拮抗,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其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分化、发育和促进体液免疫应答,当Tfh细胞数量或功能紊乱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肿瘤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作者:周建伟;孔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非可溶性尿酸结晶免疫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人体尿酸以可溶性尿酸及尿酸盐结晶两种形式存在.尿酸盐结晶不仅引起尿酸性肾石病,目前多项研究表明,非可溶性尿酸结晶(MSU)可通过多种免疫机制介导炎症的发生,MSU可通过直接与细胞膜接触(非受体依赖),也可以通过与Toll样受体(TLR) 2/4结合激活固有细胞、补体、T淋巴细胞等从而引起各种免疫损伤.亦可作为佐剂与特殊蛋白结合增强炎症反应.

    作者:胡莎莎;叶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CD244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免疫受体CD244是信号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成员,在NK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活性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感染免疫、炎症发生和肿瘤免疫中也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而研究CD244的分子结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对感染和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秉芬;程小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与肝损伤及肝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是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长期以来临床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感染情况和判断肝细胞损伤情况主要依靠传统的HBV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近年来随着对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LHBs的重要性.LHBs存在于HBV颗粒上,由表面抗原基因编码,在内质网上形成,通过高尔基体分泌.LHBs在HBV的感染和复制方面起重要的作用,LHBs还可以引起肝细胞凋亡,检测LHBs可以反应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更重要的是LHBs有促发肝癌的能力,尤其是突变的LHBs,LHBs引起肝癌的机制也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LHBs的检测在临床上应该得到重视.

    作者:关雪;关秀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Ets-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CE)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中T、B细胞功能异常起着重要作用.转录因子Ets-1作为SLE的易感基因之一在淋巴细胞分化与细胞因子调节上起重要作用.Ets-1除影响B细胞分化和功能外,对T细胞的生存、增殖、发育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虽然Ets-1在SLE发病中的确切机制仍尚未明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ts-1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邱平;李晓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icroRNAs与胃癌关系研究进展

    Micro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近年来研究发现,若干microRNAs参与基因调控,直接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分化,microRNAs表达谱与胃癌的进展和预后等密切相关.因此,microRNAs的研究对于阐明胃癌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胃癌癌变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颀;蒋敬庭;吴昌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微粒在血栓形成中的研究进展

    血栓形成是多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等,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于血栓形成的相关研究始终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微粒(MPs)是外周血中游离的膜性小囊泡,当细胞应激(活化或凋亡)时,从细胞膜上脱落下来.微粒(MPs)不但携带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而且其携带的细胞表面受体能够调控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随着对MPs的深入研究,发现MPs在血栓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菲;黄立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IL-22在气道变应性疾病中的作用

    IL-22是一种功能复杂的细胞因子,属于IL-10细胞因子家族成员,初被命名为IL-10相关T细胞来源诱导因子,由17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体内的多种活化免疫细胞可以分泌IL-22,它的受体是由IL-22R1和IL-10R2构成的异源二聚体.IL-22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IL-22既有抗炎作用,也有促炎作用,参与炎症性疾病和多种免疫性疾病,例如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另外,IL-22在消化道的感染性疾病中起到抵抗微生物的作用.因而研究IL-22在气道变应性疾病中的作用很有意义.

    作者:程付伟;张维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免疫损伤性疾病中的潜在价值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非造血干细胞,拥有向间充质和非间充质组织细胞转化的能力,这些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向其他细胞系分化及细胞与细胞的接触机制改变疾病的病理过程,MSC作为细胞工程种子细胞被越来越多的发现其临床使用价值,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免疫系统疾病和退行性疾病.因此,对于了解其保护作用机制,即本身趋化性特点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通过对MSC在体内外和临床试验的研究,可为MSC参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刘德全;韩海荣;刘永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氧化二砷对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32Dp210T315I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 ATO)对伊马替尼(IM)产生耐药性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细胞是否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 小鼠髓系造血细胞株32D细胞经处理使其变为表达p210Bcr-Abl的32Dp210细胞,以此作为野生型细胞.32Dp210和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32Dp210T315I分别在含有10% FBS,2% L-glutamine和1% Penicillin-Streptomycin的RPMI1640和IMDM培养体系中培养.细胞株分别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伊马替尼作为对照的没有药物作用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在24h和48 h后,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V staining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在体外试验中,我们发现三氧化二砷对32Dp210和32Dp210T315I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对32Dp210T315I细胞的抑制比对32Dp210细胞更为有效.三氧化二砷对32Dp210T315I细胞的50%抑制浓度(IC50)是1μmol/L,远低于32Dp210的IC50值(4μmol/L).2μmol/L三氧化二砷可以明显诱导约90%的32Dp210T315I细胞凋亡,比32Dp210的凋亡率(30%)高很多.结论 ATO具有作为一种生长抑制剂和诱导伊马替尼耐药细胞凋亡的特性,也使其成为一种新的治疗伊马替尼耐药CML患者的治疗途径.

    作者:罗晶珠;赵经慧;卢润章;梁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单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各30例,分别设为A、B和C组,分别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lightcycle基因荧光定量分析仪检测HBV DNA,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外周血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总胆红素水平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t=4.725、3.292、3.012;A组与C组比较t=4.568、3.126、3.217,P均<0.05);A组HBV DNA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916,P<0.05).A组外周血IFN-γ、TFN-α表达水平较B组、C组增加,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52、3.413,P均<0.05).A组外周血IL-4、IL-13表达水平高于B组,低于C组,但与B组和C组之间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t=0.721、0.452、A组与C组比较t=0.625、0.632,P均>0.05).结论 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Th1类细胞因子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邱源旺;黄利华;吴鹏飞;华海涌;牛雪花;吴杭源;朱宏英;杨小娟;姚上志;李燚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乳腺癌相关的乳腺珠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目的 克隆人乳腺珠蛋白(hMAM)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蛋白并纯化,为建立一种新的乳腺癌诊断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从人乳腺癌组织中提取总RNA,经RT-PCR合成cDNA,设计特异性的引物,用PCR的方法扩增出目的片段,构建PET-32A-hMAM和PGEX-4T1 -hMAM表达载体,在BL21菌中表达hMAM重组蛋白,纯化,并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 经RT-PCR、PCR扩增后得到一条207 bp的DNA片段,构建载体后DNA测序,结果与预期序列一致.表达和纯化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28 000,与预期结果一致.结论 成功克隆hMAM基因,并获得高纯度的hMAM重组蛋白,为进一步开发hMAM诊断试剂打下基础.

    作者:李梅;张天竹;孙晓林;于华实;李淑珍;唐晓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FgBβ基因多态性与其功能表达和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体重超重和肥胖与纤维蛋白原(Fg) Bβ链基因多态性以及血浆Fg功能表达的关系,探讨其发生脑梗死等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开滦集团离退休职工939人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依体重指数将其分为体重正常、超重及肥胖三组,受检者均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液生化及血浆Fg浓度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V)、FMPV/Amax等反映Fg分子聚合功能的指标,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进行FgBβ链七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三组间七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肥胖组Bβ-993位点突变基因型人群Fg浓度、FMPV、Amax均高于野生基因型人群,βI6和345位点突变基因型人群Amax也高于野生基因型(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病、脑梗死发病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以体重指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依次筛选出高血压病、年龄、脑梗死病史(P<0.01),结论 在正常体重和超重状态下FgBβ上述7位点基因多态性不影响血浆Fg浓度和功能的表达,而肥胖状态可使FgBβI6、-993和345变异基因型携带者的血浆Fg浓度和综合性纤维蛋白聚合功能明显升高,成为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重要病因,提示体重超重与肥胖状态发生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和发病机制不同.

    作者:元小冬;徐建辉;张楠楠;王淑娟;李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

    目的 探讨单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被动免疫治疗及淋巴细胞主动免疫(LIT)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被动免疫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临床确诊为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12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仅接受IVIG,B组接受LIT及IVIG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临床妊娠率,患者血清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CD4 +/CD8+比率及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和NK细胞含量的变化.结果 免疫治疗后,A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45例(72.58%)、B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58例(93.5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688,P<0.05);两组成功妊娠率为A组妊娠39例(62.90%),B组妊娠51例(82.2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835,P<0.05).接受免疫治疗后B组与A组比较,CD3+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5);CD4+细胞百分比降低(t=4.514,P<0.05);CD8+细胞百分比升高(t=21.697,P<0.05);CD4+/CD8+比率降低(t=2.146,P<0.05),IFN-γ水平降低(t=4.514,P<0.05),IL-10则升高(t=21.697,P<0.05);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下降(t=2.146,P<0.05),B组变化幅度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能改善体内细胞免疫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LIT联合IVIG治疗较单独应用IVIG效果更好.

    作者:张艳华;刘梅梅;李佩玲;陈亮;杜伯涛;孙海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利用RV-IgG标准品对风疹疫苗免疫后血清血凝抑制抗体保护浓度的测定

    目的 利用风疹病毒的IgG标准品(RV-IgG)进行定量ELISA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以测定风疹疫苗免疫后血清血凝抑制(HI)抗体的保护浓度,并验证试剂盒的准确性.方法 RV-IgG标准品和10对风疹疫苗免疫前后血清的定量ELISA试验;风疹病毒血凝素的粗提以及血凝试验;RV-IgG标准品的血凝抑制试验测定其血凝完全被抑制时RV-IgG浓度.结果 将RV-IgG标准品稀释为8个不同浓度梯度做定量ELISA,所测得的浓度值与已知浓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10对风疹疫苗免疫前后人血清抗体浓度进行比较,免疫后血清抗体浓度显著升高(t =2.151,P<0.05);风疹病毒血凝素的凝集效价为1∶128,RV-IgG标准品血凝抑制效价为1∶32,对应的HI抗体浓度为25 IU/ml.结论 实验结果证实血清中风疹病毒HI抗体保护浓度为25 IU/ml;风疹疫苗初次免疫后血清抗体保护性阳转率可达到80%.

    作者:赵冠棋;程喆歆;陈曦;王燕;徐维祯;王华庆;谷鸿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自噬基因多态性与机体对结核病的敏感性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病原体,主要感染巨噬细胞.近的研究显示,自噬参与了胞内杀死结核分枝杆菌的过程.胞内结核分枝杆菌的存活与自噬的抑制有关,而自噬和自噬相关基因缺失鼠更容易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据报道,在一些地区,自噬基因IRGM的高多态性与保护人们抵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有关.此外,R2RX7也与结核病相关.

    作者:杨永良;潘新灵;杨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感染率高,易慢性化,引起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如何简单快捷地评估HBV在体内是否复制已成为基层医院诊治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逐渐认识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在HBV感染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我们研究分析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检测结果,旨在探讨LHBs反映乙肝患者HBV复制程度的可靠性.

    作者:李颢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