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3先被发现其表达于IFN-γ分泌型CD4+ Th1和CD8+ Tc1细胞,是区分Th1和Th2细胞的表面标志,通过与其配体半乳凝素-9相互作用抑制Th1细胞免疫应答,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致病密切相关.机体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能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同时肿瘤细胞也可能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im-3表达于多种肿瘤相关的免疫细胞,且其表达水平和功能各异,其可以通过参与T细胞功能障碍或耗竭及扩增髓系来源抑制细胞等在肿瘤免疫中起着负向调控作用,但Tim-3也可能通过促进DC的成熟和激活NK细胞来增强肿瘤免疫应答,从而在多细胞水平上参与肿瘤免疫.
作者:金璐;郭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是抗体反应的辅助细胞,它标志性地表达转录因子Bcl-6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5,分泌细胞因子IL-21.其发生、分化和功能均独立于以往的Th1、Th2和Th17细胞,是体液免疫的关键.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B淋巴细胞在Tfh的辅助下产生自身抗体.Tfh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作者:辛宁;张勇;沈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IL-24是研究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da-7)产物命名的一类新型细胞因子;IL-24在多种细胞中表达,诱导分泌IL-6、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IL-24通过“旁观者效应”、“自噬作用”等生物学效应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从而实现抗肿瘤的目的.IL-24还具有增强肿瘤细胞放疗敏感性和协同化疗药抗肿瘤的特性,因而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具有临床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少慧;郑锐青;孙万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β-Catenin作为WNT和E-Cadherin信号通路中的中心效应分子,在胚胎发育和肿瘤等疾病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近年来,β-catenin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β-Catenin可以影响T细胞从双阴性细胞(DN)向双阳性细胞(DP)阶段的发育.而且β-Catenin参与了纤维蛋白维持NK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存活的作用,其可以影响树突状细胞对肠系膜淋巴结免疫活化和免疫耐受之间平衡的调节.此外,β-Catenin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谈勤春;王青青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叉头状基因家族蛋白在各种不同的生物和器官中都有表达,但其生物学功能各异.一些Fox家族蛋白成员在肝脏的形成和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能调控糖类、胆汁酸的代谢,其缺失或异常表达可能导致各种肝脏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因此也可能成为疾病治疗的新靶标.
作者:陈勇;唐发清;吴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是在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由气道固有细胞、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参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人们已经发现6个IL-17家族成员,它们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故深入认识IL-17家族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关系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徐敏;吴开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分子(LAG-3)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一个重要的负性共刺激分子,主要在活化的T细胞与NK细胞上表达.LAG-3分子通过与其配体MHCⅡ类分子结合,负性调节活化T细胞的增殖、功能及维持机体T细胞内环境稳态.LAG-3在小鼠模型及多种肿瘤微环境中有异常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等密切相关,在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干扰与阻断LAG-3/MHCⅡ信号通路可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江露;吴昌平;蒋敬庭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金葡菌感染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金葡菌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研究表明,金葡菌通过产生耐药性、细胞内存活以及扰乱细胞死亡途径来成功逃脱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应答.鉴于葡萄球菌毒力因子和耐药性的日益蔓延,且功能失调的中性粒细胞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金葡菌对中性粒细胞免疫逃逸的深入研究变得十分重要.因而深入探讨金葡菌和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帮助找到抗金葡菌感染的新策略.
作者:王亮;康翼鹏;侯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自麻疹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并广泛使用以来,许多国家有效地控制了麻疹流行.然而在麻疹疫苗使用40多年后,麻疹仍然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免疫系统缺陷和母传抗体对麻疹疫苗免疫应答的干扰作用.由于在麻疹的预防控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免疫失败,因此近年来对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又出现了很多新的策略,其中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和定期开展补充强化免疫活动已在许多国家被证明是控制麻疹发生的有效措施.同时一些新型麻疹疫苗的研制也在应运而生,虽然目前尚未被广泛应用,但却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滕旭;徐维祯;谷鸿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为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无特异性的特点,临床表现中常见的为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慢性肺部疾病、肉芽肿、自身免疫性疾病、脾脏肿大、复发性多软骨炎、淋巴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也可见于CVID患者中.CVID的发生可能与编码TACI、ICOS、CD19、BAFF-R、APRIL、CD81、CD20、CD21、CD28的基因突变有关.研究CVID的临床表现及CVID相关性基因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文文;白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肾失功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无创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目前移植领域研究的趋势.尿液作为移植肾的直接产物,其中的成分有效反映了移植肾的情况.趋化因子作为细胞因子的一种,其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淋巴细胞发生定向迁徙和募集的重要条件,在炎症浸润、细胞迁移、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检测尿液中趋化因子水平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疗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瑜;王立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妊娠特异性糖蛋白(PSG)对Balb/c小鼠脾脏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无菌分离Balb/c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rmGM-CSF、rmIL-4诱导分化为DC,同时施加0.2 g/L PSG作用7d,并设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和抗原摄取能力,MTT法检测其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刺激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DC表面标志MHC-Ⅱ类分子、CD80、CD86和CD40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t=2.52,t =3.24,=2.74,t =2.58,P<0.01),DC抗原摄取能力亦明显降低(t=3.15,P<0.01),刺激细胞:反应细胞比例为1∶10和1∶20的PSG作用后的DC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降低(t=3.12,t =2.76,P<0.01),比例为1∶50和1∶100的PSG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也有降低(t=2.34,t =2.47,P<0.05).结论 PSG可下调Balb/c小鼠脾脏DC的免疫功能,可能与妊娠免疫抑制有关.
作者:唐小云;姬云丽;杨美荣;张晓莉;桂金秋;刘亚威;LI Fu-juan;李福娟;聂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山东汉族梅毒(Syphilis)患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基因多态性,探讨其与梅毒发生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对山东汉族231例梅毒患者和247例健康个体KIR和HLA-C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在检测的全部个体中,框架基因KIR2DL4、KIR3DL2、KIR3DL3和KIR3DP1的表型频率均为100%.抑制型KIR基因的表型频率在梅毒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梅毒病例组激活型KIR2DS3和KIR3DS1基因的表型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30,P=0.038),而KIR2DS5基因的表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OR=0.575).梅毒病例组纯合子(homozygote) HLA-C1C1基因型的表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30,OR=0.667).梅毒病例组HLA-C1C1-KIR2DL3基因型的表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8,OR =0.647).结论 KIR2DS3、KIR3DS1基因可能是梅毒的易感基因、KIR2DS5基因,HLA-C1C1和HLA-C1C1-KIR2DL3基因型可能是梅毒的抗性基因(型).
作者:乔文本;刘丽;庄云龙;刘虹;周娟;竺青;张毅;刘艳;聂向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对临床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患者及移植术前透析患者的血清中的抗内皮细胞抗体(非HLA抗体)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在肾移植慢性排斥中非HLA抗体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对252份血清标本进行抗内皮细胞抗体的检测,包括移植前72例,移植后100例,正常对照组80例.结果 移植前透析患者抗内皮细胞抗体的阳性率为38.89% (28/72),其中强阳性占13.89% (10/72),弱阳性占25.00% (18/72);移植后慢性排斥期患者抗内皮细胞抗体的阳性率为70.00% (70/100),其中强阳性占32.00%.(32/100),弱阳性占38.00% (38/100);正常对照组抗内皮细胞抗体的阳性率为30.00% (24/80),其中强阳性为10.00% (8/80),弱阳性为20.00% (16/80).移植前与正常对照组抗内皮细胞抗体含量无统计学意义(t=1.0105,P=0.1566),移植前后抗内皮细胞抗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3311,P=0.0000),移植后与正常对照组抗内皮细胞抗体含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 =5.5572,P=0.0000).结论 抗内皮细胞抗体作为非HLA抗体是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金茜;杜博;孙文英;李兴库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巨细胞动脉炎(GCA)临床病理资料,为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GCA患者的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确诊的36例GCA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头痛多,其次是颞动脉搏动异常和发热,分别占72.2%、61.1%和47.2%,颞动脉活检阳性率80.6%,其中活动性病变19例(52.8%),慢性病变10例(27.8%),活检阴性7例(19.4%).所有病例给予激素治疗,部分加用免疫抑制剂.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资料.经H检验,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132,P=0.037);两两比较发现,活动组的好转和治愈百分比(78.9%)高于慢性组(60%),低于活检阴性组(85.7%).活动组激素治疗效果好,与活检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H=9.879,P =0.057).结论 头痛特别是伴有颞动脉搏动异常的头痛是GCA患者的主要症状,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目前GCA的首选治疗措施,临床诊断与颞动脉活检病理相结合是诊断GCA的金标准,病理类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梅英;邹世海;傅碧玲;彭鑫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laudin-1、Claudin-2、Claudin-3和Claudin-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72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胃癌,且未合并其它肿瘤疾病,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胃癌手术标本中Claudin-1、Claudin-2、Claudin-3和Claudin-4的表达.结果 本样品中Claudin-2的表达率为73.6%,Claudin-4的表达率为44.4%,Claudin-1在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laudin-3和Claudin-4在淋巴转移阳性中的表达更低,Claudin-3在T3、T4中的表达明显降低,Claudin-3与其它Claudin蛋白质具有显著相关性,在患者生存分析里,Claudin-4与良好的预后有关.结论 Claudin-3与Claudin-4可以作为胃癌的分子标志物,在淋巴侵袭的病例中检测Claudin-3与Claudin-4具有显著意义.
作者:刘志勇;欧阳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体内实验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方法 以大鼠来源的AChRα97-116多肽片段、弗式不完全佐剂、结核菌素的混合乳剂,尾根部免疫健康雌性Lewis大鼠建立EAMG实验动物模型,同时设置完全式佐剂(CFA)对照组、EAMG模型组、ATRA治疗组,其中ATRA治疗组从第一次免疫当天开始腹腔注射ATRA.依据Lennon评分法及体重监测对模型的建立及ATRA的治疗情况予以评定.于晚期发病时相(56 d左右)将动物处死取材,分别取大鼠脾脏和肌肉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动物脾脏和肌肉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ATRA治疗EAMG的可行性.结果 ①成功建立EAMG动物模型.②免疫第40天后,ATRA治疗组和EAMG模型组相比较,临床症状及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临床评分=0.024,P体重 =0.001.③与CFA组相比,EAMG模型组动物脾脏小梁静脉壁的厚度增大(P =0.00 08),小梁静脉中的淋巴细胞数目增多(P=0.036),脾脏髓质中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宽(P =0.047),脾脏生发中心界限不清,肌纤维直径缩短(P =0.001).④与EAMG模型组比较,ATRA治疗组动物脾小梁静脉壁的厚度较窄(P =0.043),脾髓质中动脉周围淋巴鞘变窄(P=0.012),脾脏生发中心界限相对较清晰,肌纤维直径较长(P=0.047).结论 ATRA能够缓解EAMG的临床症状,逆转EAMG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作者:李芳华;谢晓丽;刘静;么秀华;马雪菲;王丹丹;王广友;李呼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结核病是全球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近年来,白俄罗斯MDR(multidrug resistant)和XDR-(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结核病的流行和传播有所增加.白俄罗斯每年约有5 000名新增结核病病例,每10万人中就有52个结核病病例.初治病人和复制病人中MDR率分别达到了35.3%和76.5%;MDR-结核病中XDR-结核病达14.0%.早期诊断和对主要抗结核病药耐药的快速确认对结核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非常重要.然而,在很多国家包括白俄罗斯结核病诊断仍依赖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但TST对于接种卡介苗(BCG)的个体可能会呈假阳性反应.
作者:杨永良;潘新灵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