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0-1905
  • 国内刊号:23-1159/R
  • 影响因子:1.11
  • 创刊:195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黑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2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三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1年3期文献
  • 30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相当,年龄 17~54 岁,23.3%有慢性疾病史,26.7%为孕产妇,病死率为13.4%.重症与轻症患者比较,其呼吸困难、再次发热、X线胸片病变程度、淋巴细胞计数、动脉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心肌酶及部分生理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体温、发热天数、热型等差异无显著性.重症患者的多脏器衰竭、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高,使用抗病毒药、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用量大、用药时间长,使用抗真菌药、呼吸机治疗的比例高于轻症患者.结论 呼吸困难、再次发热、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X线胸片病变严重等是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重症患者应综合治疗.

    作者:鲍永霞;邵玉霞;王晶;王威;陈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干化学法与显微镜镜检法检测尿液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干化学法检测尿液的诸多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日本京都MAX-428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手工法及显微镜镜检相对比,观察每一份标本的测定结果.结果 两种方法均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结论 干化学法检测尿液受诸多因素影响,在临床检测中,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和手工法及显微镜镜检应该相互补充,以得到更加可靠的结果.

    作者:鲁平;张爱爱;靳伟东;李大恒;于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核抗体的研究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5~2010年本院传染科住院的146例HBV患者,检测患者的ANA阳性率,并将患者分为ANA阳性组和ANA阴性组,分析两组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HBV患者的ANA总检出率较高,为27.4%;HBV患者中ANA阳性组年龄均主要集中在45~59年龄段,ANA阴性组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44年龄段;ANA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LT和AST无统计学差异,而ANA阳性组HBV-DNA含量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 HBV感染可引发自身免疫性反应,导致抗核抗体的产生.这种自身免疫性反应与感染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毒的复制水平有关.

    作者:周海舟;张娜;宋丽婷;蒋丽鑫;关秀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18例

    目的 分析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和难点.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对18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腔内隔绝术治疗,手术时间均选择急性发病1周以后,对于难于判断夹层真假腔的患者采用局部撕裂内膜片切线位主动脉造影法.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全部成功植入支架共19枚,随访1年生存率100%,术后造影剂肾病1例,术后半年因腹主动脉夹层接受外科手术1例.结论 胸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项微创、安全的治疗手段,采用局部内膜片切线位主动脉造影法能够更有效的判断夹层真假腔.

    作者:张明宇;夏洪远;董玉梅;李学奇;陈松;张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 研究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MRCNS)耐药性状况及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苯唑青霉素法筛选MRCNS株,K-B法测定其耐药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MRCNS基因同源性.结果 39株MRCNS共得到6个耐药谱型和13个基因型(A~M),以A(7株)、B(6株)、C(6株)、D(5株)型为主,其中来自ICU和神经外科病房菌株分别为19和10株,其余菌株散在分布;耐药谱型表现为多种类抗生素耐药型.结论 MRCNS具有多重耐药性,未出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MRCNS在ICU出现小规模爆发流行趋势.

    作者:张和光;徐洪伟;程欣弘;郭微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2001~2008年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的变化,指导临床更合理的应用抗生素.方法 收集2001~2008年诊断为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及其体外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室内质控菌株选用ATCC25922、ATCC25923、ATCC27853.结果 2001~2004年与2005~2008年尿培养阳性率及各种病原菌的比率无差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真菌、肠杆菌属、葡萄菌属等为主要分离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肠球菌次之.2001~2004年与2005~2008年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属比率无差别,但革兰氏阳性球菌属比率有明显差别,并且2005~2008年尿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耐药率明显增加,喹诺酮类抗生素已不再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首选药物.结论 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变化,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作者:邹桂玲;杜雪飞;孙哲;孟晓玉;陈国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散发性戊型肝炎临床特征和病毒血症的研究

    目的 研究散发性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探讨戊型肝炎病毒血症特点.方法 对253例戊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感染情况,将其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单纯感染组和重叠感染组;应用逆转录套式PCR法对38例单纯戊型肝炎的血清标本进行戊型肝炎病毒RNA(HEV RNA)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HEV RNA阳性组和阴性组.结果 重叠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γ-谷氨酸转肽酶(GGT)与单纯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血清ALB、TBIL与非老年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PCR检测血清HEV RNA阳性9例;HEV RNA阳性组的肝功水平、重型肝炎发生率及肝功恢复时间与HEV RNA阴性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散发性戊型肝炎可与其他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老年人、重叠感染者,肝功能损害重.在疾病的早期存在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短;HEV RNA在体内的存在情况,与肝损害程度、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无相关性.

    作者:马英杰;陈焕永;邵凤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干扰素-γ+874(A/T)位点基因多态性和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干扰素-γ(IFN-γ)基因内含子1区+874(A/T)位点多态性、等位基因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特异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PCR-SSP)方法对75例哮喘患者及73例正常人作IFN-γ基因多态性及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结果 75例哮喘组IFN-γ基因型中,T/T 0例(0%),T/A12例(16.0%),A/A63例(84.0%),73例非哮喘组IFN-γ基因型中,T/T 0例(0%),T/A 28例(38.36%),A/A 45例(61.64%).两组IFN-γ基因型有明显差异 (x2 =9.375,P<0.005).哮喘组IFN-γ等位基因T和A的频率分别为8%和92%,非哮喘组IFN-γ等位基因T和A的频率分别为19.18%和80.82%,哮喘组IFN-γ等位基因A的频率比非哮喘组IFN-γ等位基因A的频率高(x2=3.955,P<0.05).两组IFN-γ等位基因频率有明显差异.结论 IFN-γ基因内含子1区+874(A/T)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支气管哮喘相关.

    作者:焦桂微;刘晓民;马雨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导丝引导去顶输尿管导管在双J管更换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导丝引导去顶输尿管导管在双J管更换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定期更换双J管患者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2例,子宫颈癌晚期致肾积水3例,胃癌晚期致肾积水2例,高龄患者输尿管狭窄6例,腹膜后纤维化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应用本方法更换双J管,术后经腹部平片及随访证实获得成功.随访6~48个月,未出现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更换双J管后,无严重血尿病例.结论 应用导丝引导去顶输尿管导管,在更换双J管前建立输尿管内支架,可以确保更换导管的成功.

    作者:陈起引;韩瑞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TRIP3基因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TRIP3(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3)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 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39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TRIP3基因水平,并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 TRIP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TRIP3在不同类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情况不同,31例初治患者,B-ALL21例,TRIP3阳性13例,阳性率为61.9%,T-ALL7例,TRIP3阳性2例,阳性率为28.5%,二者差异显著(P<0.05),且B-ALL TRIP3表达水平高于T-ALL(P<0.05).结论 TRIP3基因在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表达水平高,检测TRIP3基因可以估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预后.

    作者:李晓辉;张剑白;王亚君;李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血栓的位置、大小、范围、血栓的回声特点及血管腔内血流情况等.结果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28例均表现为静脉管腔内均质低回声,血管内径明显增宽;慢性血栓37例回声较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血栓部位管腔无血流信号或血流充盈缺损.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清晰的呈现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功能,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朱晔;程晓玲;王素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绝经后妇女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绝经后妇女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经阴道超声检测的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绝经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受检者的年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体重指数、生育史、2型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等一般资料与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关系.结果 子宫内膜增厚的绝经后妇女年龄较高、初潮年龄较早,绝经年龄较晚,体重指数较高,而且未生育、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有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高体重指数、糖尿病和高血压是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对以上人群定期检测子宫内膜厚度,有助于子宫内膜疾病的早期发现.

    作者:耿红光;韩燕燕;单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龋齿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龋齿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市4个城区2 896例6~13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高和体重测量、口腔检查.采用单因素检验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2 896例(男1 501例,女1 395例).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21.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孩子婴幼儿期患病(肺炎、佝偻病)、吃甜食、服含糖药物、父母龋齿、子女数量、喝乳饮料、每天喝甜饮料量、吃零食频率是儿童青少年龋齿的危险因素;喝茶饮料、孩子的口腔保健行为、父母文化程度、母亲就医和口腔保健行为、肥胖是儿童青少年龋齿的保护因素.控制孩子饮食习惯、遗传等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是儿童青少年龋齿的保护因素,值(95%CI)分别为0.283(0.154~0.519)、0.292(0.159~0.534) 、0.294(0.161~0.583)、0.299(0.163~0.564).结论 肥胖与儿童青少年龋齿的发生存在关联,肥胖并非是儿童青少年龋齿的易感因素.

    作者:王秋伟;徐威;刘英群;刘美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槐杞黄颗粒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9~12月收治的80例,年龄在1~6岁之间,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口服3个月;对照组(40例)常规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呼吸道感染复发次数及免疫功能水平变化.结果 实验组复发次数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IgG、IgA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IgM的水平无差异(P>0.05),IGF-I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槐杞黄颗粒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疗效.

    作者:张爱启;付姝丽;纪玲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基于5-HT能神经系统的四逆散冻干粉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基于5-HT能神经系统,探究四逆散冻干粉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观察四逆散冻干粉与5-HT前体物质5-HTP、5-HT拮抗剂PCPA、5-HT1A受体拮抗剂p-MPPI和5-HT2受体拮抗剂Ritanserin联用,对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结果 阈下剂量四逆散冻干粉联合5-HTP可协同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的小鼠睡眠时间(P<0.05);阈剂量四逆散冻干粉对PCPA化小鼠睡眠时间缩短有对抗作用,PCPA亦可对抗四逆散冻干粉的催眠作用;5-HT1A受体拮抗剂可明显拮抗四逆散冻干粉的催眠作用(P<0.01);四逆散冻干粉联合5-HT2受体拮抗剂,与单独给予四逆散冻干粉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四逆散改善睡眠作用主要依赖于5-HT的存在,且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与5-HT1A受体有关,与5-HT2受体无关.

    作者:黄莉莉;徐瑞鑫;卞宏生;李廷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实验性巨结肠大鼠模型的肠间质细胞分布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 建立巨结肠动物模型,研究肠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不同肠段的分布情况,探求ICC与巨结肠的病因的关系.方法 取8~9周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麻醉下开腹,实验组用0.1%苯扎氯铵(BAC)处理大鼠降结肠浆膜40 min,温盐水冲洗后关腹,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BAC.分别于术后1、2、3、4、8周进行大体观察、钡灌肠,结肠测压、取处理段结肠行病理学检查,并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实验大鼠不同肠段ICC的分布情况.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和动物模型组有神经节细胞段结肠壁内ICC的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在动物模型组无神经节细胞段肠壁内ICC数目明显减少(P<0.05).肌间神经节周围ICC形成的网络状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肌层内ICC减少更为显著甚至消失.结论 采用BAC实验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模拟了临床上巨结肠的相应变化,在动物模型组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的缺如或减少与ICC的变化的一致性,证实ICC介导了肠段蠕动功能.

    作者:许芝林;赵铮;李超;李琰;安群;王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丙泊酚和利多卡因浓度

    目的 探索一种简易的同时测定人血浆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分析方法,为临床研究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环己烷提取血浆中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的含量.以Shim-pack VP-ODS为分离柱,乙腈∶甲醇∶水(10:60:30)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采用外标法,用紫外检测,检测波长:1~6 min用220 nm,6~15 min用270 nm.结果 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与峰面积比在0.5~32 μg·mL-1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r=0.9994,r=0.9986),检测限分别为0.05 μg·mL-1和0.1 μg·mL-1,日内和日间偏差小于5% (n=5,n=6).结论 本方法简便,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适用于临床丙泊酚和利多卡因两种药物血药浓度的同时检测.

    作者:杨万超;耿英杰;张艺楠;邢景春;崔晓光;高伟;刘文佳;李文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建立BALB/c小鼠脊髓钳夹伤后的运动学评价方法

    目的 建立BALB/c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方法.方法 以38只雄性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并随机分成3组:钳夹伤组(14只),完全横断组(13 只)和假手术组(11只).在手术后70天内不同时间点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asso mouse scale,BMS)和足迹分析测试.在足迹分析测试中要测量配合指数,后足掌距离和前后肢步幅并观察后足的旋转情况.结果 SCI组小鼠术后24 h内均表现为弛缓性瘫痪,随后表现为逐步的恢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SCI小鼠BMS逐渐增高而假手术组小鼠则维持在正常水平.前后肢配合指数,后足掌距离和前后肢步幅也随着后肢功能的恢复而改变.结论 BMS和足迹分析测试的联合使用是评价BALB/c小鼠SCI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良好方法.

    作者:王玉玞;梁华平;刘晓奇;闫景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与评定

    目的 改进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确定判断模型成功的综合指标,为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提供更为准确的模型.方法 制备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钝性开胸,结扎冠状动脉,45 min后剪断手术线,实现再通,在此期间观测并记录心电图改变,3 h后颈总动脉穿刺取血,分离血清测CK、CK-MB,摘取心脏做常规病理切片.结果 结扎后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复灌后ST段逐渐回落,血清CK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变化不明显,CK-MB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模型组心肌损伤明显.结论 该方法能有效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指标综合分析,能准确地对模型做出评估.

    作者:李树学;周波;陈飞;刘丽霞;仲维娜;赵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RGD多肽对MSCs在壳聚糖/羟基磷灰石支架上黏附行为的调控

    目的 研究RGD多肽修饰CS/HA复合多孔支架对于MSCs在支架上黏附的数量及质量.方法 通过原位杂化法制备CS/HA多孔支架并应用物理吸附的方法将RGD多肽负载到支架表面制备出CS/HA-RGD复合支架并对其表征.分别将从Wistar大鼠提取并培养的MSCs种植到实验组CS/HA-RGD及对照组CS/HA两种支架各10个进行复合培养.4 h后检测其黏附率,3天后应用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状态.结果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吸光度法测定RGD的负载率为67%.应用电镜测得支架的大孔道的直径约为400 μm,而小孔径为3~5 μm.应用酶标仪测定两种支架4 h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黏附率,负载RGD组为(80.7±1.8)%而无RGD组为(54.7±2.6)%.继续培养3天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负载RGD组明显提高了MSCs的黏附数量和质量.结论 RGD多肽具有促进MSCs在短时间内迅速黏附CS/HA复合多孔支架作用.

    作者:曲志伟;李保强;庄金鹏;闫曦;闫景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人直肠癌淋巴管超微结构的特征

    目的 观察人直肠癌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探讨癌组织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取临床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组织,按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分别取材,应用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对直肠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 在直肠癌组织中心区未见淋巴管;而癌组织周围区淋巴管的密度较癌组织及正常区增高,且管径较大,形态不一;淋巴管内皮细胞膜及细胞器有明显变化,内皮细胞间连接开放增多,常见淋巴管管壁的破坏和不完整;其中观察到两种功能状态不同的淋巴管,一种线粒体丰富,囊泡多,功能旺盛,另一种这些结构有缺陷.结论 癌周淋巴管存在两种功能状态的淋巴管,直肠癌很可能通过侵犯功能旺盛或代偿的淋巴管,破坏溶解管壁和开放连接而引起淋巴道转移.

    作者:李玉兰;夏广君;刘洋;杨慧科;范业文;薛萌萌;刘慧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头孢西丁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的 检测本院分离的对头孢西丁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 以本院临床分离的一株对头孢西丁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用特异性引物进行AmpC酶全编码基因及AmpR 调节基因的扩增,并且构建pET-22b(+)-AmpR的表达质粒和表达菌株.结果 PCR分别扩增出约1 140 bp和876 bpDNA片段,经测序证实,1 140 bp的序列与摩根摩根菌染色体上AmpC酶全长编码基因同源性达99.1%,876 bp的序列与摩根摩根菌染色体上AmpR 基因同源性达98%.重组质粒pET-22b(+)-AmpR转化E.coli BL21(DE3)后表达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34 kD,与预期分子量相符.结论 对头孢西丁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上存在调控因子AmpR,能够表达AmpR蛋白,诱导性耐药机制同样存在于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中.

    作者:栾英;贺飞;李桂玲;何昕;多丽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ICAM-1和VEGF在KK-AY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KK-AY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方法 实验共分为4组,每组10只小鼠.对照组为12周的C57BL/6小鼠;糖尿病模型组为KK-AY小鼠,分别为12周、16周、20周组.测量各实验组体重、血糖,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视网膜中ICAM-1和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糖尿病模型组12周时视网膜ICAM-1和VEGF表达均出现上升,16周时继续增加,20周时分别到达其高点,其中16周、20周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M-1和VEGF可能参与KK-AY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作者:王巍;张晓梅;王彬杰;崔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Bikunin的分子克隆及真核分泌型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 构建含有Bikunin的哺乳类细胞表达载体pSecTag2B-Bikunin,应用哺乳类细胞表达系统,表达分泌型Bikunin融合蛋白.方法 用RT-PCR方法,从人肝细胞系L02扩增Bikunin编码区序列,将其克隆于pMD18-T Simple Vector中构建pMD18-T-Bikunin,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后,将Bikunin亚克隆至哺乳类细胞表达载体pSecTag2B中.用磷酸钙法转染NIH3T3细胞,24 h后,Western blot检测浓缩25倍的细胞培养上清中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含有Bikunin的哺乳类细胞表达载体pSecTag2B-Bikunin.用磷酸钙法转染NIH3T3细胞,24 h后,Western blot检测浓缩25倍的细胞培养上清,有融合蛋白的表达.结论 本实验成功克隆并在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分泌型Bikunin.

    作者:刘毕欧;孙国勋;赵明明;施鹜丹;康鹏云;洪珞珈;张辰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组织中H2S/CSE体系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浆中硫化氢(H2S)含量变化和心肌组织中H2S/CSE体系变化及其改变的意义.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脂多糖(LPS)的方法制备内毒素休克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炔丙基甘氨酸(propargylglycine,PPG,H2S代谢酶抑制剂)组、LPS+NaHS(H2S供体)组.观察给药后4 h内大鼠颈动脉平均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的变化,根据血压入选动物模型.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H2S含量,并测定心肌组织中H2S含量及测定CSE的酶活性,运用RT-PCR方法,对CSE表达情况进行半定性分析.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血压迅速下降,血浆H2S含量显著增高,且血浆中H2S含量与血压呈显著负相关,LPS注射后1、2、4 h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0.913和-0.908(均P<0.05); 心肌组织中H2S含量明显升高,CSE活性和CSE mRNA表达也明显升高,并出现心肌组织损伤;②给予NaHS后,与LPS组相比,大鼠血浆H2S含量增高,血压明显下降(均P<0.05),心肌组织损伤加重,心肌组织中H2S含量、CSE活性及CSE mRNA的表达增高;③给予PPG后,与LPS组相比,能显著抑制血浆H2S含量的增高,并可显著减轻LPS所致的血压下降(均P<0.05)和心肌组织损伤,降低心肌组织中H2S含量、CSE酶活性及CSE mRNA的表达;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组和LPS+NaHS组CSE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而LPS+ PPG组则表达降低.结论 内源性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损伤性因素参与了内毒素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心肌组织中H2S/CSE体系参与了心肌损伤过程并造成心脏功能下降.

    作者:李吉和;仝东霞;徐新兵;韩碧清;王新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外科治疗与预防的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逐渐取代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perative cholecystectomy,OC),LC已经成为了医源性胆道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IBDI)的主要原因.国外大宗病例统计的LC胆道损伤的发生率为0.39%~0.64%[1-2];国内的发生率为0.33%[3].IBDI会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病死率均升高,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成本增加,生存质量下降和医疗诉讼增加,因此如何治疗和预防LC胆道损伤便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LC造成的IBDI的外科治疗和预防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吕富欣;邰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乳腺Paget病合并乳腺导管内癌1例

    女患,53岁,入院前9个月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肿块,无痛,无低热、盗汗、乏力,肿块渐增大,未经任何治疗.入院后查体:双乳对称,无乳头内陷及溢液,无酒窝征及橘皮征,于左乳外上象限约2点方向距乳头约3.5 cm处可触及一大小约4.5 cm×4.0 cm肿块,质韧偏硬,光滑,边界清,活动良,无压痛;右乳未触及明显肿块,乳头乳晕皮肤无明显粗糙,无溃疡糜烂;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无异常.双侧乳腺钼靶摄片示: 左乳外侧见大小约40 mm×38 mm高密度肿块影,密度均匀,轮廓光整,周边见低密度晕环,周围腺体受压移位;右乳内下象限见沿乳导管走行的大量钙化灶,部分分布集中.右乳头无内陷,皮肤不厚,右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意见:①左乳占位,倾向良性;②右乳内下象限大量钙化灶,建议切检;BI-RADS分类:L 3类,R 4类(附图).

    作者:李波;季洪亮;党少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症再障Ⅱ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甲亢131I治疗1例

    患者女,25岁,心烦易怒、乏力、多汗、多食,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因患者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移植术后,未采用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于2009年1月来本院行131I治疗.既往史:患者于1999年确诊为SAA,2001年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服用甲状腺素片(40 mg/d),2005年配型成功后在北京301医院手术,此为我国首例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成功患者.2008年10月出现甲亢症状,经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增高、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停用甲状腺素片,后多次复查FT3、FT4仍增高.

    作者:刘玉婷;芮东红;金刚;邢宇卓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