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抄本数量繁富,且颇具价值,然乏人整理研究.为此,对清末前的两部未刻孤本<罗太无先生口授三法>和<茅氏女科秘方>提要钩玄.
作者:段逸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日华子诸家本草>是我国中药发展史上一部比较重要的药物学专著,它与陈藏器<本草拾遗>一起,在我国本草积累、丰富、整理的历史长链上起到上承<新修本草>、下启<证类本草>的衔接作用.<日华子本草>大约在南宋时期佚失,其佚文主要见<证类本草>保存的<嘉祜补注本草>之中.
作者:吴佐忻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包识生与包天白父子,一生均从事悬壶济世和医学教育事业,都担任过教务长,前者为神州医药专科学校首任教务长,后者为上海新中国医学院首任教务长.包氏父子,堪称事业承续,杏林同源,为近代中医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作者:楼绍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王慎轩先生(1900-1984),是近年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妇科专家.出生于浙江绍兴的小吏之家,三岁失怙,家道逐渐衰落.十六岁考入浙江第五师范,十九岁来上海,先以旁听生进入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后以插班生正式入学.
作者:周耀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旧体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中具有形声俱美和情理交融的一份精神财富.按其内容可以粗略地分为叙事、抒情、酬答、论理等几个类别.
作者: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自古至今,生命现象一直令人困惑,如何揭示它的奥秘,是人类科学的追求目标.笔者拟从中医哲学角度对生命的本原、生命的生成、生命的过程、生命的归宿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索,进一步阐释人体生命的内涵.
作者:陈滨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对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所藏牙雕伏羲、神农、黄帝像和瓷葫芦型药瓶赏析,缅怀祖先恩德;研究葫芦与中医的关系等,彰显中医文化.
作者:秦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二、宫外王公大臣医案与慈禧医案不同,<纪恩录>所载马培之诊治京城王公大臣及其亲友的近30例个案显得精彩纷呈.因为此时没有慈禧太后的威严,不必膝行长跪,隔绢切脉,不用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此时是独立应诊,亦不必担心同徵医生、宫中太医的掣肘与排挤.马培之得以放下包袱,排除杂念,专心于诊病疗疾.这些宫外医案,充分展示了马培之江南孟河名医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技,及胸有成竹、临危不乱的大医风采.
作者:张如青;胡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诗歌,是人类发展史上古老、基本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真实记录和缩影.诗歌关系人类生老病死的健康,反映出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今难以数计的诗歌中,不仅可以找到有关疾病种类、成因、治疗、预防等方面的丰富内容,而且还有把诗歌直接作为治病有效手段的论述.诗歌中所包含的与人类健康长寿相关的内容和其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情感,既广阔无限,又深奥无穷.研究它,对丰富祖国医学的内容、发展传统医学疗法都是大有益处的.
作者:温长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严格地说,巢谷不算医家.因为有了圣散子方,勉强把他放到医生之列.
作者:张卫;张瑞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自宋元以来,很多著名的文人介入了书法、国画与金石、篆刻的创作,遂形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金石书画,成为东方艺苑的一枝奇葩.这里所谓的金石,既指青铜和石碑上的铭刻,又指治印而言.宋之米芾、元之赵子昂等都是不可一世的人物.的确,能书、画、印三者兼精是十分不容易的.
作者:林乾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应奇方>,或称<亟斋急应奇方>,是清代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亟斋居士编辑的一部以应对急症为主的方书.全书共二十四门,附备急方,分一、二两卷.编撰完成以后尚未付梓,仅存抄本,抄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灵枢>在唐代是完整存在的,可能在唐末五代时期残缺.北宋时期<灵枢>从高丽回归中国,成为中国和高丽友谊的一段佳话.
作者:钱超尘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