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安政本《伤寒论》据内阁本翻刻,改其大量讹字,安政本对中国《伤寒论》版本流传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恽铁樵影印安政本伪称赵本,叶橘泉揭露之;清末杨守敬剪贴赵本伪称“影北宋本伤寒论”;1955年《重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伤寒论译释》所据底本皆为恽铁樵本而非赵开美本;1991年刘渡舟《伤寒论校注》所用底本为北京国家图书馆缩微胶卷本.
作者:钱超尘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回顾维吾尔医学出土典籍《杂病医疗百方》的命名及研究历程,简述内容梗概,考探理论特色,并据《西域通史》推论此写卷成于公元十世纪左右.
作者:王兴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傅维康先生作为著名的中医史学家,对我国中医学史教育、中医药院校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领导、组织创建了有诸多中医药院校博物馆参加的我国高校博物馆学术团体——中国博物馆学会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尤其是高等学校博物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陈德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裘沛然先生少年时,曾师事浙东名士施叔范(1904-1979)先生,专攻经史文辞,为此后的从医治学建立深厚的基础.施公乡间余姚,客处杭州,常往来杭沪间,与当时文化人士多有交谊.曹聚仁在《万里行记》中说他是位“诗酒又兼短胡的怪人”.有一时期,在一处旅行社(上海友声旅行团)工作,跋涉名山大川,胜景佳迹,发之于诗文,可诵亦可传.施氏写的《听潮夜话》,谈论杭州各地景物,颇为曹氏所赞赏,以为“先得我心”.西湖外围,喜九溪十八涧的山色和北边西溪一路的风光,由此记述了《西溪道中》这一短文.
作者:李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养生至要,宜乎顺天地适山川以为常道,殆所谓“天人合一”耳.观夫东方日出,朝暾染嵯峨如酡;春江棹起,碧波织涟漪似锦.皆自然之象,非本有其意者.至若崇阿盈眼,天地不滋滋以喜;或乃纤云散远,山川弗戚戚以忧.为而不持,长而不有,万象随缘,恒焉健行,以至永久.人,盖天地之精,山川之灵,若养生而重乎有为,偏于形迹,不道亦甚哉,必也行之无远.老子日“不道早已”,智者之言也.此四字箴言,欲与天地同寿者,当铭心胸,未可或忘.
作者:王礼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依据太极拳的相关文献和实践体会,从阴阳、经络、五行、气血等角度,以及调节情志、调节呼吸、形神兼修等层面探讨中医养生原理,以期进一步认识和升华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价值.
作者:赵指南;李其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接到何任老惠寄的《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喜不自禁,连夜便读了起来.这本凝结着一位儒医巨擘的岁月流墨、透发着一位丹青大家的心灵走笔,让人如痴如醉,把何老的多姿风华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人名一艺者已不易”,何老作为知名的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家,成就卓著,德馨艺高,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而他“艺擅众长”,对书法、绘画、诗文、音乐也样样精通,可谓“品性高洁博大,气息清纯和穆,笔墨深厚浓郁,卓然一大家”(范汉光《格高境逸淳厚渊深》).
作者:温长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主编,选编清末至1949年间创刊、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医药期刊48种影印出版,共计约12万页,分5辑出版,是一项大型的中医药文献整理工程.其内容极为丰富,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了当时中医药界的现状,是研究近代中医药学术史的资料宝库.
作者:全嬿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分析现代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开展问卷调查、增加人文课程数量、构建传统文化课程模块以及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等方法,加强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作者:陈嘉峣;任宏丽;陈计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文化与精神疾患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国古代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如科举、官僚体制、服石等,成为精神疾患发生的一种应激源,影响了古代士人的心理,引发了一些精神疾患.从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疾患层面来探讨文化对古人心理的重大影响,可丰富我国文化精神医学内容.
作者:刘雅芳;程伟;高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近代以来,东西方自然科学在冲突中逐渐趋同,唯有中西医学,由于医学体系的根本差异,融合得非常缓慢,其中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诊治原则恐怕是两种医学体系根本的分歧之一,证的客观化研究需要反思,辨证的作用是指导临床,建构理论和利于传播.病证结合思想认为病和证是对生命不同维度的观察,病证终将实现融合.
作者:龚鹏;江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对李时珍《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等书的研究,阐发其有关三焦的学术观点,有助于学者对三焦理论方面有较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朱祥麟;朱寒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辛卯初春,恰逢刘祖贻老师有闲,遂前往拜访.刘老一如既往地带着谦和慈蔼的笑容,与之交谈,如沐春风,如啜甘霖.刘老言谈间总是流露出对中医的挚爱之情,让人深为感佩,很受启迪.其家学渊源,国学根底深厚,不仅勤于临床、精于实践,而且博采众长,擅于融会新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刘芳;周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医文化肇自远古,上下数千年,源远流长.不仅自身衍为密柯繁叶,且与华夏之诸多文化杂交复合,遂益呈现出波澜壮阔气象.故中医文化须从两体系而论:一为中医固有之文化体系,二为中医文化与其他华夏文化交合之体系.语言与文字,为文化之基石.中医与中文两大文化相交接处极多,而研究者却寥若辰星,应予加强.例如,甲骨文为国际上之热门学科,而以甲骨文研究当时之医药者其文甚少,有所创获者益鲜矣.中医与文物,颇多关联.日本奈良之正仓院藏有唐鉴真法师带去之中药,被日本人视为国宝.浙江河姆渡文化,为距今七千年前之新石器遗地,从陶器、石针等出土文物探究先民之早期医药、卫生痕迹,意义颇深.敦煌中医文献之发现、长沙马王堆帛书以及武威医方简等文物之出土,均对中医文化研究有重大促进.2004年第六届西湖博览会上,杭州万方楼珍藏名医处方展于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参观者踵相接,皆赞叹不已.古今名医之遗物中,以手书之医方为珍贵,具有中医、书法、工商、税收、名人之诸文化内涵.
作者:林乾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主要讨论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部训诂书及东汉末年经学大家郑玄的群经注释之书中所集录和训释的疾病名,包括病名和症名,这些资料对疾病史编纂和疾病术语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育林;于雷;董琳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橘子是人们非常喜爱的水果之一,有关橘树、橘子和橘井流芳的记载,可说是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的《楚辞》和《吕氏春秋》中就有关联到橘树和橘子的诗文.《楚辞·九章·橘颂》中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搏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后皇”,天和地的代名词;“徕”,同“来”;“服”,习惯;“受命不迁”,享受自然的生命,不可移植;“素荣”,白色的花朵;“曾枝”,重叠的枝条;“剡棘”,尖利的棘刺;“搏”,这里与团同义;“青黄”,指橘的皮色;“精色”,鲜明的色泽;“内白”,白色的内瓤;“类任道”,指橘像有道君子,可以担负重任.《橘颂》中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秉天地之气所生的辉煌的橘树呵,枝叶纷披.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作者:贡树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2006年10月,湖南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在网上发起签名运动,建议中医药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政府相关部门很快作出回应,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表示,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卫生部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虽然问题已得到有关部门的澄清,但还是把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提到了公众的面前.从当时学术界的反应来看,围绕这个问题的论争相当热闹,其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
作者:李似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对倍受关注的中医废存大论战进行全面剖析.介绍该争论的缘起,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背景(主要是科学大战)的分析找到争论双方的主要分歧点、分歧的实质.分析“伪科学”现象、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斯诺的两种文化理论背景.中西医两种医疗体系之间的论争,本质是东方传统文化在遭遇西方文明时表现出来的文化冲突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
作者:徐琳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