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医药期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深受学界重视.根据近代中医药期刊中对妊娠脉的论述,总结近代医家对妊娠脉的经验和认识,分析这些认识的特征,并结合现代中医对脉象的认识,提出正常妊娠脉以洪滑为主要特征、妊娠脉象是动态变化的、对于妊娠的判断除了脉象外还需综合其他症状等,以期供临床和教学参考.
作者:焦文;赵心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探析构建中医五色诊理论的思维方式.认为病色主寒热、善恶的判断源于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五色应五脏的认识基于五行属性的推演络绎,五色应时的认识源于顺势思维的指导,诸诊合参的认识基于整体思维的指导.指出从思维方式角度,寻找五色诊理论形成中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更好理解五色诊的内容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王颖晓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民国时期的针灸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形式与内容,除《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已载的书籍外,尚有大量散存于民间.通过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民国时期针灸文献进行初步普查,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载民国时期针灸文献6种,旨在对其进行梳理介绍,为针灸文献研究增遗补漏.
作者:杨克卫;李芃柳;王朝辉;孙海舒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运用多学科知识考察“意”字内涵及其与医的关系,论述“医者,意也”这一古老命题的本源和本意,提出意即思维,意是医之本体,医即思维的观点,于正确理解“医者,意也”及消除对其的误解方面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
作者:张枢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年初,编辑部寄我《中医药文化》2015年1期,得从封二喜读《习近平同志涉及中医语录选摘》.稍后,殷商甲骨文研究院赠我甲骨文书法邀请展“作品集”,读到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序,又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三千多年,三千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珠联璧合,中医药文化基因之源于殷墟甲骨文,已为语录所示.汉字文化,原本是中医药文化重要内涵之一,借汉字阐述文化,眼下渐成风尚.然而,潜心殷墟甲骨文,梳理基因所契,吾辈之勤奋努力,则尚须给力.
作者:王礼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卢祥之教授编著的《医溪絮语》一书,总结了百余位名医临证与治学的独到之处,包含名医治医名言、内科、针灸、武医结合的治疗特色及前人对于方药,治疗方法的明悟,发人深思.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在过去的医史界中普遍存在着唐宋医方“重方药,轻理论”的论断,而作者通过对唐宋医方的整理和重新挖掘,阐明了唐宋医方中不仅有新理论研究提出,而且存在着许多现在仍有借鉴价值的治疗手段.通过举例唐宋对辛味祛风药,肺痨咳嗽,治疗温病的认识及当时影响较大的补益方等论述钩沉,阐述了唐宋医方对于医学理论上的贡献及对现代社会医疗的可取之处,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及临床价值.
作者:潘华信;王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简述了禁咒术在江南金华婺州地区发展的演变过程,从先秦时期的巫祝流行到两汉时期的巫医分离,从魏晋时期的道教融合到隋唐时期为官方采纳,以及宋代以后的日渐边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兴起到衰落的原因.
作者:朱杭溢;胡滨;傅晓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晋唐以前中国经济文化的重点在黄河流域一带,对疾病的医疗经验以北方为主.随着宋元以降,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转移,南方的地理气候及疾病对医家临床产生了重要影响,终促使温病学说脱离伤寒而独立,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一大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较为典型的地域环境下才能形成,不可能主观造就.不同地域下形成的学说都可以并存于中医学术框架之中,只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有多少之别,从而成为地域医学流派分立的依据.
作者:郑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已经近半个世纪,近年来在美国取得合法化,并获得独立的职业代码,在美国民众中获得的认可度也日益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中医在海外发展的可行性.梳理针灸在美国发展的几个关键转折点,分析针灸在美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炼出其发展的关键步骤,为中医药事业在海外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作者:杨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从依靠创新、通过法制、金融助力、回归传统、开放视野等五个方面,梳理了“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药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发言的要点,在回答“中医药如何影响世界”这一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是否也同样需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世界如何影响中医药”,值得深思.
作者:刘彦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南亚地区作为中医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了解中医药以及传统医药在南亚地区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南亚地区的特点,对于在南亚地区传播和发展中医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龙堃;郑林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当前干针治疗在澳大利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物理治疗师通过干针短期培训后开始为疼痛病人扎针,对澳大利亚针灸师从业形成一定的冲击.通过阐述干针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应用,对比目前针灸在海外发展存在问题,以期探讨针灸相比干针自身的优势以及未来海外传播的方式与对策.
作者:方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如《敝昔诊法》及《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等包含有丰富的脉诊内容,通过对老官山汉墓医简中脉诊理论的解读和分析,并与出土医学文献及传世医学文献的比较对勘,以期为梳理扁鹊脉诊理论的发展脉络提供些许线索.
作者:刘小梅;李继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