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文化杂志

中医药文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影响因子:0.06
  • 创刊:198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449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中医药文化杂志   2017年4期文献
  • 对席文《科学史方法论讲演录》一书的评析及思考——以人类社会学和文化学医史观为主视角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技史专家席文因其对“李约瑟难题”的独特解读,开始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但近十年来并未形成新的研究热点.《科学史方法论讲演录》一书,集中介绍了他多年来研究中国科技史、医学史的人类社会学、文化学方法论及其体会.这些方法对中国医史研究具有较实用的指导意义,笔者以人类社会学和文化学医史观为主视角,通过评析各章节相关内容,并对可能启发医史文献研究的新思路作了一番思考,希望能有更多专家关注席文的学术思想并加以深入研究.

    作者:段英帅;段逸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述评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澍农教授花费30余年心血编纂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1]一书,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了现存于法国、英国、俄国、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具有相对完整性的106个卷号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书进行整理、校注,全书120万字,涉及文献200多种,采用图文并行对照的形式出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敦煌吐鲁番医药学研究领域进入新的高度,为中医药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文本.

    作者:陈正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纵观鲁迅与中医

    鲁迅早期批评中医的言论常被某些反中医人士用作攻击中医的利器,然而,通过纵向梳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鲁迅对中医有一个批评、学习、践行和客观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变化等诸多因素有关.

    作者:叶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宋代医药保障机构发展探析

    宋代重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加强了民间医药保障机构的建设,如安济坊、养济院、和剂局、惠民局等,按照功能已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医院、福利院、制药厂和药房.虽然这些机构的建立有其客观原因,但其政策导向是进步的,对推动医药的民众化以及改善平民的医疗条件都起了积极作用.

    作者:胡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张松《本草节要》及其对本草学的贡献

    《本草节要》是南宋张松节抄《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大型本草著作中的常用药物,编纂而成的一部本草著作,已亡佚,但在《宝庆本草折衷》《本草纲目》等著作中保留了部分内容.全书以简约精炼的语言概述药物性味及功效,早将芰实等归为药用,早提出香薷治暑、山楂消食的功效,并推广草果在临床应用等,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文章从作者考辨、原文辑佚及其对本草学的主要贡献等方面进行探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作者:马红敏;王兴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唐代河南道土贡药材浅析

    河南地区历来是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唐代河南道土贡药材在全国占有很大比例,具有种类多、数量多、质量高的特点.对河南道土贡药材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河南地区道地药材的分布情况,在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上也有可供参考的地方.从唐代方志和中医古籍入手,对唐代河南道土贡药材进行分类并分析其道地产区,同时比较《千金翼方》《新修本草》等书所载药材疗效,探究土贡药材与当时宫廷消费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令胞中略转”寻义

    通过分析“转胞”这一中医病名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令胞中略转”一语的联系,认为后者是嵇康将当时医学中“转胞”这一专用病名拆解化用为兼语式入文的一种表达方式,其语义为“几乎憋出转胞病”.

    作者:杨基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解读“中医”之“中”

    《汉书·艺文志》曾提到有些医疗措施,处理不当,给热证增热,给寒症增寒.外表也许不显差迟,体内精气,必遭损伤.于是乎,引用谚语强调:“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常得中医”的“中”,就谚语的辞义而言,含寓的正是我传统医学之被称为“中医”的深层原因.甲骨文“中”略作诸形.学术界的观点,比较一致,以为像建中之旗,契刻的是有飘带的旗儿立建在框中的形象.字的所像,大概是古代测风向及其大小、观日影及其变化的器物.立建的旗儿,飘带无论多寡也无论左右,被风吹起,必朝同一方向拂动,刻符有时仅作竖杆和飘带,犹如上面末字体所示.若仅测风向及其大小,框形的有无自然是都可以的.

    作者:王礼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中医药海外文化适应策略探索

    从古至今,中医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向海外传播.了解当今中医药在海外的“文化空间”形态,及其作为客体文化对海外主体文化的适应现状,并借助“文化适应”理论,提出以构建主客体“融合”关系为目标的“文化整合”策略.

    作者:李芳;郑林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海外中医中心运营现状初探——以中国-捷克“中医中心”为例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医药将在对外交往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捷克“中医中心”作为首家由双方政府联合指导的“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海外中医中心,肩负着我国中医药在中东欧地区深入推进和发展的重要使命,探讨中国-捷克中医中心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运营中医合作中心显得尤为重要.从现今五种主要的海外中医中心运营模式出发,结合中国-捷克“中医中心”发展情况,探讨适宜的运营机制,为海外中医药合作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料支持.

    作者:姚嘉文;胡峻;王见义;陈静静;周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财”字释及其他

    通过句式分析,确定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财”字的词性和词义,进而分析书中其他同类词及用语所传达出的讯息,指出了解这些词的词性及在语言中的使用特点,将为释文与释义带来帮助,从中亦可管窥先人丰富精深的临床经验及其严谨不苟的诊疗态度.

    作者:姚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从文献学角度考张家山汉墓医书成书年代

    从文献学角度,利用张家山医书自身的用词特点以及导引养生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考证张家山医书成书年代早为战国末期.文献的成书年代是文献研究基本的重要内容,该考证结果对于中医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文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出土汉代三国导引俑研究简述

    近年文物考古界将部分出土秦汉陪葬俑命名为“导引俑”,主要有重庆巫山麦沱汉墓导引俑、山东阳谷县吴楼汉墓导引俑、河南济源出土导引俑和湖北江夏流芳东吴墓导引俑等.导引俑从出土实物的角度丰富了对古代导引术的认识,但在认定和研究方面还存在争议.

    作者:郑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俄法两个敦煌卷子缀合与相关研究

    原出敦煌藏经洞的俄藏卷子ДX00613后部和法藏卷子P.3287前部,内容都与传世本《素问》中的《三部九候论》相对应.ДX00613尾部和p.3287首部都有残缺,但可据《素问·三部九候论》相应条文拟补,而形成尾首相接.此外,两卷子行宽一致,缀接处残损的高度相似,接口曲线较为吻合,接纸长度一致,书式一致,字形笔迹相似,因而证明两个残卷原出一卷,是同一卷子断离的两截.

    作者:沈澍农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