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生物与感染杂志

微生物与感染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 国际刊号:1673-6184
  • 国内刊号:31-1966/R
  • 影响因子:0.59
  • 创刊:2006
  • 周期:季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41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获卫生部《国外医学》系列评比三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微生物与感染杂志   2014年3期文献
  • Scirpusin A和scirpusin B体外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的作用

    Scirpusin A和scirpusin B是从药用植物中发现的2种天然茋类二聚体,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应.本研究利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包膜和水疱性口炎病毒G蛋白(VSV-G)包膜的HIV假病毒及实验室适应株HIV-1ⅢB,在体外评价2种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scirpusin A和scirpusin B不仅能在体外有效抑制HIV假病毒感染TZM-bl细胞(一种HIV-1易感细胞),还能抑制实验室适应株HIV-1ⅢB.Scirpusin B的作用优于scirpusin A.对实验室适应株HIV-1ⅢB,scirpusin B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3 μmol/L,scirpusinA的IC50为4.77 μmol/L.此外,scirpusinA和scirpusin B还能抑制VSV-G包膜假病毒,提示其作用可能与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相关.Scirpusin A在病毒进入细胞后仍可发挥抑制作用,但具体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作者:朱景玙;杨国勋;孟哲峰;徐建青;张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表皮葡萄球菌PhoU同源物(SERP0316)的抗体制备及免疫鉴定

    表皮葡萄球菌可在植入性医疗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对多种抗生素耐受,而持留菌的形成是导致细菌生物膜耐药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大肠埃希菌中PhoU可影响持留菌的形成,与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及压力条件的耐受相关,但表皮葡萄球菌中PhoU的功能仍不清楚.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表皮葡萄球菌中存在2个phoU同源基因,其中serp0956位于pst操纵子中,命名为hoU1;另一个编码功能未知蛋白的hoU基因同源物(serp0316)命名为phoU2.前期研究显示,敲除hoU1并不影响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生物膜形成等生物学特性,为此本研究对PhoU2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oU2基因在表皮葡萄球菌SE1457不同生长时期的转录水平,发现其在细菌生长不同时间点持续表达,其中对数期(6 h)表达量相对较高.为进一步研究表皮葡萄球菌中PhoU2的表达情况,对PhoU2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并用纯化的重组PhoU2蛋白免疫小鼠制备PhoU2多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hoU2在SE1457菌株不同生长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hoU2在细菌生长对数期和平台期均有表达.另外,在不同的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中均检测到PhoU2蛋白表达,表明PhoU2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以上研究提示,PhoU2可能作为PhoU的功能同源物发挥一定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表皮葡萄球菌PhoU2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生物膜和持留菌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韩海燕;王小飞;武有聪;许涛;刘华勇;蔡霞;瞿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柯萨奇病毒B3蛋白酶2A干扰核因子κB p65的二聚体形成和核转移

    为探讨柯萨奇病毒B3(CVB3)蛋白酶2A是否通过干扰核因子κB(NF-κB)的核定位而影响细胞因子表达,构建CVB3蛋白酶2A的表达载体pcDNA3.1-2A.将此表达载体与核转录因子NF-κB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NF-κB promotor-Luc共转染细胞,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检测荧光素酶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VB3蛋白酶2A对NF-κB核定位和二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CVB3蛋白酶2A可减少NF-κB二聚体形成,并干扰其核转移.本研究证实,CVB3蛋白酶2A可通过干扰NF-κB二聚体形成和核转移而影响细胞因子分泌.

    作者:盛琳君;宋芹芹;卢明枝;宋娟;孙鹏;王宝栋;迟苗苗;韩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免疫不应答群体中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性的初步研究

    以往研究显示,人群中约有10%无法通过接种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而产生保护性水平的应答.为研究HBV疫苗免疫后不应答发生的机制,本研究对108例经正常免疫程序(大连汉信产HBV疫苗,10μg/支,共接种3针)后不同应答水平人群的血浆蛋白质组差异进行分析,将其分为无应答(抗体效价检测结果为阴性)组和高应答(抗体效价约1 000 mIU/ml)组.用多重亲和去除系统(MARS)亲和柱去除14种高丰度蛋白后,采用双向荧光差异电泳(2D-DIGE)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获得11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在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中,α1微球蛋白、激肽原1的表达在无应答人群中较高应答人群上调,而α1抗胰凝乳蛋白酶、维生素D结合蛋白、afamin、抗凝血酶Ⅲ和玻连蛋白表达下调.其中,α1抗胰凝乳蛋白酶、激肽原1和α1微球蛋白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得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以上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与HBV疫苗免疫应答状况相关,可能成为检测HBV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研究免疫不应答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常晓月;朱嗣博;高学鹏;朱玮;朱乃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登革病毒包膜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目前流行为广泛的虫媒病毒病,但其发病机制不明,也无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用于防治.登革病毒包膜蛋白(E蛋白)在病毒致病和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构建了登革病毒2型E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E/pGEX-6P-1,并优化表达条件,获得登革病毒E蛋白的高效可溶性表达;用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4B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蛋白.该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小鼠后可获得高效价抗体.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登革病毒E蛋白的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房树玉;吴艳花;崔晓云;范东瀛;安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长期住院老年患者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为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长期住院老年患者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征,本研究收集了2011年9月~2012年8月临床分离自老年病区长期住院患者的52株鲍曼不动杆菌,分析菌株的耐药性、产酶类型、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菌株主要分布在呼吸重症监护室,分离的标本以痰标本为主,占86.54%.52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菌株高,占76.9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为30.77%,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50%以上.产酶阳性率为82.69%,其中产其他水解酶的菌株多,占63.46%.生物膜形成的检出率为5.77%.6株广泛耐药菌株共检出9种耐药基因.结果提示,从老年病区长期住院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状严重.因此,医院感染控制应以呼吸重症监护室为重点,同时加强对生物膜阳性菌株所分布病区的耐药性监测和消毒隔离,以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作者:赵付菊;方毅;刘华勇;周丽芳;庞立峰;刘文健;赵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Epstein-Barr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Epstein-Barr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高细胞因子血症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符合HLH诊断标准并存在EBV感染的证据.治疗首选依托泊苷、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联合应用.如化疗效果不佳,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就该病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军;朱启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女性艾滋病患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阻断

    自从对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妊娠妇女实施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以预防母婴垂直传播以来,HIV母婴阻断成功率明显上升.而部分抗病毒药物,如依非韦伦和替诺福韦,也逐渐被证实用于妊娠期妇女对胎儿是安全的,这增加了HIV母婴阻断药物的选择范围.

    作者:蔡仁田;卢洪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微小RNA-122对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感染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易演变为慢性肝炎,甚至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也较局限.因此,直接靶向抗病毒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微小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主要通过下调宿主基因表达而发挥生物学功能.miRNA-122(miR-122)在HCV感染中的作用受到关注,探讨其影响HCV复制的具体分子机制对将其作为抗病毒治疗的一个靶目标、研发新型靶向抗HCV治疗药物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miR-122对HCV复制的影响及其成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江志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人类肿瘤病毒介导缺氧信号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病毒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常引发多个关键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紊乱,其中对缺氧信号的调控尤为重要,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各种常见人类肿瘤病毒如何通过编码毒蛋白篡改缺氧诱导因子(HIF)信号通路,以及在应答缺氧微环境时如何诱发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概括肿瘤病毒介导HIF信号通路及其对缺氧应激反应的共有模式,提示肿瘤病毒调控缺氧信号诱发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和策略.

    作者:张黎明;朱彩霞;蔡启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数控剪切流微流体技术及其在细菌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

    细菌生物膜是指微生物(细菌、真菌等)黏附、聚集形成的一个群体,该群体产生并分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形成一定的三维结构,含有营养物质、氧气等生长必需物质交换的通道,微生物细胞在EPS中增殖、生存[1].生物膜结构可阻止抗生素或抗体等大分子有效杀伤微生物细胞,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控制细菌生物膜所带来的危害.

    作者:蔡霞;郝殿明;瞿涤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