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生物与感染杂志

微生物与感染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 国际刊号:1673-6184
  • 国内刊号:31-1966/R
  • 影响因子:0.59
  • 创刊:2006
  • 周期:季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41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获卫生部《国外医学》系列评比三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微生物与感染杂志   2016年5期文献
  • 上海口岸2014-2015年入境人员肺结核筛查情况

    为了解上海口岸入境人员肺结核的筛查情况及后续处理,防止结核病通过口岸跨境传播,本研究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对所有在上海口岸办理入境体检的14岁以上人员进行结核病筛查,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胸部X线摄影筛查疑似肺结核患者;对疑似肺结核患者进行痰细菌学检测、T‐SPOT .TB和 Xpert MTB/RIF检测。结果显示,2014—2015年上海口岸入境人员共检出疑似肺结核患者215例,总检出率为229.76/10万;确诊肺结核患者33例,总检出率为35.27/10万,确诊率为15.3%。对21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进行痰细菌学检测,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培阳率为14.3%,非结核分枝杆菌培阳率为17.1%。有95例和78例疑似肺结核患者分别接受 T‐SPOT .TB和 Xpert MTB/RIF 检测,以痰细菌学检测为“金标准”,T‐SPOT .TB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49.4%;Xpert MTB/RIF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96.8%。33例确诊肺结核患者中,25例(75.8%)离境,15例(45.5%)在离境前接受抗结核治疗,8例(24.2%)失访。本研究显示,上海口岸入境人员中肺结核确诊率仍有待提高。筛查与诊断中,T‐SPOT .TB具备较高灵敏度, Xpert MTB/RIF具备较高特异度,两种方法均有较高应用价值,两者联用可提高检出率,缩短检出时间。对确诊病例或未确诊的可疑病例应加强后续监管。

    作者:邱瑾;鞠志英;李俊;王健;孟成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病毒小表面抗原各拓扑区段对其表达和分泌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小表面抗原(small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SHB)在细胞内质网上表达,沿着细胞分泌途径分泌到胞外。为系统分析SHB拓扑结构对SHB表达和分泌的影响,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临床病毒株HBV C8和8种基因型(A~H )代表株的SHB拓扑结构,发现这些SHB均为四次跨膜蛋白,拥有基本相同的拓扑结构。相对内质网膜而言,SHB的拓扑结构拥有3个内质网腔内区段(Inside1~ Inside3)、4个跨膜螺旋区(Tmhelix1~Tmhelix4)和2个内质网膜外区段(Outside1和Outside2)。6种基因型(基因型A、B、C、D、E和G)代表株与病毒株C8的SHB拓扑结构预测结果完全相同,而基因型F和H的SHB有4个区段与C8等不完全一致。通过对C8的SHB拓扑结构各区段进行缺失突变研究,发现Inside1区段不是SHB表达和分泌所必需的;Outside1、Tmhelix2和Inside2区段是SHB表达和分泌所必需的;Tmhelix1和Outside2不是SHB表达所必需的,但为SHB分泌所必需;Tmhelix3和Tmhelix4对SHB表达有重要影响,也是SHB分泌所必需的。进一步对Outside1和Outside2进行小片段(6个氨基酸)的缺失突变研究,发现小片段缺失基本不显著影响SHB的表达,但Outside1的氨基酸55~78及Outside2是SHB分泌所必需的。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分析了SHB的拓扑结构各区段对SHB表达和分泌的影响,为深入探索SHB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线索。

    作者:沈忠良;饶玉良;王葳;马张妹;刘晶;潘少坤;谢幼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评选优秀论文通知

    作者:《微生物与感染》编委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牛型纯化蛋白衍生物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牛中分枝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为评价牛分枝杆菌纯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单纯颈部皮内变态反应试验(single intradermal cervical tuberculin ,SICT)在奶牛结核病检测中的特异性,采集54头SICT阳性牛的118份组织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14头SICT阳性牛样品中分离到抗酸阳性菌,占SICT阳性牛总数的25.9%(14/54)。其中,10头阳性牛样品中分离到分枝杆菌,占18.5%(10/54);1头阳性牛样品中分离到牛分枝杆菌,占1.9%(1/54)。从118份组织样品中分离到16株抗酸阳性菌,其中12株为分枝杆菌,分枝杆菌分离率为10.2%(12/118)。12株分枝杆菌中,1株为牛分枝杆菌,其余11株为禽分枝杆菌、土地分枝杆菌等非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分别占分枝杆菌分离株的8.3%(1/12)和91.7%(11/12)。病原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SICT阳性牛的牛分枝杆菌分离率较低,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必要采用其他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同时,可将分枝杆菌快速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检测技术引入对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牛的实验室诊断,进一步提高牛结核病检测的特异性。

    作者:王曲直;江渊;沈素芳;沈鑫;赵洪进;唐文红;徐峰;杨显超;刘佩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预测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复发的生化标记筛查及其临床应用

    为探寻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可能血清标记,收集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 ,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应答对其能否停药进行临床评估,分析达到停药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疗程,HBeAg水平,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HBV DNA ,停药时的肝硬度值、HBV 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 ,HBsAg)水平、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水平、外周血CD4+ IL‐21+ T细胞频数。结果显示,共47例患者符合停药标准,其中 HBeAg阳性26例,HBeAg阴性21例;平均年龄(42.45±14.08)岁。抗病毒疗程平均为(4.60±1.61)年。抗病毒治疗初始ALT值为(174.38±200.84)U/L ;基线HBV DNA为(5.87±1.06)log拷贝/mL;停药时HBsAg精确定量平均为(1104.82±1328.11)IU/mL ,IL‐21平均为(729.82±427.39) pg/mL ,CD4+ IL‐21+ T细胞频数平均为(0.79±0.49)%,肝硬度测定F127例、F216例、F34例、F40例。共27例患者复发,1年内累积复发率为57.45%。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复发与服药总疗程及停药时 IL‐21水平、CD4+ IL‐21+T细胞频数、HBsAg水平有关;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则提示,停药时 HBsAg和 IL‐21水平与复发有关。因此,停药时HBsAg和IL‐21水平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作者:汪月娥;温潇;陈沛冬;范清琪;汪婷;贾雯;包莹;王嘉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RISPR/Cas9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 (CRISPR)/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as9),CRISPR/Cas9〕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与以前的三大基因编辑技术———归巢核酸内切酶、锌指核酸酶和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技术相比,其在靶向特异性、操作简便性、治疗彻底性、应用广泛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艾滋病、乙型肝炎、疟疾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上的重大难题,科学家正努力尝试利用CRISPR/Cas9技术解决这些医学难题。本文主要综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这些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雨超;郝瑞栋;徐建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鲍曼不动杆菌中外排泵介导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外排泵的过表达是目前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详细了解这一复杂机制有助于尽快找到有效的防治策略。目前,鲍曼不动杆菌中已被报道的外排泵家族包括耐药结节细胞分化(resistance‐nodulation‐cell division ,RND)家族、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 MFS)、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multidrug and toxic compound extrusion ,MATE)家族、小多重耐药(small multidrug resistance ,SMR)家族。它们之中既有通过染色体介导的外排泵,也有通过质粒等遗传元件介导的外排泵。外排底物可呈现多样性,也可呈现专一性。本文就上述外排泵的种类、功能和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王鹏;奚敏;余永胜;臧国庆;汤正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动物模型的应用与局限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传染病———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过去15年在亚太地区引起了多次手足口病暴发。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有效控制,EV71已成为重要的嗜神经肠道病毒,其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威胁着儿童健康。合适的动物模型可帮助更好地了解EV71神经致病机制,并有利于开发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本文就EV71已建立的3类主要动物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小鼠适应性模型及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特征、应用与局限进行综述。

    作者:吴月明;朱耐伟;朱勇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生物与感染》稿约

    作者:《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小 RNA 对胞内菌生长、毒力及铁水平的调节作用

    细菌小RNA(small RNA ,sRNA)是一类长度为50~500个碱基,具有调控转录、翻译和mRNA稳定性的非编码调节性RNA。随着越来越多的sRNA被鉴定,部分细菌的sRNA功能已逐步阐明,主要参与调控细菌的基因表达、增殖、毒力及对环境的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本文就胞内菌(如沙门菌、李斯特菌、嗜肺军团菌等)sRNA对其自身在宿主细胞内的生长、毒力和铁水平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吴铮;李文静;李爱梅;付英梅;张凤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专业英语学习小天地

    为了促进及帮助本刊读者提高专业英语写作水平,本期刊出1句英文科技词句,下一期将刊出其对应的中文词句,供读者对比学习。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作者:《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作用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群在IB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近年来益生菌广泛应用于IBD治疗。大量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治疗IBD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对UC和贮袋炎的治疗,对CD的疗效不明确。益生菌治疗IBD可能通过促进肠道微生物群平衡、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及营养物质代谢等途径。

    作者:薛爱娟;黄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精准医学与微生物感染--实施精准感染病学的探讨

    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亲自指示科技部召开了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座谈会。鉴于我国在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疫苗学及感染病学中的成就,本文从病因和机体免疫应答方面分析了我国开展精准感染病学的优势并提出主要切入点。通过对免疫基因组学的研究,结合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的综合研究,将对控制感染性疾病作出创新性贡献,这具有全球性的重要价值。

    作者:闻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呼吸道微生物群研究进展

    过去认为健康人肺部是无菌的,对疾病状态下呼吸道菌群的研究依赖传统培养技术。近年来,DNA测序技术应用于呼吸道标本的微生物检测,发现健康肺部存在复杂的微生物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呼吸道微生物群在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临床表现、急性加重及预后相关。通过比较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患者的呼吸道标本微生物群,形成了新的疾病假说,阐释了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加重的微生物学基础。未来对微生物测序数据的深度挖掘及基于临床问题的研究,有望为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侯东妮;童琳;宋元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导读与评论(2016年第5期)

    本期特约专稿中,一篇提出了精准医学的特点,即群体性、综合性、预示性、靶向性和个体化,并从微生物病因学和机体免疫学角度,分析了开展精准感染病学科研的切入点,论述了开展精准感染病学的优点,从而提出在中国开展精准医学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作者:闻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一健康基金”成立

    本刊主编闻玉梅院士及其丈夫宁寿葆教授以个人名义捐赠的“一健康基金”于2013年1月16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式成立。

    作者:《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含 ICE-emm12和ΦHKU .vir化脓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1例

    2011年中国开始出现猩红热疫情,病例以普通型为主,外科型较少报道。ICE‐emm12和ΦHKU .vir是中国香港地区猩红热暴发株中首次发现的2个可移动遗传元件,尚不清楚其是否存在于中国内地的猩红热致病株中。本文报道1例猩红热病例,其咽部和皮肤伤口皆分离出同一克隆株的化脓链球菌,该菌株携带ICE‐emm12和ΦHKU .vir ,从而证实这2个新元件存在于中国内地的化脓链球菌中。因此,国内有必要对猩红热分离株进行ICE‐emm12和ΦHKU .vir检测,以监测致病株在基因水平的变化。

    作者:沈银芳;陈明亮;陈敏;王建设;张曦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