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癌基因c-fos、c-jun表达产物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以兔抗c-fos、c-jun抗体标记60例子宫颈癌和30例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观察其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子宫颈癌的表达及阳性率比较.结果:c-fos、c-jun阳性反应见于不典型增生上皮和子宫颈癌组织,不典型增生上皮c-fos、c-jun阳性率分别为70.0%和50.0%癌组织为56.6%和48.3%;在子宫颈癌表达的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结论:提示c-fos、c-jun过量表达可发生在不典型增生的子宫颈上皮和子宫颈癌组织.
作者:张式暖;王亚利;戚文明;张伟栋;郭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证明Wistar鼠模型人工阔筋膜襻有神经分布.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标记人工阔筋膜襻的S-100蛋白受体.结果:术后一个月时,大鼠的阔筋膜襻有S-100蛋白表达,表明该人工阔筋膜襻有神经支配.结论:人工阔筋膜襻是有神经支配的人工装置.
作者:柏树令;王军;王鲁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类风湿病患者末稍血涂片细胞化学反应.方法:采用2种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患者血涂片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简称POX)、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简称ALP)均比正常人酶活性增强.其中20例类风湿患者POX阳性率100%、阳性指数296,ALP阳性率86.2%、阳性指数169.5.15例红斑狼疮患者POX阳性率100%、阳性指数272,ALP阳性率61%、阳性指数70.结论:应用酶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POX、ALP活性变化,操作简便、可做为类风湿疾病的一项有意义的辅助诊断指标.且POX及ALP酶活性变化对类风湿疾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作者:闫美荣;肖镇;侯金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血清蛋白对聚酯纤维上雪旺细胞粘附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含格林巴利血清蛋白的培养液和含健康者血清蛋白的培养液培养聚酯纤维网架上SD大鼠的雪旺细胞(SchwannCell SC);常规培养组用小牛血清培养液培养.在培养60 min、120 min、4 h、8 h、24 h、72 h观察SC的形态和对纤维粘附力的变化.结果:和常规培养组比较,对照组SC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从120 min到8 h,已包卷纤维的单个SC或SC链由梭形变为球形或者聚集成团;后,绝大部分SC溶解成碎屑漂浮在纤维旁;24 h,有少量新的SC从神经段迁移到纤维上.结论:格林巴利血清蛋白降低SC的粘附力是髓鞘脱失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勤;董继宏;汪洋;沈馨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二仙汤加减的脑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用中老年Wistar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2小时后,去夹再通的方法制作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实验组大鼠造模前给予二仙汤加减,于血流再灌后6 h、24 h、3 d及7 d处死,对顶叶皮质及背侧海马进行形态学研究.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光、电镜图象显示毛细血管、脑细胞渗出及细胞损伤明显减轻;海马CA1区细胞丢失明显减少(P<0.05).结论:该方药有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和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作者:王洪海;高慧英;崔海庆;李亚鲁;李善刚;石运芝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塞区胆碱能神经支配的变化.方法:实验用20只大鼠,以组织化学Karnovsky-Rppts法显示胆碱能神经纤维,应用多功能图像分析仪测定梗塞区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结果:大鼠心肌梗塞后4天,梗塞区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显著下降;梗塞后14天,梗塞区胆碱能神经纤维完全消失;梗塞后120天,心肌梗塞区的部分区域出现胆碱能神经纤维.结论:大鼠心肌梗塞后14天,梗塞区发生完全的去胆碱能神经支配,120天后部分区域出现胆碱能神经再支配.
作者:徐嘉惠;薛红杰;赵玲辉;聂春生;张云芳;刘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颧眶动脉的解剖学,为颞区皮瓣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成人尸体30侧颞区进行肉眼解剖:对15例活体行颈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作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颧眶动脉的出现率和位置比较恒定,变异较少,主干口径平均在1.0 mm以上,并与眼睑动脉网广泛吻合.结论:颞区皮瓣可以以颧眶动脉为蒂修复面部组织缺损可行.
作者:高学军;蔡霞;李若葆;冷志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成人髁突软骨潮标的形态、数量、厚度及其与年龄、性别、负重等的关系.方法:50例成人髁突分为青年组(≤45岁)、壮年组(46~59岁)和早老年组(60~74岁).石蜡连续切片,多点观测.结果:50例髁突中46例出现潮标,潮标在青年组出现率低(69.23%),并与壮年组(100.00%)和早老年组(100.00%)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潮标的数量与年龄、性别、负重等均无关;其厚度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且与年龄无相关关系,在髁突非负重区与负重区厚度分别为8.558±5.832 μm、23.263±9.430μm,两者之间的差异高度显著(P<0.001),并与性别有关(P<0.05).结论:潮标为髁突软骨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其厚度与关节负重有关.
作者:陈锐;陈新明;汪说之;熊世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原代分离培养的Wistar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及凋亡细胞百分率;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DNA断裂;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银杏叶提取物能改善神经细胞亚微结构的变化,减少凋亡细胞数,使缺氧复氧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下降.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缺氧复氧所引起的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季凤清;孙海梅;郭艳茹;郭崇洁;赵天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大鼠制备骨折二期愈合模型.方法SD:大鼠股骨中段分别给予(1)骨折切开髓内针固定(髓内针置于髓腔内,不外露)、(2)骨折切开髓内针固定(髓内针股骨远端外露)、(3)闭合骨折髓内针固定和(4)闭合骨折不固定四种方法处理,术后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骨折切开髓内针固定且针不外露组骨折重演二期愈合过程,效果好.其他三组个别骨折愈合良好,但是大多数对位不佳,发生不愈合.结论:骨折切开髓内针固定且针不外露的方法可以建立骨折二期愈合模型.
作者:张晛;陈建业;李瑞祥;陈俊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检测Glypican-3(GPC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GPC3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方法:(1)定向克隆GPC3基因C末端180 bp的片段,IPTG诱导原核表达载体pGEX-5X-1、鉴定并利用谷胱苷肽转移酶纯化GPC3末端融合蛋白;(2)免疫家兔,制备抗体;(3)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GPC3的表达.结果:(1)纯化了GPC3末端融合蛋白;(2)制备了抗人GPC3多克隆抗体;(3)免疫组化结果表明25例低分化肝细胞癌中18例为阳性,表达率为72%;阳性结果为棕色颗粒均匀分布于肝细胞癌的细胞膜上和胞浆内;正常肝细胞、胆管细胞、血管内皮细胞、Ito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均呈阴性;癌旁组织不表达.GPC3的表达和肿瘤大小及门脉癌栓形成有密切关系.结论:GPC3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且具有细胞特异性;GPC3在低分化的肝细胞癌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丁光辉;王红阳;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虎纹蛙外周血细胞的超微结构.方法:运用透射电镜技术.结果: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细胞.与哺乳纲动物不同,虎纹蛙白细胞表面均有伪足.结论:脊椎动物白细胞形态结构的分化程度可能与动物的分类地位有关.#
作者:潘鸿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小儿视神经管解剖特点,为小儿颅底外科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35例无颅眶疾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成人组20例,小儿组15例.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顶、底、内、外侧壁等参数.结果:小儿颅口宽4.35±0.58mm,管顶长6.95±1.24 mm,管底长4.63±0.26 mm,内侧壁长6.52±1 08 mm,外侧壁长6.45±0.97 mm.眶口宽4.61±0.67 mm,高4.93±0.29 mm.小儿视神经管为实质型;成人视神经管依蝶窦、筛窦气化程度分为三型:倒U型;C型;D型.结论:小儿视神经颅内段较管腔内段相对较长;管壁厚,呈实质型,无狭部存在;至成人管顶伸长是管底的3倍;颅口硬膜返折部短且边缘圆钝.
作者:胡福广;王忠;张庆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的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2个颅底标本观察颈静脉孔的形态、在10个完整头颅标本上观察颈静脉孔内穿梭结构间关系,并测量其的长度、宽度及其到颞骨岩骨嵴、前庭小管外口、内耳门下后缘、后半规管弓峰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位于岩枕交界处,形态不规则,可有1~3个孔,其中1孔占75%,2孔21.9%;Ⅸ~Ⅹ间均有纤维分隔;岩下窦穿颈静脉孔时90%位于Ⅸ~Ⅹ神经间,10%位于Ⅹ~Ⅺ神经间,其95%汇入颈静脉球、45%分支同时汇入颈静脉,测量结果均值依次为15.45、9.08、13.79、9.51、4.77、5.21 mm,其中颈静脉孔长度、宽度及其到前庭小管外口、后半规管下缘弓峰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静脉孔是颅底一个明显的标志性结构,与毗邻的各个重要结构有着一定的解剖关系,颈静脉孔内结构变异较大,右侧颈静脉孔较对侧大,高颈静脉球以右侧多见.
作者:梁树立;漆松涛;彭林;张嘉林;冯文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钙作为重要信使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代谢过程,而且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模拟脑缺血的病理生化改变,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Fluo-3荧光探针标记技术,观察低氧缺血状态下体外培养的海马、皮质神经元内钙浓度的变化.方法:用100μmol/L氰化钠造成细胞低氧;100μmol/L氰化钠和3.5 mmol/L碘醋酸盐模拟在体完全性脑缺血;1 mmol/L L-谷氨酸模拟在体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无葡萄糖介质剥夺细胞能量代谢的底物.结果:低氧使海马神经元[Ca2+]i显著升高,但有两种不同的钙振荡现象.谷氨酸引起海马神经元[Ca2+]i持续升高,但峰值低于低氧组.缺血组未见[Ca2+]i大幅升高.葡萄糖缺如不引起[Ca2+]i升高.结论:低氧和谷氨酸引起的神经元损害是能量依赖性的.轻度酸中毒可阻止胞内Ca2+升高.糖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但单纯无糖引起的神经元损害与Ca2+超载机制无关.
作者:李峰;谢瑶;冯志博;姚志彬;陈以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股骨距的力1学特性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应用去钙解剖、断面解剖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40例成人股骨距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股骨距为股骨上段内部由股骨颈后部中部延伸至小转子前下方的一纵行密质骨板,可分为内侧致密部和外侧分层部,显示了股骨距的全貌和断面形态,详细报道了有关股骨距和股骨相关结构的数据.结论:股骨距的位置、确切的形态结构和各项测量数据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其力学特性,也有利于临床应用.
作者:党瑞山;陈尔瑜;蔡国君;黄会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炎症细胞的反应模式,探讨尾壳核对缺血反应敏感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组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ED1、OX6和CD3阳性细胞的反应.结果:HE染色显示缺血尾壳核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呈明显的团块状坏死区,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却显示明显的团块状排列.同时,缺血尾壳核小胶质细胞亦发生强烈的激活反应,并高表达免疫分子MHCⅡ类抗原.炎症细胞在尾壳核与在大脑皮质缺血区的反应形式不同.结论: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缺血尾壳核的反应和分布特征与该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一致,提示这些因素可能与尾壳核对缺血的敏感性有关.
作者:雷万龙;袁群芳;田映红;姚志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为网膜囊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其立体形态及利于网膜囊的教学.材料和方法:用上腹部薄层断层标本,在PC机上用表面重建法完成网膜囊计算机图像的三维重建和显示.结果:网膜囊的前面观,右上方为网膜囊上隐窝,围绕肝尾状叶的前、后及左侧,绿色部分为网膜囊上隐窝的肝尾状叶面,红色部分为网膜囊上隐窝的小网膜面.左上方为网膜囊脾隐窝,下方大部为网膜囊下隐窝.结论:重建出的网膜囊计算机三维图像能直观地看到网膜囊各部的空间形态和相互间的关系,特别是肝尾状叶和网膜囊上隐窝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网膜囊的病变,更有利于网膜囊的教学.
作者:赵振美;刘树伟;徐梁;吕伯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健骨颗粒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鼠股骨颈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同期骨密度(BMD)的改变,探讨该药药效及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SD雌性大鼠去卵巢造模,随机分成健骨颗粒预防组和治疗组,并设生理盐水和骨松宝对照组.术后24周处死,分别行骨密度检测及股骨颈骨粒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去势12周,骨细胞以吸收相和退变相为主,BMD明显降低.生理盐水组骨细胞多表现为退变相,骨细胞性溶骨更加明显,且出现破骨细胞性溶骨现象.健骨颗粒治疗组和骨松宝组多见成骨相骨细胞,成骨细胞活性加强,BMD明显升高.健骨颗粒预防组活跃的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可见成骨细胞成骨过程,BMD接近假手术组.结论:健骨颗粒能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本文还就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作者:林燕萍;周瑞祥;张爱平;黄美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猝死者窦房结肽能神经的分布及其比例关系,探索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猝死的机制.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12例非心源性死亡者及8例病毒性心肌炎猝死者的窦房结进行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的免疫组化染色并作定量分析.结果:心肌炎猝死组与非心源性死亡组相比,窦房结神经肽Y免疫阳性物增多(1.556±0.266 VS 0.789±0.214,P<0.01),血管活性肠肽免疫阳性物减少(0.050±0.012 VS0.077±0.014,P<0.01),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比值下降(0.034±0.005 VS0.087±0.009,P<0.01).结论:心肌炎猝死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后者可能是心肌炎心律失常、猝死的机制之一.
作者:成建定;陈玉川;胡丙杰;孔德晖;刘水平;郭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80年以来,超声成像(USG)、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在国内逐渐走向普及,已成为影像诊断学的主流.这些断层影像技术赖以诊断和介入性治疗疾病的形态学基础是断层解剖学,因此,在医学院校内开设断层解剖学课程,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医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早在1983年,国外便开始将断层影像解剖引入大体解剖学教学.在我国,由于缺乏师资、教材和教具,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为满足临床医学的客观要求,1989年以来,我校便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断层解剖学课程.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开课伊始,我们便着手编写教材.但由于无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和缺乏资料,编写工作难度很大.为了编著这门新教材,努力使其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统一,我们大胆实践,认真探索,经过两版讲义的教学实践,终于在国内十五所医学院校参与下于1998年11月正式出版了<断层解剖学>教材,向全国公开发行.为探索教材编写规律,进一步加强断层解剖学教材建设,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树伟;李振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校从97级开始对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实行一贯制教学.由于七年制学生基础较好,采用小班授课,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其教学方式应有别于五年制;也由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成为现代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我们为七年制班尝试建立了一种新的组织学教学模式,其核心思路是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多种能力与掌握知识并重.通过对97、98两届学生(各20人)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邹仲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王怀经;应大君;陈锡昌;康仲涵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人体解剖学教学、科研所用的尸体标本经防腐固定处理后,常浸泡于5%福尔马林中进行湿保存.甲醛的防腐效果虽好,但对人体的刺激太强了,直接危害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因此,用一种无刺激性保存液取代甲醛溶液,长期以来为解剖学界所普遍关注,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根据本地区气候环境特点,设计了一组防腐保存液配方,经实验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熊艾君;陈安;彭娟;张利鲜;彭新君;刘华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前,电镜包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研究的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常规实验室技术之一.工作实践中发现,在不同类型的组织取材及电镜标本制作中,对游离纯化细胞的标本进行电镜标本制作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实验室技术,尤其是倘若游离纯化细胞的数量较少(如:≤1×105/ml),则标本制作更难进行.曾有实验室报道,在试管内对琼脂粉凝胶的中轴制孔定型、孔内置入离心后游离细胞、再行局部切割包埋的方法,收到较好效果.但此种方法一般难以实施于较少游离纯化细胞(尤其是游离细胞数<1×105/ml、离心后肉眼难以确认游离细胞存在与否)的电镜标本制作,且对于这些标本中数量较少的游离细胞在切片之前不易辩认细胞存在的位置,从而为进一步的组织块修切及超薄切片带来困难.
作者:姜晓丹;蔡颖谦;杜谋选;邹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在医学院校对本科生、研究生的中枢神经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脊髓和脑干的断面切片是必须观察的教学内容.熟练运用神经解剖学的技术方法对从事中枢神经形态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基本技能之一.传统的神经切片制作染色法采用Weigert法[12]以显示神经组织中髓鞘的分布状况.作者根据多年来实践操作经验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良.以往神经切片制作所显示的髓鞘方法为经过火棉胶切片后再进行特殊染色,但标本在制作过程中损耗率大,且制作时间长,至少3至4个月.为此,本文对Weigert染色法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某些关键步骤包括火棉胶对组织块的渗透交换时间,切片,分色及贴片过程等进行了改良.
作者:顾红玉;刘才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足月分娩男胎,体重2200克,坐高25.2 cm. 1 大体观察胎头大、呈长椭圆形,头围34.2 cm,头宽处横径9.5 cm,前后大径11.7 cm,胎头占全身长1/2,左右上肢不等长,右侧上肢5.8 cm,左侧上肢5.1 cm,手只有4指,下肢长15.6 cm.两侧无耳廓,左右可见黄豆大小的耳结节,外耳道闭锁,尿道下裂,裂口位于阴茎头腹侧.
作者:潘爱华;杜亚政;刘正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硒是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起多种疾病,人类克山病、心血管疾病、细菌感染、HIV感染、运动障碍、前列腺功能异常、精子形成异常以及癌症等均与硒的摄入不足有关[1-7],有关硒作用机制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如硒和硒酶的抗氧化作用,硒与Ⅰ型甲腺原氨酸5'脱碘酶的关系,硒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硒对内分泌的作用,硒与肿瘤的关系等.以下仅就硒对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作简要综述.
作者:苏衍萍;李玉林;唐军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材料和方法选用雄性Waster大鼠8只,体重210±10 g,雄性昆明小鼠8只,体重22.1±2 g.4%水合氯醛(60 mg/kg)腹膜腔麻醉,经左心室灌注0.9%NaCl冲洗血液,4%多聚甲醛(2500 ml/kg)固定,取睾丸,后固定8 h,30%蔗糖过夜(4℃).液氮速冻后进行冰冻冠状切片,片厚30μm,裱于铬钒明胶片上.应用改进NADPH-d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进行NOS组织化学反应,常规脱水、透明、封片,光镜观察,每只动物随机选取10个高倍视野,将10个高倍视野的细胞数之和除以10,做为该只动物的NOS阳性细胞数,进行t检验.
作者:张峰;马文领;樊宇兵;刘卫;张朝欣;张兴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