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检测6种激素在孵育第8天至孵出时扬子鳄胚胎视网膜的表达及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1)生长抑素(SS)在孵育第8~30天有表达,第12天数量多,30天以后消失;(2)5-羟色胺(5-HT)从孵育第24天开始表达,第30~40天数量多,孵出时数量减少;(3)转化生长因子p1(TGFβ1)从孵育第40天开始表达,孵出时增多;(4)神经丝蛋白(NFP)阳性细胞和纤维在所检测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P53和P物质在各期胚胎视网膜均未检出阳性细胞.结论:视网膜的发育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激素在扬子鳄胚胎视网膜中的表达规律不同.
作者:李堃;孙庆艳;刘再群;王海涛;蔡亚非;华田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齿状回nNOS阳性神经元在铅影响学习记忆神经毒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大鼠腹腔注射130 mg/kg醋酸铅溶液染毒3 h,6 h,12 h和24 h后齿状回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染铅12 h时,齿状回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明显减少(P<0.01),染铅24 h时,齿状回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仍处于较低水平(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齿状回nNOS阳性神经元的时程变化可能为揭示铅对学习记忆影响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闫蓓;李积胜;汪超;张玉和;贺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第四脑室肿瘤显微外科治疗提供相应的解剖学参数.方法:对35具甲醛固定的男性成人脑标本的第四脑室及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第四脑室底长为38 7±3.3 mm;宽为17.1±3.4 mm;蚓锥蚓垂点至第四脑室尖的距离为20.2±1.6 mm,延髓前正中裂至绒球外侧缘的距离为28.4±2.2 mm,第四脑室底正中沟至绒球外侧缘的距离27.3±1.9 mm,由蚓锥蚓垂点至四叠体点的距离为40.9±2.7 mm.结论:这些数据的测量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参数,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不损伤重要结构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于振国;桂松柏;娄飞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检测IL-6阳性细胞在小鼠胸腺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酶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双染及免疫电镜技术方法原位显示小鼠胸腺不同部位IL-6阳性神经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免疫酶组织化学确定了IL-6阳性细胞的分布范围,即IL 6在胸腺皮质和髓质的某些特定的细胞表达;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双染及免疫电镜技术对IL-6阳性细胞进行了解析,确定了小鼠胸腺内IL 6阳性细胞主要是胸腺实质中不同形态的巨噬细胞,IL-6不存在于胸腺上皮细胞及胸腺细胞.结论:巨噬细胞是小鼠胸腺IL-6的主要来源,参与胸腺细胞发育微环境的构成.
作者:陈东;山岸舞;曾我浩之;伊藤恒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大鼠颈内动脉的形态,为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0只,先后用墨汁乳胶液混合液灌注、甲醛固定、盐酸溶液浸泡脱钙,去骨取脑.再用XTT型实体显微镜观测颈内动脉的形态、分布.用JC-10型读数显微镜测量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管径.结果:颈内动脉长度为17.23±2.1(152-18.8)mm.主要分支有翼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后者借交通支与椎-基底动脉系相连.主干及其分支的管径分别是:0.71±0.10 mm、0.52±0.056 mm、0.24±0.048 m、0.24±0.04 mm、0.23±0.048mm.结论:栓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除了结扎颈总动脉阻断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外,还要避免大脑后动脉的血供,才能提高成功率.
作者:张成英;陈传好;邵正仁;赵莉;秦登友;陈前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穹窿下器细胞在外周给予内毒素后的凋亡变化.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用SD大鼠,应用扫描电镜和TUNEL检测方法,分别观察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2、6、8和16小时后穹窿下器的形态学改变.结果:穹窿下器处发现有TUNEL阳性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室管膜细胞及膜上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形态各异.结论:外周给予内毒素引起穹窿下器细胞凋亡,而且作为感受性室周器官较其他脑区更早地发生了捌亡,提示穹窿下器很可能是优先感受血携免疫信息的窗口之一.
作者:朱望东;马常升;曹翠丽;檀国军;杨天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心肌细胞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NIDDM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资料.方法:建立NIDDM大鼠模型,TUNEI法观察凋亡的心肌细胞.抽提心肌组织DNA进行琼脂精凝胶电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细胞内Bax、Bcl-2、c-fos、c-jun蛋白染色强度.结果:TUNEI法染色可见核呈棕色反应的阳性凋亡细胞,NIDDM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率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DNA梯带.NIDDM组较对照组Bax蛋白阳性平均光密度值(OD值)显著增高(P<0.01);对照组较NIDDM组Bcl-2/Bax光密度比值增高(P<0.05);NIDDM组较对照组c-fos、cjun表达显著增高(P<0.01).结论: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大鼠部分心肌细胞显示捌亡;细胞捌亡与Bax、c fos、c-jun表达增强及Bcl-2/Bax比值降低有关.
作者:胡成俊;张友云;陈锡昌;董峰;汪长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朝鲜族恒牙外层解剖形态.方法:将在离体牙用电子数显卡尺测量牙外层,牙体全长、冠长、根长、冠宽、颈宽、冠厚、颈厚等按王惠芸测量标准做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朝鲜族上颌前牙宽度小于王惠芸资料,朝鲜族恒牙全长、冠长短于王惠芸资料,相反朝鲜族上颌牙根长度长于王惠芸资料.结论:为朝鲜族牙齿的美容、修复临床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数据.
作者:方贤浩;金昌洙;金永哲;朴正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和精氨酸在兔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胰管结扎及加压注射法建立兔急性胰腺炎模型,精氨酸组在急性胰腺炎模型制备后经胰管推注精氨酸250 mg/kg,采用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和比较NOS和精氨酸对三组动物胰腺病变的影响.结果:经Winslow法测定动物血清淀粉酶急性胰腺炎组为1 318 U/L±198.20,精氨酸组为78 U/L±13.20,对照组为56 U/L±18.60.NOS组化染色显示,急性胰腺炎组胰腺的腺泡细胞被染成深蓝色,精氨酸组胰腺的腺泡细胞被染成蓝色,而对照组胰腺的腺泡细胞被染成浅蓝色,染色强度急性胰腺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NOS参与急性胰腺炎的病变过程中起重要的介导作用,而精氨酸对急性胰腺炎病变有减轻作用.
作者:田菊霞;陈河;亢晓冬;赵文华;李继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迷路进路涉及到颈静脉球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的数据资料.方法:选用固定后的成人标本进行了迷路进路的模拟手术,并进行了显微测量和观察.结果:乙状窦中段的宽度:左:8.89mm,右:9.08 mm;颈静脉球高度:左6.78 mm,右:9.07 mm;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底的平均距离:左:5.93 mm,右:2.65 mm.结论:左、右侧颈静脉球形态学有不同,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底的平均距离左右侧也不同.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吴皓;周水淼;张素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海马结构及其毗邻区域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材料方法:利用34例成人头颅标本,平行于眦耳线制作为连续水平断片;应用断面解剖学方法对海马结构、杏仁体、颞枕叶进行观测.结果:海马结构、杏仁体的显示水平分别在眦耳线以上24~42 mm与18~30 mm水平之间,海马结构、杏仁体、颞枕叶之横径、矢径都不存在侧差与性差.结论: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非常重要,海马结构、杏仁体是否存在侧差与性差值得进步探讨.
作者:钱学华;周庭永;韩景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人类重组神经胶质生长因子(rhGGF)对阿霉素(ADR)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的心肌细胞.培养72 h后,分为三组(对照组、ADR组、rhGGF+ADR组).作用4小时后,检测心肌细胞搏动频率,评定心肌细胞搏动功能;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测定心肌细胞存活力,测定培养基中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rhGGF+ADR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74.33±3.58)较ADR组(55.33±2.82)加快(P<0.05);透射电镜观察rhGGF+ADR组心肌细胞线粒体破坏较ADR轻;MTT法测ADR组心肌细胞存活力下降(OD=0.301±0.011),rhGGF+ADR组心肌细胞存活力增强(0D=0.495±0 024)(P<0.05);rhGGF+ADR组测定的cTnI含量(0.642±0.145)较ADR组(1.668±0 702)降低(P<0.05).结论:rhG-GF对ADR中毒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作者:党红波;葛均波;王克强;虞勇;张英明;史剑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下丘脑室旁核中的一氧化氮是否具有昼夜节律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16:00、22:00、4:00和10:00时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两小时后,分别麻醉采血及灌注取脑.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外周血IL-1β的含量,运用β NADPH-酶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室旁核中NADPH-d阳性神经元的切面面积和平均灰度值进行分析.结果:1 6:00时组外周血IL-1β含量高,12:00时组低,显示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性.2.四组大鼠室旁核内NADPH-d阳性神经元的切面面积12:00时组大,18:00时组小,差异有显著性.3外周血IL-1 β含量昼夜节律变化的时相比室旁核一氧化氮产生量昼夜节律变化的时相早6小时.结论:大鼠外周血中IL-1 β和室旁核一氧化氮的产生量均有昼夜节律性变化,外周血中IL-1β可能对室旁核一氧化氮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作者:宋玉光;陈文玉;欧可群;王蕾;马玉琼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颞骨关节后突的形态,提供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参考.方法:观察和测量253例颅骨的颞骨关节后突,并进行分类.结果:颞骨关节后突的出现率为(95.65±1.28)%.依其形态分为结节型、锥体型、乳头型、平顶型和双峰型等五型,其中结节型占(76.86±2.71)%;依其高径分为大、中、小三型,其中中型占(57.02±3.18)%.结论:颞骨关节后突的出现率很高,以结节型为多见,其高径为2~8 mm.颞骨关节后突的形态和高径与下颌头后移有关.
作者:韦丽泉;朱晞;杨最素;章中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机制.方法;采用骨髓基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共培养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状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神经元在神经干细胞后代中所占的比例.结果:(1)骨髓基质细胞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高比例神经元;(2)骨髓基质细胞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提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和促进神经元存活的信号物质.
作者:娄淑杰;顾平;李怡;徐晓辉;王铭维;何成;路长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后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EA)治疗组、甲基强的松龙(MP)组及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的Allen's垂击法致大鼠T10脊髓损伤,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象定量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后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caspase-3 mRNA有中等数量的表达,脊髓损伤模型组caspase-3 mRNA表达增高;EA组与MP组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与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治疗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caspase-3蛋白未见表达,脊髓损伤模型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增多;EA组与MP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低于模型组,与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治疗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可下调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细胞.
作者:张志英;余安胜;严振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GDNF)和单纯疱疹病毒介导的GDNF(GDNF transfomed bv herpes simplex virus vector,HSV-GDNF)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缺氧复氧时的作用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观察缺氧2 h、4 h和缺氧4 h后恢复供氧24、72 h时,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数,并用抗Bcl-2抗血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Bcl-2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作平均光密度分析.结果:经GDNF、HSV-GDNF孵育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缺氧-复氧后Bcl-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神经元损伤程度减轻,神经元存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HSV-GDNF组的效果更好.结论:GDNF、HSV-GDNF对缺氧-复氧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HSV-GDNF比GDNF更能增强缺氧-复氧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的表达,提高神经元存活数,抑制缺氧后神经元的死亡.
作者:鄂玲玲;周长满;徐忠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培养雪旺氏细胞(Schwann cell,SC)的方法,为神经移植研究获取高纯度的细胞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植块培养的方法,分离新生1~2天兔子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弃膜,剪碎进行植块的雪旺氏细胞的培养,然后采用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Ara-C)抑制,差速贴壁法、Forskolin的牛垂体提取液(bovine pituitary extract,BPE)刺激进行细胞纯化,后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纯度鉴定.结果:本实验采用背根神经节植块及纯化的方法获得雪旺氏细胞的纯度可达95%以上.结论:这种选用DRG组织块培养及纯化SC的方法效率很高而且简单方便,所获SC的纯度高数量大.
作者:杨浩;游思维;王春婷;吴玉梅;李静雯;鞠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了探讨大脑顶枕沟在横断面上的准确定位.方法:选用正常成人头部标本30例,以AC-PC线为基线,获取4 mm层厚的连续横断层MR图像和脑断层标本.在连续断层标本上对顶枕沟的断面表现进行跟踪观察、测量和统计.结果:1在AC-PC线断面上,顶枕沟的出现率左侧为16.7%、右侧为10%;在胼胝体压部首次切及的断面上,顶枕沟位于扣带回峡的后方,其出现率左侧为93.3%、右侧为90%,在扣带回峡和舌回交界处的深面可见深埋的楔回.2.在切及穹窿柱和透明隔断面上,顶枕沟后移,位于大脑半球后部内侧缘前、中1/3交点附近,其出现率左侧为100%、右侧为93.3%,沟的平均深度左侧为15.8 mm、右侧为16.4 mm,沟内一般有1~3支分支.3.在顶枕沟即将消失的断面上,大脑半球髓质的半卵圆中心上部的出现率左侧、右侧均为86.7%,扣带回即将消失,中央旁小叶尚未出现.结论:顶枕沟出现在前后连合平面至胼胝体即将出现的1~2个断面上,扣带回峡后方楔回的出现是顶枕沟首次出现的重要信号;当大脑半球出现半卵圆中心上部时,从扣带回顶部出现到中央旁小叶即将出现的1~2个断面,为顶枕沟消失的断面.
作者:黄海辉;刘树伟;丁娟;杨瑞铭;康仲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刺激大鼠海马后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central gray matter,PAG)、中缝大核(Nueleus raphesmagnus,NRM)和脊髓背角5-HT的变化,分析海马在镇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疼痛组;C组:谷氨酸钠组;D组:生理盐水组.四组动物均于2小时后处死,常规灌注冰冻连续切片,采用SABC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PAG、NRM5-HT神经元阳性细胞个数及光密度及脊髓背角5-HT阳性纤维及终未的积分光密度等均值.结果:疼痛刺激后,PAG、NRM、脊髓背角内5-HT水平较正常显著增高(P<0.05),谷氨酸钠组则较疼痛组进一步增加.结论:海马兴奋后,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使5-HT大量释放,参与镇痛.
作者:高艳;吴爱群;张静;方智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食管上皮细胞为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我们借鉴了表皮细胞的培养方法[1,2],摸索了新生牛食管上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条件,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细胞鉴定.
作者:秦雄;徐志飞;赵学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结构机能学>涉及大体和微细结构及生理机能,有些重点、难点理论仅借助传统的挂图和模型难以讲解和理解,即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多局限在二维展示,总有看得见却摸不着之嫌.如果能运用生活中简便易得的材料创造或将原有的教具改进、加工,就会获得很多新的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更生动直观的新教具.本人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渴望与同行共享,现分述如下.
作者:穆敬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理解剖学资料:死者,女,29岁,与他人发生斗殴时突然死亡.尸检时偶然发现右心室三尖瓣下移伴房间隔缺损,因其类似临床Ebstein畸形,故报告如下:死者右半心明显扩张大于左半心,右半心体积与左半心体积之比约2:1,大小为13.5 cm×10.0 cm×9.5 cm,主动脉内径为1.7 cm×1.5 cm,肺动脉内径为1.1 cm×1.1 cm.右心耳明显增大.
作者:文小军;刘红军;赵炳泉;蔡新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材料和方法1.1 选材取被胆汁污染的肝脏标本,其固定时间长短不限.1.2 制作方法1.2.1 新鲜被胆汁污染的肝脏标本用自来水冲洗,用纱布轻擦肝脏表面被胆汁污染处,除去污物和血液.已固定的标本和新鲜标本同样处理,剥离胆管和肝门部的结缔组织.
作者:陶彩云;李兴富;叶军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发现肝膈面中后部有三条并行的异常状矢位沟裂,且胆异常突出.
作者:李英平;郭瑞芳;王洪芳;孙义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教研室在心血管系统心脏部分实习课中,用猪心代替人心让学生解剖来熟悉各心腔内主要结构的形态.在指导学生解剖及观察猪各心腔的形态结构时发现,其与人心尚有许多差别,尤其是隔缘肉柱和室间隔膜部的差别更为显著,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对照观察过程中应加以说明.同时,此观察结论也可为猪心作为移植器官的实验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
作者:王灵战;王晓平;王立群;孟壮志;田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