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大鼠腮腺内5-HT的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大鼠腮腺各级导管的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均呈5-HT免疫反应阳性.免疫反应物分布于胞质,胞核为阴性反应.结论:大鼠腮腺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内含有5-HT,其存在对腮腺的功能可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作者:苗珍花;王效军;何仲义;黑常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探讨NO在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结果:大鼠脊髓内nN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央管周围灰质和中间带等区域.中间带外侧核可见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较集中,细胞突起呈束状伸向中央管周围灰质方向;定量分析显示,糖尿病大鼠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和中间外侧核在7w、12w时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结论:糖尿病时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增多,增多的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可能与痛觉过敏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关.
作者:余菁;郭国庆;沈伟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促进大比例超长皮瓣成活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背部随意皮瓣,于术后即刻在实验组1次性局部应用EGF 0.5ml(40μg/ml).应用BPM2镭射多普勒血流仪数字温度计对随意皮瓣的成活进行动态监测,并结合墨汁灌注制作透明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组皮瓣成活率;血流值、皮温术后3d起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皮瓣血管的再生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EGF能促进上皮细胞的增生与修复,促进血管的再生与再通,促进皮肤伤口的愈合,提高随意皮瓣成活的长度,并可达到早期断带的目的.
作者:刘芬兰;王巧玲;齐金萍;关宝丽;赵建文;刘远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掌骨的侧别与性别差异及性别判别方法,积累有关解剖学资料.方法:随机选择健康汉族大学生,进行双手后前位X线拍片,分别测量各掌骨长与中点宽,同时测量身高,将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男性第2、4、5掌骨宽度以及女性第3、4、5掌骨宽度左右手侧差有显著性意义,男女性别差异亦有显著意义;同时应用Fisher法分析得出4个判别式,判别率分别为87.6%和89.8%.结论:所得性别判别式对法医学性别判别应用价值较大,为体质人类学和法医学提供了有关解剖学资料.
作者:刘丰春;张庆;陈忠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幼儿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形态结构.方法:采用8例幼儿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经碱性磷酸酶染色,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幼儿视皮质(17区)后1/3的微血管密度高,前1/3次之,中1/3低.外侧膝状体后2/3的微血管密度高于前1/3.视皮质内动脉多数以直角、少数以锐角发自软脑膜动脉.视皮质内静脉数量明显少于动脉.静脉属支汇入处可见一三角形膨大,且深层微静脉粗,浅层微静脉细.结论:幼儿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相对应区域微血管同步发育.皮质微静脉的这种结构特点可能是皮质微静脉栓塞的因素之一.
作者:乔海兵;魏建宏;白慧建;孔艳蕾;洛树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MRI诊断膝后外侧部结构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对8侧成人尸体膝部进行矢状和冠状位1~2 m厚的连续切片,观察膝后外侧部结构在断面上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腓侧副韧带和弓状韧带在冠状切片显示较好;小豆腓骨韧带在矢状切片显示较好;腘腓韧带在矢状和冠状切片均可显示;腘肌的肌腹部、肌腹-肌腱连接部和腘肌腱股骨部在冠状层面可显示,腘肌腱斜行部在矢状面显示较好.结论:膝部矢状和冠状断层切片能清晰显示膝后外侧部结构,有利于正确辨认这些结构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宣芸;于春水;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测分析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及其与腮腺管之间的解剖关系,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0例成人头部标本,观测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腮腺管的位置关系.结果: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多见(58.3%),三干型次之(28.3%).神经多行于腮腺管浅面(73.3%).腮腺管走行在颊支之间的占61.7%,导管距上颊支垂直距离约4.86 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下方者占11.7%,距下颊支的垂直距离约1.71 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上方者占26.7%,距上颊支的垂直距离约2.56 m.结论:面神经颊支多行于腮腺管浅层,与腮腺管关系十分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容易掌握.
作者:骆耐香;曾繁余;蒋常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鼠肾脏发生发育过程中肾小体体积的增长规律.方法:光镜下应用体视学方法对生前和生后小鼠肾脏中各发育阶段的肾小体体积进行测量.结果:胚龄14d时,逗号小体和S小体出现,生后7 d消失.胚龄16 d时,Ⅲ、Ⅳ期肾小体出现,其体积从胚龄16 d到生后40 d大约增大70倍.结论:小鼠肾小体于胚龄14 d发生,从生后7 d到生后40 d体积增长迅速.
作者:王灵均;郭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胎脑提取液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随机分成术后3个时间组.无菌条件下制作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酶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AChE和SDH活性的变化.结果:术后1 w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比正常组明显降低;术后2 w实验组开始升高,对照组进一步降低;术后3 w实验组与正常组相近,对照组开始升高.结论:胎脑提取液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溃变有保护作用,可促进大鼠受损神经元的恢复.
作者:李质馨;田洪艳;鲁质博;杨秋佳;徐冶;朱辛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与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细胞凋亡与caspase-3 mRNA和caspase-9 mRNA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细胞主要分布于缺血半影区,随着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至24 h达高峰.在缺血半影区,再灌流后神经细胞caspase-3 mRNA和caspase-9 mRNA表达逐渐增强,到24 h阳性细胞数目多,COD值高,而缺血中心区两基因均弱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表达在介导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郭云良;陈红兵;高英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35具甲醛固定的男性成人尸颅的脑桥小脑三角及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横窦乙状窦膝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约为(35.1±0.2)mm.乙状窦起始端大宽为13.4 m.内耳门后缘至内淋巴囊裂孔的距离为(10.5±0.2)mm,内耳门至岩上窦的距离通常小于5 mm.内耳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为5.4 mm.横窦乙状窦膝在小脑表面对应的膝点至绒球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31.3±0.5)mm,右侧为(30.4±0.5)m;至扁桃体内侧缘的距离左侧为(44.1±0.4)mm,右侧为(43.3±0.4)mm.结论:这些数据是重要的解剖参数,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不损伤重要结构的解剖学依据.
作者:于振国;桂松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伽玛刀照射大鼠脑胶质瘤前后,穹隆下器(subfomical organ,SFO)室管膜面发生的微观变化.方法:建立C6大鼠脑胶质瘤模型,以胶质瘤为靶区对大鼠行伽玛刀照射,用扫描电镜观察伽玛刀照射前后SFO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在胶质瘤生长期,SFO室管膜细胞出现胞体固缩、胞膜凹陷,细胞表面微绒毛、微突起和单根纤毛减少,室管膜面纤维网发生缠结、断裂;伽玛刀照射后上述变化进一步加重,除胞膜凹陷外,SFO室管膜细胞还出现胞膜破裂,胞核裸露,室管膜面纤维网完全脱落.结论:在胶质瘤生长和伽玛刀照射后肿瘤坏死过程中,SFO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可能与SFO参与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有关.
作者:周立霞;杨天祝;张明峰;曹翠丽;马常升;王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索胶质瘤细胞对血脑屏障细胞间连接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内皮细胞与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银染的方法探索胶质瘤细胞对其中内皮细胞间连接的作用并运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析胶质瘤细胞作用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胶质瘤细胞的直接作用过程中,血脑屏障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受到明显破坏,内皮细胞ZO-1表达水平降低;在其间接作用过程中,两者变化不明显.结论:胶质瘤细胞的直接浸润可以破坏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连接,而其间接作用则不能完全破坏.胶质瘤细胞对内皮细胞ZO-1表达的影响是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连接变化的重要分子基础.
作者:陈祎招;徐如祥;杨志林;徐宗俊;杜谋选;姜晓丹;蔡颖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胎儿心脏不同部位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和比较胎儿心脏不同腔室心肌细胞Cx43的表达.结果:(1)胎儿心脏Cx43的蛋白表达在心脏4个腔均有,呈斑点状遍布于整个心房肌和心室肌的细胞质内和细胞膜表面,少数位于闰盘处.(2)Cx43主要在心室肌表达,心房较少.左、右心房肌和房间隔之间及左、右心室肌和室间隔之间的分布相似.结论:胎儿心脏Cx43蛋白表达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质内和细胞表面.心室表达多于心房,这种差异可能与胎儿期心房和心室之间功能差异有关.
作者:徐振平;郭志坤;张光谋;文小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咽旁间隙肿瘤的CT等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20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横断标本,在咽隐窝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测格纸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断面面积为(448.0±2.18)mm2(左)和(446.4±2.10)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呈对称性,断面面积和宽度无显著性差异.椎前间隙和翼肌筋膜间脂肪存在率分别为75.0%、60.0%.结论:咽旁间隙的断层解剖对早期咽旁间隙肿瘤的CT等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郭进学;刘恒兴;张小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穹隆下器(SFO)室管膜细胞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时的形态学变化,探讨其病变的意义.方法:建立Wistar大鼠EAE模型,应用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方法,动态观察EAE发病的潜伏期、发病期、恢复期SFO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1)SFO室管膜细胞病变早于EAE发病,且与EAE病情明显正相关.(2)恢复期室管膜下层出现密集排列的染色质浓染的新生细胞.结论:(1)SFO参与了EAE时脑内的免疫反应;而且是EAE发病的早期病变之一,可能是外周免疫介质优先入脑位点.(2)室管膜下神经干细胞可被激活,对室管膜进行修复.
作者:檀国军;曹翠丽;杨天祝;马常生;周丽霞;李学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我国苗族成人体型特点与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广西隆林县德峨乡456例20~55岁苗族成人体型进行了研究.结果:(1)苗族平均体型男性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1.9-4.7-1.9),女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3.2-4.2-1.3);(2)苗族男、女20~50岁间随着年龄增加,中因子值明显增加,外因子值略有减少,内因子值变化不大,中因子值的大值及外因子值的小值均在45岁组;(3)苗族男女间体型各年龄组差异极高度显著;结论:苗族与其他群体体型比较,苗族体脂较少,骨骼肌肉较发达,身体线性度较低.
作者:黄秀峰;滕少康;周庆辉;杨庭升;杨军文;黄海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重建单纯脊髓圆锥或阴部神经损伤后的会阴部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成人尸体的臀下神经和阴部神经进行了观测.结果:臀下神经以1支(45.00%)或2支(46.67%)从盆腔穿出为多,其中85.00%穿梨状肌下孔;其穿出点的位置主要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1/3(50.00%)或上、中1/3交界处(48.33%).神经干的长大于3 cm,与阴部神经穿出处相距仅约2 cm.阴部神经出盆处主要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中1/3(46.67%)或中、下1/3交界(50.00%).结论:两神经出盆处位置接近,臀下神经的长度足以直接与阴部神经缝接,用脊髓起源节段高的臀下神经转位脊髓起源节段低的阴部神经,切实易行.
作者:党瑞山;刘芳;黄会龙;李玉泉;张少成;陈尔瑜;许家军;张传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国人十二指肠返(升)动脉的起源、分支、分布规律,为胃、胰、十二指肠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动脉乳胶灌注的尸体标本在直视和手术显微镜下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十二指肠返(升)动脉恒定出现.主要呈二支型(58%).多数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末端或胃网膜右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近端.根据其分支、分布情况,有3类:幽门十二指肠支(87%)、十二指肠胰支(79%)及单独起源的幽门下动脉(50%).结论:十二指肠返(升)动脉是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血供重要来源,建议在PPPD术中尽量保护胃十二指肠动脉主干、胃网膜右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起始部,以保障被保留的幽门及十二指肠残端的血供.
作者:易西南;邝满元;张灵芝;曾志成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情况.方法:常压间断缺氧法复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采用右心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通过测量右心室流入及流出道长度、左心室壁和右心室壁厚度、右心室和左心室+室间隔重量对其右心室重构情况进行定性研究.结果:缺氧14 d后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显著升高,右心室流出道长度及右心室肥大指数显著增加,缺氧21 d后右心室游离壁重量显著增加;右心室流入道长度及左、右心室壁厚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早期表现为离心性肥大.
作者:谭双香;胡瑞成;戴爱国;肖建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桡动脉与冠状动脉几何性状和显微结构成份的比较研究,为桡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依据.方法:非心脏病死亡的尸体,在其桡动脉的上端、中点、下端及冠状动脉主干根部,横断取材制作切片,光镜下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对其显微结构成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桡动脉的内、外径与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旋支、右冠状动脉接近,但它的内膜面积和管腔狭窄率均明显低于冠状动脉.桡动脉与冠状动脉的显微结构成份相似;管壁平滑肌的含量二者无显著差异.结论:桡动脉是冠脉搭桥术可供选择的较理想的移植血管.
作者:张正洪;黄铁柱;周新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解剖学及断趾再植提供第三趾断面解剖学资料.方法:经组织学处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结果:根据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形态,各分为8种和4种类型.屈肌腱的平均厚度在1.90 mm左右,趾背腱膜Ⅰ、Ⅱ断面分别为0.86 mm和0.54 m.结论: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面积由近到远逐步变小.
作者:李滨;刘同慎;胡松;曲洪林;赵冬梅;魏伟;高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凝集素受体在急性上颌窦炎粘膜上皮表面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已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将急性炎症标本及正常鼻窦粘膜标本行凝集素亲合组织化学ABC法染色.结果:正常鼻窦粘膜上皮表面欧州白脉根凝集素(LTL)和花生凝集素(PNA)染色基本阴性,而炎症粘膜呈弱阳性;双花扁豆凝集素(DBA)在炎症粘膜染色阳性减弱;N-PNA(预先经神经氨酸酶处理后再进行PNA染色)染色其阳性均显著加深.结论:上颌窦急性炎症期,粘膜上皮表面糖复合物糖链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一方面是致病菌侵袭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机体局部抵抗炎症的重要防御因素之一.
作者:杨晓煜;郑鸣;康仲涵;吴小茜;张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刘斌、高英茂主编的<人体胚胎学>一书,内容充实新颖,并有专栏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殖工程和发育机制,其中还有我国胚胎学工作者的成果,是一本很好的高等学校教材.
作者:郑钦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和其他学科一样也在不断进行着.我院在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中,走出了综合并有所侧重的道路,近几年我们又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并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增加教学投入,改进措施,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郭进学;付升旗;刘恒兴;范锡印;季米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传统解剖学教学需要用大量挂图、模型、标本、尸体解剖录像等,费时、费力,还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一些教学内容.
作者:和凤军;唐柱生;陈学秋;杨恩彬;陈普;宋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PowerPoint是可用来制作集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剪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具有简单易学、使用方便、演示效果好的特点.为此,我们利用此软件制作组织学切片考试课件,改革传统组织学实验课的切片考试模式.
作者:张军明;张婵;虞国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科多而课时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时间少教学内容多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成为突出的问题,现汇报我们近几年来的一些尝试.
作者:张志英;纪荣明;张传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断层标本的设计和制作技术已成为断层解剖学教学和科研的手段之一.为给教学和临床研究提供合格的教具和科研材料,利用电动带锯机制作了足的断层标本,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国军;褚祥文;苏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大量培养细胞实验取代了动物实验.由于培养细胞体积小而且数量少,给电镜样品制备带来一定的难度.细胞培养的方法一般分悬液式和贴壁式两种.根据观察目的及细胞培养方式的不同,培养细胞的电镜样品制备也可分成不同的几种方法.
作者:杨怡;张飒;周涛;张德添;张学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在临床病理诊断和一些动物实验研究中,常常需要对骨组织进行脱钙处理,硝酸脱钙液的pH值低,对骨组织的抗原性影响大,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造成不良影响[1,2],乙烯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ceticacid,EDTA)脱钙液的pH值近中性,对组织结构、抗原性等保存都较好,但因脱钙时间长[3~5],而使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作者:熊正文;黄勇;胡海霞;苏红;李春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耳咽鼓管细小,且位置较深,解剖时容易损坏,不易显示全貌.作者采用探针穿入咽鼓管先行探路指引的锯切法制作的标本,能较好显示咽鼓管.
作者:周善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光镜下高尔基复合体是位于细胞核附近的一些网状结构,有嗜银性和嗜锇性,用浸银法易于显示.我们在Golgi氏镀银法基础上对一些固定液和染色液浓度、时间、温度等作了部分改进,高尔基复合体显示良好,方法简单,重复性好.
作者:蔡美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副神经及脊神经干胸段走行复杂.为给教学和临床提供形态学依据,我们设计并制作了相应的教学标本,现将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作者:王建武;张习高;陈超;李祥鹏;韩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在淋巴管的研究中,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如何区分淋巴管与血管.目前虽然已有一些方法如5'-Nase-Alpase双重染色的酶组化法和Ⅳ型胶原蛋白及Laminin免疫组化法能区别,但条件限制较严格,试剂较贵.
作者:刘慧冬;李玉兰;刘海明;毕彦忠;赵玲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十多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广泛分布,但对相关脑区(核团)内NOS阳性神经元的纤维投射方面的报道较少,且多采取霍乱毒素β亚单位作为逆行追踪剂结合神经型NOS(nNOS)双重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方法[1].
作者:肖明;丁炯;韩群颖;左国平;王鹤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发现心左冠状动脉旋支直接始发于左心室并伴有肺动脉4个瓣膜的变异心脏标本,该变异实属罕见.男尸,约50岁,心脏大小正常.
作者:马建军;申彪;郭志坤;岳学强;任同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972年Kerr[1]等发现细胞的自发性死亡分为坏死和凋亡两种类型.细胞凋亡是组织对各种刺激的主动反应过程,不引起炎症反应.
作者:李欣;贾湘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腘静脉管径的报道仍较少.而左右对比的报道,在国内尚缺乏.为此,本文对腘静脉3个位点的外径进行测量,以期为腘静脉体质调查提供资料及临床血管病的诊断和血管外科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刘仰斌;吴剑波;敖慧斌;郭明宇;刘凤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有关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的研究揭示SCs能分泌多种物质,因此学者们开始探索SCs的应用价值[1,2].
作者:上官芳芳;史小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连接蛋白(Cx)组成心脏的间隙连接,为心脏细胞间通讯提供代谢偶联和电偶联,并为心肌的同步收缩提供低电阻传导途径.
作者:徐振平;张光谋;郭志坤;文小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