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478
  • 国内刊号:31-1899/R
  • 影响因子:0.40
  • 创刊:198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1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基础医学
现代免疫学杂志   2010年2期文献
  • 肝素诱导的DC对慢性乙肝患者Th1/Th2分化的影响

    探讨肝素体外对慢性乙肝患者CD4~+T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以rhIL-4(50 ng/m1)、rhGM-CSF(10 ng/ml)、rhTNF-α(100 u/ml)和肝素(50 u/ml)诱导培养DC.免疫磁珠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DC或CD4~+T细胞培养上清中IL-6、IL-12、IFN-γ和IL-4的含量.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素处理前后DC表面CD1a、CD83、CD80、CD86、HLA-DR分子表达情况.结果:纯化的慢性乙肝患者CD4~+T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显著低于同期培养的正常人CD4~+T细胞(P<0.05);肝素处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表达CD1a、CD83、CD80、CD86、HLA-DR分子水平及分泌的IL-12水平明显升高(分别P<0.05、P<0.01);而分泌的IL-6水平降低(P<0.05).肝素处理后的DC与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共培养后,其上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体外肝素处理后的慢性乙肝患者的DC能部分改善外周血Th1细胞分化的不足.

    作者:孙伟红;周晓荣;危晓莉;汪晓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哮喘和免疫耐受大鼠淋巴液中Treg变化及其功能状态的实验研究

    观察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IL-10、TGF-β在哮喘和免疫耐受大鼠淋巴液与血液中的水平,探讨其与哮喘及免疫耐受的关系.建立大鼠哮喘和免疫耐受模型,收集激发后0 h、24 h、48 h淋巴液、血液中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液及血液中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及淋巴液中IL-10、TGF-β水平.结果显示,哮喘组淋巴液和血液的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水平、血浆IL-10和TGF-β浓度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和耐受组(P<0.05);哮喘组和耐受组淋巴液中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水平、IL-10浓度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血液水平(P<0.05),而TGF-β浓度则低于血液水平(P<0.05);耐受组淋巴液和血液中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水平、血浆IL-10和TGF-β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哮喘大鼠淋巴液中存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以及功能失调,且淋巴液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其血液水平,而建立免疫耐受后大鼠淋巴液及血液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升高,说明通过免疫耐受可以避免哮喘发病或减轻症状,推测通过建立免疫耐受可能成为一种治疗哮喘的有效途径.

    作者:赵志旭;冯学斌;石涛;杨成;张立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加味玉屏风散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免疫调节机制的影响

    通过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探讨中药复方加味玉屏风散对感染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的影响.选用加味玉屏风散及其单味主药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进行干预.RT-PCR法检测脾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4 mRNA表达水平,反映感染模型内Th1/Th2平衡状态;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内CD4~+CD25~+Treg(Treg)水平.与正常对照鼠相比较,利什曼原虫感染BALB/c小鼠脾脏内存在IL-4表达增强,呈Th2偏离;且其脾细胞内Treg水平显著升高(P<0.05),加味玉屏风散复方或其单味主药可以下调感染动物脾脏内Treg水平(P<0.05),下调脾细胞IL-4表达(P<0.05),抑制感染部位的肿胀程度(P<0.05),减轻病变.利什曼原虫感染动物模型存在免疫偏离,呈Th2优势应答,且存在Treg水平的增加,二个因素共同作用可能成为易感动物感染持续存在原因;加味玉屏风散复方及主药可以显著下调感染机体内Treg水平,直接或间接抑制Th2优势应答的免疫偏离状态,从而实现抗感染的效力.

    作者:刘丹;王莉新;杨秋美;缪珠雷;陈圣敏;王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下调Notch3对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及NF-κB的影响

    研究siRNA下调Notch3对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从小鼠脾脏分离制备T淋巴细胞悬液;将化学合成的靶向Notch3基因的siRNA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下转染小鼠淋巴细胞;通过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Notch3蛋白水平的变化;以不同浓度的Notch3 siRNA作用于该小鼠T淋巴细胞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分子的表达;MTT检测Notch3-siRNA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EMSA检测NF-κB活性.在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试验中,转染Notch3 siRNA可以明显降低小鼠淋巴细胞内Noteh3的表达,下调Notch3可以显著抑制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T细胞CD69的表达;同时下调Notch3对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而且发现下调Notch3能明显抑制ConA诱导的NF-κB活化.实验结果提示,下调Notch3信号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对小鼠T淋巴细胞活化与增殖发挥抑制作用.

    作者:姚军;李烨佳;钱翠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体外扩增的CD4~+0D25~+调节性T细胞过继转输对自然流产模型妊娠预后的影响

    为了观察体外扩增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RSA)妊娠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雌性CBA/J×雄性BALB/c为正常妊娠模型,以雌性CBA/J×雄性DBA/2J为自然流产模型,磁珠分选雌性CBA/J小鼠脾脏CD4~+CD25~+Treg并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细胞纯度.妊娠第14天的CBA/J雌鼠(与雄性DBA/2J交配)为流产组;妊娠第14天的CBA/J雌鼠(与雄性BALB/c交配)为正常妊娠组;处女型CBA/J雌鼠脾CD4~+CD25~+Treg过继转输到孕4 d(着床期)CBA/J雌鼠(与雄性DBA/2J交配)体内为对照组;经体外培养扩增4 d的脾CD4~+CD25~+Treg过继转输到孕4 d(着床期)CBA/J雌鼠(与雄性BALB/c交配)体内为治疗组.分别于孕14 d分别观察宿主孕鼠的胚胎吸收率并测定宿主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TGF-β1表达水平和脾细胞叉状头转录因子Foxp3 mRNA相对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过继转输体外扩增的CD4~+CD25~+Treg的宿主孕鼠的胚胎吸收率(11.32%)显著下降;治疗组中血清IL-10/IFN-γ、TGF-β1/IFN-γ比例有显著升高,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有显著升高,细胞因子IL-10、TGF-β1无显著差异;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孕早期经体外扩增的CD4~+CD25~+Treg疗法能诱导妊娠免疫耐受,有利于向妊娠维持的Th2、Th3、Tr1细胞偏移,叉状头转录因子Foxp3在妊娠免疫耐受上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印永祥;韩晓枫;施勤;赵益明;何杨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CTLA-4基因多态性与粤西汉族人Graves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2例Graves病(Graves'disease,GD)及伴Graves眼病(Graves'ophthalmopa-thy,GO)亚组患者与100例正常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基因外显子1+49位点A/G及启动子-318位点C/T多态性.以探讨CTLA-4基因外显子1+49位点和启动子-318位点多态性与粤西汉族人GD及GO发病的关联性.结果显示GD组外显子1+49位点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42、0.0017),GD组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79、P=0.006);启动子-318位点的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外显子1+49位点和启动子-318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GO、无眼病GD亚组及正常组中任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提示CTLA-4基因外显子1+49位点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可能是粤西汉族人GD的易感因素,但与GO无相关,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则是保护因素;启动子-318位点多态性与粤西汉族人GD及G0均不相关.

    作者:郭中秋;陈晓铭;武革;苏敏;揭玉丽;吴美芬;吴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基因点突变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

    收集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血标本,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以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应用荧光探针杂交可视技术检测MBL基因CGT52TGT、GGC54GAC和GGA57GAA点突变,分析MBL基因点突变与RA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72例RA患者中,检出54位密码点突变杂合子29例和纯合子3例、57位密码点突变杂合子1例,其54、57位密码突变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243和0.007;95例正常对照样本中,检出54位密码点突变杂合子22例和纯合子2例、57位密码点突变杂合子1例,其54、57位密码点突变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37和0.005;两者比较,其54位密码点突变有显著差异(X~2=6.78,P<0.05).有关节侵蚀破坏的43例RA患者中,检出54位密码点突变杂合子21例和纯合子3例,其基因频率为0.314;29例无关节侵蚀破坏的RA患者中,仅有8例54位密码点突变杂合子,基因频率为0.138;两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X~2=6.45,P<0.05).因此认为,MBL基因点突变是RA的易感因素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张丽芸;刘俐;陈政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抗CD20嵌和抗体的体外生物学活性研究

    c8F6是我们实验室制备的一株抗CD20的鼠/人嵌合抗体.本研究对c8F6的体外生物学活性进行了测定并与临床上使用的CD20抗体Rituximab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c8F6具有与Rituximab相似的抗原结合活性,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肿瘤细胞凋亡诱导活性及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但c8F6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CDC)明显强于Rituximab,在10 μg/ml浓度时c8F6对Daudi细胞和Raji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91%和86%,而Rituximab的杀伤率分别为65%(Daudi细胞)和32%(Raji细胞).研究结果提示,c8F6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比Rituximab更为有效的用于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抗体制剂.

    作者:杨扬;张大鹏;郭怀祖;吴兰;聂丽;钱卫珠;李博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IL-21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卵巢癌裸鼠治疗作用

    探讨IL-21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MSC)对荷卵巢癌裸鼠的治疗作用.从脐血单个核细胞中培养UMSC,经流式细胞术(FCM)鉴定后用于重组体pIRES2-IL-21-EGFP转染.RT-PCR检测LJMSC中IL-21的表达.荷瘤裸鼠治疗实验分为PBS、UMSC、UMSC空质粒和UMSC-IL-21四组.以肿瘤大小、荷瘤鼠生存期判断IL-21修饰的UMSC对荷瘤鼠的治疗效应.以ELISpot法检测脾细胞IFN-γ分泌、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21、NKG2D的表达,并同时检测了NK细胞活性.结果显示,脐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经三代培养后已初步符合UMSC表型,pIRES2-IL-21-EGFP转染的UMSC能表达IL-21和EGFP.UMSC-IL-21治疗组,能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UMSC-IL-21组肿瘤局部能表达IL-21与NKG2D、脾细胞分泌IFN-γ能力升高,NK细胞杀伤活性增强,表明UMSC-IL-21有良好地抗裸鼠卵巢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表达IL-21诱导IFN-γ分泌增加,激活NK细胞活性有关.

    作者:胡卫华;王净;窦骏;何向锋;赵枫姝;褚莉莉;蒋翠莲;邹丹丹;李晓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IL-21基因治疗小鼠H22细胞皮下移植肝癌模型的效果评价

    用已构建的mIL-21/pcDNA3.1重组质粒对H22细胞建立的小鼠肝癌模型进行基因治疗,观察IL-21对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对小鼠生存的影响.采用BALB/c小鼠左腋皮下注射腹水型肝癌细胞株H22细胞建立小鼠移植肝癌模型.给荷瘤小鼠瘤体内注射mIL-21/pcDNA3.1进行基因治疗,MTT比色法检测IL-21对荷瘤小鼠T细胞增殖水平及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观察治疗后荷瘤小鼠生存情况及肿瘤生长情况的改变.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了小鼠移植型肝癌模型,MTT比色法显示基因治疗后小鼠T细胞增殖水平及NK细胞杀伤活性显著升高,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减慢,生存期显著延长.IL-21基因治疗肝癌荷瘤小鼠可显著提高荷瘤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水平,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

    作者:王丽娜;郑洁;鞠吉雨;牟东珍;孙萍;邸大琳;苗乃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影响先兆流产的妊娠预后

    分析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与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联系.对先兆流产患者采用黄体酮针40mg im qd,:HCG针2 000 u im qod,地屈孕酮片1片Bid po,维生素E丸1粒Tid po的治疗方案保胎;采用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亚群.结果:28例先兆流产患者经用以上治疗方案保胎后,18例成功,10例失败.经治疗后,保胎成功组外周CD4~+CD25~+Foxp3~+/CD4~+、CD4~+Foxp3~+、CD25~+Foxp3~+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保胎失败组(P<0.05),并显著高于保胎治疗前(P<0.05).外周调节性T细胞升调节有利于成功妊娠.

    作者:陈巧英;李大金;陈安儿;卢文波;陈慧琴;陈顺美;李宁宁;吕美雅;范惠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源化甲状腺球蛋白单链抗体FR区突变对其抗原结合力的影响

    筛选具有活性人源化甲状腺球蛋白单链抗体,并探索FR区基因突变对人源化甲状腺球蛋白单链抗体抗原结合力的影响.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克隆Tg人源化抗体基因,获得FR区基因突变的克隆,鉴定并分析其对单链抗体抗原结合力的影响.通过基因序列分析,突变类型共有3种:FR-3区Met91→I1e91、FR-4区G1n117→His117及两种突变同时存在.抗原结合力实验显示,突变单链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活性显著降低.软件分析显示:突变造成了抗体的CDR区及FR区空间结构的细微变化,抗体疏水性、亲水性及电势也明显发生改变.获得了具有活性的人源化甲状腺球蛋白单链抗体,FR区的突变对人源化甲状腺球蛋白单链抗体的抗原结合力影响显著.

    作者:吴蓉;胡玉娜;孙健;赵晓艳;康向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鼠流产模型子宫NK细胞OD25和Foxp3表达特征

    探讨CD25和Foxp3分子表达水平与自发性流产小鼠模型流产发病机制的关系.采用磁珠亲和细胞分选术分离小鼠子宫NK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表达CD25和Foxp3分子的情况,比较自发性流产小鼠CBA/J×DBA/2J和正常对照CBA/J×BALB/c小鼠流产率和上述分子表达水平的差异.在孕早期给CBA/J×DBA/2J雌鼠过继输注CD49~+CD25~+Foxp3~+NK细胞,观察其胚胎丢失率的变化.结果显示,CBA/J×DBA/2J小鼠孕12.5 d胚胎吸收率显著高于CBA/JXBALB/c对照组(分别为23.4%和5.5%,P<0.01),而CBA/J×DBA/2J小鼠孕12.5 d子宫NK细胞CD25和Foxp3阳性率均显著低于CBA/J×BALB/c小鼠(CD25阳性率分别是4.8%和10.5%,Foxp3阳性率分别是0.3%和7.4%,均为P<0.01).进一步检测发现,这些细胞不表达CD3和CD4分子.此外,输注CD49~+CD25~+Foxp3~+NK细胞可显著降低CBA/JXDBA/2J小鼠孕12.5 d胚胎吸收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0%和24.7%,P<0.01).这些结果提示,CBA/J×DBA/2J小鼠自发性胚胎吸收率增高可能与子宫NK细胞缺乏CD25和Foxp3分子的足量表达有关.

    作者:陈琳琳;王文静;王丽丽;任玲玲;林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拟胚体直接诱导胚胎干细胞向树突状细胞的分化

    直接从ES-D3胚胎干细胞(ESC)诱导分化出胚胎干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esDC).ESC单细胞悬液在低黏附性培养皿中悬浮培养形成拟胚体(EB).取第14天的EB用含重组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鼠白细胞介素3(rmIL-3)的培养基在高黏附性组织培养瓶中培养10 d,消化细胞后传代培养.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1c、MHCⅠ、MHCⅡ、CD86、CD80、CD83的表达情况.同时,运用脂多糖(LPS)刺激诱导细胞,观察其细胞形态学及MHCⅡ、CD80分子表达变化,并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观察其对同种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显示在rmGM-CSF和rmIL-3细胞因子的作用下,EB在培养第4天开始出现大量早期的esDC,在接下来的培养中细胞大量扩增,常规消化后细胞保持很高的增殖活性并可传代培养.这些细胞表达高量的CD11c、低量的MHCⅠ,而不表达(2D86、CD80、CD83及MHCⅡ.但当用LPS刺激作用后,该类细胞表现出成熟DC的细胞形态并上调MHCⅡ、CD80分子,并产生对同种淋巴细胞强烈的刺激作用(P<0.01).因而,运用EB联合细胞因子rmGM-CSF和rmIL-3能从ESC中直接诱导分化出esDC.

    作者:梅爱农;王珏;杨津;张苏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CD39的研究进展

    CD39,即二三磷酸核苷酸水解酶-1(ecto-nucleoside triphosphate diphosphohydrolase,NTPDase 1),是一种表达于多种细胞膜外表面、能使细胞外NTP分解为NDP、NMP的糖蛋白酶.它分布广泛,可通过其水解酶活性调节细胞外核苷酸代谢产物,目前研究发现CD39在凝血、血管发生、炎症、免疫、细胞增殖及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未明确,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探究CD39及其家族各成员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席娜娜;王潭;郑荣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角膜抗真菌感染的固有免疫及调节

    随着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此引发人们对真菌性角膜炎及抗真菌免疫的关注.角膜的固有免疫在其抗真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近年来对Toll样受体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了对真菌感染进行免疫调节的希望.本综述就角膜的固有免疫系统组成及调节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角膜真菌性感染的治疗诊断提供借鉴和思路.

    作者:信兆亭;吴欣怡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IL-33/ST2信号转导系统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IL-33是近年来发现的IL-1超家族的一员.其特异性受体是ST2,IL-33/ST2信号通路可直接诱导Th2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影响机体的固有免疫.ST2又以不同的存在形式调节IL-33的生物学作用.IL-33/ST2信号通路在很多疾病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武燕;柳晓金;李明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Qa-1分子在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Qa-1(小鼠)和HLA-E(人)是一类非典型MHC-Ib类分子,在活化的T细胞及APC表面表达可暂时上调,与调节性CD8~+T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密切相关,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Qa-1限制性调节性CD8~+T细胞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而使对Qa-1分子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Qa-1分子的总体特征,与结合肽复合物产生不同效应,与NKG2共同作用对免疫应答的调节及Qa-1限制性调节性CD8~+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霞;聂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