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核孔蛋白88 (nucleoporin 88,Nup88)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研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收集胃腺癌组织中的Nup88.通过细胞转染siRNA Nup88和siRNA control抑制胃腺癌细胞中Nup88的表达.MTT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ICD1、NICD2、HES1和Cleaved Caspase-3水平.胃腺癌细胞与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S2188作用后,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显示Nup88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siRNA Nup88组细胞中Nup88水平明显低于siRNA control组(P<0.01).siRNA Nup88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siRNAcontrol组(P<0.01).siRNA Nup88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iRNA control组(P<0.01).siRNA Nup88组细胞中NICD1、NICD2、HES1水平明显低于siRNA control组(P<0.01).siRNA Nup88组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水平明显高于siRNA control组(P<0.01).抑制剂作用后的细胞增殖凋亡趋势与siRNA Nup88组一致.由此,Nup88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沉默Nup88后胃腺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凋亡增多,作用机制与NOTCH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王欣;李宜炯;杨艳红;张瑞华;庞超;朱振龙;王政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及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31例IM患儿和50例体检健康儿童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131例IM患儿中有26例患儿收集到对应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后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在IM患儿IVIG治疗前后分布比例的差异.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M患儿CD3+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均P<0.000 1),CD4+T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明显降低(均P<0.000 1).IM患儿急性期CD4+、CD8+T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升高及降低水平与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的百分率呈现正相关趋势.与IVIG治疗前相比,IM患儿IVIG治疗后外周血CD3+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有所减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CD4+T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增高,但其中治疗后CD4+T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仍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综上所述,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IM患儿的细胞免疫状况评估、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丽君;吴梦;张淑平;郁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探究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免疫指标及IL-6、CRP、IL-8、TNF-α的变化.抽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我院78例尿毒症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9例.实验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HD),对照组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low-flux hemodialysis,LFHD),两组均观察治疗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免疫指标CIgA、IgG、IgM及其C3、C4)、红细胞免疫指标[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erythrocyte immune complex rosette,RBC-ICR)、红细胞免疫抑制率(erythrocyte immunosuppressive rate, RFIR)、红细胞C3b受体(erythrocyte C3b receptor, RBC-C3b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erythrocyte immune promoting factor,RFER)]、血清炎性因子(IL-6、IL-8、CRP、TNF-α)及营养状态指标(PA、ALB、Hb)水平变化情况.(1)免疫指标:治疗后两组IgA、IgG、IgM、C3、C4等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且实验组IgA、IgG、IgM、C3、C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红细胞免疫指标:治疗后实验组RBC-ICR、RFIR水平低于对照组,RBC-C3bR、RFE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炎性因子:治疗后两组IL-6、IL-8、TNF-α、CRP等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各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营养状态: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且实验组PA、ALB、H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且HFHD效果优于LFHD.
作者:穆立芹;王静;李明明;杨洪娟;李亚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探讨异鼠李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低剂量异鼠李素组(ISO-50)和高剂量异鼠李素组(ISO-150),ISO-50和ISO-150组分别在造模前给予口服不同剂量的异鼠李素[50mg/(kg·d)和150mg/(kg·d)]14 d,IR损伤造模24 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肌酐、胱抑素C及尿KIM-1水平;测定肾组织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同时检测NF-κB p65 DNA的活性以评估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测定肾组织中NF-κB通路的下游炎性因子TGF-β1、TNF-α、IL-6及ICAM-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同时测定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肾组织按常规方法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小管损伤程度.研究发现异鼠李索能降低血肌酐、胱抑素C及尿KIM-1水平,降低肾小管Paller评分,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并减轻肾组织的氧化应激;ISO-150组的肾保护作用较ISO-50组更加明显.结果提示异鼠李素预处理对大鼠IR损伤导致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injury,AKI)有保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NF-κB信号转导系统的过度活化及氧化应激.
作者:邱书娟;张云霞;李香玲;郭振涛;郭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寻找适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ling,IQC)的方法.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法、即刻法、加强即刻法(CV<30%)对相同的20例数据进行处理.再用双质控法处理更换试剂批号和血清质控.和传统的质控方法比较,Levey-Jennings质控图法和即刻法对数据监控上均存在假失控和假在控.而加强即刻法显示良好效果.配合双质控法处理更换试剂批号和血清质控也很优秀.依据提出的质控方法进行室内质控,其当年室间质评结果全部合格.课题组的结论是控制变异系数的加强即刻法配合L-J质控图法更适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IQC.
作者:陈建辉;俞丹青;张君理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及抗病毒治疗后患者IL-23/IL-17信号通路活性变化,本研究以2011年10月至2015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111例作为观察组,并且选取相同时间段体检健康者2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48周时根据HBeAg变化将其分为HBeAg阳性组、HBeAg阴性组和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患者血清HBV-DNA载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率;应用qRT-PCR法测定外周血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γt,RORγt) 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IL-17与IL-23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HB组Th17、RORγt、IL-17和IL-23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8周后Th17、RORγt、IL-17和IL-23水平显著下降(P<0.05).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HBV-DNA检测不到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是94.6%、80.2%和18.0%.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组Th17、RORγt、IL-17和IL-23水平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0.05).综上,本研究发现IL-23/IL-17信号通路参与了CHB患者的炎症反应过程,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Th17、RORγt、IL-17和IL-23水平,进而通过IL-23/IL-17信号通路有限度地控制肝脏病程进展.
作者:丁洁;王丹;刘怀鄂;兰青;游晶;陈红英;靳智;许峰;贾冠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探讨胞质多聚腺苷酸化元件结合蛋白4 (cytoplasmic polyadenylation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4,CPEB4)调控NOTCH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收集人脑胶质瘤组织及对应的瘤旁组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组织中CPEB4蛋白水平.以人脑胶质瘤细胞U87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转染的方法将CPEB4小干扰RNA(CPEB4 siRNA)和对照小干扰RNA(siRNA control)转染至U87细胞中,同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细胞中只加入转染试剂.Westem blotting检测细胞中CPEB4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NOTCH1受体胞内段基因NICD1、NOTCH2受体胞内段基因NICD2、NOTCH通路下游靶基因HES1、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3,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人脑胶质瘤细胞经20 μmol/L的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S2188作用48 h后,检测细胞凋亡及NICD1、NICD2、HES1、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人脑胶质瘤组织中CPEB4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瘤旁组织(P<0.01).siRNAcontrol组细胞中CPEB4、NICD1、NICD2、HES1、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和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CPEB4 siRNA组细胞中CPEB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PEB4 siRNA组细胞凋亡率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PEB4 siRNA组细胞中NICD1、NICD2、HES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作用后的人脑胶质瘤细胞凋亡情况同CPEB4siRNA组一样.由此可知CPEB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抑制CPEB4的表达能够促进人脑胶质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NOTCH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梁燕;张保朝;付国惠;苏春贺;李巍;刘义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研究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正常SD大鼠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 SD大鼠中星形胶质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BDNF和β干扰素(Beta in terferon,IFN-β)对EAE SD大鼠免疫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以不完全弗氏佐剂和灭活结核分枝杆菌诱导EAE动物模型,培养健康对照组和EAE实验组新生大鼠的星形胶质细胞,传代后向其培养液中加入BDNF(0 ng/mL、0.1 ng/mL、1 ng/mL、10 ng/mL)和IFN-β(0μg/mL、0.01 μg/mL、0.1 μg/mL、1μg/mL),通过免疫荧光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x±s),通过ELISA检测吸光度D(450 nm)]并通过统计分析评估抗炎因子IL-10和CXCL1以及促炎因子IL-1和TNF-α的水平.本实验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BDNF后其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加,并且随着BDNF浓度逐渐增加,星形胶质细胞数量也逐渐增加(.x±s).在实验组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BDNF(0 ng/mL、0.1 ng/mL、1 ng/mL、10 ng/mL)和IFN-β(0 μg/mL、0.01 μg/mL、0.1 μg/mL、1μg/mL)能够提高IL-10和CXCL1的水平(P<0.001),同时降低IL-1和TNF-α的水平(P<0.001).本研究表明BDNF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BDNF和IFN-β3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对MS有治疗价值.
作者:温娴娴;耿嘉;许虹;徐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探讨粉尘螨重组Derf2蛋白对小鼠Treg及特异性标记Foxp3蛋白的干扰作用,从而为粉尘螨抗原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提供基础实验支持.通过免疫组化检测Foxp3蛋白在DLBCL患者淋巴结石蜡标本中的表达,利用临床数据对Foxp3蛋白在DLBCL的表达与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提取粉尘螨重组Derf2蛋白对A20细胞进行干预,检测A20细胞内Foxp3蛋白表达及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建立小鼠DLBCL成瘤动物模型,对模型鼠注射粉尘螨相关抗原,对比各组动物模型的成瘤时间、成瘤速度及成瘤体积.结果显示,免疫组化检测Foxp3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发现瘤组织中Foxp3蛋白表达高于瘤旁组织(P<0.05),通过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瘤组织内Foxp3蛋白的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注射了粉尘螨抗原的小鼠成瘤速度及体积明显下降(P<0.05),瘤内Foxp3蛋白表达较未注射Derf2减少(P<0.05).这表明Foxp3蛋白在DLBCL患者体内高表达为预后不良因素之一,粉尘螨Derf2对肿瘤Foxp3蛋白的表达能起干扰作用,并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
作者:章敬成;钟俊武;贾永清;胡慧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研究载脂蛋白C3对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中ZO-1表达的作用.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通过qRT-PCR、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检测APOC3作用状态下内皮细胞内相关分子ZO-1的表达.结果显示,APOC3通过TNF-α引起血管内皮紧密连接中重要蛋白ZO-1表达上升,NF-κcB也参与其中,引起内皮功能紊乱.这说明抑制APOC3引起的ZO-1表达改变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治疗思路与靶点.
作者:俞娟;陶赟;戴璐;熊怡淞;王旭东;景蓉蓉;季伙燕;王惠民;仲人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本研究探讨miRNA在Cbl-b抑制CD4+T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机制.采用miRNA深度测序的方法检测WT CD4+T细胞、Cbl-b-/-CD4+T细胞、抗CD3抗体活化的WT CD4+T细胞和抗CD3抗体活化的Cbl-b-/-CD4+T细胞中miRNA的表达谱.结果显示,miR-125b-2-3p、miR-125b-5p、miR-99a-5p和miR-99a-3p同时在Cbbb-/-CD4+T细胞和抗CD3抗体活化的Cbl-b-/-CD4+T细胞中显著高表达.运用miRWalk2.0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并用GO和KEGG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MAPK等信号通路来影响Cbl-b抑制CD4+T细胞的活化.综上所述,Cbl-b可能通过miR-125b-2-3p、miR-125b-5p、miR-99a-5p和miR-99a-3p等miRNA调控MAPK等信号通路来抑制CD4+T细胞的活化.
作者:闫韵秋;张进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微小RNA(microRNA,miRNA)由约20个核苷酸序列构成,是一种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小RNA,其在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凋亡和耐药等方面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是重要的肿瘤基因治疗候选分子.纳米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NLC)作为一类重要的递送系统,具有低毒、低免疫原性、代谢周期长和易于修饰等特点,在肿瘤基因治疗领域,特别在递送miRNA方面具有重要潜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NLC递送miRNA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潜在应用前景.
作者:王海嵘;陈超;张忆雄;雷良玉;贾力;褚风云;何志旭;徐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巨噬细胞是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细胞,在抵抗病原体、促进组织发育、维持稳态和修复损伤中有着重要作用.近来研究发现,某些代谢产物可调节表观遗传酶的活性,从而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影响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为此本文就代谢产物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龙润莹;李姗姗;刘芊伊;刘旭恒;罗军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T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 containing molecule 3,TIM-3)是一种Ⅰ型膜表面分子,高表达于Th1细胞,并产生抑制信号从而导致Th1细胞的凋亡.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 9,Gal-9)是TIM-3的天然配体,可与Th1细胞上的TIM-3结合从而负调节Th1细胞免疫应答,并能诱导Th1细胞凋亡,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TIM-3也在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以及DC等表达,并且在不同细胞上表达时与之结合的配体也不尽相同.TIM-3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配体、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related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配体结合,均可导致肿瘤免疫逃逸.故以下就TIM-3与其不同配体之间的信号通路在肿瘤免疫逃逸方面的作用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季海霞;独家能;郝旭亮;徐雯雯;李林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时转变为不稳定斑块、甚至斑块破裂的主要驱动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出现的大量免疫细胞浸润,如单核/巨噬细胞、DC、T细胞及B细胞等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免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马元婧;邱润泽;袁冬平;龙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炎症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形成炎性微环境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IL-37通过抑制免疫细胞、降低细胞因子的表达和阻断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等抑制炎症反应.在抑制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血管生成和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过程中,IL-37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IL-37在肿瘤炎性微环境中的抗肿瘤作用,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董晶;龚巧巧;张峰波;丁剑冰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