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HUA) 患者不同性别对代谢综合征(MS)及其代谢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 140例(男1 314例,女826例)受检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U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测定受检者腰围、血压.将所有受检者按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分为非MS组与MS组,按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分为非HUA组与HUA组.结果 MS患病率为15.56%(男性为18.57%,女性为10.77%),HUA患病率为24.25%(男性为27.78%,女性为18.64%).MS患病率男、女性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女性MS组年龄、腰围、舒张压、收缩压、TG、FPG、FINS、HOMA-IR和UA 结果 均高于非MS组(P<0.05);HDL-C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肥胖是患MS的风险因素.男性HOMA-IR高于女性.1项、2项代谢紊乱中男性HUA患病率高于女性;3项以上指标代谢紊乱则男、女性HUA患病率趋势相近.结论 男、女性患者HUA可以作为MS及MS代谢组分的评价因素.
作者:石英;邓拥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水平变化以及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66例CHF患者心功能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方案分为Ⅰ~Ⅳ级(Ⅰ级15例、Ⅱ级57例、Ⅲ级54例、Ⅳ级40例),同时测定166例CHF患者和45名正常对照者血清cTnI及NT-proBNP水平并作比较,分析NT-proBNP与cTnI及患者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CHF组以及NYHA分级各组患者的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NYHA分级的提升,NT-proBNP、cTnI水平也随之增高(P<0.01),超过正常参考范围的例数也随之增多.CHF组NT-proBNP与cTnI、年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4、0.217,P均<0.01).结论 NT-proBNP是诊断CHF较好的心肌标志物,能反映CHF病情的严重程度.cTnI有随着NT-proBNP升高而增高的趋势.
作者:王跃荣;张栋梁;李岚;蔡枫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在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 采用循环酶法测定86例初治无转移宫颈癌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血清Hcy浓度,并随访36个月,观察其变化,分析其与肿瘤转归的关系.结果 86例宫颈癌患者中有43例治疗前血清Hcy浓度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治疗结束后3个月有39例(90.69%)Hcy浓度降至正常参考范围.其余43例宫颈癌患者治疗结束时血清Hcy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01),且治疗后3个月Hcy浓度明显低于治疗结束时(P<0.001).无复发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在治疗后6~36个月随访期内血清Hcy浓度稳定在相对低位小幅度(<2 μmol/L)波动;而出现复发转移者的血清Hcy浓度在治疗后3个月时下降至正常参考范围,在诊断复发转移前约3~6个月又开始回升,在诊断复发转移时升高至治疗前浓度甚至更高,Hcy浓度波动范围均超过3 μmol/L.结论 宫颈癌患者血清Hcy水平治疗前半数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治疗后明显下降;复发转移患者在诊断前3~6个月血清Hcy浓度开始回升.血清Hcy测定对宫颈癌诊断和转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梦琼;潘虹;王俏梅;何芳;古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从平原进入高原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变化,判断其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损伤.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0 名健康人从平原河北(海拔0 m)进入高原青海雁石坪(海拔4 750 m)H-FABP水平.结果 120 名健康人群在平原河北H-FABP水平检测为(6.13±2.63) ng/mL;进入高原青海雁石坪第2天H-FABP水平检测为(16.52±0.98) ng/mL;第7天H-FABP水平检测为(17.52±0.9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H-FABP是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1],健康人群从平原河北进入高原青海雁石坪地区H-FABP明显升高,提示心肌存在一定的急性损伤,对于高原急性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高红;周晶萍;袁文;王象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血清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T2DM)及糖尿病肾病(DN)早期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单纯T2DM患者,30例DN早期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脂联素浓度,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单纯T2DM患者及DN早期组血清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DN早期组血清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单纯T2DM组(P<0.01).结论 血清脂联素浓度的降低可能与T2DM及DN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郭翀;杨慧英;徐玉善;周海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人附睾蛋白4(HE4)对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电化学发光法对47例子宫内膜癌、30例子宫良性疾病、34例卵巢癌、38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以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HE4、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724(CA724)浓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早期子宫内膜癌、晚期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患者血清HE4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P<0.01)和良性疾病对照组(P<0.05).与CA125和CA724比较,在相同特异性下,HE4的敏感性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组均明显升高(P<0.01),在早期卵巢癌组无明显变化.在约登指数大点处早期子宫内膜癌组HE4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A125(P<0.01),特异性与其相当;早期卵巢癌组HE4的敏感性、特异性与CA125、CA724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HE4对早期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助于2种癌症的早期辅助诊断.
作者:丛培珊;孙桂荣;张娜娜;姚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大蛋白(LP)、DNA、前S1抗原(PreS1)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血清HBV-LP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LP和HBV-PreS1,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平行检测HBV DNA.按HBeAg阴阳性不同分组,比较HBV-LP、HBV-PreS1及HBV DN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4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LP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76.68%),与HBV DNA的阳性率(7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阳性率均高于HBV-PreS1阳性率(36.06%,P<0.01);在HBeAg阴、阳性患者中,HBV-LP与HBV DNA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显著高于HBV-PreS1阳性率(P<0.01).结论 血清HBV-LP水平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复制程度,其敏感性高于HBV-PreS1,可作为判断HBV复制新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庄国华;李宏;张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光激化学发光法(LIC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的检测性能.方法 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值血清和质控品对LICA检测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的试验性能进行评价;以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为比较对象,对LICA 检测453例临床样本HBV感染5项血清学标志的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LICA对HBsAg的检测下限(LLD)为0.23 ng/mL,批内的总变异系数(CV)<5%,平均回收率为99.88%.LICA与CMIA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 的符合率>95%,而LICA检测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低于CM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ICA检测HBV感染HBsAg、抗HBs、HBeAg、抗HBe 4项血清学标志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与CMIA有很高的符合率.
作者:涂少华;朱敏;沈江帆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结果 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1 337例同时使用IIF和ELISA检测ANCA的结果,比较2种方法 结果 的一致性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2种方法 联合检测出90例ANCA阳性结果,阳性一致性为83.82%,阴性一致性为98.27%,结果 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22例IIF阴性、ELISA阳性的样本中有14例抗核抗体阳性.11例ELISA阴性,IIF阳性的样本中有1例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PI)阳性.结论 IIF和ELISA单独检测均有漏检,联合检测的效果佳.
作者:宋斌斌;赵瀛;张春燕;吴炯;郭玮;潘柏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26例病程<2年的RA患者、135例非RA患者、112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抗CCP抗体的定量检测,并与类风湿因子(RF)相比较.结果 抗CCP抗体在RA组的阳性率为63.5%,明显高于非RA患者组(2.2%)和健康对照组(0.0%),抗CCP抗体的特异性(97.8%)显著高于RF(83.7%),假阳性率(2.2%)显著低于RF(16.3%)(P均<0.001);抗CCP抗体阳性RA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均显著高于抗CCP抗体阴性的RA患者.对抗CCP抗体阳性而RF阴性的RA患者追踪观察表明,半年后其中42.9%的患者RF转为阳性.结论 抗CCP抗体对早期RA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具有反映RA病情是否活动和帮助判断预后的应用价值;由于血清抗CCP抗体可以较RF先出现,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王玉俊;陈洁;万年红;顾军;顾国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商品化解脲脲原体(Uu)培养基的质量.方法 应用标准菌株Uu4和Uu14比较5种培养基(M、K、L、H、A)的敏感性;以固体培养基的结果 作为金标准,应用Uu临床菌株比较5种培养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和金标准的一致度.结果 M和K培养基敏感性高;M、K、L和H培养基的敏感性>90.00%;M、K、A培养基特异性达到100.00%;M、K、A阳性预测值为100.00%,而M、K阴性预测值高,均为99.24%;M、K、L和H培养基与固体培养基一致度满意,而A培养基一致度仅相对满意.结论 M、K培养基质量佳.市场上检测Uu的培养基存在质量差异,临床上选用宜慎重.
作者:谭飞;陆春;赖维;陈传杰;朱国兴;冯佩英;马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对新发现的1株产H2S大肠埃希菌进行细菌学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临床1例腹泻病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的产H2S大肠埃希菌采用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学等方法 进行鉴定,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经全面鉴定,该菌为产H2S的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O15:K?,耐药性不强,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结论 产H2S的ETEC O15:K? 是变异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应引起临床和实验室的高度重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产H2S变异的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汪伟山;张永良;陈兴;李桦;周玉球;蔡桂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全世界有3.5~4.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慢性感染者,并且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相关的肝脏疾病[1].在我国HBV高度传播的区域,人群感染率高达9%~10%,其中约2 000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能够引起人类一系列肝脏疾病,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到肝细胞癌,如在围产期感染情况下,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不能识别病毒和宿主的差异而形成高度耐受,往往导致感染者成为终身携带者,其中25%成年后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为此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水平.
作者:王艳红;周亦凭;殷珏;蓝兴国;陆梅生;李玉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近几周来,因受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引发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在欧洲多国陆续暴发,死亡人数超过预期,造成了人群极大恐慌,对欧盟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本中心就该疾病的背景、疫情监测和报告、样本采样和送检、检测流程和医院感染控制进行了资料摘编,以供临床防治疫情参考.
作者:王庆忠;葛平;肖艳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液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有无差异.方法 对来东台市人民医院体检的22例经汉密尔顿(HADS)评分为抑郁症患者及52名正常对照人群,分别检测其CRP及FIB水平,通过t检验,检测两者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抑郁症患者的CRP、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4、2.47,P均<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CRP、FIB水平的异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
作者:金勇;马荣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确立、验证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简称XE-2100)白细胞(WBC)高、低值的佳复检范围.方法 将WBC<4.0×109/L及WBC>18×109/L的663例非血液病住院患者的样本分为2组,即高值组和低值组.其中高值组又分为A组(18.00~22.00×109/L,共148份)、B组(22.01~30.00×109/L,共164份);C组(>30.00×109/L,共74份).低值组分为A′组(1.00~2.00×109/L,共90份);B′组(2.01~3.00×109/L,共92份);C′组(3.01~4.00×109/L,共95份).对上述各组进行检测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为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curve曲线找出仪器检测WBC佳复检范围,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 A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当WBC为21.05×109/L时其灵敏度为1.0、特异度为0.536.B组曲线下面积为0.749,C组曲线下面积为0.329.A′组曲线下面积为0.689,B′组曲线下面积为0.825,当WBC为2.45×109/L时其灵敏度为1.0、特异度为0.317.C′组曲线下面积为0.983.验证结果:当WBC在2.45×109/L时无仪器警示标志的共28例,其中2例为假阴性,均为嗜碱粒细胞>2,无重要临床意义;有警示标志的7例,其中1例为假阳性.当WBC为21.0×109/L时无仪器警示标志的共33例,其中只有1例假阴性也是嗜碱粒细胞>2,有警示标志的7例其中3例为假阳性.结论 XE-2100的警示系统可以为复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血细胞计数范围的高低值也是不容忽略的复检因素.XE-2100在WBC<2.50×109/L 及WBC>21.00×109/L时分类误差较大,即便无警示标志的出现依然需进行血细胞显微镜复检,以免造成漏诊.
作者:何春燕;张蕾;汪嘉;翁文浩;李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85例临床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白细胞总数正常及降低者273例(95.8%),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正常者250例(87.7%),淋巴细胞分类计数降低者171例(60%),单核细胞分类计数增高者242例(84.9%).结论 甲型H1N1流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同时以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单核细胞计数增高为多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的变化对辅助诊断甲型H1N1流感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徐友文;朱杰;王乐见;吴晓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的小原核微生物.泌尿生殖道感染中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随着支原体感染率的逐年上升以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支原体越来越多[1].给临床治疗带来不少困难.为了解商丘市中心医院Uu和Mh感染患者的耐药性,我们对36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标本进行支原体分型检测,并对其中197例阳性标本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
作者:薛爱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多年以来,检验科一直是医疗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支撑学科,医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70%~85%是以检验结果为依据[1,2].随着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及在临床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检验科再也不能象以往单纯地以标本、实验数据两点一线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要放眼临床,转变成围绕着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为中心,不满足于机械地、被动的常规检验.要为临床提供预防、预测和个性化治疗为目的的全新理念.
作者:王洁;吕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青岛市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变异特征,探讨HBV YMDD变异与基因分型、DNA载量及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820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变异检测,HBV DNA定量监测及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820例HBV感染者中检出YMDD变异154例,变异率18.78%;各基因型间YMDD变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BeAg阳性与否与YMDD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者更易发生变异;HBV感染者临床分型各组间YMDD 变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LC(36/113)、CHB(97/368)为主;病毒变异在性别、年龄及DNA载量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 YMDD变异的监测对乙肝患者的治疗、病情预测和转归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斐;王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肝癌缺失-1(DLC-1)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评估该基因甲基化对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预后价值.方法 对40例B-ALL患儿DLC-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白血病敏感预后指标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MRD),以及其他对B-ALL预后可能有影响的指标作一比较,评价DLC-1对于B-ALL的预后判断价值,以及是否可以作为B-ALL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DLC-1甲基化阳性的B-ALL患儿的复发率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均与DLC-1甲基化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C-1启动子甲基化与MRD的结果 分布并不一致(P>0.05).但两者同为阳性结果 的5例患儿在5年内全都复发,复发率为100%;而两者同为阴性结果 的11例患儿,仅1例在5年内复发,复发率为9%.多因素分析显示仅MRD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P=0.017),DLC-1基因甲基化阳性患儿复发风险是甲基化阴性患儿的8.5倍.结论 DLC-1甲基化和MRD都是B-ALL有意义的预后指标,两者结合可为临床提供覆盖面更广的预后信息.DLC-1甲基化也显示了该指标有成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的趋势.
作者:徐翀;关明;张健;肖艳群;陈慧英;蒋黎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