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相关调控分子及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组。夹闭I/R组大鼠的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后恢复血供,再灌注15 min;Sham组大鼠只开腹暴露肠系膜上动脉,不予夹闭,持续75 min。分别于缺血前、缺血60 min和再灌注15 min取血液标本,于再灌注结束后取缺血再灌注区的肠黏膜组织进行检测。结果:I/R组大鼠肠缺血60 min和再灌注15 min时,血液中T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和丙二醛(malonal dehyde, MDA)含量分别为(33.45±6.12) ng/L 和(46.12±8.16) ng/L、(9.64±2.19)μg/L 和(20.11±6.29)μg/L、(23.65±4.25)μmol/L 和(37.69±6.43)μmol/L,均明显高于 Sham 组(P均<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分别为(103.73±8.58)μmol/L和(87.44±4.95)μmol/L、(1346.27±184.76) mmol/L和(1106.55±157.22) mmol/L,显著低于Sham组(P均<0.05)。再灌注15 min时,I/R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区肠黏膜组织中的TF、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和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1,EGR-1)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均明显强于Sham组(P<0.01)。结论: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由此诱发的过氧化损伤引起TF合成与释放增多,进而激活凝血系统,导致TAT水平增高。NF-κB和EGR-1作为TF的2个重要调控因子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上调了TF的基因转录和表达。
作者:谢舜峰;卢晓峰;孙淑明;尹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伴与不伴高雄激素血症的患者超声特征及内分泌指标差异,并分析其间的相关性。方法:以睾酮≥1.08 ng/mL或游离睾酮≥3.18 pg/mL为标准,将126例PCOS患者分为PCOS伴高雄激素血症(hyperandrogenism,HA)(PCOS/HA组,34例)与PCOS不伴高雄激素(PCOS/NHA组,92例)。采用腔内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卵巢、子宫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参数;同时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的内分泌代谢指标,分析各超声参数与各内分泌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PCOS/HA 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PCOS/NHA组(P<0.05),而其卵巢体积、卵巢卵泡数、卵巢间质面积、卵巢间质面积与总面积之比、子宫动脉阻力指数均较PCOS/NHA组明显增高(P均<0.05),其卵巢间质动脉阻力指数则较PCOS/NHA组显著降低(P<0.01)。内分泌指标中,PCOS/HA组患者的睾酮、游离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三酰甘油、空腹血浆胰岛素均显著高于PCOS/NHA组(P均<0.05)。且PCOS/HA患者的卵巢卵泡数与其游离睾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0.78,P均<0.01);其卵巢体积、子宫动脉阻力指数与其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 分别为0.64、0.57,P分别<0.01、<0.05);其卵巢间质动脉阻力指数则与体质量指数、性激素结合球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相关(r 分别为-0.46、0.55、-0.55、-0.57,P均<0.05)。结论:PCOS/HA组与PCOS/NHA 组患者间的超声特征及内分泌指标有一定差异,且PCOS/HA组中这两者间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陈慧;杨志芳;詹维伟;喇端端;陈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究黄酮在体外对多药耐药细胞系HL60/ADR的影响及联合阿霉素后对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的作用机制,探讨中药在白血病化疗中扶正、增效的可能性。方法:用CCK-8法检测黄酮和阿霉素对HL60/ADR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凋亡率,并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药物作用后凋亡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后HL60/ADR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结果:黄酮能显著抑制HL60/ADR细胞的增殖,且其抑制细胞增殖效应呈现浓度-时间依赖性;不同浓度的黄酮及联合阿霉素1.5μg/mL(20%抑制浓度即IC20值)后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具有协同和相加作用。75μg/mL和100μg/mL黄酮能促进HL60/ADR细胞凋亡,而黄酮联合阿霉素的促凋亡作用更显著。蛋白信号通路研究显示,单药黄酮及两药联合能使HL60/ADR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抗凋亡蛋白Bcl-2、Bcl-XL表达明显下调,促凋亡蛋白Bim、Bad、Bax明显增加,激活caspase途径;同时磷酸化的P-JN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P-ERK明显下降。结论:黄酮联合阿霉素可通过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依赖caspase活化调控Bcl-2家族中Bim、Bad和Bax蛋白表达,下调ERK细胞保护通路并上调JNK应激相关通路,终协同抑制HL60/ADR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作者:陈芳源;张旻玥;蔡佳翌;沈莉菁;钟济华;曹兰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分析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细菌和(或)真菌感染患者中的变化,探讨这2项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84例患者的一般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同时采用上转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浆PCT,并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其血浆CRP水平。结果:细菌和(或)真菌培养结果为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其血浆PCT和CR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01)。当PCT临界值为0.31 mg/L时,其诊断细菌和(或)真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1%和57.1%;当CRP临界值为11.1 mg/L时,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则分别为73.0%和46.4%。2个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PCT水平可作为细菌和(或)真菌感染的筛检指标之一,其诊断性能与CRP类似。
作者:张群;范立权;胡晓波;许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细胞肿瘤中Sema3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分析Sema3A检测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0例卵巢肿瘤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不同病理分级的卵巢上皮性肿瘤进行Sema3A检测,并用蛋白印迹法检测Sema3A在另8对新鲜良、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示,在上皮性卵巢癌(卵巢癌)、上皮性交界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及上皮性良性肿瘤(良性肿瘤)中,Sema3A表达存在差异。卵巢癌中Sema3A的表达与其病理分级(r=-0.624;P<0.001)、组织分类(r=0.311;P=0.028)相关。病理分级(G1、G2、G3)与Sema3A的表达分级呈正相关,不同组织学分级间的Sema3A表达有显著差异(P<0.001);而不同组织学分类的卵巢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样腺癌)间Sema3A的表达亦有显著差异(P<0.05)。8对卵巢上皮性良、恶性肿瘤组织的蛋白印迹检测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完全相符,卵巢良、恶性肿瘤中的Sema3A表达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Sema3A在卵巢癌、卵巢交界性肿瘤及卵巢良性肿瘤中的表达呈明显递降趋势。卵巢癌中Sema3A的表达水平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表明Sema3A阳性表达在卵巢癌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并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徐云钊;韩娟娟;奚庆华;叶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系NB4细胞株经全反式维A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诱导分化作用后,部分分化的白血病细胞的去分化能力。方法:采用1μmol/L 的ATRA处理NB4细胞48 h、72 h、96 h、120 h、168 h、216 h、288 h、336 h后,并通过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的表达,用单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分化细胞的核型及撤药后各时间点单个CD11b+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用蛋白印迹法观察细胞PML/RARα、RARα及PU.1等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NB4细胞CD11b的表达水平在ATRA处理48 h后达到高峰,之后稳定表达;ATRA处理后,NB4细胞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也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ATRA处理120 h比处理96 h,成熟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有明显的增加(P<0.01),之后比例逐步增加至平台期;且NB4细胞中PML-RARα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伴随RARα及PU.1的表达上升。在撤去ATRA后,部分CD11b+的NB4活细胞能够重建白血病细胞克隆,形态上回复到诱导分化前的原始细胞形态,CD11b的表达也降低, PML-RARα的表达水平也恢复到处理前水平。尤其是NB4细胞的去分化能力及克隆形成率随着ATRA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直至ATRA处理至336 h,NB4子代细胞才完全丧失了克隆形成能力。 ATRA处理后,NB4子代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与其成熟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呈负相关(r=-0.905, P<0.01)。结论:人类APL系NB4细胞经ATRA诱导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在撤去ATRA后,处于部分分化阶段的白血病细胞仍能通过“去分化”而重新获得无限增殖的特性。
作者:戴健敏;刘祥箴;张武;诸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降脂药物非诺贝特激活法尼醇X受体FXR的机制。方法:分离小鼠肝脏原代细胞,予非诺贝特处理,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FXR下游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通过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实验,分析非诺贝特对FXR下游基因调控的机制。结果:①非诺贝特处理可诱导FXR下游靶基因SHP和BSEP的表达,进而降低三酰甘油合成关键转录因子SREBP1c的表达。②非诺贝特能促进FXR上调SHP和BSEP启动子活性,而FXR配体结合区域及转录激活域缺失型则丧失该功能。结论:非诺贝特可能是潜在的FXR激动型配体,可通过激活FXR信号通路,降低三酰甘油合成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肝脏三酰甘油的沉积。
作者:汪娥;熊雪莲;王晓琳;陆炎;李小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激活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Lovo中LXRα和LXRβ的mRNA表达;LXRs激动剂GW3965分别处理2种细胞后,以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AMPK、mTOR和p70S6K蛋白及相应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设定LXRαmRNA在HCT116细胞的表达水平为1, LXRβ mRNA 在HCT116和Lovo 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 LXRα mRNA 在 HCT116细胞表达水平的3.1倍和4.6倍。经10μmol/L和20μmol/L的GW3965处理48 h及72 h后,2种结肠癌细胞的生长都受到明显抑制(P<0.05);相应G1~G0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多,而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P<0.01);磷酸化AMPK蛋白(p-AMPK)的表达水平在HCT116和Lovo细胞中分别上升了2.97倍和3.48倍(P<0.05);p-mTOR和p-p70S6K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下降了33.14%和38.44%,在Lovo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下降了51.68%和31.52%(P<0.05)。结论:激活LXRs可通过干预细胞周期和AMPK-mTOR-S6K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作者:秦溶;李薇薇;徐琛莹;俞丽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磷酸酶1(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ase-1,MKP-1)调控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转录活性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肥胖小鼠模型肝脏FXR和MKP-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讨MKP-1调控FXR转录活性的作用。结果:肥胖小鼠的肝脏组织中,FXR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MKP-1的表达则显著增加(P<0.05);免疫共沉淀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KP-1与FXR间存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MKP-1过表达后,可抑制FXR的转录活性(P<0.05),而干扰MKP-1的表达则可上调其转录活性(P<0.05)。结论:MKP-1可能作为FXR的辅抑制因子,从而参与肝脏糖脂代谢的调控。
作者:刘醒;汪娥;熊雪莲;王晓琳;陆炎;李小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MR IDEAL-QUANT及ESWAN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纤维化患者肝内铁质沉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4例血清铁指标异常的肝纤维化患者(血清铁异常组)与12例血清铁指标正常的肝纤维化患者(对照组),行MR IDEAL-QUANT、ESWAN扫描,测量R2*值,对其与血清学肝纤维化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血清铁异常组与对照组间的MR IDEAL-QUANT、ESWAN成像 R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异常组患者的R2*值(IDEAL-QUANT、ESWAN)与其血清铁蛋白水平间有中度正相关性(r=0.644、0.634、0.727、0.682,P<0.05),其中部分R2*值则与其血清转铁蛋白水平间有轻度负相关性(r=-0.310、-0.400、-0.417,P<0.05),余血清学指标与R2*值间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MR IDEAL-QUANT及ESWAN成像技术可用于观察肝纤维化患者肝内的铁质分布,并能定量评估肝内铁质沉积程度。
作者:朱乃懿;严福华;王鹤;侯亮;罗先富;张菁;柴维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照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结果,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病例的病理资料及螺旋CT表现,其中囊腺癌3例,囊腺瘤5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8例均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延时期三期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的病灶均呈薄壁囊性肿物,圆形、类圆形分叶状或趋于分叶状,外缘光滑7例,1例伴发感染而外缘模糊。3例囊腺癌中,囊内出血1例,囊液密度均匀2例;多房伴分隔2例;伴细小囊壁钙化1例,粗大壁结节3例。5例囊腺瘤中,多囊伴分隔4例,分隔菲薄均匀;囊液密度均匀5例;伴细小壁结节3例;增强后病灶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均呈持续强化改变。病理上,大体所见与影像学所见相似,为类圆形、边界清楚囊性病灶;镜下,囊壁内衬单层上皮,上皮下为致密纤细的梭形间质细胞增生,肿瘤间质血管较少。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和动态增强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学特点,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作者:宋斌;刘燕;屠文刚;王丽;张扬;时倩倩;陈晓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少见部位结核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提高艾滋病合并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8月进行手术切除的3例艾滋病患者组织标本(包括眼、脾和胰腺),分别进行HE和抗酸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其误诊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提示为实性占位,分别考虑为眼黑素瘤、胰腺癌、脾淋巴瘤的可能;术后病理形态学显示眼部组织除炎细胞浸润、坏死、少数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外,未见典型结核病变;胰腺、脾组织内炎细胞浸润,上皮样肉芽肿形成,脾脏见干酪样坏死灶。3例患者的病理标本抗酸染色均为阳性,病理诊断均符合结核。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多以不规则发热为主要表现,影像学检查不具备特异性,易造成临床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特殊染色技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应重视鉴别诊断。
作者:郑叶;童海涛;曾东;杨月香;冯艳玲;卢洪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卵巢储备正常的患者在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方案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的孕酮/雌二醇水平比值与临床妊娠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至2012年在本中心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方案促排卵的患者,共164个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周期,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应用酶免疫发光法测定其雌二醇及孕酮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确定预测临床结果的孕酮/雌二醇比值的临界值,并比较临界值上、下新鲜胚胎移植和冻融胚胎移植2组的临床妊娠率。结果:新鲜胚胎移植组和冻融胚胎移植组的孕酮/雌二醇比值的临界值分别为0.635和0.375,2组中孕酮/雌二醇比值居于临界值上、下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冻融胚胎移植组的整体临床妊娠率高于新鲜胚胎移植组,且孕酮/雌二醇比值越低,冻融胚胎移植方案的优势越明显。结论:对于卵巢储备正常且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方案促排卵的患者,冻融胚胎移植方案的临床妊娠率优于新鲜胚胎移植方案,且其优势随着孕酮/雌二醇比值的降低更趋明显。
作者:黄亚;王荣祥;葛凤菊;孙益平;李擎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并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异质性疾病,包括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特殊原因所致脂肪肝等三大类型。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肥胖人群的增加及酒精的滥用,FLD患者愈来愈多,并成为终末期肝病的重要原因。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间的关系密切,使得FLD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新理论与新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重点介绍FLD进展为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曲颖;陆伦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全球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成为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常见的慢性肝病,普通人群的NAFLD患病率为20%~40%,预计10~20年内,NAFLD将成为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和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病因[1-3]。传统上,肝活检组织学检查仍是目前诊断NAFLD的金标准,该方法除能定量评估肝细胞脂肪变、炎症和纤维化外,还能准确评估NAFLD的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并可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和代谢性肝病等其他肝病。然而,作为一种创伤性检查,肝活检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且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和标本偏倚现象等不足,难以反复检查和常规使用,在临床较难普及。因此,使用无创的方法来诊断NAFLD,并判断是否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及肝纤维化、肝硬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 CK-18)片段是诊断NASH唯一有病理基础的生物学标志物,因其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好,故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针对CK-18在NAFLD无创评估中的作用作一介绍。
作者:陈一铭;沈峰;范建高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9.6 kb。HCV 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编码一个含3010~3033个氨基酸残基的大多聚蛋白,经细胞信号肽酶和病毒蛋白酶加工后产生 HCV 结构蛋白(core、E1、E2和p7)和非结构蛋白(NS2、NS3、NS4A、NS4B、NS5A、NS5B)。HCV 感染不仅可引起急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且与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此外,HCV 感染还与肝脏脂肪变[2]、2型糖尿病及多种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3鄄4]相关联。肝脏脂肪变又称脂肪肝,是指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内的沉积,其是肝功能异常常见的原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CV 慢性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本文将对此方面作一介绍。
作者:张雨;成军;张立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以肥胖、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NAFLD是一种肝脏病理生理变化的综合征,从肝脏脂质沉积到肝脏脂肪变性、纤维化、肝硬化,终可发展为肝细胞癌。 NAFLD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NAFLD的发病主要与线粒体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脂肪细胞因子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发现的与NAFLD发病相关的线粒体信号通路、核受体作一介绍,以期能为NAFLD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宋科秀;曲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在我国NAFLD已成为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患病率达15%左右,且呈持续升高态势[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于2010年在上海地区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40岁以上成年人的脂肪肝患病率已高达30%[2]。此外,多个前瞻性研究均显示NAFLD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3-4]。
作者:焦阳;汪娥;陆炎;李小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成人和儿童肝功能异常常见的原因,近年来其患病率及发病率不断增加。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由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NASH的重要变化是肝纤维化。一般认为,不合并纤维化和炎症的单纯性脂肪肝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良性的、可逆的临床病变,危害并不严重[2]。然而,NASH患者较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而言,其肝病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风险增加,危害更严重,有10%~15%的NASH患者会进一步发生肝硬化[3],其生存率更低[2,4]。因此,了解NAFLD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正确区分单纯性脂肪肝与NASH,进一步提供疾病的风险分层和干预措施,以减缓NASH患者的疾病进展极其重要。
作者:李学军;孙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其患病率达20%~33%。NAFLD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脂质在肝细胞内的异常积蓄,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等。该病起病隐匿,有大量实验和研究证实,NAFLD与肥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联系紧密,同时NAFLD也被视为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疾病表现,与遗传易感性、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有报道,近34%~75%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NASH[1-2]。目前,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的患病率增长迅猛,并出现低龄化趋势[3]。 NAFLD早期患者临床表现较少,而严重者可引起肝酶异常增高,晚期则可发展为隐匿性肝硬化及肝细胞癌[4]。
作者:钱乐;詹维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肾脏的氧合状态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早期人们主要运用有创的微电极、缺氧探针等方法,在动物模型中获得肾脏内的缺氧情况;而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MRI)可利用内源性对比剂脱氧血红蛋白,无创地评价人体组织的氧代谢情况,进而反映其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变化,故在肾脏疾病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初, BOLD-MRI主要用于脑功能检查,Prasad 等[1]早将其应用于肾脏功能成像。而后进行肾脏BOLD-MRI的研究不断增多,目前其主要用于缺血性肾损伤、糖尿病、狼疮性肾炎、肾移植等患者肾脏氧合水平变化的研究。本文就BOLD-MRI在肾脏疾病领域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刘艳;徐学勤;李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糖尿病正日益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预计至2030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逾3亿例[1]。有效的血糖监控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测定时间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 )来监测血糖水平,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其往往通过自测快速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来作为调整治疗的依据。时间点血糖反映的是瞬时血糖,一日多次的时间点血糖监测能较好反映实际血糖水平,但操作不便,患者依从性差。 HbA1c是评价2~3个月血糖控制的指标[2]。但因红细胞半寿期长,血糖变化持续较长时间HbA1c才能有所反映,因而其检测值不能及时反映短期内血糖的波动变化。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GA)能反映患者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所反映血糖水平的周期长短介于HbA1c 与点时血糖两者之间[3]。本研究依据HbA1c及空腹、餐后血糖水平,对211例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观察其GA与HbA1c、空腹及餐后血糖间的相关性,寻找更合理有效的血糖监测方式。
作者:周雪颖;王慧;徐峰;尹良平;周丹;田雯婵;赵莹;赵津晶;程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内科疾病的诊断多以病原菌的发现、组织学的特异改变或血清中特异抗体的存在等客观指标作为依据,而代谢性疾病诊断的依据则非上述类型的指标。如糖尿病的诊断是根据血糖水平来判定,完全脱离了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数字化描述特征来源于糖尿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后者提供了大量循证医学依据。本文围绕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演变历史,看对糖尿病的认识过程及对糖尿病诊断的新看法,也可能对认识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提供帮助。
作者:赵明;王晓霞;朱小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每个定量检验项目或分析物,在报告单上都附有参考区间。这是让医师在看报告结果时有一个参考。然而,部分临床医师仅采用该参考区间判断患者是否“正常”,不在区间之内的结果,均被认为是疾病所致,这样的做法过于马虎。为简要说明关于参考区间各需要了解的问题,本文首先将上海市1975年进行的健康人肝功能参考值调查中,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调查的内容作一简要介绍。笔者曾参加该项调查,但由于当时该调查未被允许公开发表,故现才对其略作阐述,通过该实例介绍规范建立参考区间的方法。
作者:冯仁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编辑出版的《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已于2002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4年起被评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收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胃肠病学》杂志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编辑出版,萧树东教授任主编。《胃肠病学》创刊于1996年,1999年起正式对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1-1797/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7125,邮发代号:4-624。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编辑出版的一本外科专业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96年。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办,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内科医师的学术交流、讨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由一组由异源性疾病和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持续增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不同病因、不同组织病理变化,将出现不同的药物治疗反应,具有不同的预后。鉴此,合理的PH临床分类对指导治疗和疾病管理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作者:何玉虎;陆晓兰;朱茜;吕安康 刊期: 2014年第02期